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545937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189 大小:9.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9页
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9页
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9页
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9页
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一、古瓷名类陶瓷: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 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烧造陶器和瓷器的工业通称陶瓷工业。陶瓷工业和玻璃、搪瓷、水泥一样,都属于硅 酸盐工业。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设有硅酸盐学会、硅酸盐研究所,他们经常开展对古陶瓷的科学研 究和学术探讨活动。研究古陶瓷是个专门学科,是考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各大专院校历史、博 物、考古专业讲授古陶瓷课外,近年还成立了全国性古陶瓷研究会、古外销陶瓷研究会和古陶瓷研究 所等机构,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并

2、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发明并广泛使用陶器。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掘 的陶器,经科学测定,约为8800年前的遗物,是当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陶器。瓷器则发明于商周时 代,到现在也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瓷器:对瓷器的具体定义,当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但一般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 之为瓷器:1、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份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份;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2、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度的高温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 成温度也有差异,要

3、以烧结为准。3、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4、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致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经陶瓷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对实物进行的科学测定证明,我国的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原始瓷器;而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便能生产成熟的瓷器了。从历史文献看,西汉马王堆出土的木简中,已经 有了“瓷”字;而晋代的许慎在说文中对瓷字还作了具体的解释,说瓷是“瓦之坚者也”。但对 瓷的起源,曾有过几种观点,即商周起源论,魏晋起源论和唐代起源论。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现 代科学手段之用于瓷器研究,目前商周起源论已占压倒的优势。瓷器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就其对人类

4、生活的影响来说,不亚于指南针、火药、造 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因此有人主张以上四项再加上瓷器,为我国古代的五大发明。瓷器的出现,为人类文化和物质文明树立了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引起了人类物质生活的革命性 变化。由于瓷器的坚固耐用,洁净美观,不易腐蚀,又远比金、银、铜、玉、漆器造价低廉,且原料 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因而发展迅速,很快取金属和漆制器皿而代之,成为人们物质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我国瓷器的发明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自汉唐以来,中国瓷器就逐渐输出到世界各地,深 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迅速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宗教、丧葬、工业、建筑和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法 国的路易十五曾下令将宫中的金银器全

5、部溶化,另作别用,而一律改用中国瓷器。瓷器作为特殊使者,加强了我国古代人民同世界人民的友好往来,活跃了中外贸易、经济和文化交流。一些国家的人民,是通过瓷器认识中国的,所以英语中的“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瓷器具有不腐不朽的特质,是古遗址和古墓葬常见的出土文物,因此也是考古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对象。系统地研究我国古瓷器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了解我国以及世界几千年的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英国的考古学家惠勒说得好:“十世纪以后的坦葛尼喀地下埋藏的历史,就是用中国瓷器写成的。原始素烧瓷: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灰陶

6、。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 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等成份,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 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但由于器表无釉,所以叫 它为“原始素烧瓷”。原始青瓷:即处于发生阶段的青瓷器。在我国的商周时代,就能普遍地制造一种青釉器物。这种 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能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特别是器表施有一层 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看起来它与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与瓷器颇多一致处。经化学分析,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项数据说明它已具备瓷器的标准条件,是

7、瓷而不 是陶。因此,这种青釉器就是我国最早的青瓷。但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 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同时胎料中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色也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比较,便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早期青瓷:从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到成熟的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 能和器表施釉等各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一 些古陶瓷研究工作者,把这个时期的青瓷定名为“早期青瓷”。由于对瓷器的起源所持观点不同,对早期青瓷看法也不尽一致

8、。持瓷器起源于魏晋论者,把魏晋 时期的青瓷称为早期青瓷。也有人认为东汉的青瓷尚没有摆脱原始状态,因此也把它划入早期青瓷的 范围。青瓷:这里指的是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 色,所以称为青瓷。经过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长道路,到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我国已经能够烧造成熟的青瓷。浙江省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 低,系用12601310度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澈淡 雅,秀丽美观。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但是,由于刚从原始青瓷脱胎而来,

9、因而在造型艺术和装饰风格等方面,与原始青瓷不可避免地 有许多相似之处。晋瓷:即晋代所产的青瓷。在我国陶瓷史学界,曾有中国瓷器发明于魏晋的论点。他们认为晋代 瓷器出土较多,而且文献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如说瓷器的发明,“自晋始见”(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至晋而有瓷”(刘子芬:竹园陶说)“自陶而瓷,则自晋始”(权伯华:古瓷考略)等等。因此,“晋瓷”一词,常见于陶器论著之中。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一般认为我国瓷器始于商周而成熟 于东汉,纠正了发明于魏晋的说法。缥瓷:晋代浙江温州一带的瓯窑所产的青瓷,当时人们叫做缥瓷。晋潘岳的笙赋中,有“倾 缥瓷以酌零R”之句。缥瓷胎体细腻,呈色较白,白中略泛灰色;釉色

10、淡青,透明度较高。缥,原是 晋代一种淡青色的丝帛,瓯窑青瓷的颜色很像这种缥,故借缥以名瓷,称为缥瓷。秘色瓷: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 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所以叫“秘色瓷”。如赵麟在侯鳍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 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但有人认为,“秘色”并非神秘 之“秘”,也不是统治阶级所专有的意思,而是当时人们对青瓷那种色样之统称,就像晋代称青瓷为 缥瓷一样。而日本的古陶瓷研究者认为:秘色即翡色,秘与翡乃一音之转。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

11、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 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 为主,黄色则不多见。黑瓷: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原素。在工艺上设法排除铁的 呈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闪亮的黑瓷了。黑瓷是东汉时期的创新产品,产地在南方,当时浙江的上虞、宁波窑即烧制黑瓷。此外,在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东汉中晚期墓葬中也有黑瓷出土。东晋之后,北方才开始烧造黑瓷。天目瓷:天目瓷原指福建建窑瓷盏。约在日本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来我国留学,从浙江

12、天目山带 去建窑瓷盏,并称这种瓷盏为“天目”。后来人们把黑釉瓷统称天目瓷,并在国内外有关陶瓷论著中 普遍使用。另有一说,认为这种黑色并略带青紫、酱褐色的瓷器,最早发现于福建建安的天目山,所以叫天 目瓷。白瓷:白瓷和青瓷、黑瓷,都是同一种原料烧造的。因为所有的制瓷原料,都含有一定量铁的成 份。含铁的坯和釉,经过还原焰焙烧后,便呈现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控制胎、釉中的含铁量,克服 铁的呈色的干扰,便能烧出白瓷。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的白瓷胎料较为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 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隋代白瓷有较大的进步,胎质更白,釉面光 润,胎釉均无泛青

13、、闪黄的现象。唐代邢窑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 熟。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红,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所以白瓷的发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 碑。青白瓷:这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因为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 青,所以叫青白瓷。又称影青瓷,也有叫他隐青、映青、罩青的。一般认为,青白瓷在五代时开始创烧,成熟于北宋中期,宋代已形成风尚。还有人认为它是创烧 于唐代景德镇窑,因为景德镇陶录中有过这样两段记载:“陶窑,初唐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锤秀里人陶氏所烧也。

14、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晶莹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景德 镇唐窑的窑址,更不知陶、霍二窑之所在。但从所称“假玉器”“晶莹如玉”之类评价来看,则可说 是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恰切形容。景德镇是宋代的名窑之一,由于它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优越,其产品集中地代表了宋代的制 瓷水平。青白瓷无疑是景德镇的一项新的发明。影青:青白瓷的别名。竹园陶说提到影青时写道:”近年出土之器甚多,有一种碗、碟,质薄 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为

15、影青,以其釉色微带青色也。”隐青:即景德镇所创烧的青白瓷。因为其釉色淡青,呈浅湖色,晶莹润泽,透明性强,青色隐约 可见,所以又叫隐青。映青:即青白瓷,因其瓷质极薄,釉似白而泛青;暗雕花纹,内外都可映见。在花纹边上,只现 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是白色,所以又称它为“映青罩青:青白瓷的又一别名。邓之诚在骨董琐记中说:“宋定白而不莹;其莹者,罩青也枢府瓷:一般是指元代中央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这种瓷器胎体厚重,瓷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颇似鹅卵颜色。所以又通称为“卵白瓷”。在以印花为主的饰纹中间,常有对称的“枢府”二字,“枢府瓷(器)”由此得名。常见器皿有盘、碗、高足碗等。其中较典型的是一种小

16、足、平底、敞口、深腹的折腰式样,俗称折腰碗。制作上的特点是圈足小,足壁厚,削足规整,足内无釉,底心 有乳钉状突起。在底足无釉处,呈现铁质红褐色小斑点,并在边沿粘有沙渣。明代的新增格古要论说:“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这个评价是有根据的。一般来说,印有“枢府”“太禧”(元代专掌祭祀的“太禧宗座院”的简称)等字款的器物,胎质、釉 色均佳,制作工艺亦甚精湛。后人习惯上都把元代的卵白釉印花瓷称作“枢府(瓷从这个意义上讲,枢府瓷并不全是元代 宫廷官府所专用,其中也有民用商品瓷和外销瓷。卵白瓷:即枢府瓷。甜白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便能烧出白度很高的白瓷。胎越薄,色越白。薄 到半

17、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其秀美清丽的暗花刻纹和印纹之上,再罩以光洁透亮的釉,便有 一种诱人的美,并给人以一种“甜”的感觉。这种胎薄釉莹的白瓷,便叫甜白瓷。甜白瓷创烧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而整个明代一直没有间断。甜白瓷在宫廷是作为祭器的主 要品种,民间则多用于日常生活的需要。素瓷:凡是在釉上釉下都不加任何色彩,也不绘制任何有色的图案花纹的瓷器,统称素瓷。虽然 用色彩装饰陶瓷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在明代以前,瓷器的主流还是素瓷;到了明代,彩瓷 才蓬勃发展起来。所以有人以此把中国瓷器的发展分为两大时代,明以前为素瓷时代,明以后为彩瓷 时代。彩瓷:从广义角度说,彩瓷应包括点彩、釉下彩、釉上

18、彩和斗彩等等,但习惯上所说的彩瓷,则 是指瓷器釉上加彩而言。以色彩装饰瓷器起源于晋。西晋晚期,南方已开始用褐色斑点来装饰青瓷;东晋以后,南方普遍 采用;隋唐袭用。并有所发展。宋代已出现釉上的“宋三彩”;元代则创造了著名的青花、釉里红等 釉下彩。彩瓷首创于北方,后来陆续传到景德镇等南方窑场。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吸收了北方的工艺技术,并加以综合、改进和提高;在明清两代,他们对釉上彩的配方又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并有一系列的创 新。同时,白瓷质量的提高,也对彩瓷的兴起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了细腻洁白的白瓷作底,以红、绿、蓝、黑、紫、金种种彩色绘制的画面,才能充分显示它的诱人的绚美和巨大的吸引力。明代彩瓷的兴

19、盛,可谓是瓷业装饰工艺的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从此,我国瓷苑便出现了一个彩 色缤纷、百花竞艳的崭新局面。同时,它也使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单色釉瓷逐渐退居次要的位置,并使 一些历史名窑(如磁州窑、龙泉窑)从此一厥不振。彩绘瓷:在釉上、釉下绘制各种色彩的图案、画面以作装饰的瓷器,谓之彩绘瓷。西晋晚期的褐 釉点彩,首开彩绘瓷的先河。隋代已使用黑彩点画瓷俑的眼睛、眉毛、头发、衣褶、剑鞘和镇墓兽爪;有的还在瓷器底座的莲花图案上,涂以红、黄、绿、黑、白等各种颜色。宋代吉州窑的釉下彩绘已很 有名气;而磁州窑又创造了用毛笔蘸彩料,在已烧好的瓷器釉面上,绘制简单花纹,然后加以彩烧。到了明代,彩绘瓷便成了瓷坛主帅了。瓷

20、系: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制瓷业便从南方扩大到北方。而在北魏至北齐,北方瓷器已形成自 己的风格,如造型粗犷、浑厚质朴;胎体厚重,胎色成灰,结构粗糙;结实耐用,釉薄质强,颜色灰 黄;在胎料的化学组成和烧成温度上,都与南方瓷器有明显的区别,从而形成了北方瓷系。与此相对 应,便是南方瓷系。南北方瓷系的形成,为唐宋名窑的雨后春笋般出现,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窑系:即瓷窑体系,陶瓷史学者,通常用多种瓷窑体系的形成,来概括宋代瓷业发展的面貌。窑 系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各窑产品的工艺、釉色、造型和装饰的异同而定。一般认为,宋代有六大窑系,即北方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青白瓷系。

21、绞胎瓷:所谓绞胎瓷,就是将白、褐两种颜色的瓷土,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 成型;于是瓷胎上便出现白褐相间的纹理。由于绞揉的方式不同,纹理变化多端,或如木纹,或如鸟 羽,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朵朵鲜花。再经施釉焙烧,便是绞胎瓷。绞胎瓷创烧于唐代。陕西、河南的唐墓,都有过这类瓷器出土;在巩县唐窑窑址,还曾发现绞胎 瓷小花枕的残片。宋代以后,绞胎瓷的烧造便终止了。芒口瓷:采取覆烧法烧造的碗盘杯碟等器皿,因口沿无釉,露出骨胎,谓之芒口,这种瓷器,叫 芒口瓷。有些文献中提到,北宋宫廷不用定瓷,就是因为有芒的原故。官僚贵族在使用时,则多用金、银或铜镶装器口,一则可避其芒,同时也可借以夸富。所谓覆烧

22、法,就是将碗盘等器皿反扣着焙烧,尽管因此出了芒口的缺点,但可以提高产量,降低 成本,所以得到普遍的推广。景德镇湖田窑就曾大规模生产芒口瓷。覆烧法为北宋中期(一说是五代 时期)河北曲阳定窑首创,直到元代还很盛行。玲珑瓷:玲珑,明彻的意思。玲珑瓷属于镂花的一种。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瓷”。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 设计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 纸一样;再通体施釉。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这种透光的米粒状孔眼,叫做“米 花”;在日本则叫“米通”、“萤手”。有

23、些陈设品如龙舟、花瓶之类,镂空处不糊釉浆也叫玲珑。唐代 洪州窑已生产玲珑瓷;明永乐时,景德镇窑已有玲珑产品。隆庆、万历期间,玲珑瓷风行一时。清乾 隆时期,御窑厂也曾仿烧。主要器物有玲珑炉、玲珑盖碗、玲珑笔架和玲珑香奁等。镶嵌瓷:一种用于镶嵌桌几床柜以作装饰的瓷器,亦称瓷片。多长方形,或圆、椭圆、棱形,上 面雕刻或绘制花卉动物之类,亦有书写诗词、吉言的。如雍正时一瓷片有世宗御制诗,并雕鸡雏数只,名曰嗷嗷待哺图,还施以金釉。直到民国初年,这种瓷制品仍在流行。薄胎瓷:指一种轻巧秀丽、薄如蛋壳的细白瓷。通常又称脱胎瓷,是形容它薄到几乎没有胎的程 度。据文献记载,明万历时吴昊十九所制的卵幕杯,“薄如蝉翼

24、”,只见透明的釉,而几乎不见胎骨;映着光可以看见手指上的螺纹。“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这两句古人咏薄胎瓷诗句,形象地描绘 了这种瓷器之薄。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难也最紧要。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 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坯体在利篓上取下装上,反复百 次之多,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在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厚,多一刀则报废,稍不留神,一个喘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因此非技术精湛的制瓷名手,是不敢问津的。烧好后,似乎 抽去了胎骨,“脱胎”之名由此而来。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开始制作薄胎瓷,成化时期便有了很高的成就;到了隆庆、

25、万历年间,连一些 高级民窑也能烧造了,并有了薄胎器、卵幕杯、流霞盏、皮蛋蛊等专用名称。器形除碗盘碟蛊外,还 有花瓶、文具、酒具之类。薄胎瓷,已不是或主要不是作为实用瓷,而是以巧夺天工的工艺品的身份 崭露瓷苑,蜚声中外。象生瓷:塑造人物、动物、花卉、果品的雕塑瓷,叫做象生瓷。明清之际,江苏宜兴制作的象生 紫砂器,颇有称誉。乾隆时,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开始用瓷土制造胡桃、莲子、茨茹、石榴、凤菱、雪 藕、红枣和螃蟹、海螺等,制作精细,形象生动,艺术价值很高。清末寂园叟在陶雅中提到象生 瓷时说:“像生器皿,色目非一,人物鸟兽,指不胜屈。”碎器:有些瓷器在焙烧时,由于温度的骤变,会发生釉裂的现象。浙江哥窑首

26、先掌握了这个规律,运用了自然裂纹作为瓷器的装饰;这种瓷器称为碎器。碎器胎薄色黑,俗称铁胎或铁骨;釉面加成冰 裂状或网状开片。开片大的叫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开片小的叫鱼子纹。有的在紫黑色裂纹中又 有金黄色丝状细纹,叫做金丝铁线、鳍血。碎器釉色有米白、蛋白、奶白、粉青、灰绿和奶酪黄等,也有米白而影红的。百圾碎之“圾”读作件,景德镇对尊囊盆缸之类器物的大小以“圾”称,如一百圾、五百圾等。百圾碎,就是指百圾那么大的碎器。瓷器以圾称起于宋代的哥窑,景德镇仿制哥窑瓷器,也沿用了这 个名称。礼器:古代贵族在祭祀、丧葬、朝聘、征戈、安享和婚冠等活动中举行礼仪所用的器皿,叫做礼 器,亦称彝器、尊彝,即青铜器

27、中的鼎、箧、豆、鬲、尊、等。礼器是殷商时代的建邦立国重器、统治权力的象征、和“明上下、别等列”的礼治工具。在某种 程度上,甚至成为礼制的体现,即所谓“藏礼于器”。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礼崩乐坏”,礼器便逐渐 失去了这种作用;而秦汉之后,除了在形式上对旧器有所保留外,大体上已消灭了。因此考古学上说 的礼器,主要是指商周时代;秦汉时期的器物很少的。礼器原为青铜所制,汉以后,特别是铜的禁用,瓷器便代替了铜的功能。直到清代,一些瓷窑 还在仿制各种古礼器,但其功能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了。祭器:专供祭祀用的器皿,不是日常生活用瓷。古祭器是用青铜制造的,“陶器既盛,乃充其类 而为之,又杂以后代之制,故种类亦多。

28、”(朱琰陶说)这说明瓷制祭器并不完全同于古祭器。明 洪武二年规定:“祭器皆用瓷”,因此明代祭器的烧造量大,制作也精。器型有毛血盘、大羹碗、和羹 碗、豆盘、大尊、牺尊、小囊、酒蛊、爵、碟等等。御器:供宫廷使用的瓷器。所谓“宫廷使用”,包括宫廷日常生活、陈设之用,和对内、外的赏 赐、馈赠以及交换之用。因此,需要量极大。明洪武年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专事御器生产。初时有窑二十座,宣德时增至五十八座。清王朝继续控制御器厂,烧制大量御器。由于御器厂集中了 优秀制瓷工匠,又“不计工本”地烧制仿古瓷和创制新产品(江西大志陶书说:“每岁造,为费 累银万”,往往要江西“竭一省之力以供御“。每件瓷器的耗费,已

29、和当时的银器价物相等),因此,这种御器,可以代表当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明器:仿照实物制成的殉葬品,叫做明器。也称冥器、盟器,如瓷俑、器物,房屋、亭阁,动物 模型之类。明器只供殉葬,而不能实用。礼记檀弓篇说:“夫明器,鬼器也。”自秦汉至隋唐,殉葬用明器之风甚盛。随着瓷器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三国两晋期间,明器多用瓷器做成,如谷仓、碧、碓、磨、臼、杵、灶、米筛、畚箕、猪栏、羊圈、狗圈、鸡笼、瓷俑、皈依瓶等等。宋代以后,纸制 明器逐渐流行,陶瓷明器渐少。宋赵彦卫说:“古之明器,神明之器也。今以纸为之,谓之冥器”。明 清的墓葬,除了少数尚有锡、铅制作的明器外,很少见到瓷制的明器了。桌器:即筵具,筵席所用

30、器皿,包括酒具和餐具。筵具以整套计算,每套的瓷色一致,纹饰相同。清异录载:“五代时,贵势以筵具更相尚,至方丈之案不能胜,旁挺二案翼之;参差数百,谓之 绰楔台盘。”可见桌器成套是从五代时开始的。到明嘉靖、隆庆、万历期间,又再次盛行起来。隆庆 时桌器每桌有二十七件的,也有三十件、六十一件的。包括酒碟、果碟、菜碟、碗盏碟、茶缸、酒盏、渣斗、醋注等。琢器:有些古陶瓷研究者,从造型上将瓷器分为琢器和园器两大类。所谓琢器,是指立体型造型 的瓷器,如瓶、尊、罐等。园器:指平面型造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参见琢器。溺器:俗称夜壶,即古代的虎子。三国两晋时的虎子,多为青瓷制品;清代有些溺器绘有淫秽图 画。仿古

31、瓷:后朝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称仿古瓷。仿古之风,早在宋代就很盛行,当时已出现了大量仿制的商周青铜器,同时一些地方瓷窑,也不 乏刻意仿古者。元代仿古瓷较少,因为当时枢府瓷、青花和釉里红已成为瓷器发展的主流。到了明代,又大兴仿古之风。永乐、宣德直至成化时期,主要仿宋代名窑,出现了不少仿制精品。正德时则仿前 朝宣德、成化瓷,并首开署前朝年款之风。此后,仿造永乐、宣德、成化瓷器之风大盛。嘉庆、隆庆、万历时期,逐渐形成仿古高峰。除风行仿永乐、宣德、成化瓷外,万历时期尚有天顺、正德款的瓷器。但与后来的清代相比,却又是小巫见大巫了。清代前期,就热中仿古窑名瓷。特别是从康熙、雍正开始,御窑厂就

32、不计工本地从事仿制汝、官、哥、钧等名窑产品。康熙时仿宣德、成化瓷,“与真无二”“毫发不爽,诚可谓巧夺天工矣”(清刘廷 矶:在园杂志)雍正年间,宫中还出示所藏古瓷,交御器厂仿制。乾隆时仿古更蔚为可观,所仿薄 胎暗花和宋代影青最为出色。清代民窑的仿古风气也很盛行。因为御窑厂的产品只供宫廷需求和帝王赏赐之用,就是皇亲国戚 也不能染指。所以官僚贵族所用的优质瓷器,大都来自民窑,这便促进了民窑的仿古。这些民窑的瓷 器,“选诸质料,精美细润,一如厂官器,可充官用”,叫做“官古器”。稍次一些的,还有“假官古 器”“上古器”也都是供官僚富豪使用。历代仿古之风,固然是为了满足上层社会的好古赏旧的需要,但也起了保

33、持和发扬传统产品特色 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官窑、民窑都有不少仿古精品。当然,这也包括了赢利的目的。到了清末和民国 时期,古代名瓷成为鉴藏家和古董商们在文物市场上的角逐目标,于是古瓷仿作又大量涌现;而趋时 谋利者,也就应运而生了。他们往往在原有瓷器上进行部分或者重新加工,采取后加釉彩、后加年款,作旧处理等方法,冒充古瓷,待价而沽。这已经是作伪,而不是仿古了。外销瓷:即销往外国的瓷器。我国瓷器的外销,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 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的,二是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的,三是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订购、订 造等直接经营方式而销往国外的。从隋代开始,我国的瓷器就已输出国外。当

34、时越州窑的青瓷,邢窑和定窑的白瓷,以及长沙窑的 瓷器,便已随着对外交通和贸易的发展,运往亚洲、非洲各个地区。东从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的 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西至西亚、西北亚的伊朗、伊拉克,远抵非洲的苏丹和埃及,在这个广大区域里,都有隋唐瓷器的足迹。唐代瓷器的输出路线,除了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抵叙利亚,以达地中海各国(如腓尼基、巴勒 斯坦等)商埠的这条“丝绸之路”夕卜,还可以通过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口由海路运往国夕卜。只是隋唐瓷器的输出,有些是作为礼品赏赐来使和馈赠外国王室的;通过贸易渠道而出口,大概始 自晚唐,特别是五代时期。到了宋代,我国

35、瓷器已是大量地运销到外国。出口的通道,主要是海路。广州、泉州、明州、杭 州、密州等贸易港十分繁荣。宋朝廷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就开始在这些地方设置“市舶司”,专事管理进出口事务,而瓷器便是大宗外销商品。朱或在萍州可谈中描述说:“舶船深阔,各数 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中国 瓷器就从这些港口运销南洋,并转运到波斯、印度西岸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坦喝尼喀沿海一带,有四 十六处古代遗址都发现有我国的瓷器。宋朝廷在靖康以后,统治区域日益缩小,税源日益减少,因此 大力开展对外贸易,以增税收而助国用。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高宗赵构多次下达“上谕”,说

36、“市 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绍兴七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徒远 人阜通货贿”(绍兴十六年)等等。并且采取授与在外贸上有成绩的商人以官职的办法,进行鼓励。据南宋赵汝适诸番志记载,南宋嘉定十七年,仅与泉州有通商贸易关系的,就达五十六个国家和 地区。瓷器的出口,也随着外贸的扩大而增长。宋代出口的瓷器,主要是江西景德镇窑、吉洲窑和浙江龙泉窑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德化、同安诸窑 的产品;也有广东潮安、广西西村、陕西耀州、河南临汝等地烧造的瓷器。元代的瓷业,北方虽然受到战争的严重摧残,但南方的瓷器如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却得到较大 的发展。元世祖忽必烈注意到外贸对发展元朝经济的重

37、要性,因此,瓷器的外销比南宋又有扩大。意 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可见其外销之广。据元代汪大渊所著岛 夷志略一书中记载,我国瓷器外销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印度支那、印尼诸岛、马来亚半岛、印度半 岛、巴基斯坦、菲律宾群岛和阿拉伯半岛的麦加、波斯沿岸的甘埋里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瓷 的品种有青瓷、青白瓷,以及元后期的青花瓷。外销瓷的产地,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如江西景德镇 窑,浙江龙泉窑,以及浙江、福建仿龙泉瓷与青白瓷的窑场。明代洪武年间,曾一度实行海禁,对于外贸有一定的影响,但瓷器的出口并没有停止,只是限制 政府对外的赠予。明朝瓷器的输出有几种途径:政府对外馈赠、入贡国使

38、节的回程贸易、郑和的大规 模远航贸易和民间的海外贸易等等。通过这些渠道,我国瓷器不仅继续畅销亚洲各国,而且也大量销 售到欧洲。同时外商还根据本国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在造型、纹饰等方面提出要求,向我国订购 所需瓷器;我国许多窑场也适应西方市场的需要,生产专供外销的瓷器。明代瓷器不仅从海路输出,而且还从陆路对外销售。据万历年间刊刻的野获编记载,阿拉伯 各国来我国进行贸易的商人,回去时所带的瓷器多达数十车。出口的瓷器,既有官窑的产品,也有民 窑的产品。在品种上,不仅青花瓷,也有釉上红绿黑三彩瓷。从产地来说,有景德镇等地出产的细瓷,也有闽、粤沿海地区烧造的较粗的日用瓷。清代前期,我国瓷器的外销,主要

39、是通过正常的民间贸易来进行。清历朝帝王虽然还对各国入觐 的使节馈赠瓷器,但数量很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开放以后,便允许江南、浙江、福建、广东一带沿海地区,用五百石以上船只出洋贸易;随之而来的,便是瓷器的大规模外销。当时美洲、非洲和奥洲各国都通过种种渠道购买中国瓷器;而东南亚、婆罗洲、爪哇、苏门塔腊以及马来亚等地,更是中国瓷器销售的重要市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的畅销。由于欧洲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益增长,经过清廷的允许,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和瑞典,在十 八世纪初叶至三十年代都先后于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有些国家的船舶获得了直接到广州的通航许 可,将中国瓷器直接运输到欧洲。

40、有的还与清廷官商签订瓷器贸易协定。所有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中 国瓷器的外销。与此同时,在欧洲一些城市出现了许多经销中国瓷器的专门商号,仅在伦敦就有五十 二家之多。在这期间,使用中国瓷器,在欧洲已蔚然成风。不仅在人民中以此成为时髦,在上层社会以此为 荣,而且王室贵族也把拥有中国优质瓷作为夸耀豪富的手段。甚至普鲁士皇帝选项皇后,也不惜代价 地用六百名撒克逊龙骑兵组成的四队近卫军与邻近君主换取一批中国瓷一一十二个巨大的花瓶。为他 的婚礼增辉。这就是所谓“近卫花瓶”。现在还陈列在德累斯登博物馆。一些国家军团、贵族的授勋,各种喜庆典礼,也纷纷使用中国瓷。为了适应欧洲人的这种要求,一方面,国内为外商提供各种

41、彩饰、花纹的样品,供他们选购;另一方面,外商也根据本国顾客的喜爱,规定造型和纹饰,大量订购。清 代刘子芬在所撰的竹园陶说中写道:“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 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区,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 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在外商订购的这类外销瓷中,有许多纹饰图案是依照外商从欧洲带来的样品,由中国瓷绘工人精 心摹绘的。按其题材大致可分为四类:1、纹章瓷;2、人物图画,包括神话题材、宗教故事和风俗画(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如狩猎、收获等)3、船舶图画,一般在船上都绘有国旗,有的还有题识,表 示船名、船长姓名和时间

42、;码头风景画、离别图等也偶有所见;4、花卉图,寂园叟在陶雅中提 到康熙时的一些花卉瓷绘“阴阳向背,偏及浓艳,生香冶色,纯合乎西法”,即属于此类。清代外销瓷的产地,除景德镇之外,还有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产品。中国外销瓷的繁荣,一直保持到十九世纪的最初二十年。后来由于日本和欧洲瓷业的发展,特别 是清那拉氏政权的腐败及其造成的社会动乱,使我国制瓷业渐次衰落,瓷器的外销,也就每况愈下了。马可波罗瓷:西欧法、意等国,称我国福建德化窑所产的白瓷为马可波罗瓷,他们认为这种白瓷 是马可波罗在元代从中国带回去的。也有些外国人将我国宋元时代输出的白瓷,统称为马可波罗瓷。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于1275年来到中国,因

43、为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仕元十七年。他在马 可波罗行记中,描写了在福建德化游览的见闻:“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 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他从这里带回一些白瓷,是完全可能的。中国白瓷:西方国家称福建德化窑所产的白瓷,为中国白瓷。染付:日本人称中国青花瓷为染付。用青料进行勾绘曰染;付,即纹饰的意思。所谓,“古染付”,系指明天启年间景德镇民窑所产的青花。祥瑞瓷:日本学术界对我国青花瓷的一种称呼。据推断,系指明末崇祯年间景德镇出口的青花瓷。因日本滴翠美术馆收藏的一件青花人物筒,上有崇祯八年的款铭,被称之为“祥瑞”;其制作风格和 图案装饰,与景德镇民窑中署“五良大甫吴祥瑞造

44、”款的器物基本一致。纹章瓷:这里所谓的“纹章”,是指欧洲诸国的贵族、显赫家族、军团、都市、公司、团体等等 的特殊标志,把这种特殊标志烧在瓷器上,称为纹章瓷。纹章瓷是我国外销瓷的一种,它的烧制,始于十六世纪的明代。大约在十七世纪后期,法国宰相 马扎兰,按照国王路易十四的命令建立了“中国公司”。这个公司在广东制了大批带有法国甲胄、军 徽、纹章图案的瓷器。此后,纹章瓷便在欧洲盛行起来。英国伦敦有一种“瓷人”就是专门为人订制 有特殊纹饰瓷器的商人。在1974年英国出版的中国纹章瓷一书中,即收集了纹章二千件左右。据瑞典统计,有三百来家贵族曾到中国定烧过纹章瓷。这种外销瓷的图案,纹章多半占据画面的中心地位

45、。早期的纹章较大,周围花饰也较宽,而且常 常不只一道。从十八世纪晚期起,纹章较小了,周缘花饰也小而狭。纹章瓷在外销瓷中的比重虽然不 大,但却是最为精美的;因为多为贵族、皇室成套定制,他们愿出高价,要求也最为严格。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纹章瓷标本,是一件青花瓷壶。壶的造型为中国式的玉壶春,纹饰则为葡王马 努埃尔一世(14951521年)的纹章。寂园叟在陶雅中亦有关于纹章瓷的记叙,他提到一种 康熙青花大盘时说:盘中画皇冕徽章,旁有两翼之狮狗,分攀于其上。载有腊丁古文,阳历年月。“纹 章瓷一般都是为喜庆典礼而定烧的,而且纹章本身就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所以大部分都可以考定 它们的绝对年代。二、器型鼎炉类鼎

46、: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鼎的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原始社会用陶鼎作炊具。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初期盛行青铜鼎,它被奴隶主、贵族用作“别上下,明贵贱”的礼器。东周至两 汉南方青瓷业发达,人们多仿青铜鼎烧制瓷鼎,作为明器。后世瓷鼎多作陈设之用。兽首鼎:为东周时期仿当代铜礼器的一种瓷冥器。这种瓷鼎造型奇特,其口沿一面为一怪兽头,嘴蛙形,无鼻,眼珠外突,额上立火焰形冠;另一面有短尾,尾上饰有扉棱状突脊。耳为长方形,耳 顶平折。腹浅稍鼓,底平。足为兽蹄形。峰形耳鼎:春秋时的一种鼎式。口沿平折,上立山峰形坚耳;腹作浅盆形,平底;圆锥形足,略 向外撇。釜形鼎:东周鼎式,半环形竖耳,平底,柱状足,微向外

47、撇。盆形鼎:东周青瓷鼎的一种,立耳,足外撇。盘形鼎:战国时的一种鼎式,敞口折唇,上部为盘形,盘内有螺旋纹;下部为扁平高足,足端微 曲,并带两翼。罐形鼎:西汉最为常见的鼎式,敞口、圆腹、小平底或圜底,肥矮马蹄足,两侧有对称的耳,上 有球状盖,以子母口与器身吻合,器的最大径位于接口处。炉:进入封建社会后,人们不再把鼎当作礼器,而把它变为焚香用的炉。正如陶说中记的“古 无香炉,古铜器为香炉用者,皆尊彝南瓦鼎礼器。后之为炉者,亦仿此为式。”就是反映由鼎到炉的 变化情况。瓷炉始于东吴,宋以前均见无足香熏和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博山炉:青瓷博山炉,是仿汉代熏香用的铜炉而制烧的,盛行于汉、晋。汉时盛传海

48、上有蓬莱等 三座仙山,博山炉便是根据这一传说而设计的。炉盖高而尖,上面镂雕峰峦、人物、动物、云纹之类,象征“三山”仙境。底盘象征海水,足与大海相连。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铜制的博山炉造型挺秀,雕镂精密,是当时的制瓷工艺难以达到的。所以青瓷博山炉 的造型显得圆浑、饱满,镂雕纹饰较有规律,以适应烧造工艺的特点。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庄严肃穆;线型的变化和部位的功能也都基本上相似。熏炉:又名香熏,功用与博山炉相同,都是作熏香之用。瓷熏炉始于东吴,六朝比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镂孔,式样大方。唐以后摒弃了六朝带托 盘的造型,而把炉底改为三足或五足;也有作花瓣喇叭座的。小

49、巧灵珑,式样很多,都是为了适应当 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习俗的需要。柱盘熏炉:东吴烧造的柱盘熏炉,盘外分坐三侏儒,盖上有横向六排三角形镂孔,顶上饰一立鸟。东晋的柱盘熏炉,口作管状,炉身球形,下置豆形承盘。器体小,式样大方。足盘熏炉:足盘熏炉流行于西晋。炉体呈球状,上立一鸟;炉底和盘底均有三只小兽足。镂孔盖熏炉:六朝时炉盖作三角形大镂孔。唐以后,镂孔小而密。熏篮:熏篮产于东吴、西晋,制作简单,是香熏早期式样之一。多为敛口、扁圆腹的罐形或盆形。东吴制品一般有双耳,西晋则多装提梁。腹部均有数排园形镂孔。托炉:常见于南朝。炉身作钵状,兽蹄形三足略向外撇,立于平底浅盘之中。这种托炉,

50、是托盘 熏炉向三足炉过渡的一种形式。杯式炉:炉身作杯状,喇叭形圈足,炉体饰大莲瓣和小覆莲两层。造型别致,形体优美,系宋代 作品。力士炉:力士炉产于宋代,大折沿口,沿下饰覆莲瓣,底座上立五力士,作支撑炉体状。龙爪炉:系在托盘中央树一粗柱,柱上塑以相互追逐的游龙;二龙各举一爪,共同托起炉身。炉 的周壁,饰以莲花形浮雕。造型新颖而庄重,制作精致华美,是宋代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腰箍炉:元代吉州窑的典型炉式。敞口,唇外凸;腹壁斜向下收;高圈足。下腹部置一道腰箍,以加固腹壁;全器为白地褐彩,饰海涛纹。覆碟五足炉:宋代炉式。炉体上部似一反碟,下面用五兽足支撑。造型颇为新颖。盏托式足炉:宋炉中的精品。整个炉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