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镇江中山路小学二、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问诊报告
丹阳匡亚明小学 周琴秀
4月29日,我随教师发展中心张主任来到了镇江中山路小学听了5节数学课,其中,二年级1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执教者许玲老师;三年级同课同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和《认识面积》各2节,执教者分别为三(1)班吴燕、三(8)班陆佳佳、三(3)刘蒂和三(5)沙婉恬四位教师。
课后,我与五位数学教师共同研讨、交流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简要汇总如下:
五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较为扎实,均能以教材为蓝本,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较为合理地安排各教学时间节点,营造了较为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教学容量大,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目标达成意识强,时间掌控意识强,学生当堂训练意识强。特别是刘蒂、陆佳佳、沙婉恬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合理严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积极性,又能清晰明确地提出常规操作要求,使学生学习活动有序、活跃。从三年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面积》这两节同课同构来看,足见镇江中山路小学集体备课落实的效度和力度,因为这两节课都采用了相同的教学设计、相同的课件和相同的板书设计等,这种同课同构也有利于平行班间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平行班间教学质量的共同提升。
但在听课中,我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现提出来商榷:
一是如何使同课同构的数学课堂更具个性魅力。
同样的设计,同样的教学手段,由于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演绎下,按理说,应该“同”中有“异”,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效果。而在这次的同课同构中,我发现教师可能过多地关注集体备课的流程,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流程中呈现的个性化的思维火花,忽视了教者自身教学个性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魅力。听课时,我恍惚间,感觉到学生是一个模子,教师是一个模子,是否过于“同化”了?
建议一:在集体备课中,可多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以帮助教者积累教学机智,同课同构也构出精彩而不一样的课堂。
建议二:在集体备课中,在把握了教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关注“同课异构”,尽展师生个性,彰显课堂特色。
二是如何处理好教学目标达成与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
五堂课,教学节奏快,容量大,练习训练扎实,勿庸置疑!但在所谓的“目标达成”背后,我们是否发现压缩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空间”?如,比较两张纸的面积大小,当观察法、重叠法都不能解决面积大小问题的时候,怎么办?是直接提供现成的“方格纸”材料“探究两张纸的面积大小”,还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要有一个统一标准”后,教师才提供“方格纸”材料呢?《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基四能”如何有效达成,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三是如何进一步研读教材,用好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工具。教学时,我们既要尊重教材的基本观点和活动设计,又要研读教材中每一个栏目、每一个标题、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片的设置意图,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用心“教好教材”,为教学夯实基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者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交流,从而帮助学生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一般从高位加起。其实,细读例1呈现的两种口算方法,我们不难发现,都是从“十位加起”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我们教者不能一堂课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要有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口算方法”的意识,形成口算的常规算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中的“数据分析”环节,问题设计缺乏一定的开放度、自由度,其实教材中的一些问题,如“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想到什么?”已经提供了很好的蓝本。再如,目前新教材在编排的时候,非常注重活动过程的回顾和反思,如《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1教学结束后,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回顾总结的问题:“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可惜,教者在教的时候,没有好好的呈现和把握。
总之,教学是把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的,我们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要走好教材的平衡木。在研读课标、吃透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活化教材,努力追求教学的更高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