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6 期(总第 226 期)122场景、认同与情感:围炉煮茶活动中青年群体社会交往的拓展与再连接张盛颖(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在云交往成为主流交往方式的当下,围炉煮茶通过对场景的构建,吸引着青年群体进行场景消费,实现物理场景与互联网场景的虚实共生;通过“打卡式”媒介景观的传播满足了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与身份认同;通过个体消费的仪式感与群体互动的集体狂欢实现了青年群体间的情感维系与情感共鸣。在场景、认同与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青年群体线下“强关系”社会交往的再连接与线上“弱关系”社会交往的扩展。关键词:围炉煮茶 社会交往 青年群体2022
2、年秋冬,围炉煮茶这一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兴起,在抖音平台中该话题播放量达到50.5亿,小红书平台下浏览量达到8427.5万。当下,围炉煮茶正在成为青年群体的社交新方式。对围炉煮茶的相关图文、视频进行观察后发现,其呈现的大多是在风格雅致的新中式茶馆中,三五好友围坐在火炉旁,烤一些红薯、栗子,煮一壶茶,一边喝着茶一边和朋友聊天,从喝茶到品茶再到围炉煮茶,茶的符号意义从最初的饮品属性向社交属性转化。回溯过往,在围炉煮茶活动兴起之前,已有露营、飞盘等活动的火热,为何这些活动会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其背后又是如何实现青年群体社会交往的拓展与再连接?本文将尝试对围炉煮茶这一活动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探寻其背后体现
3、的社会交往行为。一、连接与渗透:物理场景与互联网场景的虚实共生社会成员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场景中产生,无论是在现实空间还是在虚拟空间中,场景的构建都为人们的社会交往起到了拓展和连接作用。一方面场景为社会成员的交往提供了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场景也传达出某一圈层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价值品味等。在围炉煮茶这一活动中,通过KOL(关键意见领袖)、用户、商家、平台的共同推进,不仅构建出具有氛围感的物理场景,同时也构建出独特的互联网场景,吸引着人们进行场景消费,实现物理场景与互联网场景的虚实共生。(一)场景构建:数字时代下社会交往的连接目前而言,场景至少可分为物理场景以及互联网场景,郑二利指
4、出物理场景主要是指生产意义的地点,如公共空间中的影院、艺术馆、茶馆等1,加拿大学者丹尼尔 亚伦西尔则认为物理场景是某个地点的美学意义2。第二种场景指互联网场景,即“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由智能技术塑造的、耦合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场景3。”在围炉煮茶的物理场景中,古香古色的环境、精致的摆盘、浓郁的烟火气,配合三五好友围坐在烤炉旁,烤着红薯,煮一壶茶,为人们构建出具有松弛感的社交空间,吸引着青年群体对这一新型社交方式的探寻。物理场景能够实现身体共在,使得朋友之间的社会交往得到“在场式”的连接。在数字时代下,社交媒体作为一种虚拟的分享型社区平台,通过对用户信息以及浏览偏好、搜索痕迹的记录,为互联网场景
5、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例如当用户自主搜索过围炉煮茶的相关信息,平台则会为其推荐类似主题的图文、视频,呈现出强烈的场景感,为时空的延展提供了平台。在此背景下,人们基于个体的视角对其身体在场的物理场景进行记录,将对围炉煮茶活动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影像的形式向网络社区成员传播,“冒着热气的烤红薯”“红色的炭火”等图像带给受众沉浸式的体验,将虚拟在场的受众与物理场景中的所见、所感相连接,在平台的助推下将人们上传的内容进行整合,构建起虚拟的互联网场景。这种互联网场景将线上和线下的交往互动行为相融合,呈现出物理空间和数字虚拟空间的复合形态,使得不同形式的社会交往得以满足,不仅可以通过分享给具有强关系的好友以获得线
6、下的社会交往,同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建立并发展弱关系。由此,不仅实现了在线下与“强关系”好友的社交再连接同时也实现了在线上与“弱关系”社区成员的社交拓展。在社交媒体的加持下,物理场景与互联网场景得以连接和渗透。(二)场景消费:技术赋权下消费行为的唤起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 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指出以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为代表的五大原力构成力场景传播的核心4。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为场景构建及消费提供了基础;而以抖音、小红书、B站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为用户的内容分享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共同兴趣偏好、生活方式等聚集在一起;数据技术则为用户画像的生成和信息
7、的精准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社交平台得以掌握精准用户画像,并通过算法推荐将信息精准推送至用户眼前,这也使得资本得以在社交平台中获得商机;传感器与定位系统能够将特定场景中的人、物、移动设备、商品等连接在一起。当下,对场景的消费已经成为以抖音、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社交方式之一。在社交媒体上,通过KOL、KOC、普通用户以及商家将线下的围炉煮茶场景上本文微信网页版特别推荐传媒与社会123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6 期(总第 226 期)2023年第六期传至平台,共同营造了一个具有松弛感等象征意义的虚拟场景,赋予围炉煮茶这一活动以“偷得浮生半日闲”等意义,即“把消费者与商店、商品、服务、
8、品牌等环境有机整合,把目标消息者的消费需求和审美趣味等感性标准寓于理想情景中5”,使人们沉浸于该情感下,唤起人们情感共鸣的同时助推了其对围炉煮茶这一场景的消费。同时,在大数据和算法等技术支持下,社交媒体中用户的行为特征,生活偏好等等均可以被精准测量,而用户上传的内容也会在这样的技术逻辑下被标签化,因而平台会将围炉煮茶的相关内容推送给具有相同生活乐趣的其他用户,并通过定位系统推荐附近的围炉煮茶商家,最后再通过线上商城团购等形式引导用户从兴趣激发种草推荐下单消费线下体验上传分享的全过程,使得用户被卷入这场虚实共生的场景消费中,实现了用户在线下场景消费中社会交往的再连接以及在线上分享场景消费体验时所
9、获得的社交拓展。二、自我呈现与身份认同:“打卡式”媒介景观的传播在媒介技术的发展下,人们进行自我呈现的空间不再局限于现实中,在社交媒体平台的网络虚拟空间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图片、文案、视频等进行个性化的加工并进行着自我展演。人们通过对消费场景的“打卡”实现对商品的二次消费,使围炉煮茶这一活动所具有的象征小资生活等符号意义和文化价值得到传播,形成“打卡式”媒介景观。这种“打卡式”媒介景观为理想自我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并持续通过与社区成员的互动进一步强化理想自我的构建,满足了青年群体被认同、被重视的心理需求,缓解了其在生活中所面临的焦虑情绪。(一)符号消费下理想自我的构建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
10、,“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过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 意义 的消费6。”在消费社会下,青年群体愈发崇尚具有颜值以及社交属性的符号消费,比起商品的实用性功能,青年群体更注重商品所象征的意义以及对自身品味、个性、身份的彰显。商品是否具有吸睛的颜值,是否能成为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素材成为青年群体进行消费的重要因素。而围炉煮茶由于其营造出的氛围感,不仅具有高颜值,同时能够体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指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塑造良好的形象从而给他人留下符合社会期待的印象7。根据拟剧理论,在新媒体的环境下
11、,各社交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了自我呈现的“前台”,在打卡成为一种流行的背景下,青年群体通过对围炉煮茶这一场景进行精致的构图,在美颜、滤镜等技术支持下将美化过的图片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并配上精心设计过的文案,以期向观众呈现出理想的自我,塑造并维护起符合自身预期的理想形象。在图片后期加工的过程中,围炉煮茶中食物的原貌以及环境等“后台”的信息则被隐秘,观众接收到的“前台”展示信息是经过美化和加工过的理想生活图景。当今的青年群体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下,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竞争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孤独使得青年群体处于焦虑和迷茫中由此产生自我怀疑,在这样的背景下激发出青年群体对获得自
12、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渴望。当青年群体在社交平台上展示围炉煮茶这一活动时,可以收到点赞、评论和他人的认可,在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的同时满足了呈现自身理想形象的需求,体现出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塑造起小资、高雅的社交形象。(二)圈层文化下存在感的获取与传统的线下社交活动不同的是,围炉煮茶不仅是与朋友们身体共在的交流,更是借助媒介进行再创作的社交活动。当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影响着人们社会交往的方式,媒介技术对构建群体的圈层化交流提供了基础,基于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价值偏好等形成的圈层正在形成,通过共同认可的消费品味等融入圈层,已成为当下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围炉煮茶作为一种象征小资生活和对美好生活向
13、往的符号,表达出青年群体希望与具有同样生活品味圈层的社区成员建立起连接,通过打卡互动获得圈层的归属感和存在感。同时,在“打卡”成为一种流行的背景下,拍照打卡成为围炉煮茶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拍照记录,参与者调动自身的情感对围炉煮茶这一活动进行审视,去发现这一活动中蕴藏的“岁月静好”,通过美颜、滤镜等技术对图像赋予故事感,最后再配上温馨的文字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完成打卡的全过程。这样的打卡完成了参与者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的转化,一方面实现了社会交往中身体在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利用标签化的话题等形式加强同一圈层用户的连接。在媒介技术的加持下,使得用户对围炉煮茶的打卡内容在同一兴趣圈
14、层中实现传播和扩散,获得来自同一圈层下陌生网友的点赞和关注,青年群体得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拥有的关注度,提升自己在所处圈层内的存在感。在这种意义上,对围炉煮茶的打卡行为也成为青年群体的社交货币,通过与同一圈层的社区成员进行互动,进一步强化理想自我的构建。三、情感维系与情感共鸣:个体消费的仪式感与群体互动的集体狂欢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媒介化的深度阶段,数字媒介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云交往在此背景下得以深化。围炉煮茶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年群体云交往,使其回归到具有仪式感的线下社交中,唤起个体消费的仪式感,对青年群体间的情感起到了维系作用。同时,参与线下围炉煮茶活动的人通
15、过将这场仪式中的图像上传至社交媒体,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吸引同一圈层的社区成员进行互动,唤起群体间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在互动中达成集体狂欢。(一)云交往的破局与线下社交的再连接在数字时代下,身体的在场不再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必要条件,人们可以通过移动互联设备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完成去身体化的云交往。然而云端交往尽管能实现实时的信息沟通,为人们社会交往的维系提供便利,却仍然无法弥补线下社交的仪式感。正如王敏芝所言“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迁,交往最核心的诉求依然是基于场景的情感补偿8。”在线下空间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彼此的身体共在,举杯共饮一杯热茶、烤一个冒着热气的红薯、最好的朋友围坐在火炉旁,这样的仪式
16、感是云交往无法实现的。此时,具身性的人际交往被重新提上日程。涂尔干在互动仪式论中指出群体的物理空间汇集是构成社会互动仪式的要素之一,在面临快节奏社会压力的背景下,邀上三五好友感受慢生活成为青年群体渴望的精神需求,而围炉煮茶这样一种具有仪式感和慢节奏的活动就成为人们冲破云交往,奔赴线下社交的不二选择。“仪式感是一种将日常行为仪式化以赋予其意义的行为,被视作一种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9。”通过对当下社交媒体平台中有关围炉煮茶的内容进行观察后可以发现,温馨安静的环境、精美的摆盘、精致的妆容等都凸显出青年群体对于仪式感的追求,在具有仪式感的场景下进行社会交往,体特别推荐 传媒与社会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17、 6 期(总第 226 期)124现了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茶会友”的追寻。围炉煮茶作为身体在场的线下社交,人们得以用身体感官去观察、品尝、感知围炉煮茶活动中的一切。在烤红薯、嗑瓜子、喝热茶等具有仪式感的活动过程中,通过“给你沏一碗茶、烤一个红薯”等仪式,将个体与个体之间相连接,共同参与到这场特别的社交仪式中,共同享受着围炉煮茶这种生活方式,通过仪式的互动,唤起个体间的共同情感以及彼此间的集体记忆,实现情感维系以及云交往的破局与线下社交的再连接。此外,人们也可以拍下环境、食物、与好友聊天的图像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建构自身与朋友间的亲密关系和专属回忆,这些
18、记忆可以被随时调取以维系朋友间的情感和社交关系。同时,社交媒体的传播也使得更多人对围炉煮茶这一线下社交活动产生兴趣并持续进行消费。在围炉煮茶这种互动仪式下,强化了围炉煮茶作为一种社交符号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促使青年群体回归到线下社交的原色中。(二)多人在场的想象与记忆共享的互动社会理论家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中,将现代社会的特征概括为“无固定形态的,流动的,液态的,运动着的10”,在液态的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处于游离状态,流动的个体一直处于对自身意义和身份的追寻中。而围炉煮茶这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情感寄托,让其暂时逃离现代生活的困境。围炉煮茶作为一种具有仪式感的社交活动,一个火
19、炉、一个热红薯、围坐在火炉旁能唤起参与者们对家乡、对纯真孩童时代的回忆。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处于同一圈层下的用户通过分享围炉煮茶这一具有集体记忆的图文和视频来唤起彼此的集体记忆,使内容具有更强的文化和情感的感召力。例如“小时候在家里的火炉旁围炉而坐,怀念那时候的无忧无虑”“想起外婆冬天给我烤的红薯栗子了”等等文字表达出儿时曾经在家乡中与家人一起经历过的美好瞬间,他们生产的内容吸引着其他具有相同体验的社区成员到此聚集,并且在互动的过程中唤起了每个个体对于美好过往的记忆,通过评论区的记忆共享引发了群体间的情感共鸣,大量用户在评论区留言“看哭了”“我也是,好想外婆。”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将集体
20、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11。”同一圈层的用户通过内容的生产与上传得到了社交连接,实现圈层化的传播,围炉煮茶所带来的集体记忆促使处于统一圈层的人们获得群体性的情感共鸣,溶解了当代青年作为流动的个体在追寻身份和意义过程中的孤独感,同时,参与者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也使得身体无法“在场”的人得以将其对于物理空间的情感投射到虚拟空间中,获得虚拟在场的体验,实现多人在场的想象与记忆共享的互动。此外,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大量个性化的活动得以被看见,人们可以基于自身兴趣等找到具有相同爱好的圈层。当下的社交媒
21、体平台采用社区化的形式,通过社交话题吸引用户并引导社交行为。#围炉煮茶#这一话题仅在小红书平台下浏览量就达到8427.5万,这一标签下用户之间形成了一个虚拟社区,并通过分享人数的不断增加而得以扩大。在围炉煮茶的线上传播过程中,社区成员基于对围炉煮茶这种社交新方式的认可而在大数据、算法推荐的支持下根据相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趣缘群体。连接趣缘群体之间的是一种弱关系,而这种基于弱关系的信息更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精致的摆盘、自己动手煮茶烤红薯、松弛的社交环境、对家乡和童年情怀的唤起等等使得这一活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发布者与观看成员进行评论、转发等互动,引发了社区成员的对于“在场”的想象,共同营
22、造出活跃的社交氛围,实现群体线上互动的集体狂欢。四、结语在数字时代下,云交往成为当今进行社交的主流方式,而围炉煮茶的兴起体现出青年群体在场景、认同、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对线下“强关系”的再连接与线上“弱关系”的扩展这一新型社交方式的追求。首先,通过物理场景与互联网场景的构建,不仅为具有强关系的好友搭建了具有松弛感的线下社交环境,同时也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拓展了与线上社区成员的社交互动,在媒介技术的加持下,使得用户卷入一场虚实共生的场景消费中。其次,通过符号的消费完成“打卡式”媒介景观的传播,实现青年群体理想自我的构建以及圈层文化下存在感的获取。最后,通过围炉煮茶这一仪式的互动,唤起了青年群体的共同
23、情感和集体记忆,最终实现了线下“强关系”社会交往的再连接与线上“弱关系”社会交往的扩展。然而,尽管围炉煮茶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种社交新方式,但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消费陷阱中,造成主体迷失。高额的消费、与图文不符的环境、限时体验、一氧化碳中毒等事件层出不穷。新的社交方式固然值得推崇,但青年群体也应注意不要陷入“一种返璞但不归真的形式主义”中,回归到围炉煮茶带来的社交原色中。注 释:1郑二利.互联网场景:社会、空间与人的媒介化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2(04):60-67.2丹尼尔 亚伦西尔,特里尼克尔斯 克拉克.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祁述裕,吴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
24、献出版社,2019:2.3郑二利.互联网场景:社会、空间与人的媒介化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2(04):60-67.4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赵乾坤,周宝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11.5刘艳.移动互联时代场景营销探析J.西部学刊,2016(10):76-80.6让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77-78.7欧文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8王敏芝.媒介化时代“云交往”的场景重构与伦理新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09):13-23.9柳莹.青年网红打卡文化的符号消费及反思J.江西社会学,2021,41(09):238-245.10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3.作者简介:张盛颖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责任编辑:许启东】特别推荐传媒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