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思品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设计和训练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提问接连不断,课堂讨论逢课必见,唱歌表演屡见不鲜……的确,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仔细反思一下,不难发现,不少课堂活动显得随意、放任、低效,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矫正和纠偏,本文就课堂活动设计和训练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与同行们商榷。
1.课堂活动必须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组织和指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设置课堂活动时,要考虑活动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先考虑“轰动效应”,我们曾听到这样的课例:教师根据某一框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些课堂活动,列举了不少紧扣课本知识的典型材料,提出了很多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材料和情境,谈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受到了生动的教育和深刻的启迪。而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却一带而过,使学生不知道老师讲的是教材上的什么内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就缺乏必要的知识支撑,很难产生持久的效应,这不是新课程教学所要求实现的目标。在活动中,教师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在一起。要始终坚持以某一知识为支撑,培养学生分析、运用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2.课堂活动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目前课堂活动的最大弊病是为活动而活动,课堂上的活动一个接一个。课堂看起来热闹,但实际上对学生没有多大的触动,学生只是应付和盲从。没有真正起到活动的作用,产生这样的弊病的最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吃透课程标准,课堂活动设计偏离了课程标准。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喜欢课堂活动就应该多搞,这是片面的。开展课堂活动必须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否则就会出现课堂活动泛化,为活动而活动的弊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如一老师在上《抵制不良诱惑》这一教学内容时,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让学生善于鉴别身边的不良诱惑,抵制不良诱惑的干扰,她请学生表演了一小品:两位同学逃学去网吧上网,因没钱敲诈了两个低年级的学生。并让学生思考:面对金钱的诱惑,我们怎样取之有道?虽然这个小品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它反映的是迷恋网吧的危害,根本没有体现金钱的诱惑,远离了课程标准要求,从而影响了课堂活动的效能。因此教师设计活动时,首先要认真学习,仔细研究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3.课堂活动必须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特征
思想政治课程的特征是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人文性、综合性,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使课堂活动设计的目的、内容、形式都体现这些特征。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学习、体验和感受,政治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点,回归生活。把思想政治教学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会运用政治知识和政治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要联系一些实际问题、社会热点来传授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如:老人跌倒了“扶”与“不扶”、如何看待网络反腐、网络谣言、如何看待中国式过马路、你觉得“中国式接送孩子”合理吗?等等。这些问题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从而使政治课堂真正成为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学习的乐园。
4.课堂活动必须体现教学内容的要求
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适合的活动形式是不同的。一教师在上《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采用了让学生先阅读课文,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分组互相比赛回答的活动方式,这个活动形式就不太适合这节课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提出来的,是学生关注的话题,活动时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利用社会生活材料。这节课应该是教师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课前搜索的材料,并谈谈对这些材料的直接感受,从中掌握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也可以开展讨论,为当地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献计献策。
5.课堂活动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不同,我们设计的活动形式也应该有所区别。七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喜欢表演类的活动。而九年级的学生则喜欢辩论等活动,对表演类的活动兴趣不浓。不同班级也有自己的特点,有的班级学生大多数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搞活动。作为教师,要对一个班级的情况了然于胸,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有选择性地开展课堂活动。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开展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较强的活动。
6.课堂活动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活动应该是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潜能,张扬他们的个性,无论从课堂活动的目的,还是从课堂活动的过程分析,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展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个性的宽松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最大限度懂得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设计、策划、准备、总结,要使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任务,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于那些经常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学生要采取特殊的方法鼓励、引导他们参与进来。曾听了这样一节课例:一位老师在上七年级《两代人沟通》时,设计了“拆信风波”剧本,他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女儿和妈妈,照本宣读在课堂上朗读妈妈和女儿的对话。虽然看起来课堂上有学生在活动,但这种活动不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还是成了由老师牵的木偶。有的课堂上,一节课只有几个口才和表演能力强的学生在表演和回答问题,其他的学生处于观看、游离的状态。这样的活动也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7.课堂活动必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尽管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动起来,但是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容改变的。课堂活动一定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指导学生活动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活动往往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和活动目的的情况。在活动课中,教师应该是多种角色并存,不仅是导演、编剧、演员,而且也应是观众、评委。教师要在活动中有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全过程。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施“宏观调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抓住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保证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活动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既要肯定活动的精彩与成功之处,又要指出活动的不足与缺憾。对每位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认真进行评价,并作为平时考查的重要依据。
8.课堂活动必须符合有效教学的原则
不能把每节课的每一分钟真正有效地用于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课堂上学生为活动忙得不亦乐乎,阅读、讨论往往只有几分钟时间,可一节课下来,学生连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掌握。因此科学有效的课堂活动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确定课堂活动的规模和时间。有的活动适合小组进行,有的适合全班进行,确定的标准是看哪一种活动规模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进来,并使活动行之有效。像表演类和汇报类活动就比较适合小组进行,以便人人参与。每节课的活动一般来说不应超过四个。每个活动所需的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围绕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难点问题来分配。
在思品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训练时,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形”动,只有当互动成为师生一种共同的需要和习惯时,课堂才能成为学生自我磨练、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提高的舞台,思想政治课堂才能真正沸腾起来,焕发出魅力和活力。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