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的预习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关键词:阅读 情感教育
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肩负着祖国的期望和人民的嘱托,挑的是关系千家万户、千秋万代大事业的重担,我怎能不为之倾心,不一往情深?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把他们培育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须对他们精心雕琢。而中学语文教材所编选的文章,无论是文言文、古诗词曲,还是现代文;无论叙事、议论还是抒情的文章。无一不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有感而发,都灌注着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生命。即使是说明文,也同样蕴含着一定程度的感情色彩。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利用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怎样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创设氛围,唤起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民主的具体表现。这一关系一旦形成,学生对老师就会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协助课堂教学。学生从老师的眼神中受到关爱,感到振奋。教师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期待我”。这样,就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教育过程中,师生间融洽和谐的情感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预示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当好学生情感的调度员,让学生释放情感能量,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情绪稳定饱满,课堂上精神焕发,学生听课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假如教师走上讲台,少气无力,没精打采,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所以教师的课堂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气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情绪失控,动辄发火 ,或者有的老师把自己在课外产生的情绪迁怒、发泄到学生身上,那么充满火药味的课堂氛围怎能不窒息学生智慧的火花?反之,如果教师的情绪表现,能与作品中作者所反映的情感协调契合,学生便会逐渐进入作品所表现的境界。
其次,运用艺术语言,激发情感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思维活动必须满足于语言才能进行。在课堂中释疑、解惑,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朱堂锦教授在他的《语言艺术哲学》中曾说:语言这一种符号,主要通过语音的表达,文字的书写来表示一定的情感。即便是听一种我们根本不懂的语言,虽不明百说些什么,但能感受出某些情感;观张旭的狂草,虽看不出写些什么,但似乎也能体验出其中的某些情感。(朱堂锦《语言艺术哲学》第82页)由此可见,语言,尤其是艺术性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因而语文教师的语言更应清新自然、准确、流畅、富有感染力。因为它不仅能突出课文中的传神之笔,还能激起学生情趣,引起学生对美的联想。如《荔枝蜜》中教师范读到“赶,赶不走就打死它”时。就应好好在“赶”和“打”两字上下功夫。我的经验是:三字都应重读,而且要斩钉截铁,但“打”字更应重一些。学生一听,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已成竹在胸,美丑形象豁然开朗。此外,诙谐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文彩飞扬、富有哲理的语言,爽朗明快、朴实无华的语言,均能形成特定的艺术氛围,开启智慧,给学生以强烈的语感培养和美的享受。
第三,导入意境,感染学生
王国维曾经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正是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内蕴深邃广阔,境界令人神往,不仅有着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而且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情景交融中感染读者。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意境,欣赏和理解作品所描绘的特定的生活和社会图景,引导入境。把教材中的情景变成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如
第四,品味意蕴,培养情感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是不够的。当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一幅幅流动的、多变的画面和鲜明生动的形象时,那仅只是对自然、社会、人物“外在美”的感受。要达到深深的美感,还要注意揭示画面形象的“内在美”,升华学生的美感。教师理应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并完善自己的审美判断。从而使作品中蕴含的道德意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审美观点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只有真正把握了作品包蕴的理性的科学的美,才谈得上领略作品的情感美,才可能使学生领受到真理之光的烛照,又受到情感的熏陶。为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开掘作品的主题,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全部的感情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去体验、品味作品的深刻意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以感人的教学语言把作者的感情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强烈地感染学生,使他们获得精神的充实,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我在教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课前准备好故事书《周总理的故事》及纪念总理诞辰一百周年的各类图片,供学生传阅。以便增强学生对总理伟大人格和光辉业绩的感性认识,为课堂上的情感共鸣蓄势。教学时,首先立足于正确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的朗读全诗,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让学生沉浸在朗读的节奏里,去真切感受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情景及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其次,引导学生重点朗读诗中运用拟人、反复手法的诗句,体会作者借助丰富想象,创造了山河与人民同悲同喜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要求学生把握诗中省略号和破折号的朗读方法。如诗句“——想——念——你……”,其中的破折号要读出声音的延续;省略号表示声音慢慢传远了,用仿佛耳语的声音来读,读出余音不绝,世代相传,永远思念的意境。由于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的反复朗读就达到了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的功效。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受到总理伟大人格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实践证明,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阅读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情感性的特点,靠形象、靠情感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讲出文章情趣,使学生情动意会,在欣赏品味美的事物过程中学习语言,开拓视野,既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在美的感受中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语文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