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锯是怎样发明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13课《锯是怎样发明的》
教材分析:
《锯是怎样发明的》是一篇精读课文,讲鲁班从小草划破手指得到启发,发明了锯的传说故事。 课文的重点讲鲁班能从小草划破手指这样的平凡小事中提出疑问,并通过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动手改进劳动工具。文章语言比较简单,只是在第四自然段出现了一个长句,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在学习中要重点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使学生搞清楚“是什么事启发鲁班发明了锯?”同时教育学生学习鲁班善于观察思考的创造精神。
学生分析:
据我课前了解,我班的48名学生都已经初步学会了自读课文的一些方法,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的标记出自然段,但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还存在着差距,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理解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多读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节课的设计就从朗读入手,整体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意思,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
情感目标:懂得只有善思爱想,才能有所创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作为中国人而自豪。
教学重难点:1、学会文中生字新词,理解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
2、会用“果然“造句。
教学准备:小黑板、锯(实物)
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实物“锯”)
这是什么?(生:锯)锯给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帮助。你们知道锯是谁发明的吗?(生:鲁班)
(间评:通过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形象了解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你是怎么知道的?
2、板书课题,齐读。
如果给这个课题加上一个标点符号,应该是什么?(怎样读)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课文,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请同学再读课文,画出会认、会写的字所在的词语,并大声多读几遍。
3、(出示词语)请你先自己读,然后同桌互读。
4、开火车读字连词。
5、指名自由分节读课文,评议。你读懂了什么?说说课文哪儿节介绍了锯是怎样发明?(生汇报)。
(间评:让学生自由读书,自主感悟,并及时交流读书体会。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三、学习第一、第二段
1、品读第2自然段。理解“宫殿、徒弟、亲自”等词语
2、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并画一画。
四、学习第三、第四段。
1、这是棵怎样的小草?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出示,读句)
2、体会"仔细一看"、"发现"。(板书:看)
3、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可真厉害!课文中哪几句话写出了这个意思?请你读读课文把它们划出来。
(1)分学习小组讨论。
(2)交流,
出示: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
忽然,他的手指被一根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
他试了试,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板书:试)
(3)这几句话该怎么读才能显出小草的锋利?
互相评议,指导读。
(间评: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仔细一看、发现”等词,体会鲁班善于观察的品质。)
(4)出示多音字“划、血、拉”。
4、这时鲁班又怎么想?
出示:如果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强得多吗?
(1)这句话很长,谁能读好?指导读。
(2)这句话的意思懂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3)互助解疑,齐读句子。(板书:想)
(间评:教师抓住了“仔细一看”、“试了试”、“想”、“马上回去”等词语通过朗读重点感悟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品质”。)
(4)课前老师布置大家画了“小草、锯、斧子”谁愿意展示一下?比较小草与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小齿)这也正是锯比斧子锋利的原因。
(间评:课前,布置学生画了小草、锯、斧子,目的让学生体会小草跟锯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把关注点投向了锯齿,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知道是什么事启发鲁班发明了锯”的目的。通过对比感受锯比斧子锋利的原因。)
5、鲁班的设想成功了吗?读第四节的最后一句。
(1)哪儿个词最能体现鲁班成功了?(果然)
(2)指导读句。(板书:发明锯)
(3)用“果然“造句。
6、小结:鲁班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想到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从而发明了锯。这个过程也是鲁班受到启发的过程。(板书: 启发)
7、回归整体,总结文章结构。(起因—过程—结果)
五、明白道理,积累运用。
1、你觉得鲁班是个怎样的人?
总结:鲁班能从小草划破手指这样的平凡小事中提出疑问,并通过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动手改进劳动工具。这都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同学们也应该向鲁班学习,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观察,多思考。
2、古代的鲁班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并勇于实践发明了锯,那现在人那?(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各种各样”。
3、创设情景:当时与鲁班一起干活的人也十分佩服他。有的还十分好奇,追问鲁班是怎么发明出锯的。你猜,鲁班会怎么说?
4、总结。
六、拓展延伸、德育渗透
1、同学们还知道哪些锯?(学生汇报)
2、在中国像鲁班一样的发明家还有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有些什么发明?(汇报交流)
(间评:课外拓展延伸,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
板书设计: 13 锯是怎样发明的
起因: 上山——划破手
过程: 看
鲁班 试
想
结果: 发明锯(启发)
总评:
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这堂探究性语文课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让学生向父母,向他人请教,向书刊查阅,更有条件地甚至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资源,上网查寻所需资料,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各显神通,多渠道地尝试解决了灵活的“作业”,让他们成为了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课前,教师还充分利用低年级孩子喜欢绘画的特点,让孩子们画“小草、锯、斧子”直观形象的体会小草与锯的联系。然后让孩子们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鲁班发明锯的原因,对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一定的作用。
课中,学生又真正尝到了主人的滋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更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方信息交流,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课堂充满了活力。
新世纪对低年级语文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增加、扩大信息量,充实、完善自己,满足课堂上求知欲望强烈、信息来源广泛的孩子们。教师更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不仅仅停留在参考书中的某一种答案,更要追求思维的多维化,引导学生尝试从逆向、或其它不同角度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锯是怎样发明的》教学设计
黎明小学 魏海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