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年第 期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文明底蕴与实践路径孙 璇摘 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绩,开辟现代化新路、展现现代化新图景,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鲜明优势,传承汲取传统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思想智慧和文明底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古今中外之间的关系、国家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从理论创新、政治领导、组织体系与文化自信等方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基垒台,团结带领全体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关键词中国
2、式现代化 党的领导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传统文化作者简介:孙璇,法学博士,福建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年 月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及事业稳定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是现代化事业无畏风雨、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
3、。“行稳致远”的“稳”代表发展过程与稳定性,“远”代表发展的延续性与目标的实现,二者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就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目标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我们党独有的鲜明优势和文明底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过程之“稳”和目标之“远”。一、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鲜明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位列首位;在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第一个重大原则。这充分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又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最大优势所在。现代化不可能在
4、无目标、无组织的状态下自然发生。江苏省地质测绘院印刷厂:阅江学刊 年 校样 排版:黄坤 日期 阅江学刊 年 第 期拥有一个强有力、具有引领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优势的领导力量,客观上决定了顺利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与手段相统一、稳定性与持久性相统一,决定了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锚定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奋斗目标顺利前进。一是党的理论优势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理论之于政党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突出作用主要体现在“内部整合”和“外部转化”两方面。其中,“内部整合”旨在以理论为纽带实现全体党员的思想统一,“外部转化”的目标在于用理论武装群众,让理论在指导实践中“变成物质力量”。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
5、格、基本逻辑和基本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中批判黑格尔法哲学、费尔巴哈唯物论、普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以守正创新的理论批判精神和理论创新精神廓清历史迷雾、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方向,让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挽救民族危亡、从思想理论上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选择、信仰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6、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成为民族的、大众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高效的“内部整合”,让全体党员始终保有强烈的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精神,自发自觉地用守正创新的理论引领和回应时代。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是党领导现代化事业的理论优势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标志着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思考不断走向深入,把中国式现代化实
7、践经验总结和升华为理论认识的能力愈发趋于成熟,反映了我们党对如何理解现代化、如何领导现代化、如何探索更适合中国的现代化模式的认识更加深刻,为在思想上统一全体党员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做了很好的理论准备。理论的“内部整合”和“外部转化”是相辅相成、相行相伴的。马克思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囿于理论运动和自我循环的历史局限,揭示了以人为根本,提出彻底的理论并掌握群众的实践路径。唯有不止步于理论的“内部整合”和内部运动,自觉地向外延伸,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相结合,才能实现理论的“外部转化”,让“理论掌握群众”。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性,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作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不竭力量源泉
8、,也作为检验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内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衡量标尺,做到党的创新理论在源头上来自人民、在宗旨上为了人民、在价值上造福人民,从而在理论传播过程中不会因脱离群众而让人民远离理论,不会因不接地气、自说自话而让人民抗拒理论,更不会因服务于特定利益群体、不造福群众而成为脱离人民的苍白的理论。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谋划推进超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落脚点,在回应“人民之问”中实现“理论掌握群众”,赢得了人民对理论的衷心接纳和认同,从而在建党以来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次重要机遇
9、和考验中,都能凭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辛鸣:论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哲学动态,年第 期。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年 月 日。江苏省地质测绘院印刷厂:阅江学刊 年 校样 排版:黄坤 日期 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群众基础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得到人民的肯定和传颂,从而获得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物质力量。二是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在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构建起来的一整套有利于彰显党的理想宗旨、呈现党的立场主张、强化党的组织力量、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机制
10、的集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从领导领域而言,党的领导制度包括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机构的制度。从领导方式而言,党的领导制度包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通过构建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党对现代化各领域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把富有中国特色的政
11、党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决策效力、动员能力、纠偏效力和贯彻执行力,转化为夯实基础、调和利益、优化环境、应对风险、开辟新路的发展成效。一国现代化事业的推进,首先在政治上要有一个能引领现代化方向和阶段性目标的强有力的政治力量,从而能够高度重视和回应人民群众对现代化的多元需求,整合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凝聚现代化的主体意志,确保现代化朝着特定的方向和路径推进。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就是将党的领导各要素及其关系制度化,用制度的方式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在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事业发展到哪里,党的领导制度就跟进到哪里。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历程是高度重叠的。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阶段
12、性目标推进,党的领导制度也随之健全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也逐步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党和国家工作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的制度不断趋于成熟与完善,党的领导更加有力地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各组织机构把党的意志和方针贯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领域、各环节的成效也不断彰显,现代化建设的决策效能和推进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民主集中制则有利于不断彰显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中国优势。毛泽东同志倡导发挥党的民主集中制优势,“造成一个
13、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民主集中制这一科学的领导制度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全党智慧,体现全党共同意志,是党领导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所在。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民主在现代化实践中更加有序地运行,更有效地保证人民对涉及切身利益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更加巩固和发展了现代化进程中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构建起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
14、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广大党员愈发明规矩、存戒惧、守底线,把纪律约束转化为引领现代化建设的自觉遵循,从源头上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三是党的组织体系优势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建立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年,第 页。贺东航: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历史脉络和重要制度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年第 期。毛泽东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江苏省地质测绘院印刷厂:阅江学刊 年 校样 排版:黄坤 日期 阅江学刊 年 第 期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
15、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兴党强党历程中构建起自上而下、集中统一、纪律严明、政令通达的组织体系,同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规范有序的组织运行体制机制。严密的组织体系构成了支撑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参天大树,充分发挥党在组织、协调、整合和凝聚现代化各主体功能要素中的核心作用,妥善处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一方面,通过顶层设计,把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计划方针路线自上而下地由中央传导到地方、由顶层传导到基层,在现代化顶层设计的统揽下确保各层级党组织明确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和路径,确保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都航向不偏、行稳致远,让每个基层“末梢”党组织都能够快速接收和充分认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
16、领导,将其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策略。另一方面,党的组织体系的传导、动员和整合机制高度注重民意反馈和实践探索,基层党组织既是接收上级指令的末梢,同时又是接收外部信号、汇集民意动向、反馈实践规律的关键节点。通过组织体系鼓励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结合各自实际进行差别化试点和探索,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大胆探索、敢为人先,探索有效解决现代化建设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和规律、总结经验和方法,把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实践创新模式和经验自下而上地总结好,为更好地开展顶层设计提供参考。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既迎来了快速发展和突破性变革的历史机遇期,又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料的内外风险挑
17、战,能否依靠组织力量把握机遇、迎难而上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关于组织内部思想和行动统一的意义,马克思指出:“为了保证革命的成功,必须有思想和行动的统一。”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凭借庞大而严密的组织体系形成了保证思想和行动统一的组织基础,生成了自身独特的组织动员优势,既能在历史机遇期在全党上下统一思想意志,强有力地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把握机遇、强化核心竞争力,不断积累和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优势,又能在面对风险挑战时强有力地统一党内意见,组织动员各方力量、统一各方意志、协调各方利益,凝聚携手同行、共克时艰的强大动员效能。这种强大的动员能力能快速地根据任务和条件整合相应的力量,及时填补系统薄弱之处,
18、从而有效保障现代化结构平衡,防止现代化系统因内外因素冲击而失衡甚至坍塌,形成以党的组织动员体系为支撑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二、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文明底蕴中华文明是经历世代沉淀积累、具有丰厚文明底蕴、滋养育化四方的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共产党传承汲取中华文明的丰厚底蕴,将其作为增强历史自信、拓展历史视野、把握历史大势的精神密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传统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成为启迪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基石,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党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对和处理好古今中外、国家与世界、人与社会以及
19、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一系列复杂关系的水平和能力,增进了推动“两个结合”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主动,增强了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从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以文化反哺社会转型、以文明滋养现代化的精神文化动力。一是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宇宙无极、万物依存的传统宇宙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古今中外之间的关系。世界上各种比较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都形成了特定习近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求是,年第 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年第 期。江苏省地质测绘院印刷厂:阅江学刊 年 校样 排版:黄坤 日期 民族复兴与当代
20、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看待世界、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代代相承地指导和影响着社会成员的全球视野、科学精神和人文面貌。一个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客观上需要一种能够指导现代化实践、指引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传统宇宙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启迪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关系的认知,形成了显著区别于西方的世界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古代哲人认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这充分反映了传统宇宙观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观,认同物质世界发展的无限性,同辩证唯物主义有着诸多共通之处。老子提出的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等辩证主义观点,主张万事万物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同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观点具有共同的哲学底蕴。中国共产党既传承弘扬传统宇宙观思想精华,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始终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和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现代化发展的多元性和相互依存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智慧、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世界观,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二是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亲仁善邻、倡导和合的传统天下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国家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季羡林认为,在周代,齐国、燕国、郑国等国是国,“天下”则指整个
22、周代的中国。而现在人们说的“天下”就是世界。传统天下观以“求同存异”“海纳百川”为重要价值立场,主张在承认不同事物之间存在差异的前提下,推动彼此相互依存、取长补短、融合共生;倡导“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学而),主张治国处事、礼仪制度要以和为价值标准;主张“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提倡与邻邦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治世智慧,否定“以力服人”、诉诸武力、霸道征伐的做法,秉承“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墨子 兼爱中)的道义,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讲求“天下一家”,倡导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促进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繁荣兴盛;提倡“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23、,黎民于变时雍”(尚书 尧典)的文明价值理念,构建“家国天下”三位一体、由此及彼的文明价值,对现代化进程中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处理好国家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具有重要的道义启示作用。中国共产党传承弘扬传统天下观的思想精华,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形成了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秉持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文明气度,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引领世界文明兼容并蓄、交融并茂,以文明对话和文明互鉴来代替文明冲突和文明对抗,以合作共赢、守望相助来代替以邻为壑、零和博弈,引领世界文明由混乱迷茫走向和谐坦途。三是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和谐兼爱、民胞物与的
24、传统社会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社会观构建了一个以“和”为核心、以鳏寡孤独老弱皆有所养为目标的治世境界和社会理想,形成了以“和谐兼爱”“民胞物与”为代表的社会观,世世代代熏陶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和社会理念。孟子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视为高于“天时地利”的重要执政目标。墨子主张以“兼爱”代替“偏爱”,认为“爱”无亲疏、厚薄、等级之分,倡导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普天同利。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弘扬一种平等看待、平等珍视自然万物和社会成员的自然伦理观和博爱胸怀,他主张“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与礼记的“人不
25、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把传统社会观对“和”的理想价值融入现代化发展目标中,季羡林:季羡林作品,长江文艺出版社,年,第 页。江苏省地质测绘院印刷厂:阅江学刊 年 校样 排版:黄坤 日期 阅江学刊 年 第 期带领人民从生活温饱不足、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指引下,沿着既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真正推动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社会关怀支持,平等地享有现代化的红利和福祉,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尚和合、求共富的理念、理想和风范。四是中国共
26、产党传承发展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传统道德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传统道德观是中华民族以德育人、以德治国、以德立天下的重要价值理念和思想精华,反映了古人以德治调节社会关系、教化民心的重要治理观念,为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处理好生产发展与国民道德涵养之间的关系带来了经久不衰的价值启示和智慧启迪。“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均出自周易 坤卦 象传,象征“君子”的美好品质。“厚德载物”指的是大地之所以能够承载万物,是因为其本身具有“厚德”。“厚德”,意味着积累、沉淀。“自强不息”指“自强勉力,不有止息”,倡导独立自主、奋斗不息的人生观和奋斗精
27、神。“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已经深深融入华夏儿女的精神血脉中,为中华民族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将传统道德观融入现代化发展理念中,植根于当代中国实际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将其融汇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把“厚德载物”作为造福本国人民、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重要价值底色,把“自强不息”作为激励人民群众勠力同心建设现代化的重要道德品质,既依靠艰苦奋斗、自立自强书写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篇章,又在全世界树立了厚德载物、天下大同的大国风范。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洞察历史大势,团结带领中国人
28、民成功探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理论创新优势、领导制度优势和组织体系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厚植文明底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基垒台,团结带领全体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一)发挥党的理论创新优势,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厚植共同思想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须勇于结合时代和实
29、践的要求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凝聚思想共识、破解思想困惑、指导现代化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指南与行动纲领。这一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指导和推动现代化实践中展现出巨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是经过实践检验、正确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刻体悟我们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把国家从“现代化的迟到国”建设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的历史经验与理论优势,发扬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内部整合”和“外部转化”工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
30、践中强化全体党员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理解深度和认同程度,深化全体党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和前景的认同,以统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年 月 日。江苏省地质测绘院印刷厂:阅江学刊 年 校样 排版:黄坤 日期 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的思想认识达成高效的内部整合,推动全体党员齐心协力引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强化全体人民自觉担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使命的历史自觉和自信,形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高度自觉,让党的理论优势转化为推动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善于用理论统一思想意志,用理论武装群众,用理论指导现代化实
31、践,在学理论中把握世界历史趋势走向和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大逻辑大趋势,在用理论中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在发展理论中全面系统地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传播新的话语,让理论创新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中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声音、总结时代经验、凝结时代精华。(二)强化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不断完善党对现代化各领域的领导制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与关键所
32、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对现代化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党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党在现代化各领域建设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作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融入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过程,不断增强全体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勇于在现代化建设中为人民谋利、为人民造福的责任担当;要健全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促进党领导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目标的全面实现;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
33、贯穿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各项工作之中,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要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相匹配、相适应的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直面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挑战、困难和短板,直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对现代化的影响与挑战,不断巩固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制度优势,构建一个富有韧性、更加定型、更加成熟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增强科学决策、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和驾驭风险的本领,不断提高群众对党领导现代化的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实现现代化的普遍需求,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
34、代化。(三)巩固党的组织体系优势,不断优化党的组织动员整合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都坚强有力、充分发挥作用,党的组织体系的优势和威力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既要坚持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要通过不断健全完善党的组织体系,优化党的组织机制来保证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要打造上下贯通、全面覆盖、严密高效的党的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真正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贯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方略、宣传贯彻现代化成效
35、和范式的坚强战斗堡垒。要进一步拓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覆盖面,实现党组织应建尽建,依托基层党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年 月 日。习近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求是,年第 期。江苏省地质测绘院印刷厂:阅江学刊 年 校样 排版:黄坤 日期 阅江学刊 年 第 期组织尤其是非公基层党组织及时掌握现代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满足群众的新需求和新期盼,以基层党组织功能是否增强、党员干部素质是否提高、党的建设对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是否明显、人民是否满意为标准,
36、全面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实效。要通过健全完善党的组织体系来协调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之间的关系,既要通过建强建好基层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赋权赋能来提高动员基层群众能力,鼓励人民大众在现代化实践中大胆探索、总结经验、获得真知,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的认识,为顶层设计提供新思路,又要通过党的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素质本领,加强对现代化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事关现代化发展全局的重大关系问题上始终保持头脑清晰、路线明确。要不断优化党的组织动员整合机制,挖掘动员潜力,强化动员能力,建立健全更加高效顺畅的央地组织协调机制,跨省市、跨部门组织统筹协调机制,联
37、合应急处置机制,基层县、乡、村、网格多级联动机制等,通过组织动员整合机制发挥党组织横向、纵向动员的组织合力,同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有效的社会组织动员,不断夯实组织动员的认同基础,提升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不断强化社会整合动员的民意基础。(四)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厚植党引领现代化的文明底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振奋民族精神、激发民族力量季羡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不但具有植根历史文化、面向未来和世界的宏大历史意义,而且肩负自证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使命。中国
38、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既不盲目法古、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自居落后、效仿西方文明的翻版,而是坚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儿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指导中华儿女应对和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世界、国与国、物质与精神、人与人等一系列关系,又兼容并蓄地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同时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能与时俱进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现代化提供持久主动的精神力量。必须弘扬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全体党员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的文化自
39、觉,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自觉传承发展传统宇宙观的思想精华,尊重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具体性和内生性,尊重现代化的矛盾转化规律,推动各国现代化的相互依存与互助共济。要坚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传统天下观理想,向全世界传递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繁荣并茂的文明观,以中华文明的治世智慧、理念启迪和引领各文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相互汲取、共同成就。要传承和谐兼爱、民胞物与的传统社会观理想,将其融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特征和目标中,促进全体社会成员普惠地享有现代化的红利和福祉,同享现代化的富足生活。要弘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传统道德观品质,将传统道德观融入现代化发展理念中,融汇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其作为造福本国人民、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重要价值底色,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和历史智慧,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凝聚上下同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和实践伟力。责任编辑:易鲲罡季羡林:季羡林作品,长江文艺出版社,年,第 页。江苏省地质测绘院印刷厂:阅江学刊 年 校样 排版:黄坤 日期 ,:,“”,“”,江苏省地质测绘院印刷厂:阅江学刊 年 校样 排版:黄坤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