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能替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
一、感悟文本 充分阅读
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达到书与我化,我与书化,书为我用。但有的语文老师忽略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读。读为先,教为次,不让学生读好课文就实施教学,这往往会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有的学生吐字不清,读不连贯,说不出梗概;学生因读得少,思得浅,而一问三不知。没有充分的阅读文本就实施教学,实际上是不尊重学生,是无视学生存在,是“一言堂”。这样的阅读教学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无法让学生积极、乐观地学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先读后教,给学生充裕的诵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朗读、复述、默读以及略读、浏览、精读。如学习《孔乙己》时,可设计第一步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自由读,并复述课文内容;第二步要求学生加副标题“一个 的读书人”去读文本;第三步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如世态炎凉)概括课文内容所反映的社会人情,再读文本;第四步精读文本,谈自己的感受、见解。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复述、概括能力,而且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所感悟、思考,这样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和文本相互对话的过程。
二、激活思维 讨论质疑
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而且更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许多课文中的思想理念,因国度不同、角度不同、时代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看法。如学习《鱼我所欲也》,围绕“贫者不食嗟来之食,舍生取义是否值得”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赞同孟子的观点,也有的同学认为忽视生命不值得;有的认为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最高道德标准,并引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和文天祥慷慨赴义的实例证明,仁人志士都因取义成仁而流芳百世,永垂青史;有的认为勾践卧薪尝胆,以图复国,韩信忍胯下之辱后贵为齐王佐证:大丈夫要成就伟业当忍辱负重,不能轻言生死。通过讨论,增进了学生对待有争议问题的理解。 常言道:“真理愈辩愈明”、“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此引发学生去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独见、新见、创见,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
三、以情激情 创设氛围
古人有“言为心声”的说法。新教材里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生命的活力,倾注了作家浓烈的感情。阅读中应重视以情激情,创设氛围。《文心雕龙》中:“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就是披文以入情的活动。要调动学生相应的情感,首先要有教师情感的渗入。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魏书生的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钱梦龙的艺术教学手段,这些特级教师们的成功之处无不在于他们情感的投入,在于他们对文章有一个情感深入的过程。由此我深深地感到:一名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全身心投入,才能披文以入情,才能激起和调动学生相应的情感,引导学生投入情感。
要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教师首先要点燃自己情感的火焰。阅读教学是一个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的过程。只有情深才能感人,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