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7351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65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体育科技SPORT SCIENC AND TECHNOLOGY2023 年(第 44 卷)第 3 期Vol.44,NO.3.2023149“课内外一体化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模式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为例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为例李 丹(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镇江212000)43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PE Curriculum System under the Mode of Integration in and out of ClassLI

2、 Dan(North College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00,Jiangsu,China)摘要摘要:分析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评价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实施的效果。同时,针对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立足于将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并且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锻炼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关键词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践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0yjg006。作者简

3、介:李丹(1980),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开展体育教学模式为方向的调查研究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在寻求一种全新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取代旧有的传统体育教学,这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召唤。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也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探寻自己的体育教学改革。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无论是否会成为大势所趋,它都会是 21 世纪高校教学体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对该体育教育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校体育教学的性质在近几年在发生着变化,我国高校体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根据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各高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区域特色和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纷纷

4、对本校的体育课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及改革,逐步形成了多种体育教育模式。1 1“课内外一体化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提模式下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提升升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包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地提高学生身体健康为理念,使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及必备的体育健康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运动的兴趣,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形成自觉锻炼、自主锻炼的意识;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拼搏精神及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2019 年启动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本次调研在全国 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

5、建设兵团的 93 个地市 1258 所学校进行抽样,共调研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学生 374257 人,覆盖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 4个方面 24 项指标。数据显示:1922 岁学生,也就是大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仅仅上升了 0.2 个百分点,几乎没有改变,更谈不到质的提升。虽然达标优良率有所提高,但是令人吃惊和担忧的是:不及格率大幅上升。针对逐年下降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我们在目标定位上把重心向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上偏移。因此,在制定“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教学目标时,更重要的是要多维度、多角度全方位地综合考量及实施,从而更好地完成目标任务。2 2“课内外一体化课内

6、外一体化”模式下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提模式下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提升升如何提升课程教学目标,是在该模式下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内容设置、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完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巩固、提升技能、应用型特色体育课程。在以提高学生各项身体机能为前提,辅助进行初步的技能掌握以及体育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为保障,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拼搏的精神和极强的集体荣誉感。结合我院人才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应用型人才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为学生掌握运动手段、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2.1 提升课内体育教学内容对 2017 级、2018 级、2019 级三个年

7、级的学生体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见表 1),发现学生各项素质分值一、二年级阶段的各项平均成绩基本上高于三、四年级阶段。针对这一情况,在 2020 级和2021 级教学实施前,有目的地进行调查记录,询问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内容、项目等。汇总分析后,对教学大纲进行修改、调整,将第一学期的授课重点放在围绕提高各项身体素质为主线,专项和理论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为新生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和习惯。教学中为避免素质练习时单一、枯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多以群体类游戏为导入,游戏类别设计五花八门,做到一开场就感受运动的“快乐”,紧接着安排一些接力练习,锻炼速度、灵敏等方面素质之外,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同学与老

8、师、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收获友情,收获健康。表 2 是 2020 级和 2021 级实施该教学模式后的各项体测数据,数据显示:不是每年新入学的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了,而是学生体质,一抓就灵,体测达标率,一练就高。第二、三、四学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专项技能熟练掌握,并结合学院和学生所学专业类型及分布有针对性地教授符合学院及专业特点的提高各项身体机能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比如我院女生比例偏高,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再结合我院实际师资力量,在项目设置上着重加大舞蹈类、形体类、小球体育科技SPORT SCIENC AND TECHNOLOGY2023 年(第 44 卷)第 3 期Vo

9、l.44,NO.3.2023150类的比例;目前我们开设的以女生为主的选项课有:拉拉操、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武术、太极拳、跆拳道等项目;再如:经管类专业、美术类专业、计算机类等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多以静为主的工作状态,针对这样的专业在授课内容上多从适合“小空间”“简捷”“高效”等为出发点,设计符合专业和就业特点的组合健身操,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不受场地所限就可以锻炼身体;对于旅游管理类、机械类等专业,可能对体能储备要求比较高,在设计教学内容上多以耐力跑、变速跑、追逐跑、接力跑等练习,提高心肺功能,储备体能的同时也传授科学运动方法和大运动量下需要注意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借助器材、器械传授力量方面、

10、灵敏性等方面的练习方法。表 12017 年2019 年体测数据汇总年级性别平均值立定跳远(cm)平均值50m(s)平均值800m(min)平均值1000m(min)平均值引体向上(个)平均值仰卧起坐(个)一年级男220.657.604324324.80女165.699.5041832.90二年级男221.867.504304.10女167.779.6041834.10三年级男220.307.804385.20女165.429.5042631.30四年级男220.568.304514.10女166.649.9043531.60表 220202021 年体测数据汇总年级性别平均值立定跳远(cm)平

11、均值50m(s)平均值800m(min)平均值1000m(min)平均值引体向上(个)平均值仰卧起坐(个)一年级男221.927.504305.10女166.919.3041633.60二年级男223.567.304285.10女166.779.4041834.902.2 提升课外体育运动内容课外体育运动的全面开展是对课内体育教学的补充和衔接,如何合理利用好空余时间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热情和兴趣,是“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目前我院在“课内外一体化”实施背景下,首先落实健康跑计划,要求一年级、二年级身体健康的同学必须完成,三年级、四年级的同学鼓励积极参加,健康跑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范围内通

12、过 APP 软件随机地点完成打卡,达到一定配速并完成规定公里数。2021 年度我院健康跑优秀率达68.52%(见图 1),启动健康跑计划后,学生可以便捷地参与日常运动,完成学院设置的运动目标,能有效地让学生动起来,带动运动氛围,从而通过持续性的过程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健康跑每学期累计完成次数还与大学体育课程成绩挂钩,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其次,各类社团活动的开展也是提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目前我院体育类相关社团近20个,学生参与数近3000人。每一个社团都配备专业指导教师 1 至 2 名,对于有需求的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很好地发挥社团作用的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

13、比赛。例如:舞龙舞狮社团是我院特色社团,是我们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积极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形成教学、课外活动、社团、比赛等多位一体的传统体育推广体系。参与社团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延展课内学习内容,巩固运动技能,还可以在活动中增进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最后,运动队的建设和培养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起到融合和牵引的作用。运动队在高校体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起到引领校园文化的作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院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学院体育氛围的形成,提高学院知名度,培养学生对学院的自豪感。目前我院特色运动队 4 支,在省、市级比赛中均取得过优异成绩

14、。对于常年参加训练的运动员在学期末成绩评定时也给予相应的积分进行奖励,还辅助一些其他方面的激励政策。图 12021 年健康跑有效成绩人数分布3 3 凭借网络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凭借网络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可通过中国大学 MOOC(慕课)、学习强国、腾讯会议、QQ 等平台,有针对性地选取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多视角、全方位地为学生进行教授和答疑;还可针对学生感兴趣、有益的内容进行提炼,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科技SPORT SCIENC AND TECHNOLOGY2023 年(第 44 卷)第 3 期Vol.44,NO.3.2023151根据目前疫情防控

15、的有关要求,有较长一段时间处于线上教学阶段。面对这一特殊情况,教师在线上教学期间借助一些网络直播平台面向全院师生进行在线直播课程。目前我们开展线上课程包括形体课、太极拳、八段锦、健美操等,在直播的同时进行课程的录制,视频发送到相关学习的群组,供同学和老师回放观看和学习。这一授课方式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停学不停练”让大家居家期间也可以强健体魄。4 4 提升课程考核架构提升课程考核架构“教学一体化”模式下课程考核架构要遵循多元化,规范化原则。对于制定考核的内容和评分标准要统一、合理、公平,考核的内容要根据专项特点结合教学大纲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授课计划;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综合评分体系也是提升一

16、体化模式下考核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表 3)。表 3“课内外一体化”课程考核表项目一年级二年级考核内容分值(总分 100)考核内容分值(总分 100)课内部分平时综合表现20平时综合表现+理论20+10理论10专项20素质 1(男:俯卧撑、女:仰卧起坐)20素质 1(男:俯卧撑、女:仰卧起坐)10素质 2(跳绳)20素质 2(立定跳远)10课外部分健康跑10健康跑10第九套广播体操20气功八段锦205 5 建议建议“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受场地和师资的限制,课内所开设运动项目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课内教学与课外运动的衔接上存在空隙,需要后期继续完善;课程考评架构需更细

17、致化,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在期末测评中要有所体现;课外部分对于器材管理、学生的监督管理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5.1 继续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明确理念深化改革,不断完善课内“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模式。5.2 夯实条件保障基础,让学生有条件开展体育运动,配备相应数量的体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为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和指导保障。5.3 构建完整合理的机制。从学校各级层面建立或者修订有利于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力量,利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课内外一体化”

18、教学模式不但可以保留原有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根据时代特点,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更能激发他们的动力。这种模式下很好地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增强,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l 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40(12):51-58.2孙成林,杨甲睿.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5):88-96.3 李征.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6)

19、:132-135.4董亚梅.开设健康“超市”落实体育课程标准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161.5张威.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才智,2016(13):172+174.6张勤.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试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3(01):104-107.7王浩,袁红.高校公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2):187-188.(上接第 148 页)个体差异,呵护学生兴趣爱好,增加过程性评价,实行多元化考试,坚持以人为本引领高校体育文化发展。5 5 结语结语高校体育文化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体育课

20、、俱乐部、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强化体育课程建设,推进体育俱乐部改革、创新群体活动办赛模式,提高运动项目发展水平,发挥学校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化课余体育活动。目前体育事业发展迅速,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需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以助推高校体育融合发展。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新华社,2017-1027.3 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94-99.4 李颖,张云龙.高校体育人文环境的现状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05):106-109.5 顾春先,何文涛,胡波.我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08):19-22.6王文.高校体育文化环境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5):99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