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理念体现了兼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危机加剧,气候变化、金融监管、商业道德等 ESG 议题频繁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无论是政府和公众,还是企业和投资者,对 ESG 的关注度都在持续上升,贯彻 ESG 发展理念已成为时代命题。一、ESG 投资概述ESG 投资是指在对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进行投资时,除了考虑盈利等财务因素,还重点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绩效,筛选出既能创造经济价值又能创造社会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投资标的。在投资层面,投资者通过将环境、社会以及公司治理绩效纳入投资研究、决策和管理流程中来践行 ESG 投
2、资理念,使负责任的投资者和被投公司相互成就,实现良性循环。在 ESG 实践层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 ESG 践行者的队伍中,积极披露有“第二份财务报告”之称的 ESG 报告,融入国内外 ESG 评价体系。我国 ESG 投资起步较晚,虽然借鉴了国外 ESG 投资经验,不断完善 ESG 投资策略和监管,但也出现部分资产管理机构为了迎合市场热点而借 ESG 之名行超额投资回报之实等“漂绿”“伪 ESG”现象1,因此真正负责任的投资者如何践行 ESG 投资、如何回应 ESG 投资实践中的多重挑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通过对 ESG 投资相关理念、发展现状及趋势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未来投
3、资者亟需应对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提升 ESG 能力建设的优化建议,助力 ESG 投资良性发展。二、ESG 投资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与传统投资只关注被投企业的财务绩效和投资收益相比,ESG 投资者将过去常被忽视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 ESG 因素纳入投研模型来捕捉 ESG 风险和机遇,其投资理念与伦理投资、责任投资、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等一脉相承。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对 ESG 投资动因及其经济回报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2,周方召等(2020)对 ESG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投资者有明显的 ESG 持股偏好3;李瑾(2021)通过对 ESG 投资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发现 ESG 投资策略能给
4、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并产生长期社会价值4。ESG 投资的参与主体包括资产所有者和资产管理者,二者作为外部投资者将大量资金投向企业这一被投资方,直接或间接助推被投资企业践行 ESG 理念,改善 ESG 实践,促进被投企业可持续发展。资产所有者包括养老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也包括散户投资人等个人投资者;资产管理者一般为银行、资管公司、基金公司等,目前国内许多基金公司内部也开始设立专门从事 ESG 投资相关研究的部门或团队,专门致力于 ESG 投资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收稿日期:2023-03-08作者简介:张平平(1991),女,初级经济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会计。*通信
5、作者:曾平(1977),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管理会计、财务管理。ESG 投资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探析张平平,曾平*(河南理工大学 财经学院,河南 焦作 454150)摘要:“双碳”热潮为我国 ESG 投资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投资者对 ESG 投资的关注度不断增强,我国 ESG 资产规模增速迅猛。但由于 ESG 相关产品和服务布局缓慢等原因,导致 ESG 投资产品存在“漂绿”现象、ESG 数据质量不高、投资者的系统化 ESG 投资能力薄弱,我国 ESG 投资发展仍然面临重重挑战。鉴于此种背景,文章通过梳理分析目前 ESG 投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为发展 ESG 投资核心能力提
6、供参考。关键词:ESG 投资;信息披露;漂绿;ESG 评价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808(2023)26-0117-04DOI:10.3969/j.issn.2096-0808.2023.26.025商业观察2023 年 9 月中 第 9 卷 第 26 期Management plan118管理方略从 ESG 投资的参与方数量和投资规模来看,根据全球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官网统计,截至 2022 年底,全球一共有 5 300 多家机构加入了 PRI,总资产管理规模在全球专业资产管理规模的比例超过了 50%,资产管理规模超过 120 万亿美元;
7、其中,中国已有超过 120 家机构签署PRI,其中 91 家为资产管理机构,以社保和养老基金以及保险行业为代表的先行者和引领者,主动将 ESG 融入投资决策,带动资本市场的投资机构和资产管理机构适应市场需求,加大对 ESG 投资的重视,我国 ESG 投资的发展空间广阔,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 ESG 投资发展正当其时。然而,相较于欧洲等市场,我国 ESG 投资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在 ESG 投资基础和投资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ESG 投资仍然面临重重挑战。(一)ESG 投资产品存在“漂绿”现象目前市场上各类投资机构和资产管理机构推出了名目众多的 ESG 投资产品,以基
8、金为例,既有名称中带有 ESG的纯 ESG 基金,也有以“低碳”“环保”“绿色”或者“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为概念的泛 ESG 主题基金。部分金融机构为迎合 ESG 投资需求随意给产品贴上 ESG 标签,或者夸大产品的环境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来吸引投资者,更有甚者其投资实践与对外宣称所采用的ESG 投资策略完全不符,这些“伪 ESG”现象也被称为“漂绿”或“洗绿”(greenwashing),导致一些徒有其名的投资产品混迹于 ESG 投资市场之中,除了违背 ESG 投资理念,造成市场乱象,还会增加投资风险。(二)ESG 数据可得性差、滞后性强、缺乏可比性数据作为 ESG 行业的关
9、键基础设施,对 ESG 投资应用意义重大,直接影响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投资人在对投资标的企业的 ESG 表现进行评价过程中,需要切实的量化数据支撑,例如评价企业的碳排放数据、治理成效、员工福利和激励措施、董事会成员组成、供应链管理和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等。如果没有强制披露要求,就容易导致部分企业为获得投资进行“漂绿”,间接影响投资者衡量投资风险和做出投资决策。目前开展 ESG 投资的一大痛点在于可获得的 ESG 量化数据匮乏,上市公司披露的 ESG 信息无法做到可信、可比、可验证,导致投资者无法有效评价投资标的的 ESG 表现。(三)投资者的系统化 ESG 投资能力薄弱目前许多资产所有者
10、和资产管理机构逐渐意识到 ESG的重要性,然而在系统化投资能力方面,鲜有投资者在战略层面制定了符合自身价值取向的 ESG 投资策略。传统投研思路下,投资者的分析思路体现在盈利、流动性、风险收益配比等维度上,主要关注宏观环境、公司基本面指标、量化财务指标等,而 ESG 投资能力建设需要投资者在此基础上额外引入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另类指标,将 ESG评级以新维度的角色定位纳入到既有的分析框架下。当前市场上有很多第三方 ESG 评级机构,提供数据支持与相关咨询服务,但直接使用第三方数据最大的问题是,ESG 评分标准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可能并不能全面反映相关标的 ESG 风险暴露情况。投资
11、者如果无法从底层数据对 ESG 评级进行开发分析,则很难对 ESG 投资背后的逻辑有深刻的认识。三、ESG 投资发展现状原因探析(一)ESG 相关产品和服务布局缓慢ESG 投资作为一种新兴投资模式,该领域同时兼具风险与机遇,一些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对于 ESG 理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 ESG 投资内涵和投资策略更是缺乏了解,市场中缺少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化 ESG 指标体系和投资流程指引,在评判投资机构和资产管理机构的投资策略、内控和风控流程等是否与 ESG 相关,是否在 ESG 上足够投入,是否具备 ESG 投资专业能力,如何向投资者证明标的资产符合 ESG,这些方面都需要专业机构进行把关和监
12、管。同时,由于 ESG 信息收集和核算难度大,上市公司披露的 ESG 报告缺乏内部验证和外部鉴证,缺乏针对“漂绿”行为的惩处机制和处罚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漂绿”风险。(二)ESG 信息披露滞后性严重由于当前中国上市公司主要采取自愿披露 ESG 信息的方式(仅部分高排污、高能耗重点企业需要强制公开环境信息),上市公司对 ESG 信息披露积极性不高,沪深 300平均披露率整体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同时,在披露指引层面缺乏详细的规范和标准,导致企业对 ESG 信息披露的侧重点不一,多将相关信息作为声誉的考量因素,往往出现“报喜不报忧”的选择性披露。此外,对比国内外环境与社会方面的常见量化指标披露
13、情况,在缺乏监管规范和披露方信息公允度不足的情况下,ESG 的数据披露定性描述多,量化指标较少,信息可比性较低,对 ESG 投资实践产生的价值有限。(三)将 ESG 因素整合到投资流程中的方法工具不足投资者将 ESG 因素融入投资流程通常包括基本面分析、量化分析、投资决策和投后评估四个环节。首先,投资者从多个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企业 ESG 报告和第三方投资研究)收集相关信息,并识别影响公司的重要因素,其次,需要评估重要 ESG 指标因素对投资组合的影响,并相应调119整其投资预测,之后根据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做出买入、卖出或者持有决策,最后,在投资后进一步通过发挥积极股东作用,确保上市公司 E
14、SG 要素持续落实。量化分析作为核心环节,需要投资者搭建系统性 ESG 投资框架和工具,围绕不同资产类别及细分行业建立相应的量化评估标准,用于投资组合的价值评估。许多投资者自身投研能力有限,在投资策略制定、投资流程管理、实质性议题分析、投资标的评价、投资风险管理等方面没有形成专业的方法论,相关知识匮乏,竞争力不足。四、促进 ESG 投资良性发展的建议ESG 投资理念顺应了时代潮流,和我国“双碳”目标、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等顶层战略目标紧密契合,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但当下依然在多方面需要完善。(一)政策制度布局,规范引导 ESG 投资中国市场形成具有行业共识的 ESG 内涵框架及因子逻辑,指导
15、业界 ESG 投资策略的构建和学术界对于 ESG 有效性的多维度研究。ESG 投资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提供高屋建瓴的整体指引,政府部门对于 ESG 理念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是市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亟需确立可持续发展标准,对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制定统一规范化测算和报告标准,将 ESG 因素融入上市企业监管要求。通过规范 ESG 指标体系加强信息披露,能够指引和推动资本市场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 ESG 投资市场良性发展。负责任的投资者需秉持长远目光,提升 ESG 投资意识,通过有效利用 ESG 信息识别投资风险,为股东、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长期可持续的最大价值。(二)挖掘
16、数据资源,打造 ESG 行业基础设施支撑ESG 投资决策离不开数据扩源与分析,为使 ESG 数据真正“有意义”,除了纳入问卷调查数据、专家打分数据、舆情数据,还可以引入更多围绕政府、企业的第三方平台数据,精细化对上市公司年报及 ESG 报告披露数据的提取。国内尚存在覆盖范围广、相对真实客观、具有行业属性的第三方数据的平台有待挖掘,以环境为例,在量化企业排污议题时,排污许可证管理平台整合了全国大小企业的排污数据,虽仍是企业自主披露,但政府会定期抽查监管,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覆盖度、客观真实性;以社会责任为例,在量化员工管理议题时,可以从互联网社区平台上获取员工对企业的评价,利用计算机爬虫技术等
17、在文本中提取员工满意度情况。国内第三方的数据提供商已经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产品化上展开多样的探索,将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与算法模型,助力 ESG 实证研究和投资实践方面的发展。(三)将 ESG 评价纳入核心业务流程,完善投资量化模型投资者在构建投资组合和挑选投资标的时,需要参考内外部评级结果,充分考量 ESG 相关情况,选取投资标的构建投资组合。对于不同行业的投资标的,投资者重点关注的 ESG 要素逻辑不同,围绕其建立的投资量化模型和风险管理模型必须要有针对性,动态调整 ESG 评估因子、权重和维度等,强化数据使用和分析能力,重构“本土化、专业化”的 ESG 评价体系。我国由于体制特殊性,市场所
18、处发展阶段、政府监管细则和文化背景有别于国外,对ESG 投资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法全盘照搬国外体系,亟需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 ESG 投资评价体系。例如在公司治理方面,中国企业的治理架构和治理理念与欧美市场存在差异,在股东结构、股东多元化程度、独立董事设置、高管薪酬等方面均存在独特性。不同目标和策略的 ESG 投资者必须根据自己的投资目的做出选择,并贯彻到具体投资决策。五、结论与展望ESG 投资实践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投资者角度来看,ESG 投资与传统投资相比,根本属性不变,并不与传统投资相冲突或背离,更多的是传统投资理念框架上的升级。其有别于仅关注财务绩效、单纯重视盈利的传统投资
19、衡量标准,ESG 投资具有中长期性,能够识别投资风险,更容易筛选出具有优秀环境和社会影响、治理结构良好的领先企业。投资者在成熟市场上进行 ESG 投资的目的不再局限于超额收益,而是真正认可 ESG 带来的长期正面的社会效益,越来越多投资者希望资金的流向是既有经济效益又创造社会价值的企业。ESG 投资需求持续增长,资金方特别是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大型机构投资者在 ESG 投资市场具有极强的号召能力。ESG 投资需要监管方、资金方及资本市场多方共同驱动,并充分运用技术、社会影响等手段助力,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监管方从制度层面推进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方积极引领市场认知度提升,以资产管理机
20、构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参与者积极响应,发展 ESG 投资核心能力。参考文献:1 黄世忠 ESG报告的“漂绿”与反“漂绿”J 财会月刊,2022(1):3-112 袁蓉丽,江纳,刘梦瑶,等 ESG研究综述与展望 J 财会商业观察2023 年 9 月中 第 9 卷 第 26 期Management plan120管理方略月刊,2022(17):128-1343 周方召,潘婉颖,付辉,等 上市公司ESG责任表现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 科学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ESG InvestmentZ
21、HANG Pingping,ZENG Ping*(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150,China)Abstract:The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boom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SG investment in China,and with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of investors to ESG investment,th
22、e scale of ESG assets in China has grown rapidly.However,due to the slow layout of ESG-related products and services,greenwashing phenomenon is quite common and the quality of ESG data is not high.Investors systematic ESG investment ability is weak,and ESG investment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Unde
23、r this background,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ESG investmen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capabilities of ESG investment.Key words:ESG investment;ESG information disclosure;greenwashing;ESG rating3 罗进辉,巫奕龙 数字化运营水平与
24、真实盈余管理 J 管理科学,2021,34(4):3-184 孙雪娇,翟淑萍,于苏 柔性税收征管能否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自纳税信用评级披露自然实验的证据 J 中国工业经济,2019(3):81-995 卢盛荣,郭学能,游云星 影子银行、信贷资源错配与中国经济波动 J 国际金融研究,2019(4):66-766 李建军,韩珣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经营风险 J 经济研究,2019,54(8):21-357 齐绍洲,林屾,崔静波 环境权益交易市场能否诱发绿色Digital Transformation,Regional Shadow Banking and Corporate Green Inno
25、vationXU Hu(School of Busines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Abstract: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ac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n corporate green innovation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played by regional shadow banking in it based on the data of non-financial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7 to 2019.It
26、 is found tha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corporate green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shadow banking positively moderate the rol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promoting corporate green innovation.The above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Chinese economic practice provides a reference f
27、or improving the green finance policy framework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Key words:digital transformation;shadow banking;digital economy;financing constraints;green innovation创新?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专利数据的证据 J 经济研究,2018,53(12):129-1438 吴非,胡慧芷,林慧妍,等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 J 管理世界,2021,37(7):130-1449 封思贤,居维维,李斯嘉 中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J 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29(4):3-1210 宋德勇,朱文博,丁海 企业数字化能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基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考察 J 财经研究,2022,48(4):34-48决策,2020(11):15-414 李瑾 我国A股市场ESG风险溢价与额外收益研究 J 证券市场导报,2021(6):24-33(上接第 1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