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斗门区乾务中心小学 陈奇峰
[教学目标]
1、理解周长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能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能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细线、直尺、长约15厘米的细铁丝。
[教学设想]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新课伊始,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并提示这堂课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使学生一开始便做到“心中有数”。接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围一围,测一测,指一指,说一说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对周长这一概念逐渐从形象感知上升到建立表象的层面上,为下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打下了基础。在教学本课重点,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最终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练习设计力求突出层次性、典型性、生活化,避免简单的重复与模仿。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什么是周长?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又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呢?这些问题老师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究总结,自己去寻找答案,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
[评析:课始出示目标,使学生学有目的,学有方向。同时让学生明白了这节课的学习方式是以自己的探究学习为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测量,理解周长
1、 测一测
① 同桌合作,用一根细线把课本中提供的各种图形围一圈,再用直尺量一量围成的线有多长。
② 交流。
③ 师:你们刚才所测得的细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现在谁能用上“周长”这个词,说说每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2、指一指
① 抽生指一指书本、课桌、黑板、玻璃、窗户、天花板的 周长。
② 指一指一些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事先在投影片上画上几线不规则图形)。
③ 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3、归纳周长概念
①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周长”?(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② 教师小结。
[评析:通过让学生测一测、指一指、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形象感知逐渐深入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此外,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是引导学生在探索出的几种不同解法中通过比较得出的,这种在探索、比较中学习新知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周长,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求呢?是不是求每个图形的周长都得用线围起来量一量呢?那么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窍门呢?请大家自己去找一找。
三、自主探究,归纳周长计算方法
(一)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计算方法
1、出示例1:用一段铁丝正好围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这段铁丝长多少厘米?
2、思考:要求铁丝长多少厘米,其实就是求什么?(长方形的周长)
3、4人小组合作寻找求周长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方法最多,又最简便。教师巡视指导,提示:用准备好的铁丝动手围围看,再回忆一下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
4、交流学习结果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要求能结合自己小组做的铁丝模型说说这样算的理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相应的解法和示意图。
① 4+3+4+3=14(厘米)
板书:长+宽+长+宽=14(厘米)
②4×2=8(厘米) 3×2=6(厘米)
板书:长×2=8(厘米) 宽×2=6(厘米)
③(4+3)×2=14(厘米)
板书:(长+宽)×2=14(厘米)
师:谁愿意当当小老师,结合这个铁丝模型(教师事先将该铁丝模型的一个长和宽用红色涂好,另一个长和宽用黄色涂好),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能够这样算?
生:这个铁丝的周长等于红色部分的铁丝或者是黄色部分的铁丝的长度乘以2,也就是一条长边加上一条宽边的和的2倍。
抽2至3名学生上讲台说。同桌互说。
[评析: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出示色彩对比鲜明的铁丝模型进行教学,使学生一看便能马上明白,长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从而使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了这一计算方法,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5、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以上三种解法你觉得哪种最简便?(第③种)那我们就用它来做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吧。 完成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6、用C表示长方形的周长,用a和b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那么长方形公式可以怎样写呢?(C=(a+b)×2)
7、自主尝试做课本“试一试”。
[评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合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二)探究正方形计算方法。
1、出示例2:用一段铁丝刚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这段铁丝长多少厘米?
2、谁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提示: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
3、交流:
3×4=12(厘米)
板书:正方形周长=边长×4
师:请你结合你们小组做的正方形模型,说说你为什么能这样算?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求正方形周长只要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了?
4、如果用C表示正方形的周长,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那么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可以怎样写?(C=a×4)
5、尝试做“试一试”。
[评析:虽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都是本课时的重点、难点,但由于前面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教学处理得较细致,学生已经明白了从图形的特征入手是找到答案的捷径,因此此处教师只需略为点拨即可,不必花过多的时间。]
四、综合运用,巩固提高
1、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
2、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6米,宽1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3、一块正方形台布,边长是85厘米,四边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厘米?
五、创设情境,汇报小结
1、同桌互相说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谁愿意打电话给动脑筋爷爷,向他汇报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汇报总结课堂内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更易被学生接受,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