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陈太丘与友期
瞿敏慧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的整体感悟出发,以诵读和讨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课文的意思,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背诵,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作出个性化的评价,开拓课文的人文价值。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我们品味了两个少年关于雪花的比喻句各自的妙处。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则小故事,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
板书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师问:刚才老师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提出不懂的字词,请大家讨论交流一下。
2、请同学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都可以)
3、请一位同学读课文,作评价。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字音有没有读准;句子停顿是否恰;语气是否符合语言环境;学生诵读的态度是否良好;读书时的专注程度。
(选择上述一两点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
要求: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⑴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⑵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⑶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集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3.请一个学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集体朗读。
6.分角色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分析课文:
⑴思考问题: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无对文章进行评论?
既然作者未进行任何评价,那我们就文中的人物进行讨论。
1、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的行为──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陈太丘: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 非人哉!惭,下车引之
──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入门不顾(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2、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怎样反驳“友人”的?
明确:
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就走,是失约的表现。
元方反驳抓住两点:一为“不信”,二为“不礼”。
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古文说说对“信”“礼”的认识,可联系“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等。
这样将文章中的“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这里所说的“礼”“信”,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⑵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本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四、。质疑探究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明确:
老师适当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如:
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学生对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老师应引导他们积极的争辩,尤其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学生对问题争辩到一定程度,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后,老师引导过渡到下一步:大家对人物有不同的认识是很正常的,但《论语》中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关键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五、自由朗读,力争当堂成诵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