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6 卷 第 5 期2023 年 5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6 No.5May.2023“1+X”证书制度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书证融通的实施研究王晓利(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锦州 121000)摘 要: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科学、部分学生素质跟不上教育行业发展、实践基地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等问题,急需发展以书证融通为基础的专业化、证书化教育机制。在“1+X”证书制度下,分析了落实书证融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落实课程设置、完善一体化培
2、养体系、构建互通认定模式的解决措施,以确保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符合当前幼儿教育专业要求。关键词:“1+X”证书制度;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书证融通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97(2023)05-0088-030 引言学前教育是保障全民教育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一直遵循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方针,并在此基础上发展“1+X”证书制度,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转化为证书技能凭证,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1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现状1.1 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第一,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层面来看,学前教育专业一般会设置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这一设置接近于大学教育,
3、缺乏高职教育本应具备的专业性特点,不仅难以有效帮助学生取得相应的资格认证书,还难以实现与认证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导致部分学生在进入岗位后还要继续抽时间完成职业技能认证的学习与考核,不仅耗费人力、物力,甚至部分学生还因缺少职业证书而错失聘用机会1。第二,课程设置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虽然现代幼儿教育已逐步将幼儿心理学融入教学,但在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因心理学相关课程理论性过强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1.2 学生素质跟不上教育行业发展当前,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具备教学经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较少,虽然部分学前教育教师具备相应的学历与专业知识,但缺乏实际教学经验与职业素养。教学也仅仅是从理论中提取经
4、验,难以切实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对幼儿身心发展情况的了解,导致在引导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问题。1.3 实践基地难以满足教学需求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校内搭建了专业的实训基地,但因基地整体硬件设备不足、软件设备不符合时代变化发展,实践教学理念也较为落后,难以满足当前学生的 需求。2“1+X”证书制度下落实书证融通面临的问题2.1 目标层面面临的问题2.1.1 政策实施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影响当前正处于“1+X”证书制度的试行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内容也在发生转变,但专业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不大。在落实幼儿保育课程教学与幼儿照护职业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强化书证融
5、通,需在学前教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完成两方面的调整: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基础上、面向证书标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相关政策变化对目标群体的要求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也会影响“1+X”证书制度整体书证融通的进度2。第一,构建符合专业发展的课程教学体系,在“1+X”证书制度试点对象发生变化后,高职院校要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之后投入时间逐步检验专业课程体育的实施效果,这也会影响“1+X”证书制度的进度。第二,目标群体需借助学前专业知识作为就业铺垫。高职院校新录取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实施书证融通的首批对象,需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一年完成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入学第二年才能参加职业证书考核,这也极大地影响了“1+X”
6、证书制度的落实。高职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为不同类型或级别的幼儿园、早教机构输出相应的学前教育人才。在发布“1+X”证书制度前,学前教育专业是以社会需求、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划分,依赖分层分类措施培养社会需求的目标人才。但现阶段,在落实“1+X”证书制度时,并未体现学前教育中的专业化特色,也未借助书证融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学前教育机构的需求,难以为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提供具备专业技能与教学才能的人才储备力量。2.1.2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滞后课程标准是学校开展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机构编写教材的有力参考。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深化改革的前提下,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更多针对性
7、收稿日期:2023-03-05作者简介:王晓利(1983),女,辽宁义县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第 5 期“1+X”证书制度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书证融通的实施研究89的课程,但还未及时颁布相应的课程标准,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处于摸索教学阶段。“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只能以需求为导向或专业协会指导建议选取教材,致使在专业课程授课层面存在较大差异。现阶段,婴幼儿照护人才属于市场紧缺型人才,需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但是,国家未能及时出台相关专业考核标准,以至于试点院校对是否增补专业课程与增补多少专业课程存在不确定性。2.2 实施层面面临的问题2.2.1 一体化教学导致课程衔接缺少联动虽然
8、一体化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但“1+X”证书制度的实施情况要根据证书通过率确认书证融通效果。在中职、高职与本科协调教育的趋势下,一体化教学成为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高职阶段以初级或中级证书为主,强化书证融通的实用性,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设置相应的证书考取目标,但部分院校仅追求当期通过率,没有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3。2.2.2 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任务重、时间紧,难以将课程与证书进行有效融通,加上部分教师为了减轻教学压力,会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除此之外,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对课时安排的正确认知,难以激发自身的教学潜力,自然无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2.3 评价层面:
9、学习成果向证书转化的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在书证融通中,对专业性的认同感不强,缺乏对学习成果向证书的转化意识,导致对考证的积极性不高。图1“1+X”背景下落实书证融通面临的问题3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书证融通的有效策略3.1 书证融通目标:落实课程设置3.1.1 呼吁以专业纲领性文件为政策出台起点学前专业是关乎全社会幼儿保育的基础,为了确保该专业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具备更强的专业性,专业纲领性文件必不可少。政策要在原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根据课程中新增内容与各地区对学前教育行业的指标优化进行指导性更改,从而制订出更加符合当前教育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政策要以高职学前
10、教育专业在“1+X”证书制度下形成书证融通为起点,强化纲领性文件对专业教育的启发。由于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会受到不同地区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目标也会随之产生差异,因此需要更具全面性的纲领性文件,为培养人才指明方向4。3.1.2 以幼儿保育服务工作为导向培养人才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面临转型,为适应社会需求,教材也需发生相应的变化。学前专业不仅包含教育内容,还添加了公共管理与服务实践内容。将幼儿托育服务融入教学,也是为了优化人才分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前教育与幼儿保育相融合。作为高职教学的基础工具,教材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向作用。在学前专业学生书证融通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明确两个要
11、点:一是保育是学前教育的基础,为学前教育提供铺垫,故要加大对幼儿照管服务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二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重心向三岁以下儿童下沉,这部分教育市场急需幼儿教育与托育服务人才,故应逐步加大对照护人才的培养力度。3.1.3 以未来工作为课程调整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教育水平、市场需求、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调整课程。为了保障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落实专业性衔接,高职院校需修订课程内容,以工作为基础设计课程,融入实践性活动以推进课程优化,确保母婴照护专业学生借由实践培训理解教学理念,切实完成对婴幼儿教育、托育的评估工作。课程知识内容不仅仅指代学科知识,更关键的是要与实践相结
12、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学前教育人才,确保学生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3.2 书证融通实施:完善一体化培养体系3.2.1 将课程标准与岗位能力需求相融合“1+X”证书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准,证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岗位能力需求的体现,将此作为规划专业成果标准,已经成为发展书证融通的重要导向。专业课程成为高职院校技能标准中的关键,高职院校正在推进以证书试点逐步完善专业课程标准,落实专业课程中婴幼儿保育工作相关课程分类与细化。在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方面寻找立足点,保障学生能在符合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完成课业知识内容的吸收,明确学前教育中各类职能岗位所需技能之间的差别。三孩政策开放促使学前教育不再限于教育
13、领域,更是关乎社会发展问题。当前,婴幼儿照护服务教育90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36 卷还未形成完整体系,需深入普及学科知识。为了推进学前教育发展,高职院校要立足于证书要求,强化幼儿保育与幼儿照护服务课程教育标准设置5。部分高职院校需将幼儿保育专业课程融入教学,明确幼儿保育专业课程目标与其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的差别,强调课程标准应进一步贴合岗位能力需求,以教材规划明确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确保学前教育中教育性和服务性的结合机制,推进课程教学书证融通。3.2.2 明确高职阶段课程衔接内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在中职、高职及本科中所获得的照护证书在各个衔接阶段也各有不同。根据课程标准,中职、
14、高职及本科阶段对应着照护证书的初级、中级及高级三阶段的技能,各个阶段在课程衔接时可能会出现课程内容重复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安排学习课程,以提高教学效率。高职阶段书证融通以中级幼儿护照证书为主,故要将中级专业技能要求与高职专业课程相互融通。针对部分已经取得初级幼儿照护证书的学生,要注重强化学生的教育环境创设,保障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同步提升,以取得中级幼儿照护证书为目标;针对由普通高中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应注重学生幼儿照护能力的培养,以取得初级照护证书为目标。3.2.3 构建完善的教学问责与反馈机制高职院校要借助社会力量,填补当前校内教学岗位空缺。在强化书证融通的过程中
15、,企业参与度较低,校园管理机制仍以高职院校为主,学校是推行各项教育政策的主体。为了确保社会与高职院校能维持联系,企业需在融通过程中及时向学校反映当前的岗位需求和专业技能要求,借此参与“1+X”书证融通实践。“1+X”证书制度施行对于专业培训教师而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师的教学压力,在组织考核的各个环节也会耗费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针对学生进行学习与培训时,高职院校应当在校内教学的基础上加强与第三方培训组织的联系,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使学生获取的信息内容更加全面。通过第三方培训组织在校内搭建学习平台,充实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3.3 书证融通评价:构建互通认定模式3.3.1 推进课程、
16、岗位、证书、竞赛之间的成果转化当前,书证融通是推动“1+X”证书试点相关工作的主要措施,在推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需逐步完善课程、岗位与证书之间的培训机制。其中,课程主要是指幼儿保育相关专业课程,岗位是指负责幼儿保育的相关岗位,证书是指专业技能相关等级证书,比赛则是指教育职业相关技能比赛。第一,明确课程、岗位及证书三者在职业教育中的关系。课程标准以未来工作岗位与证书的相关标准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是确定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强调对学生工作专业技能的培养,挖掘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发展潜力,根据岗位性质与未来所需技能,将课程、岗位与证书紧密联系在一起6。第二,完善课程、岗
17、位、证书、竞赛的转化机制。课程、岗位、证书、竞赛的转化机制是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关键,能打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与教学资历之间的关系,能缩小高职学生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差距,提高社会对高职学前教育的认可。在提升技能培训方面,将课程、岗位、证书、竞赛融入其中,能有效突出幼儿教育的职业特色,借由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强有力的衔接教学,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对社会的服务能力,确保用人单位能在岗位中看到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果、见证证书与竞赛起到的作用,以打造集课程、岗位、证书、竞赛于一体的专业课程内容。第三,将课程教学与证书培训应用于岗位检验。在之前的培训阶段,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最终成绩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发现
18、问题后,针对学生呈现的问题进行相关培训,以提高职业培训质量,促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以有效提升。3.3.2 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与培养规格之间的融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要明确划分人才培养规划,要以素质、知识及技能教育为主,根据“1+X”证书制度的标准要求切实落实对素质教育、知识传授及专业技能层面的要求,将证书中涵盖的工作任务与相关领域技能融入专业培训,促使高职院校能根据学生现状制订出更加全面、详细的融通方案。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保育类课程为例,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技能等级证书,针对专业技能要求,将专业素养、个人素质、实践知识、保育知识、心理专业知识及沟通能力纳入教学范畴,在培养专业技能时融入其中,深入
19、探究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融通方式,借此提升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水平。4 结束语“1+X”证书制度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落实“1+X”证书制度能推进校内辅导、实践技能培养,强化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之间的联系。借助“1+X”证书制度,能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打破部分学生仅关注专业技能化的局面,进而培养出更多符合学前教育机构需求的人才。参考文献:1 赵坚.上海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特点、举措与推进思考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4):75-79.2 张更庆,王萌.1+X证书制度下“三教”改革:意蕴、困境与突破 J.成人教育,2022,42(1):80-86
20、.(下转第93页)第 5 期信息化管理体系助力高校学生管理手段的创新93便加强各工作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互动。第四,搭建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可建设统一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与综合服务应用系统。第五,强化学生管理信息化大数据关系分析与实践运用,通过应用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深度挖掘不同类型学生数据研究和应用的价值,以便科学分析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为日后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和调整提供有利依据。第六,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统筹建设信息化校园,还要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专业指导。3.3 努力提高学生管理信息化水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服务指的
21、是学校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而提供的信息推送、搜索、咨询、提醒、打印和学习等网络服务。持续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信息服务。第一,改善信息交流服务。全面公开信息,重视对学生看法和建议的调查与搜集,保证反馈交流渠道畅通,搭建学生管理双向互动平台,制订多方协调制度,优化学生管理的工作方式。第二,优化信息网络服务。调整网络工作流程,优化学生管理的网络服务流程,转变学生管理多层级的传统模式,采用扁平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建设现代化学生综合服务大厅及其社区信息服务中心,开展社会化信息服务,为学
22、生提供全方位的网络信息服务5。第三,拓展信息发展服务。完善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外实践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科学人文教育等之间的融合,从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引导和帮助,尽可能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困难。3.4 协同增强学生管理信息化能力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人基于特定目标捕捉、筛选、保存、创新和应用信息过程的一种综合品质,既属于一种能力,又属于一种基本素养,需要通过系统化的学习才能获得进步。高校学生管理人员通常包括班主任、各专业的辅导员和其他负责学生管理工作或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相关行政管理者
23、、技术服务专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等,不仅有授课教师还有学生,不仅包括专职人员也包括少数的兼职人员,不仅有校内工作者还有校外工作者。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所有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增强个人信息化能力。第一,提高信息分辨判断能力,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政治修养的提升,更好地分辨虚假、编造、负面的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同时,要强化教育引导,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第二,提高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应用最新技术和媒介优化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微信、QQ、微博等软件平台高效地开展各项学生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三,提高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做到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网络
24、学习,及时更新和拓展自身知识体系,坚持增强个人信息化能力。第四,提高信息道德素养。在获取、应用、创新以及传播信息时,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全面弘扬时代主旋律,广泛传播正能量,严格遵守各项网络信息管理条例和规定,倡导网络文明诚信,从而提高自身信息道德素养。4 结束语信息化管理体系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师生互动,还能充分体现出教育的公平、公正。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传统手段已经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重新进行审视和反思,充分了解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策略,真正提高管理人员
25、的素养和学生管理能力,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长足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参考文献:1 李一杨.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 J.学园,2020,13(31):84-85.2 卢海林.“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探究 J.中外企业文化,2020(11):47-48.3 高松.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2-17(006).4 陈璐平.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讨 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12-15.5 向咏,帅春,张雨彤.基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研究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261-263.责任编辑 胡艺文(上接第90页)3 丁才成.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现状及提升策略基 于全国31个省(区、市)的调研 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7):52-55.4 王聪.高职院校推进1+X证书试点项目的探索与思考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9):77-81.5 于进亮.1+X证书制度实现书证融通的问题与策略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7):53-57.6 刘林山.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进展现状、问题探析及推进策略 J.成人教育,2021,41(6):52-56.责任编辑 刘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