资源描述
苏少版四年级音乐教案
课时
听
唱
动
拓展
第一课时
《小事情》
积累的意义
第二课时
《让我们荡起双浆》
认一认三四拍拍号
第三课时
《月亮河》
复习《让我们荡起双浆》
采集与分享
第四课时
《鳟鱼》
露一手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的演唱《小事情》高声部,两声部能基本配合。在用音乐方式表达歌曲内涵的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和一定、的创造性。
2、感受《月亮河》的基本情绪和萨克斯的音色,能与生活中有类似感觉的场景联系起来。
3、知道三四拍拍号的节拍含义和强弱规律,能设计肢体语言或用打击乐器表现对三拍子韵律的感受。
4、能用口琴较连贯的演奏《小事情》,并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上出现一个可爱的小水滴形象。)
师:你们喜欢这个小水滴吗?小水滴的本领可大了,他有“变身术“呢。,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多媒体上播放三组画面:平静的湖水、潺潺的小溪、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多神奇啊,他是怎么变的呢?还是让小水滴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放歌曲《小事情》的动画。)
二、学唱歌曲
1、老师范唱,让学生跟着歌曲的旋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歌曲打拍子伴奏。
师:请用碰铃和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老师指导伴奏,引导学生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2、老师弹奏歌曲主旋律,学生用“啦”轻声并有弹性的哼唱。
3、播放范唱录音两遍,让学生跟着旋律试唱歌曲。
4、教师弹琴,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5、教师指导学生唱好歌曲末尾第二部的旋律。
6、师:你们现在能说说小水滴是如何变成小溪、湖水和大海的了吗?
师:小溪、湖水和大海都是由小水滴汇聚而成,教给我们一个道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人们团结在一起的时候,力量是无限的。
7、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演唱,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内容。
每一组学生演唱到第三句时,第二组学生演唱二声部进入,教师指导,使声音更加和谐、优美。
三、创造性表演
师:从刚才学唱的《小事情》中,我们懂得了千山万水能汇聚成大海洋,千万小沙砾能汇聚成大山。那么你们能将这种情景用肢体语言或打击乐器表现出来吗?想一想!
四、总结、拓展
1、师:一首歌曲能让我们懂得很多生活中的道理,可见音乐和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时时刻刻充满着音乐。我们来看一看刚才的三组画面(平静的湖水、潺潺的小溪、波涛汹涌的大海)。
2、师:你们在电视、广播或CD中看到或听到过与这三组画面感觉相似的艺术作品吗?请说说看。
(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结束本课。)
教学后记:一首很小的歌曲都能唱得非常深刻,学生学得很认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够优美、宽广的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2、通过学习主歌与副歌,让学生懂得主歌与副歌是歌曲常用的结构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主歌与副歌。
难点:分辨主歌与副歌的结构.
解决方法:运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分析歌曲《红领巾之歌》,懂得分辨歌曲的主歌与副歌的结构。
教具准备:电脑、光盘、软件、电视或电视投影幕、钢琴等。
教材分析:
(一)、“主歌与副歌”这种结构形式,是歌曲常用的结构形式。主歌的各段歌词不相同,而副歌则取用同一歌词,如《国际歌》、《歌唱祖国》等。主歌与副歌往往在表达情绪方面有所不同,从内容上讲副歌部分常是歌曲主题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歌曲《红领巾之歌》是由主歌与副歌组成。
主歌部分:分四个乐句,1、2、3三个乐句节奏基本相同,切分节奏的运用,更衬托少年儿童那朝气蓬勃的精神。
副歌部分:节奏舒展,二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较多,音程跳动较大,使副歌部分显得坚定有力,表现了少年儿童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上课,师生用音乐互相问候。(课堂常规教学)
二、欣赏一首优秀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通过欣赏导入新的音乐知识-—--主歌与副歌。
教法:1、运用电脑多媒体中的VCD,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要求学生听出这首歌曲中出现最多、印象最深的二句歌词。2、请一位学生读出歌曲中出现最多、印象最深的二句歌词,然后全班齐读一遍。3、用电脑显示出完整的歌词和歌曲结构的图谱,通过歌词内容与歌曲结构引入新知识-—主歌与副歌。
三、学习主歌与副歌的概念。
教法∶
1、用电脑的动画卡片展示主歌的概念,让学生朗读一遍,并找出《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主歌部分。
2、用电脑的动画卡片展示副歌的概念,让学生朗读一遍,并找出《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副歌部分。
3、让学生在电脑上出这首歌曲的主歌与副歌正确的排列图形,让电脑辨别对错,进行鼓励。
4、找出已学过的歌曲中那首歌曲是由主歌与副歌组成的。如:《哦,十分钟》,出示图谱。
主歌1
主歌2 副歌
主歌3
四、欣赏歌曲《红领巾之歌》,找出主歌副歌部分,巩固主歌与副歌的概念。
教法:
1、运用电脑多媒体中的VCD,欣赏歌曲《红领巾之歌》,在歌谱上找出主歌和副歌部分,请学生回答或在书上、电脑上标出主歌与副歌部分。
2、分析这首歌的主歌与副歌在节奏、旋律、情绪上的对比。(在电脑上做对号入座的游戏)
歌曲段落节奏旋律情绪
主歌紧凑大跳为主朝气蓬勃
副歌宽松跳级进为主抒情优美
五、学唱歌曲《主歌与副唱》。
教法:
1、听一听、唱一唱。要求听出和唱出乐句中不同之处。(在电脑上出现如下乐句)
(1) 1 1 5 │ 3 1 │5 5 5 6 ⅰ │5 - │
(2) 1 1 5 │ 3 1 │ 5. 5 6 ⅰ │5 - │
(3) ⅰⅰ 6 │ 5 6 │ 3. 3 2 1 │2 - │
(4) ⅰ.ⅰ 6 6 │5 6 │ 5 5 5 2 3 │1
2、把上面四乐句按顺序连起来视唱。(即主歌部分)
3、拍出副歌部分的节奏,并用钢琴带唱副歌部分的旋律。
4、朗读歌词。(可分为:主歌第一段歌词女同学朗读;主歌第二段歌词男同学朗读;主歌第三段歌词一男一女朗读;凡副歌部分全体同学一起朗读。)
5、用互教互学的形式学唱歌词。(如1、2组的同学唱一句歌谱,3、4组的同学唱一句歌词。)
6、完整地唱一遍《红领巾之歌》。
六、让学生设计一种演唱方案,加强对主歌与副歌的认识。
方法:让学生给《红领巾之歌》设计一种演唱方案,在表演时更加突出主歌与副歌,充分发挥主歌与副歌的作用,并让学生演唱一遍。
1、 从演唱形式上设计。
如: 主歌1男唱 主歌2领唱 主歌3女唱
副歌
2、 从律动形式上设计。
如: 主歌1踏步 主歌2挥手 主歌3点脚
副歌挥手踏步
3、两种形式结合设计。(让学生自己创作编排)
结束小结:
l、我们通过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会了音乐知识:主歌与副歌.
2、分析了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和《红领巾之歌》的主歌与副歌部分,并进行了一系列加强巩固的练习活动。
3、通过学唱《红领巾之歌》,学会了用对比分析歌曲的手法去分辨歌曲的主歌与副歌的结构,使我们对主与副歌有较深刻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
1、复习音乐知识:主歌与副歌的概念。
2、复习歌曲《红领巾之歌》。
教学后记:学唱时学生学得很认真,兴趣很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月亮河〉,感受乐曲情境,产生音乐联想,学生能够运用其他艺术手段更进一步的理解歌曲。
2、认识萨克斯这个乐器,感受其音色。
教学重点、难点:
能让学生安静的聆听乐曲,感受婉转低回的旋律。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欣赏乐曲
1、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乐器,看看!
师:知道它发出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吗?
2、欣赏乐曲
师: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3、说说感受
4、认识萨克斯
5、 介绍乐曲背景故事
6、想想这段音乐适合表现生活中的哪些场面。
7、配乐朗诵
1、 音乐配画
三、采集与分享
1、说说水带给你的感觉
2、看看书上的水怎么样
3、刚才听的乐曲该用什么样的水来表示呢?
1、播放不同的音乐,让学生为音乐配上合适的图。
四、结束教学
教学后记:欣赏时学生听得很认真,兴趣很浓。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语言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歌曲,分析音乐的调性,掌握歌曲的内容,体会音乐的情绪。
2、能够利用音乐的表现手段,感受音乐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生伴随着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步入教室。大屏幕上播放着鱼在水里游的画面,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
二、知识导入
师:有同学钓过鱼吗?钓鱼时的心情怎么样?如果你就是那条被钓上来的鱼,你有何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舒伯特笔下的那条鱼的命运如何。(看着歌词,第一遍听歌曲。)
师:好,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谈谈感受。
生:那条鱼太可怜了,同情那条鱼。渔夫太可恨了,阴险狡诈。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这是舒伯特在1817年只有20岁时写的一首抒情歌曲。同学们也搜集了一些舒伯特的相关资料,让我们把资料展现出来,一起来了解舒伯特和他的作品。
舒伯特,奥地利人,19世纪伟大的音乐家,浪漫乐派的早期代表人物。创作的作品体裁丰富,形式多样。他创作的歌曲共有600多首,有“歌曲之王”的称号。著名的作品有《鳟鱼》,《摇篮曲》,《小夜曲》等。
三、深入歌曲的内容
在次欣赏歌曲,请学生划分出音乐的层次。(第二遍聆听)
师:两位同学说的都对。〈鳟鱼〉这首歌曲是舒伯特写的艺术歌曲,歌词取材于一首浪漫诗,作者用渔夫来比做当时的统治者。用鳟鱼来比做群众,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我们先来体会音乐的第一部分(播放带有鱼儿画面的音乐),请大家看画面听音乐,谈感受。
师:音乐听完了,你对哪一句印象最深,能给大家哼一下吗?
师:对了,这正是音乐的主题,他的旋律明快、流畅,形象的描绘了鳟鱼在潺潺的流水中遨游的情景。
(反复与学生一起哼唱音乐主题并分析第一乐段:轻松自在的音乐主题表现了天真活泼的小鳟鱼在水里快乐的嬉戏。)
师:现在我们来听听乐曲的第二部分。请大家注意,它和第一乐段有什么区别?(在经过一个短短的低沉的间奏后,乐曲进入第二部分,这段音乐表现了渔夫的冷漠与残酷。由于情绪变的暗淡、压抑,因此调性也发生了改变,由大调转入小调,旋律紧张起来,表现了不平静的湖水和作者有心忡忡的心情。)
师:下面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最后结尾的音乐旋律与第一部分的后两句旋律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表达的心情却不一样?
生:第一部分后两句旋律是表达了鳟鱼愉快的心情,而最后的音乐旋律则表达了作者对鳟鱼上钩的惋惜之情。
师:音乐中能够表现音乐情绪的,除了节奏、力度、速度以外,还有大调式和小调式等要素。
四、再次完整欣赏
五、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这堂课中,我们初步感受了“变奏”探索了音乐要素在变奏中是如何展现魔力的。如果说舒伯特总是给我们带来幻想,那么这些神气的变奏则为幻想插上了翅膀。愿你用实践丰满你的羽翼,我期待与大家共同分享。
教学后记:欣赏时学生听得很认真,兴趣很浓。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