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公共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整理(全).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545527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244 大小:19.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整理(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4页
公共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整理(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4页
公共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整理(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4页
公共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整理(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4页
公共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整理(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政治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联系: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实践基础L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总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则是第二位的。(2)肯 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主观能动 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在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们应充分地发挥自身能动 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努力发现和掌握事物的

2、客观规 律,积极地进行变革事物、改造世界的活动。我们需要的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统一、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冷静的科学精神的统一。4.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 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基本内容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 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 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

3、提的。矛盾 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 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矛盾的同一 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 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 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矛盾双方既统一又 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 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 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

4、,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5.质量互变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 其相互转化。又称量变质变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 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 变。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一,量变就 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

5、,质变又引起新 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 两种基本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质量互变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人们要重视量的 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可攫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同时又 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失时机地促使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6.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 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一,

6、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 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 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 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 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 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揭示的是事物变化的方向和道路。以上定义和解释都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经典的论述,并且“发

7、展”这个概念已经包含变化的方向(即向上)。7.真理和检验标准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检验真理的标准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实践。8.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的含义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人口的含义所谓人口,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与迁

8、移、人口的 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2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数量、密度、增长率影响社会发展。人口的构成、人口质量的优劣影响社会的发展。9.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既唯物又辩证的解释和对社会生活中必然和自由的辩证关 系的揭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不是自动发生的,必须通过 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这就从根本上确认了 主体能动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不能随心所欲,

9、而要受到 既定的条件即现存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在1846年12 月28日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既指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又强调人们不能自由 选择某一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0页)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 日中,马克思进一步发挥这一光辉思想。他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 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 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这部深刻地揭示了 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在如何理解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历史观的

10、分歧。这种分歧,不在于 是否承认历史发展中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作用,而在于能否正确揭示主体能动性的物质根源,能否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体能动性辩证关系中阐明人的作用。任何人都是在一 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客观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能动作用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人 的主体能动作用的形成和发展,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赋予主体的需要、目的、意志乃至思想 感情以特殊的内容和时代的特征,并推动着主体实践能力的提高。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 日益增强,则使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不断得到实现从而加速了历史发展进程。可见,坚持社会 发展客观规律性和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是发挥和不断提高主体能动性的基础和保证。自 由是

11、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只有认识了必然性并根据这种认识参与对客 观世界的改造,才能在实践中掌握主动权,才能获得自由。人们获得自由的程度从而发挥主 体能动作用的程度,从本质上说是同他们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反映客观规律的正确程度成正比 的。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主体能动性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10.社会意识的作用11.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事物质 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的作用:第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第三

12、,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1、人们的活动要受到经济条件,即既有的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2、人们的活动经受政治条件的制约。33、人们的活动还要受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历史人物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性质,又可以区分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 物。杰出人物:对社会生活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如爱因斯坦。反动人物: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代表人物,如希特勒。杰出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家,由于他们在知识、才能、品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往往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比较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

13、顺应时代潮流,集中 群众智慧,提出新的理论,并组织和领导广大群众为实现特定的历史任务而斗争,因而对历 史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人其次,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第三,历史人物能加速或延缓某个历史任务的解决.普通人的作用:第一,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第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第三,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 响”。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一致性:1、杰出人物是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2、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

14、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群众路线,它是一 条实现党的政治任务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12.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学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控制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构成的社会或经济关系。二者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的统一就叫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 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然而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

15、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破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生产的内容,是活跃的,总是不停的向前发展,而生产关系作为生产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当一种适合生产力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刚建立的时候,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生 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原来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的障碍,最终会引起生产关系 的变革。这一矛盾运动可以概括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合一不适合一基本适合”这样一 个过程,每一个循环过程都使社会发展到高一级的程度,表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发4展状况的趋势。2.价值规律价值规

16、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 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 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并不是商品经济中唯一的经济规律。商品经 济中有许多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基本的规律。(2)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同其他任何规律一样,是客观的,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实际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是偶然的,不一

17、致却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因为,商品 的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发生变动。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在市场上,当某种商品供 不应求时,其价格就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以 下。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 波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 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 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3.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人口过剩资本

18、有机构成资本的不断积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这一范畴涉及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有机构成之间的 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是从资本的物质形态上看的,它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关 系。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从资本的价值形态上看的,它是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关系。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技术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技术构成决定着价值构成,价值构成反映着技术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映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资本的有 机构成,它可以用c:v来表示。从资本积累的规律看,资本的有机构成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

19、构成的提高是资 本积累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生产会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 余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 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反映在资本 的价值构成上,是资本价值的不变部分的增加和可变部分的减少。不管是同一国家的不同经 济时代还是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即不变资本部分的相对量,同积累的 增进成正比;用来支付劳动力价值即代表可变资本部分的相对量,一般同积累的增进成反比。例如,有一笔资本,按百分比计算,起初50%投在生产资料上,50%投在劳动力上,随 着

20、劳动生产率的提高,80%投在生产资料上,20%投在劳动力上。资本价值构成对于资本技 术构成的反映虽然只是近似的,不完全是同比例的,但是,从总体和长期的趋势看,资本的 5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表现为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本量的不 断增长,这种增长又成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因此,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随着资本积累而发展,资本积累又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增大。这两种经济因 素由于这种相互推动的复合关系,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从而使可变资本部分同不变资 本部分相比趋于减少。相对人口过剩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

21、比例 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增加。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 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资本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 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相对地减少,从而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 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人口。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 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相对人口过剩规律并不是以简单的机械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 是随着资本积累运动而周期性地变化,并分布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中。

22、从总体的和发展的趋 势上看,工人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一,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使他们成为相对过剩人口,这 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这种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 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这是因为:(1)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是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等阶段组成的周期性的波动过程,资本增殖对于劳动力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周期性 波动而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 需要,从而起到蓄水池的作用。(2)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 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

23、,而且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 殖需要的界限之内。因此,资本积累导致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贫困的积累。“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 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 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 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

24、济的贫民也就 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社会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 然产物。(1)失业的原因:我国正处在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存在持续性、长期性的结构性失业。原有吸纳 新增就业主渠道的农业部门,大量排斥劳动力;农村新增劳动力和脱离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流 动,对非农产业部门和城镇形成就业压力与竞争。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 加快,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同时,不少传统工 业企业关、停、并、转、破,促使下岗职工急剧增加;在资本技术构成、有机构成提高的基 础上,技术进步所摧毁的旧的工作岗位,大大低于它所创造的新的工作岗位。我国正

25、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国有经济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迅速下降,而非国有经济 还无法吸纳全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必然出现失业率上升阶段。6我国经济增长正经历迅速的“资本深化”过程,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迅速 增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要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而我国正处 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时期,形成持久的巨大的就业压力。(2)解决就业问题:在保持目前较高经济增长和资本投入增长的前提下,有效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 幅度提高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与劳动力和人力资本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节省资本、多用劳动”的工业化技术路线,有选择的 发展资本密集、资

26、源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要素流动,通过市场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通过就业结构的变动,既促进 经济增长,又促进就业增长。积极鼓励各类劳动力,从国有经济向非国有经济流动,从农业 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流动,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 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策促进就业 的方针。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从 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类型

27、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 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 样的形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规范企 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4.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国民收入及其影响因素国民收人,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总和。从价值形 态看,是v+m;从实物形态看,是体现新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影响国民收 人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增加社会投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量;二是发展科学技 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增加国民收人的主要途径;三是节约使用生产资料。国

28、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国民收人的分配可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国民收人的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人在与物质生产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之 间进行的分配。其分配情形大致是:产业资本首先占有全部国民收人(v+m),然后把其中 相当于v的部分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把相当于m的部分,以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在社会各个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在国民收人初次分配基础上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国民收 入必须进行再分配的原因,是为了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及其成员的需要。政府、军队、警察 等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创造国民收人。所以,必须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 的一部分原始收

29、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满足这些部门发展的需要和这 些部门从业人员的需要。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主要是财政收支和服务收付费。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它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两大类。通过征税,国家把各阶级收入的一部分纳入财政收人。然后 以财政支出的方式分配给政府、军队、警察、科教文卫、社会福利等部门。服务行业通过收 取服务费,分得一部分国民收人。然后用于补偿这些部门的物质资料消耗、业主的利润和雇 员的工资。7剩余价值的创造与剩余价值的分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创造理论和分配理论说明,剩余价值的创造与剩余价 值的分配两者是不同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揭示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来

30、源,说明活劳 动和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不同作用。而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则是阐明由于生产要素的 所有制关系不同,人们对剩余价值占有的结果不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只能从自 己新创价值中分得大体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而新创价值中的大部分剩余价值,则分别 归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大土地的所有者以利润、利息、地租的形式所占有。这 种剩余价值分配中的资本家独有化倾向,构成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共 同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关系。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仅是历史的继承和取代关系,而且在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之前,彼此又长期并存,相互间是一种

31、共处、竞争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 关系同样有两个不同的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 不同,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对 势力,总是千方百计地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颠覆、渗透和侵略,搞“分化”、“西化”的活动。同时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需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各种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处与竞争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对于社会 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首先,必须了解和研究资本主

32、 义,提示其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真正明白哪些是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这样才能自觉而有 效地加以利用。其次,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学 习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逐步把自己的劳动生产率 和经常管理提高到国际水平。第三,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发挥本国优势,发 展外向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锻炼和发展社会主义。第四,必须从社会主义国家实 际出发,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文明。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简言之即三句话: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 发展,

33、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理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 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或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此一句话有两重深层涵义必须理解和掌握:其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理论性质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其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形 式、中国风格即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8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同 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在立场、观点、方法上

34、,在基本原理上,是 完全一致的。毛泽东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毛泽东思想不仅在内容 上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许多新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 论宝;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使产生在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以中国自己的民族形式表达出 来,具有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此一句话的关键词是“正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毛泽东思想赖以形成和发 展的物质基础。而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又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被证明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

35、系。实践既 是理论的源泉,又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惟一标准。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只能 包括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因此,凡是在实践 中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观点,都不能纳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都不属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此一句话有两重深层涵义必须理解和掌握:其一,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其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毛泽东思想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 科学总结,因而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不是

36、毛泽东一个人 的独创。(1)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人和代表者,是毛泽东思想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最重大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 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2)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主要领导人尤其是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 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讲:“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创造,包括老一辈 革命家都参与了毛泽东思想的建立和发展。”党的早期领导人,如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张闻天,等等,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作了重要铺 垫。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的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

37、、邓小平等,更是为毛泽 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他们在各个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与实践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都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在中 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历史文件和主要领导人的科学著作中。毛泽东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个科学体系主要包括六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研究中国革 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 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方面代表性的

38、主要著作有:中国社会各阶级 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等。其基本点:一是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他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 包括两个部分:即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要 求又有动摇性。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也包 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二是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主 9要形式。他指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 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 农民为主体

39、的革命战争,通过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党本身的建设,就 成为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并且创造出一条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 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 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 个占世界人口近1/4

40、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毛泽东提 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 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一系列 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 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 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一批评一团结”,在 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

41、排”等一系列正确方针;关于不要机械搬用 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 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 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 大国家的战略思想;等等。这些正确的思想、方针和主张,对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 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 型军队的问题。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

42、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挥枪而 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 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 等军事著作中,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他 为革命军队制定了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 则。这些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的极为杰出的贡献。建国以后,他提出必须 加强

43、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和发展现代化国 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 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 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对敌斗 争和统一战线工作等方面,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毛泽东的这些政策和策略 思想,表现在他的许多著作中,特别是集中表现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 政策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 等

44、著作中。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泽东根据“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 10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 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 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 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

45、等。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文化的许多著名的著作,如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第六,关于党的建设。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 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 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 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 产阶级思想。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 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针对历史上党

46、内斗争中 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他提出“惩前忠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还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建国前夕和 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多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 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这些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 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

47、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们不仅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也 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以及同年 11月25日,他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 回答,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 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毛

48、泽东选集第一卷,第48页。)毛泽东这里所说的“红色政权区域”,和在另外地方所说的“红色割据”、“群众割据”等,是和“工农武装割据”同一含义的概念。其内容包括:共产 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 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 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 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 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这是湘赣边界斗争的主要经验。

49、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发生、存在和发展?这有其独特的原因和相当的条件,包括客观的 和主观的条件。毛泽东指出这些条件是:第一,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中国的这种特殊国情,存 在有两种产生红色政权的原因:一是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农村可 11以不依赖城市而存在;二是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白色政权间的长期 的分裂和战争,这就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 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 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一些同志发生悲观情绪,就是因为

50、没有 找出这种红色政权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解释的缘故。第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 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 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这些省份的许多地方,曾经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 经济的政治的斗争。总之,这些经过大革命洗礼的地方,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同全国的革命形势的发展 密切相连。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分裂和战争不断,使革命形势也得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