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动经验”与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论王安忆 世纪的小说创作毛金灿 王安忆进入文坛 余载一直是被公认的才华横溢、勤奋高产的作家 她的作品风格多变“在诸多的女性作家中无疑出类拔萃她在各式各样的潮流中都能游刃有余”“王安忆的小说写作历程干脆就是中国新时期小说演进史的一个精微缩略版”凭借对文学和社会现实天然的敏锐王安忆的创作在寻根文学、知青文学、女性文学等潮流中都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已然成为世纪之交的社会历史潮流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面对现实的种种变化在文学中构想未来图景成为当代作家集中面对的重要问题 世纪 年代王安忆开始思考城市故事的新格局她这样描述在城
2、市中生存的民众:“农民在土地上失败了从四面八方来到城市他们两手空空前途茫茫任凭机遇和运气将他们推到什么地方 他们在陌生的街道上逛来逛去由于生存的需要和他们偶尔相遇的人结成一伙 后来他们因各自不同的才智和机会有了不同的遭际他们便分崩离析再与其他人结伙”“在夜幕降临的时分会有一些无业的男孩女孩幽灵般地游荡 他们逃离了社会正常的秩序自己集合起部落式的集团做些与这公认秩序不相投合的行径这又可否算是城市的故事?”很明显王安忆注意到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口流动与迁移现象 寻求生存的民众背负人生的枷锁远离了故土与亲人与传统的血缘共同体离散 他们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才能找到身体与心灵的栖居之所?传统共同体解构后应该
3、建构什么样的新型共同体?这些问题既是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是作家创作不可规避的文学问题 因此描写流动者个体与群体的生命境遇和身心状况是王安忆 世纪小说创作的新尝试 一、城市移民的文学聚焦:凝聚人情的劳动共同体斐迪南滕尼斯针对传统社会界定的传统共同体包含了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这三种基本形态 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这种传统的共同体以氏族家庭和亲属关系的形态存在着有学者把它定义为“家元共同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迅猛激浪逐步:./.年第 期 当代作家评论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第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春林:新世纪长篇小说地图第 页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王安忆:漂泊的语言第、页北京作家出
4、版社张康之、张乾友:共同体的进化第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瓦解了以伦理关系、血缘亲族而维系的群体 现代性既是解放的力量又导致了传统共同体的解体由此一批批流动者和城市移民相继出现 亚里士多德曾说文学应当反映可能发生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件就是指文学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建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文本世界 世纪以来王安忆的小说展现了众多流动者远离故土亲人告别“家元共同体”的叙事图景 他们游荡于城市之中抱团取暖彼此鼓励以期待寻找身心得以栖居的共同体 年长篇小说富萍面世被视为继长恨歌之后王安忆尝试转型的第一部小说 它讲述了 世纪 年代苏北女孩富萍从乡村来到大上海成为新一代上海移民的故事 小说细腻
5、地表现初来乍到的富萍对大上海环境的好奇与渴望也呈现了乡村女孩对城市环境“处处小心时时在意”的隔膜 小说的叙事图景并不止于表现富萍个人的探索之旅还特别揭示了富萍与同为城市移民的保姆群体、棚户区船工乡民们的矛盾关系 以奶奶和吕凤仙为代表的保姆群体作为上一代过上城市生活的移民已然在个体的努力和群体的互助中找到了生存的价值 王安忆试图为流动者在现代社会找到生存和精神的归宿其中必不可少的首先是拥有生存技能解决“温饱”问题其次是注重观照流动者的精神向度小说通过“乡土人情”凝结群体感情以赞扬“劳动之美”为叙事要素进而形成共同体意识流动者们虽然从传统的家元共同体中脱离出来可是凝结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人情”因素
6、却仍发生着影响力 费孝通说:“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 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乡土人情”在潜移默化中指引着流动者外出生存进而通过团结携手、互帮互助形成共同体 这一点在王安忆的众多小说中常常可见 乡关处处 中月娥嫂与做保姆的姊妹们民工刘建华中与刘建华一起从家乡出走、辛勤劳动的木工们都体现了真挚可贵的“乡土人情”月娥嫂外出打工离不开同乡人的引荐找寻住处时又是同乡人帮忙寻找床位解决困难做工的保姆们也常常和同乡聚集互为依靠“绍兴一带的人多少有些两样乡土观念极重抑或
7、是出于自傲在外面帮佣总是自己人一处与其他籍贯的人疏离着”此外小说中“乡土人情”与“劳动意识”相辅相成互动递推“劳动”促使创造新的人情和人际关系“劳动”本身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投射 在劳动过程中个体与群体往往有着广泛的日常生活互动比如交流沟通、协力互助这也有利于形成互相信赖、团结协作的良好人际关系 王安忆对“劳动”的描写是正面的主要从“劳动之美”这个角度进行揭示 这一书写角度突破了当代文学中劳动书写的固化思路 王安忆曾反思“当代文学的控诉性太强了劳动其实被意识形态化了”当代文学中正常的、健康的劳动书写较少劳动常常伴随着痛苦“这和知识分子的遭际有关 知识分子遭遇劳动一般都是受惩罚”张贤亮笔下章永璘衣
8、食不保却还要参与繁重的劳动生活 路遥笔下孙少平对自我肉身进行着严格的规训艰苦劳动是为了缓解精神上的痛苦余华、莫言的现实主义小说对劳动消耗和损害体力的场景也多有书写 王安忆则发现了“劳动”的光彩她一再强调应当尊重劳动“其实劳动是很美的当然它不能超负荷”“劳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它把生存和艺术、思想都结合在一起”在劳动过程中流动者会自然地确证个体的身份和价值 富萍中的奶奶因干活勤恳周到能自主地挑选东家把东家管理得井井有条家里来客人她也能大方自然地陪客人谈话“看当代作家评论 年第 期费孝通:乡土中国第 页北京北京出版社王安忆:乡关处处红豆生南国第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第、页北京
9、人民文学出版社上去她不像这家的保姆而像是这家人一个终身未嫁抑或守寡的姑妈和老嫂子”在东家劳动奶奶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还赢得了尊重奶奶的相帮吕凤仙也心灵手巧她们靠着勤勉和努力在劳动中获得了认可找到了自我实现的途径 劳动不仅给予了她们职业身份获得了新的社会主体性还创造了新的社会关系形成了有着共享价值、可以互帮互助、进行情感交流的“劳动共同体”“共同体之中的个体通过相互承认的劳动确立了对象性关系在马克思构建的劳动共同体中劳动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是人与人从相互承认提升到相互成就的共同体的高级形态的塑造过程”小说清晰明了地展现了共同体内部人们情感和谐、彼此相帮、相互成就、同心协力的劳动过程在王安忆塑造的共同
10、体世界中人们以“人情”结缘以“劳动”互助 不仅维持着乐观、务实、凭自己本事干活吃饭的生活观念还会将心比心互相体察共同体成员的生活困境给予情感上的支撑和鼓励“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他们通过不同的聚集方式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奶奶等人过年去大世界游玩月娥嫂和同乡们趁着端午休假游览野生动物园为缓解东家爷爷的生活困难几个人一起办酒席请爷爷吃饭享乐 棚户区居住的船工们也有着丰富的业余活动除了做工出船工作之余他们看大戏吃酒席坐下来唠家常互相倾诉生活的不易 小说凝聚着群体情谊体现了作者对流动移民的深切关怀在文学世界中创造了充满人情之美、劳动之光
11、、温馨烟火气的劳动共同体 二、世相人心的基本主题:扬弃孤独的命运共同体世界是以无数异质化的个体和分支群体组成的无数孤独的个体如何摆脱失败获得救赎如何走出困境迎接希望只有靠共同的目标和相互的支持努力获胜“我想我的文学就将是为这些个孤独的战场进行艰难而努力的串连与联络互相提供消息告诉人们他们并不是孤独的一整个人类就在他们身后”面对纷繁驳杂的现实人生王安忆并没有将情感标尺过多地放在同情和怜悯的刻度表上也没有将笔墨集中在控诉和批判现实环境中而是独辟蹊径以扬弃“孤独”和寻找归属感为情感目标汇集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内核给予异质个体存在的价值体现出众生喧哗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这种共同体意识不局限于亲人、朋友之间而
12、是扩大至陌生人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之中 在世相人心的变动中找寻救赎的可能成为 世纪王安忆小说的另一基本主题长篇小说匿名讲述了老人遭受意外绑架被劫匪丢弃荒野丧失记忆后重寻个体价值的传奇经历 除失忆老人外小说还塑造了处在“匿名”状态的人物群像 王安忆指出:“他们出来以后和我们这个世界保持了一种奇怪的关系 我们叫它黑帮也好江湖也好非法生存也好反正就是主流之外的存在 他们这些人都像山里面的精灵一样的一旦到外面的世界就失去身份失去合法性”这些匿名者的命运和主人公的命运发生着紧密关联 绑匪麻和尚和哑子皆是匿名者他们有的仅仅是江湖中人的诨号是不被主流社会承认的边缘身份“那一麻一哑真好比一僧一道”如化境中人 他
13、们虽然是江湖劫匪但潜在地对主人公产生了“启智”和“点化”的作用 作者有意与红楼梦癞僧跛道携带顽石入红尘的情节形成互文关联 只不过这次不再是去红尘世界历经悲欢离合炎凉世态而是把以老人 年第 期 当代作家评论王安忆:富萍第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方舟:论马克思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共同体思想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第 期费孝通:乡土中国第 页北京北京出版社王安忆:漂泊的语言第 页北京作家出版社王安忆、张新颖:文明的缝隙除不尽的余数抽象的美学 关于匿名的对谈南方文坛 年第 期王安忆:匿名第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代表的丢失自我意识、丧失尘世感觉、麻木迟钝的现代老派市民重新置入青埂峰般的方外之地
14、在荒凉之所重新完成一次“人的觉醒”林窟中如山中精灵般的二点是支撑起老人走向外面世界的重要人物 他虽然是一个失智的人却保留着大山中人原始的天真和善意 他带来食物、毛毯给衣食不保的主人公并亲切地把他认成自己的“爹”同时二点也引导着老人走出大山重新寻找自己的真实身份 小说下部老人经历了林中火灾被二点和哥哥送到“九丈”养老院获得新的代号“老新”在这里“匿名”的人物更多了起来“匿名者”成为处在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 他们中有市集的黑社会头目敦睦有患白化病仍怀揣远大梦想的少年鹏飞有因病被弃养的患儿“小先心”等王安忆小说取材新奇将视点放在一群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人物身上无疑更增添了作品的人道主义关怀 失忆的老新、
15、鹏飞、敦睦、小先心和福利院的众人在一起只有“在一起”才能唤醒他们的主体性也给予众人共同生长的可能小说最后经过众人的努力“小先心”加入了国家慈善计划并在上海手术成功 学者谢俊认为匿名中体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群”“这里民间的一个宏大事业是以一点一滴的方式展开的何其艰辛可是保留着因偶然或侥幸带来的喜悦因为这个弧度的社会是充满可能的”王安忆以“老新”丢失自我意识后的重生对现代社会泯没自我主体性进行了强烈批判以匿名者合力探索之旅表现了群体共同生长的巨大能动性以展现多维个体的生命力量和群体的联动关系在文学世界中构建了得以栖身的命运共同体卢卡奇在分析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时提出小说中人物的理想状态和自由人
16、性的实现是通过社会共同体的理念发挥效用的社会共同体能够引导个人与具体社会现实和解“这种效用以人们内心的共同体为前提以对人与人之间本质事物的理解和合作为前提它是一种丰富而充实的听天由命的结果是一种教育过程的成就是一种通过努力和斗争获得的成熟”王安忆在小说中不仅能给“匿名”状态的边缘人物寻求生存价值而且还注意结合社会现实展现个体借助共同体的力量通过努力实现理想的故事小说众声喧哗讲述了开纽扣店的欧伯伯、年轻保安、卖服装的六叶之间从冷淡陌生、话不投机到互惠互助、成为好友的温暖故事“这样同舟共济的气氛使他们彼此亲好起来欧伯伯会将冰箱里的绿豆百合汤取出来与大家共享保安则冒着毒日头去街那头的便利店买来冷饮招
17、待六叶呢她手头紧用她的话说正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故事尾声六叶拿着欧伯伯资助的钱骑电动车带着穿着隆重的“老爸”“老公”去七浦路进货的场景生动有趣 这里不仅体现了欧伯伯和保安与孤独状态的告别也是六叶不断向他者的人生智慧学习的过程 他们分担着彼此的命运压力借助共同体的力量个体孤独的心灵找到了联系获得了满足也是作者扬弃“孤独”寻找共同体意识的艺术呈现 三、漂泊无定的人生经验:发挥文学的救赎功效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依赖何种人生经验构建审美遇合关系进行审美创造与创作主体对人生的反省、把握、审视、感悟密不可分“生活经验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和激发创作激情的触媒而且也是规范作家创作的一种制约性因素”研究作
18、家生活经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就是通过体察作家的个体生存境遇和自我心路历程判断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形成的原因进而帮当代作家评论 年第 期谢俊:匿名的大众:王安忆新作匿名中的“真实”与世界陈思和、王德威主编:文学秋冬卷第 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匈牙利卢卡奇:小说理论第 页燕宏远、李怀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王安忆:众声喧哗第 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第 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助评价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王安忆着意表现处在流动状态的个体不仅是对时代变化进程中人口迁移、城市移民问题的关注而且也是与作家本人曾经漂泊无定的人生经验相契合的结果王安忆早年在不断的“流动”经历中体味漂泊的宿命郁结了迷惘与
19、无奈的心灵伤痛 作为南下军队干部的后代王安忆幼时就跟随母亲迁移到上海定居 外来户的身份被扬州保姆带大不会说上海话让王安忆童年时期就留下了被异样对待的记忆并在日后的小说创作中反复提及童年往事 后窗好婆与李同志桃之夭夭中作者用冷静疏离的笔法书写被“他者化”的受伤心灵这正是作者本人个体经验的主观投射“流动”“漂泊”“孤独”是王安忆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这一点还可以拿其他作品来证明 完成于 世纪 年代初的中篇小说伤心太平洋中有这样的表述:从地图上看大陆也是飘浮的岛屿 地球上的所有陆地全是海洋中的礁石供人类栖身 人类其实是一个飘泊的群体飘浮是永恒的命运 太平洋的岛群就好像是一个缩小的地球景观岛屿就是大陆
20、 海洋也许是人类最后的归宿是人类飘泊的尽头 这便是太平洋所有的伤心所在这文本最后一段是王安忆对人类“飘浮”命运的诠释 文本表层反映了青年父亲“漂泊”的成长之旅展现出一个移民家庭在大时代下沉浮的历史“伤心”暗示年轻人面对大环境的无奈以及他和时代的复杂关系内在则反映了一个民族在茫茫太平洋中离群索居的状态在大环境中生存的窘迫和困境特定时代下身份的含混也使得王安忆对自我身份的定位产生怀疑 王安忆的父亲是新加坡华人有抗日斗争的经历但后被错划“右派”由此导致的身份的不确定性给童年时期的王安忆增添了一份敏感的体验为她埋下了寻找自我和探寻主体身份的种子并在小说伤心太平洋纪实与虚构中进行自我追寻的经验重塑“流动
21、经验”既是王安忆的童年经验又伴随着她青春时期的下乡历程 她生于 年岁时离开上海到安徽省的五河县下乡劳动 处于青春期的懵懂青年一开始自然对下乡生活充满期待但现实则是残酷的人生课程给年少的王安忆许多磨砺 在一些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安忆对“文革”期间“下乡”这一社会性人员流动现象的态度 生活条件艰苦卫生状况堪忧与其他知青紧张的人际关系问题和困难接连出现令王安忆很快便对下乡生活感到不适 散文房子中她特别回忆起下乡时没有分到为知青修建的住房生活费被借走有去无回经济困难等问题因此王安忆苦练手风琴技艺奔波各地报考文工团于 年考入徐州文工团 文工团的生活也不尽如人意她不仅经常在几个县里巡回演出还要“蜗居在这一
22、个偏僻的村庄里夜以继日地排练着”再之后她想回上海的心情愈发强烈“于是就又开始了漂泊的、投考文工团的生涯”但这次她没能如愿直到 年她才随大回城潮流返回上海“王安忆一直在执拗地坚持一种精神自叙传式的写作 这至少构成了她写作的一个重要面相 个人成长的历史性一直是她写作的潜在源泉和动力 她一直是把自己深深地楔入写作实践之中于是把人物命运写成了历史的经验结构同时把历史写成了个人的精神现象学”从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她的创作素材都紧紧围绕着自己的“流动经验”作为流动者群体中的一员王安忆的青春时期伴随着“流动”和“漂泊”之苦这使她天然地与那些背井离乡的流动者有相通之处 她执着于塑造无所依傍性格坚强甚至固执、乖张
23、的 年第 期 当代作家评论王安忆:伤心太平洋第 页北京华艺出版社 王安忆:空间在时间里流淌第、页北京新星出版社刘复生:年代是如何走向 年代的?由王安忆启蒙时代谈起小说评论 年第 期女性形象如富萍、张达玲和郁晓秋 她感同身受、痛其所痛、想其所想对人物予以真情关怀她秉持着善良和悲天悯人的爱意用敏感和多情的视角关注着一个个孤独的流动者并为他们塑造起文学的港湾接纳飘零的航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王安忆关注流动者命运的一些线索但促使作家将大量笔墨置于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中去不仅仅需要作家汲取自我的“流动经验”还需要一定的创作动机去触发、内化并升华其沉淀已久的情感 四、创作动机的转变:“写广博的人生”的文学目
24、标作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下乡知青王安忆对这一亲历的“人员大流动”的历史事件有着自己的独特感受 从上述分析来看王安忆内心是深受下乡运动之苦的但她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却是充满矛盾的 在农村生活期间尝试在文坛试水的王安忆写过一些小说“记得有一篇是写一名知青在农村成长的故事违背自己真实的心情颂扬了一番颇觉得写小说像一门枯燥的功课”不甚如意的下乡生活经历无疑给作家以深刻的记忆 年她返回上海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文学环境的松动给了她重新审视这场运动的契机 年小说本次列车终点通过写下乡 年后又返沪的知青陈信对新生活的种种不适和家人为分房子而产生的矛盾侧面控诉了下乡运动对人性的考验和对宝贵青春的消磨 年流逝写欧阳
25、端丽一家在“文革”中经历了被抄家被压迫度日如年的艰难岁月 其中特别讲述了小姑文影因被分配去做外农遭恋人抛弃精神失常的故事艺术地表现出特殊历史时期被迫踏上“流动”路途的青年所承受的苦痛 年岗上的世纪中下乡女知青李小琴为了得到招工的名额极力表现主动争取小队长杨绪国的感情欲借此获得招工表逃离农村 年出版的流水三十章呈现了下乡知青的生活群相他们私藏吃食拉帮结派为求返城名额钩心斗角 可见下乡运动对知青的影响已经到了让人放弃人性底线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地步王安忆揭示了生活条件的巨大落差和变动的社会环境带给青年们的残酷考验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等人在研究中将显在动机分为缺乏性与丰富性两类认为丰富性动机是“与生
26、存和安全动机相反的类型可称为满足和寻求刺激的动机 对探索、理解、创造、成就、爱情或自我尊敬的渴望所有这些欲望完全不是为排除痛苦和危险的”而缺乏性动机源于机体内的痛苦“以排除缺乏和破坏、避免或逃避危险和威胁的需要为特征的动机”梳理王安忆 世纪之前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下乡”时期遭遇的苦闷忧愁很容易使得作家形成宣泄不平和排除匮乏的愿望转换为缺乏性创作动机 与文本对应可以发现王安忆 世纪之前创作的流动者故事大多从反映下乡运动弊端的视角出发以缺乏性的创作动机去揭示人与时代、人与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人与时代的关系是王安忆持续跟进的写作命题 世纪 年代末至今面对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口的大量流动亲历“流动”历史的王
27、安忆又通过新的创作策略创作新的“流动故事”“丰富性动机则是对欢乐的渴望对成功、爱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人的丰富性动机超出了直接的生存需求表现为一种对人的自我确证 的需要”由此我们才能在小说中遇见一个乃至一群为确证自我价值一路艰辛挣扎、抱团取暖、惺惺相惜的人物 乡关处处中背井离乡的月娥嫂和独自一人的东家爷爷互相体谅爷爷最后被当代作家评论 年第 期王安忆:空间在时间里流淌第 页北京新星出版社 美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等:心理学纲要(下)第、页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第 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儿女送去养老院若没有月娥嫂和同伴的照应便只能孤独终老骄傲的皮匠展现独自
28、打拼的小皮匠根海和女邻居根娣相互帮助的友好情谊富萍中奶奶和吕凤仙多年外出工作若没有同伴的帮扶和鼓励也难排孤寂苦闷的情绪匿名中失忆的老人在“匿名”群体中获得救助无形中聚集了更多失落的心灵 王安忆不断地为流动者们建构可以身心栖居的处所弥补了此前作品因历史事件所引发的道德失范和个体精神走向迷途的艺术困境进而完成了小说由“缺乏性”创作动机向“丰富性”创作动机的转变 小说同时赋予了流动者实现个体生存价值的途径给予因历史和现实原因丧失幸福感的“他者们”善意关怀和群体生长的巨大能量王安忆经常反思:“到底文学的本质是书写个体性的命运还是普遍性的命运?个体 与普遍的关系我们怎样处理?”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是一个作家
29、反思写作源头进而寻求自我突破的证明 她的答案是:我力图写着广博的人生于是便遇着了许多的幸与不幸我写着这一世界的幸与不幸人自己应负的责任 每当我对自己的文章有所不满想着要写得更好的时候紧接下来的行动必定是回到自我里来作一番省察检讨扩充提高然后再忘我地埋头于文章周而复始 当我越来越成为一个名作家越来越被人所知道赞扬或者批评我便越来越深地和无可奈何地感到我应对更多的人生负有着责任 我想着:要使我的人生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悲欢哀乐我的我更博大更博大更博大这真实地反映出王安忆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态度 在没有网络标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年代王安忆深刻地认识到作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那就是对广博的人生尽可能给予
30、全面的关注这一明确的小说观念不仅指引了她之后的创作道路也是对其 世纪来的小说创作的有力评价古今中外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都不乏“共同体情怀”即对美好世界的期待对个体与群体关系的理性思考儒家早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礼记礼运)的思想王安忆以博爱的精神和深远的目光客观地看待社会转型带来的诸多问题以丰富的想象描绘理想的共同体愿景为当代中国遭遇现代化冲击后濒临解体的传统共同体重寻道路为迷失的流动者重建精神家园在文学的世界重聚共同体使得无数漂泊的心灵得到救赎最终实现了自己“写广博的人生”的文学目标【作者简介】毛金灿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责任编辑王宁)王安忆:小说与我第 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安忆:空间在时间里流淌第 页北京新星出版社 年第 期 当代作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