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凹版印刷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40722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凹版印刷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凹版印刷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凹版印刷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刷柔印、丝印和凹印技术专栏凹版印刷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文/崔含章马广省王炳峰凹版印刷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质量问题,有些质量问题虽然表现形式相同,但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这给质量问题的解决造成一定困挠,为了查找原因并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往往会浪费较多精力,甚至会造成原辅材料额外消耗。为了缩短处理质量问题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现就常见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进行汇总,以求与业界同仁探讨交流。一、套印不准1.原因分析卷筒纸张力不一致,超出设备调整范围(目前凹印机套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调整浮动辊来改变纸张相对于印版的位置;一种是通过调整印版速度以使该印版图文与前一印迹实现套印)。

2、纸张(转移纸等特种承印材料)表面滑爽度不好,对于通过调整印版速度来实现套印的设备,由于纸张表面阻力太大,导致印版调整不到位而出现套印不准。纠偏系统或张力控制系统故障;套印信号故障或套印驱动控制板故障;纸路传输路径中相应的传纸辊、导纸辊、冷却辊等辊承损坏;印版驱动电机故障或驱动齿轮磨损严重;印版不同心或印版轴头断裂;压印胶辊轴承磨损严重或压印胶辊两端直径不一致。印刷压力或前后张力设置不当。2.解决措施更换复卷张力一致的纸张。空出第一机组打底涂,提高纸张表面滑爽度;或换用表面滑爽度好的纸张。修复或更换相应的部件。重新设定正确的印刷张力或前后张力。二、墨泡花因油墨中汽泡附着在印版表面,使其表面着墨不

3、均匀,且印版转动过程中在刮墨刀作用下气泡被拉长且形状不规则,该部位网穴内的油墨储量明显比无气泡的部位少,转印到承印物上就出现了不规则的浅色暗斑。因该暗斑是由于油墨中气泡引起,俗称“墨泡花”。墨泡花若出现在层次版的浅网部位则可能会因为不上墨而形成白斑或白点。1.原因分析墨泡花成因是由于油墨本身性质造成的(水性油墨更加容易出现),油墨的表面张力过大或者粘度过高,油墨循环系统存在缺陷等是引起墨泡花的主要原因。2.解决措施适量添加油墨厂指定的消泡剂(如使用过多反而可能促使发泡);增加溶剂用量适当降低油墨粘度;检查油墨循环路径(必要时对其进行改造),避免供墨流速太剧烈和油墨大落差掉落;调整刮墨刀角度使其

4、尽量大些,尽可能使墨刀刮下来的油墨顺印版下流而不是顺墨刀夹板下流(油墨顺墨刀夹板下流时,往下流的油墨与印版间形成空腔更容易产生气泡);加装匀墨棒(一种带有磁力的空心铝棒,表面缠有螺旋状尼龙绳),匀墨棒放人墨槽时,由于管材比重小,匀墨棒会漂浮在油墨表面,通过磁力吸在印版上,版辊转动时,受吸附作用朝反方向转动,匀墨棒的表面螺纹把印版表面的气泡刮除,同时也把油墨表面的气泡驱离印版附近。三、干版(堵版)在凹版印刷中,油墨从印版网穴中转印到承印物上的转移率通常在5 0%7 0%,大约还有1/2 1/3左右的油墨残留在印版网穴中。如果该残留率保持不变则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但在印刷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网穴中的

5、油墨残留率逐渐提高,油墨量的转移率也就随之下降,造成干版、堵版故障。发生干版、堵版以后,会引起印刷图案和文字模糊不清、印刷颜色变浅,严重时甚至无法继续进行印刷,特别是浅网层次部位广东印刷2 0 2 3.3-35-技术专栏柔印、丝印和凹印更容易发生干版、堵版。1.原因分析油墨挥发或干燥速度太快、印刷车速太低或干燥温度设定太高(二者不匹配)。印版网穴中油墨的转移率通常是由油墨的类型、粘度、溶剂配比、印刷速度等因素决定的,而且与印刷车间的环境温湿度和印刷机的构造也有很大关系。油墨中混人杂质。在印刷过程中由于高速运行往往会产生静电,吸附周围的尘埃及基材碎屑等杂质并带人油墨中,或者油墨中颜料颗粒较粗,这

6、些杂质再转移到印版上时就可能出现堵版现象。制版质量较差或印版磨损严重(网穴太浅)。在印版制作的腐蚀或雕刻过程中印版网穴内壁往往会生成小毛刺,镀铬后表面不平滑,研磨时产生的毛刺以及“V”型网穴等,对油墨的转移率都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情况严重时造成转移率逐渐降低而成为堵版的原因。油墨溶解不良(劣质油墨)或与承印物之间性能不匹配。油墨本身质量不好、变质或溶剂平衡发生变化时引起溶解力下降,旧墨添加过量,或者混人不同类型的油墨、误用溶剂等导致油墨溶解不良,造成转移率低下,直接造成堵版。油墨发生化学变化。不同类型的两种油墨混用,误用溶剂,或UV墨等反应型油墨,随着印刷时间不断延长逐渐发生交联等化学反应,流

7、动性变差,粘度增高,转移率随之降低,也会成为堵版的原因之一。2.解决措施印版安装前用溶剂或专用清洗剂认真擦拭印版,清除印版网穴中的残留油墨;印刷过程中尽量避免中途停车;长时间停车时应先把印版网穴洗净,或把印版浸人油墨中连续空转。适当调整环境温湿度(降低车间环境温度,提高湿度),选择与印刷速度、印刷环境相适应的溶剂及配比。刮刀与压印辊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缩短,防止干燥箱漏出的热风直吹版面。混合使用慢干溶剂,适当提高印刷速度,适当降低上机印刷油墨的粘度。过滤油墨。如果是由油墨性能缺陷引起的堵版,应及时更换油墨(或与油墨供应商联系解决)。印版重新镀铬或制版。更换优质油墨;循环墨缸中的油墨要经常搅拌,使油

8、墨保持良好的流动状态,及时加人新墨或直接更-36-换新油墨,减少油墨粉化、沉淀及凝结现象的发生。尽量避免比重有显著差异的油墨混合使用。由于温度过低原因而出现油墨中的添加剂、蜡类物质发生结晶析出时,可尝试使用可加温循环墨缸对油墨加温(温度控制在4 0 C50)使之溶解。避免不同类型的油墨混用。使用正规的专用稀释溶剂,更换不同类型的油墨要在充分洗净墨槽和循环泵后进行。四、刀线及拖尾印品刀线或拖尾是指版面上本应储满油墨的图文部分的网穴,部分网穴中的油墨被刮墨刀刮出,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无墨的或明显浅于其它部位的白线;或因刮墨刀不平(刮墨刀安装不平呈波浪形、刮墨刀局部损伤、刮墨刀下有软墨块)等因素,导致

9、刮墨刀隆起部位网穴中的油墨明显多于其它部位网穴中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深色线条状图案,延伸到非图文部分造成的非图文部分油墨未被刮干净,或者只是非图文部分的油墨未被刮干净,转移到承印物上,产生线条状污染;其中出现在印版实地色块刮墨方向尾部的流星状带有小尾巴的刀线,习惯上又叫作“拖尾”。1.原因分析刀线是凹印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油墨或溶剂因素(油墨中有杂质、油墨中颜料颗粒太大、旧墨使用过多、油墨粘度过高或触变性不好、溶剂溶解力较差等),有环境因素(印刷车间灰尘太多或相邻开放空间中施工扬尘),有工艺因素(印版带有过渡网),有刮刀使用和刀片质量的因素,有印版制作质量因素(印

10、版网穴边缘有毛刺)等。所以,正确分析刀线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明显的连续宽刀线:明显的连续宽刀线一般是刮墨刀损伤引起的,印版铬层表面抛光不好毛刺较多(或是铬层损伤翘起)导致刮墨刀损伤,随刮刀的摆动形成与刮刀摆动范围宽度一致的宽刀线,或是印版铬层硬度不够被刮墨刀刮伤而形成刀线。明显或不明显的细刀线:印版网穴雕得太深,而铜层较软,造成部分网墙处有毛刺,电镀后虽经抛光,但对刮墨刀仍有碰伤,造成印刷时不断出现小细杠。印刷环境较脏,灰尘、承印物上的碎屑等异物对油墨污染严重,导致油墨中杂质太多,出现细刀线。广东印刷2 0 2 3.3柔印、丝印和凹印印版网穴雕刻太深,油墨粘度过高,刮墨刀不

11、易刮干净导致刀线产生。油墨本身质量不好,颜料颗粒较粗。较粗的墨杠:油墨中混人的一些软性杂质(纸屑、粉尘、油墨沉淀等)在墨槽中形成絮状物,粘附在刮刀刃部,将刮刀刃顶起造成的粗刀线。刮刀安装不平(呈波浪状),墨刀隆起处刮不净网穴外多余的油墨形成较粗的墨杠。流星状间断墨杠(拖尾):流星状间断墨杠因其间断出现不易被发现,所以危害性很大,特别是在卷到卷生产时,往往发现时已造成批量损失。造成流星状间断墨杠的主要原因,一是油墨本身黏性太强,或是油墨中的树脂或颜料颗粒溶解性不好形成架状物,粘附在印版或刮墨刀上产生墨杠。此种墨杠常出现在印版实地色块刮墨方向的尾部(又称拖尾),随着印量的增加,拖尾出现频次加快。二

12、是印版滚筒磨损比较严重,容易产生墨杠。三是刮墨设置刮墨刀角度过小、压力过大时,墨刀刀刃处翘起,造成刮墨不干净易产生墨杠。图文部位的空白墨杠(白刀线):油墨里中的杂质、纸屑、干墨皮等硬物或是油墨中颜料颗粒较粗,粘附在了刮刀和印版之间,把该处网穴内油墨挤出来,造成此处印不上油墨。细刮刀线(刀丝):刀丝主要是因为印版滚筒表面粗糙,或雕刻制版时因铜层较软,电雕产生毛刺造成的。其现象多为刚换新墨刀时,刮刀刮墨效果很均匀比较理想,印刷一段时间后(5 0 0 10 0 0 m)图文部分便出现刀丝,而非图文部分刀丝较少,加大刮刀压力后情况稍有好转,但持续一段时间后又重复出现。刀丝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有工艺因素,主

13、要集中在深浅渐变的层次部位或实地与浅网共存的印版上,由于实地和浅网部分对油墨粘度和溶剂配比的要求不同,在确保实地均匀的情况下,对浅网部分而言,油墨的粘度明显偏高,造成刮刀对浅网或渐变部位的不适应,形成了一组组的刀丝。油墨本身质量不好也是造成刀丝的主要原因。2.解决措施更换或用细砂纸研磨刮刀片。将印版滚筒冲洗干净,重新抛光,印版重新镀铬。和制版厂联系,重新制版,注意印版网穴不要雕得过深。改善印刷工作环境,增加湿度,每天用15 0目左右的过滤网过滤油墨。正常生产时,油墨粘度不技术专栏能过高,实地版印刷时油墨粘度尽量控制在18 s(察恩2#杯)以下,更换其他品牌的优质油墨。将油墨槽清空,擦干净后更换

14、新油墨,将旧油墨用15 0 目左右的过滤网过滤后,以10%30%的比例与新油墨混合使用。重新安装刮墨刀,保证刮刀刃在同一水平线上。适当降低油墨粘度或更换优质油墨。将印版重新退镀铬,调整刮刀角度和压力或更换新的刮刀。将油墨彻底清出并用15 0 目左右的过滤网过滤油墨,将油墨槽彻底清洗干净,更换颜料颗粒较细的优质油墨。重新镀铬或重新制版。用6 0 0 10 0 0 目的水磨砂纸对印版滚筒抛光,研磨或更换新的刮刀片,设计时尽避免将浅网和实地图案制在同一根印版上。合理调配溶剂,提高油墨适性,将刮刀位尽量向压印点移近,更换更高质量的油墨。五、印品浮脏(又叫泛色或雾版)印版滚筒的非图文部分留有刮刀未刮干净

15、的油墨,印刷时转印到承印物上,形成成片的油墨污染。浮脏是呈雾化、面状发生的,大实地大墨量印刷较易出现这种现象。1.原因分析刮刀压力不足或角度不合适,刮刀硬度不够;刮刀磨损或研磨不良降低了刮墨效率。印版镀铬质量不良或发生磨损造成的表面损伤。油墨中的不溶物、较粗颗粒等顶起了刮刀。油墨粘度过大,对印版滚筒的附着性过强或油墨(或溶剂)的刮刀适性不良(润滑适性不良)。油墨本身印刷适性不好,或溶剂配方不良溶解力不够。油墨挥发速度太慢或印刷速度太快,车间环境湿度太大。2.解决措施适当加大刮刀压力,调整刮刀位置和角度等;更换优质刮墨刀,更换或重新研磨刮刀。印版重新镀铬或进行抛光处理。过滤油墨或更换优质油墨。适

16、当降低印刷油墨粘度或浓度,降低印速或向印版的非图文部分吹风,使未刮干净的油墨迅速干燥,无法转移到承印物上。换用优质油墨,或调整溶剂配比,提高溶解能广东印刷2 0 2 3.3-37-技术专栏柔印、丝印和凹印力。换用优质油墨,或调整溶剂配方提高干燥速度,适当降低印刷速度,适当降低车间环境湿度。六、印品溅墨点印品上溅上了大小不一的墨点,大多集中在基材的边缘。1.原因分析印版滚筒两端挡板没挡好,墨泵喷出的油墨飞溅。2.解决措施检查挡板情况,检查墨泵系统并进行相应调整,避免供墨流速太剧烈和大落差掉落,或用纸片等片材遮挡上墨口防止油墨飞溅。七、网线产品掉网点印品上浅网部分网点丢失。1.原因分析静电压印辊击

17、穿导致静电吸墨效果不好,印刷环境湿度过大导致静电吸墨效果不好,刮墨刀压力太大,油墨粘度过高或干燥太快。2.解决措施更换静电辊,重新设置静电吸墨参数,适当降低印刷环境湿度,选择合适的刮墨刀并调整刮墨角度和刮刀压力,适当降低油墨粘度,调整溶剂配比降低干燥速度,有条件的可开启油墨循环制冷系统,必要时更换印刷适性好的油墨。八、漏印因压印胶辊不平、压印胶辊压力不均匀、印版网穴局部堵塞等问题造成印刷图案或文字不完整。1.原因分析印刷胶辊不平。这种不平有时表现为肉眼能看见的凹坑(多为硬伤所致)和不明显的坑(凹陷平缓不易发现,称之为“隐蔽性凹坑”)。因其印品上图文漏印位置不固定,且在图案少的颜色上间隔很长时间

18、才出现一次,其漏检的风险很大。胶辊压力偏小。一是设定的压力值小,特别是对于硬度高的胶辊,容易出现漏印现象。二是气压波动导至压力偏小产生漏印问题。压印胶辊老化,硬度升高,或胶层太薄,弹性下降。压印胶辊上沾有墨点、碎屑等异物。胶辊两端压力不平衡,或胶辊本身存在弯曲、两端直径差异等不水平的质量问题。-38-胶辊或印版滚筒的定位机构磨损,或印版滚筒机械精度差,运转时发生振动。刮刀刃部沾附异物,刮掉了网穴中的油墨,导致该处无墨。8印版滚筒网穴局部干堵塞。2.解决措施检查压印胶辊表面状态,必要时更换胶辊,同时将有问题的胶辊进行研磨备用。重新设置合适的印刷压力,检查进人印刷机的总气压的最低点是否在最低标准以

19、上。对于老化后硬度升高的压印胶辊,一是及时更换,二是在使用前先用较小的压力压印打样,并认真检查是否有漏印现象,在确认正常后再将压力提高到合适状态进行正式印刷。及时清理压印胶辊上的异物,且禁止用砂纸打磨胶辊,防止出现“隐蔽性凹坑”。检查并重新设定胶辊两端压力,或更换新胶辊。对磨损的机械部件更换维修,重新制版提高制版精度。清除刮刀刃部异物。8擦拭清洗印版滚筒,清除印版网穴内的干异物。九、水波纹印品上图案色块的末端出现类似“水波状”的浅色图案。1.原因分析油愚的粘度太低;印刷版雕刻太深,油墨的流动性不良。2.解决措施适当提高油墨粘度,适当提高印刷速度,调整刮刀角度成锐角,印版雕刻太深无法调整时需要重

20、新制版,与油墨制造商沟通改良油墨的流动性。十、印品漏白点1.原因分析油墨流平不好,油墨粘度太高,油墨挥发速度太快,旧墨用量太多。承印物平滑度不好(表面凹凸不平),承印物表面有掉粉现象,承印物表面涂层与印刷油墨不匹配。印版网穴深度太浅,印版磨损严重,或网穴堵塞。印刷压力太小或压印胶辊硬度不合适,刮刀角度太大或刮刀压力太大。广东印刷2 0 2 3.3印刷质量技术专栏基于全印刷质量安全的风险规避策略探究文/丁洁窦水海李越纪梦忻一、引言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发布印制质量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的通知,发布了印制品接版误差超标或图文缺失、纸张定量偏差超标、套印误差超标三条印制品质量安全风险

21、警示信息。通知的发布有助于各出版单位、印刷企业对照上述风险警示信息开展自查自纠,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出现的风险漏洞,并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及时改善企业的生产环境,规范生产流程,增加优质产品的供给,从而保障印刷行业整体质量水平,不断促进印刷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通知的发布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印刷质量安全的监督意识和监管力度,实现印刷品的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本文基于全印刷质量安全,从印刷质量安全风险及其形成机制对该通知进行梳理,并且对照上述安全风险信息从印刷品质、内容、机械设备、岗位员工及管理层面等制定全面的安全风险防范机制,有助于印刷企业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持续扩大优质产品供给。二、全印刷质量安全风险及

22、其形成机制本文基于全印刷质量安全,从印刷品质、设备、人员、管理和内容五个方面的安全风险点及其形成机制对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发布印制质量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的通知进行梳理。1.印刷品质层面风险本文结合图书、报刊、教材等印刷品在印前、印后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点,对通知中发布的三条风险警示信息进行分析。接版误差超标或图文缺失主要由印前设计、印后工艺不成熟导致,印前设计者对印后加工工艺考虑不全面,忽略印后加工的折页误差和裁切误差,将插画、文字等设计过长,导致部分图文被裁切;印后操作人员对胶订书、精装书等折页误差控制不当会造成接版位置误差超标。在纸张选择时,综合考虑印刷成本、客户及产品用途、印后加工的适应性等

23、因素确定合适的纸张定量,若选择的纸张定量均一性和稳定性较差,会造成切模过程中压力难以控制。在印刷过程中影响套印精度,造成套印误差超标的主要因素有印刷机械、印版、纸张等,机械因素引起的误差主要是由于对机械各部件调节和使用不当,造成机械配件之间配合失调或机械磨损导致套印不准;印版形状和体积受外力影响发生形变、纸张脱水或吸水引起的尺寸形变和滚筒压力引起的塑性形变等均会影响套印精度。车间温度太高,或有外来风(或热风)直吹印版(造成轻微干版堵版现象)。2.解决措施更换流平性好的油墨,适当降低油墨粘度,调整溶剂配比,适当降低挥发速度,减少旧墨使用量并按适当比例添加。换用优质承印物,或把凹印机第一机组空出并制作底涂版,在正式印刷前在承印物表面打底涂,改善承印物表面的平滑度,或尝试开启静电吸墨印刷方式,与承印物供应商沟通改进承印物表面涂层的印刷适性,或更换与承印物表面涂层性能相匹配的油墨。对印版适当进行深雕,重新制版,清洗印版堵塞的网穴。适当增加印刷压力或更换硬度合适的压印胶辊,适当调整刮刀角度或刮刀压力。适当降低车间温度,避免外来风直吹印版。G作者单位:山东鲁烟莱州印务有限公司山东中烟技术中心责任编辑/欧定军广东印刷2 0 2 3.3-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