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意蕴.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7263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9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意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意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意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党的作风事关人心向背,关乎党的形象,作风建设一直是党建工作必抓必干的环节。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警示,强调全党要对胜利后的革命前途进行冷静思考,继续保持优良作风。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将“两个务必”上升为“三个务必”,要求在发扬奋斗精神和斗争力量的同时,不忘人民初心。“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转变有深厚的唯物史观底蕴,反映出党的创新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立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

2、社会集团的立场上。”1363这个立场就是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我国的政治话语体系中,“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多数情况下可以等同使用,指代社会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2。要回答“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首先要厘清“人民”范畴的具体内涵。只有充分理解什么是“人民”,才能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在当下,“人民”概念具有整体性、物质性和民族性三重意蕴。首先,在

3、传统政治意义上,“人民”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复数概念。萨托利从整体性角度解释了人南通大学学报 窑 社会科学版第 39 卷第 4 期双 月 刊圆园23 年 7 月出版收稿日期院2023-05-05作者简介院张才国(1974-),男,安徽铜陵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挂职副院长。基金项目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21BKS002)“三 个 务 必”的 唯 物 史 观 意 蕴张才国(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摘要院“三个务必”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一以

4、贯之的“三个务必”思想有深刻的唯物史观底蕴: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治党管党的实践智慧;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遵循斗争规律和发扬斗争智慧的有机统一。人民立场、奋斗实践与斗争精神三个维度构成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形成的精神合力,助力中国共产党在时代大势中赢得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关键词院唯物史观;“三个务必”;作风建设;意蕴中图分类号院D61;D261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员远苑猿原圆猿缘怨渊圆园23冤园4原园008原088民范畴,将“人民”理解为一个受共同意志支配的共同体,认为人民作为历史发展的主要群体,享有主体的完整性,“人

5、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民是绝对多数原则所指的大多数人;人民是有限多数原则所指的大多数人”355。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质在于追求“人民”的整体利益价值,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2。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行动为了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并依靠大多数人的群体性实践推动历史的进程。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这一信念,致力于保障人民群众整体性利益,依靠群众的力量创造历史,取得了卓著功绩。其次,“人民群众”是一个物质性概念,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推动社会历史的进程,人民是物质实践

6、主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实现了“人民”范畴的物质转向,他们认为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中的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5524,这种“现实的人”的生产性实践引起社会形态的转变,因此,把握了人民的生产性实践,就把握了历史的进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开辟了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解放的实践道路,特别是重视人民群众的生产性实践,带领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得人民生活总体达到相对殷实的层次。再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性的概念。民族

7、独立是人民解放的前提,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国际运动,无论如何只有在独立民族的范围内才有可能”6472。民族国家是向共产主义过渡阶段不可或缺的政治要素,人民首先是在民族国家之内生存和发展,才能成为推动历史进程的主导力量。历史上,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和压迫,人民毋谈生存,更毋谈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民族谋大同,首要任务是解放中国人民,实现国富民强,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全人类解放。(二)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马克思洞悉民主的本质,认为国家制度要体现人民的意志,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期存在。“人民是否有权来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绝对肯定的,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

8、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7316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私有制下,国家被异化为少部分人压迫多数人的“特殊的国家形式”,人民大众在极端困苦之下转而成为吞噬国家的力量。因此,要保障执政的稳定,必须通过民主制将权力交还给人民,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念和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式使人民大众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推进人民民主的政治架构、制度框架和法律原则不断发展。中国式民主具有极大优越性:一方面,人民民主能有效地凝聚群众智慧,增强决策科学性。人民民主包含丰富的治理要素,现阶段我国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互动、协商、合作等机

9、制,促进各方主体利益协调、规范秩序、凝聚共识。能够在个体特殊利益与集体理论的协调中建构适应新情况的有效机制,在理性探讨和沟通论辩中探索解决发展问题的有效路径,在协商对话的建立与运作中发挥人民群众的活力。通过人民民主来凝聚众意,中国共产党能够将人民意志及时转化为决策意志,在广泛的社会共识中,发挥团结群众、增进合作、优化决策的优势。另一方面,人民民主能增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广泛认同。人民民主作为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的机制,能为党的长期执政建立稳定性秩序,为民族复兴大业奠定坚定的社会基础。在民主革命胜利的初期,执政的共产党必须通过人民民主的形式来获得人民的广泛认同,稳定长期动荡的国内局势,“胜利了的社

10、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8168。如果不立即采取民主形式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就很可能因此而丢失解放胜利的成果,丧失人民对执政党的信任;在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阶段,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民主形式,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才能为国家发展积蓄磅礴之力。“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952处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键节点上,人民民主能为民族复兴事业向深层次拓展凝“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意蕴9聚力量。中国共产党承载着完成现代

11、化转型和实现民族复兴双重任务,要解决社会多重矛盾并行、经济样态转型、现代化实践经验有限等一系列叠加问题。这些问题关涉到每个社会个体的幸福生活,关涉到民族复兴大业是否能向深层次拓展,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站在战略的高度,构建应对发展新问题的一系列机制。在这一层面上,人民民主制度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制度要件,能够通过集合众意、凝聚公意,有效应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叠加任务和各种阻力。(三)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马克思的各种学说首先是在关心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问题上展开的,他指出,“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

12、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531。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人类历史才得以展开。他首先关注并考察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恩格斯曾评价道:“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10446此外,在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切入点,探讨涉及劳工关系、工人工作条件、儿童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体现了对人们生活问题的关注。由此可见,唯物史观中涉及对人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讨论,蕴含深刻的人民立场和民生观念,这为党的民生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首先,在涉及人民生存权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做人民

13、生存的保障者。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近代以来,列强侵略严重威胁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在内忧外患之中,光靠个体力量难以生存,需要一个坚强的共同体来存续民族根基。中国共产党在危亡中诞生,自觉肩负起挽救中华民族的重任,以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调控能力抗击外来侵略,带领人民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共同体,承接个体无法自我解决的生存难题,为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各项权利奠定了基本政治前提和牢固的制度基础,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其次,在涉及人民发展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是调和人民利益、引导社会发展的制度要件。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领域的市场化,个体之间利益的逐渐多元化,使得民生需求呈现不同样态。如何辨别人民的合

14、理利益和关键诉求,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下尽可能保障人民多样化的物质需求,是党的民生工作的首要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民生工作的关键力量,作为一种调和力量存在,在关键民生问题上把握好方向,引导国家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型,通过立法界定和保护公民权,将国家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公共产品提供者,使得国家治理能力与公民的福祉联系在一起。再次,在民生工作的效用问题上,人民生活是否改善是检验民生工作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1。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改善,才能使现代化建设真正成为人民共同的事业。在党的民生

15、工作层面,中国共产党不断关注民生问题的落实情况,既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期性、连贯性,又提高了保障民生的执政水平,增强了复兴之业的凝聚力和信心。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治党管党的实践选择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实践活动最终目的是要站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的立场上,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一)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要求党员保持谦虚谨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2183。通过实践活动,作为主体的人能够根据自身需

16、求对事物进行改造,将事物改造成符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人不仅能满足自身需要,也能够检验目的是否科学、主体是否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科学认识。如果主体持有错误观念,或是用错误方法作用于客体,得到的实践结果必然与应有之义背道而驰。共产党人的思维、意志会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中得到直接体现,不恰当的思维方法和工作作风会对党内产生重大影响,造成党内人心涣散。具体表现在,骄傲自大、道德腐坏、脱离群众等错误思想会腐蚀一些党员的个体意识,还有可能渗透在执政理张才国10念、制度规章、道德规范等多重党内意识形式之中,甚至转化为错误的行为,抹黑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警示

17、全党,“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1364。因此,立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秉承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信念,保持对新时代所担负使命任务的清醒自觉,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引导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坚决抵制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等不正之风对党内风气的侵蚀,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组织根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一种优良的修养和处事作风,也是历代政治家和官员的行为准则。古语云“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骄淫矜侉,将由恶终”。在社会主义政体中,执政的共产党对政权实行全面领导,但存在着如何改善党政关系的

18、问题。事物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会经历一段时期的曲折回环甚至停滞倒退,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当前,风云诡谲的国际环境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任务给党的执政能力带来新考验,稍有疏忽会陷入骄傲自满、止步不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以谦虚谨慎的态度继续实现既定目标。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始终谦虚谨慎、作风优良的政党必将在困难和考验面前取得接续胜利。(二)实践主体的能动性要求党员秉持艰苦奋斗马克思确证了人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中强调人的主观认知上的改变,他强调实践活动在客观上对现实的改变,“当我改变了我自己的主观意识而并没有用真正对象

19、性的方式改变对象性现实,即并没有改变我自己的对象性现实和其他人的对象性现实的时候,这个世界仍然还像往昔一样存在”5358。同时,马克思对人发挥能动性的现实场域有更加具体的规定,认为现代私有制中的实践“对象”是资本、金钱、雇佣劳动等具体经济对象,将实践的具体作用场域界定为现实的工业和商业活动,“这种发展不是用神学家的眼睛,而是只有用世俗人的眼睛才能看到,因为这种发展不是在宗教学说中,而是只有在工商业的实践中才能看到”5308。能动的实践观要求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保持自身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还要发挥引导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力量。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要自觉发挥能动性,主动发挥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在实践

20、中磨砺。“我们决不能丢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家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14100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弱到强,关键在于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艰苦奋斗。井冈山斗争、抗日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一再见证了党战胜各种困难挑战,不断走向胜利的坚定信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历史是党主动发挥艰苦奋斗精神、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积极发挥艰苦奋斗精神,有效化解社会变革中不断涌现的风险,使得探索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实践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

21、民生活条件改善,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在新时代,面对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任务,中国共产党要自觉用实践行动体现艰苦奋斗精神,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理想当作既定不移的任务。另一方面,在创建美好生活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要调动人民艰苦奋斗的积极性,汇聚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多方面力量。历史发展的推动力是每个个体形成的合力,个体的意志交错成“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一个新的力量,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在人民创造历史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群众的奋斗实践,激发人民树立艰苦奋斗的勇气,指引群众的实践活动朝正确方向发展,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并引导这种力量得到充分释

22、放。特别是要重视物质生产领域的实践,继承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中的艰苦创业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不断厚植创造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三)实践的目的性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国家形成的历程来看,国家诞生于人类共同形成团体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人们生存障碍下满足个体自由生存的需要。在“霍布斯丛林”中,人的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人的交往关系被定义为争夺状态,不仅要面对自然的威胁,还要面对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的战争。国家则是在人与人互为敌对的状态中为了降低“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意蕴11自身的生存风险而产生的,人们以契约的形式将维护安全的权

23、利出让给一个统治者或统治集体支配和管理,在共同体中存续自我安全。“这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人都对他的行为授权,以便使他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15132在卢梭看来,国家是人自由发展的保障。根据社会契约的原始构想,国家是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保证,“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1619。社会契约作为共同意志的代表,使社会不沦为私利的战场。个人拥有自由在完全自由的环境中不受他人约束地发展自己,实现个人价值。但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

24、是基于少部分人利益的共同体,资产阶级将国家打造成正义的代表,掩盖其掠夺本质,对内剥夺剩余价值,对外实行殖民统治,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没有保障,反而受到侵蚀。马克思在林木盗窃法和摩泽尔河畔人民的贫困生活中,看到了国家所谓“法的权益”对人民利益的损害,揭示国家的剥削本质,认为国家实质上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公共权力,国家的长期存在与人的解放是相悖的。正是在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之上,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论证了对“真正共同体”的构想,他认为,“真正共同体”与资产阶级将国家作为人的桎梏不同,在“真正共同体”中,人们摆脱“物的依赖关系”,人身依附关系和对他人的独立性重新复归于自身,个体实现了联

25、合,并在这种联合中实现真正的自由。从价值追求上看,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实践和奋斗的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起实现人类解放及自身解放的共同责任,将崇高的理想信念落实到实践中,其所追求的远大理想、所建立的国家制度和为此展开的实践是高度统一的。长期以来,党将实现伟大复兴的理想灌注在共产主义信念之中,在动荡的战争年代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带领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共产党人应当将远大理想与“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现实努力有机统一,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要以更严谨的工作作风不断鞭策自身,脚踏实地承担起国家应有的责任,为开创人类美好未来而努力。三、敢于

26、斗争、善于斗争:应对和解决矛盾的有效工具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矛盾的深刻把握。矛盾即事物的对立统一,表现为同一、差别和对立三种样态。在中国共产党的论述语境中,出于关键历史转型期应对内外部挑战的需要,对“矛盾”的探讨更着眼于其对立样态,即将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危机”“问题”“困难”看作发展进程中“矛盾”的表现,把化解矛盾的过程看作向前发展的过程。化解矛盾需要长期艰苦的斗争,在内外部环境急速变化的当下,党员干部必须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正确识别矛盾,善于把握矛盾规律,掌握斗争的策略和艺术。(一)斗争的“自在性”要求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自在”即潜在之意,斗争的

27、“自在性”是指,事物处于普遍对立之中,斗争展现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变的客观存在。唯物史观坚持事物的矛盾运动是天然存在的“自在”运动,实现共产主义也充满着曲折性和复杂性,“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4539。追求共产主义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斗争的长期过程,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既要在人口规模超大与人均资源贫弱的格局中寻求生产力的不断突破和自身的不断进步,又要抵御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阻碍和威胁,这都需要无产阶级在风险考验面前敢于亮剑,赢得历史主动。当前国际环境趋于复杂化,给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斗争带来

28、新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占据先发优势,民族国家复兴的目标首先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尖锐的冲突。中国式现代化所坚持的马克思无产阶级社会发展理念与资本主义世界的传统私有制和新自由主义的观念发生冲突,使得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制度上和意识形态上都具有激烈的斗争性质,不可能像其他后发国家那样可以从资本主义的“老路”中寻求帮助和思想资源。恩格斯很早就断言了这种斗争的曲折性,发展进程中的偶然性因素有时候会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但这并不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政党放弃斗争的张才国12理由,“如果斗争只是在机会绝对有利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 偶

29、然性 的”6354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应坚守其天然的革命性,在一系列应发和偶发性状况中坚持斗争的主体性地位,坚守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使命。应当认识到,在现代化风险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天然不惧困难、敢于斗争的本领,这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以及中国共产党丰富深厚的斗争经验。一方面,共产党人是最具革命性的先进力量,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444。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主动将这种彻底的革命性和

30、深刻的洞察力统一于发展实践之中,展现出敢于斗争的先进本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总结出深厚的斗争经验和大量具有实践意义的斗争方法,使其能够在风险挑战面前从容应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胜利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们在民族危亡和国家一穷二白之际积极开展斗争,善于注重科学把握斗争规律,总结出丰富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方法,这些都为应对当下的斗争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二)斗争的“自为性”要求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自为”即展开、显露之意,斗争的“自在”到“自为”的过渡,意味着共产党人要在斗争中逐步认识到自身的主动性,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应对。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中逐步

31、认识到,零散分散的斗争不仅无法彻底打倒资产阶级,反而会遭到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猛烈反攻,要获得真正的胜利,就要形成一股有组织、有目的合力来开展斗争。秉承着这一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也逐渐认识到团结人民群众的必要性,始终注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引导人民所进行的斗争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性,总结出了一系列意蕴丰富的斗争精神,实现了从单一应对“自在”的普遍斗争向“自为”发挥斗争精神、掌控斗争实践的转变。对于政党而言,发扬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的必然条件。一方面,发扬斗争的主动性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苏共亡党的教训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并不天然拥有国家政权,当权力变质时

32、,执政党也有可能从根本上背弃初心。西方社会学者罗伯特 米歇尔斯认为,政党日益严重的官僚化趋势是一种客观现象,即使是奉行民主观念的政党和组织,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寡头倾向。“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受委托者对于委托者、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地位。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17351面对权力变质导致的一系列危险,“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要避免权力腐败变质的危险,就要具备敢于斗争、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不断探索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实现自我革命和自我监督的有效路径,以刀刃向内的魄力展现党的斗争决心。另一方面,发扬斗争的主动性是保

33、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卢卡奇认为当物化的结构逐步沉淀到人们的思想中,会使得人从意识上缺乏超越这种结构的倾向,丧失主体批判和超越的维度。马尔库塞也指出在资本主义现代性霸权之下,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无产阶级失去通过自我革命来解救自身的否定性思维,成为扁平化的、放弃反抗的个体,逐渐抹杀无产阶级走向自为的可能性,这一现象成为重建当代人精神家园的最大障碍。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无产阶级政党不能放弃其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批判和否定维度,而是要保持物化意识的反抗的斗争意识,主动恢复马克思主义能动性、革命性的方面,以斗争能动性展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因此,在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34、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明确的斗争方向以及主动面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勇气,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要加强党组织的纪律性,树立崇高的精神信仰,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引领,唤醒无产阶级意识的自觉性,及时纠正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机与活力。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斗争的主动性是抓住发展机遇的关键。“我们的判断是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意蕴13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185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如果能

35、抓住机会,就能在化解危机中取得新的进步。因此,在机会来临的当下,中国共产党要秉持主动斗争的信念,努力发现机遇、科学求变、赢得先机,通过斗争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在发扬斗争精神中打开事业新天地。(三)要善于掌握和运用斗争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敢于斗争,就是要勇于面对挑战,在与困难挑战的正面交锋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正确掌握斗争技能,就要把握斗争本领,在困境中敢于亮剑。新时代要善于斗争,就要培养斗争能力,掌握各种斗争方法。第一,要坚持正确的斗争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性的科学理论,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36、法论启示。毛泽东同志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来看待,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作用时指出,“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19。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具体的斗争实践,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也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斗争方法论原则。比如,把矛盾分析法运用到对社会历史阶段的分析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研判,明确了党在关键历史节点中的斗争任务;从质量互变规律出发,强调注重把握斗争的“度”,把握斗争平衡点,防止过犹不及;把世界

37、物质性原理运用到现实斗争工作中,破除形式主义的束缚,以斗争实效检验斗争策略是否正确。第二,要坚守正确的斗争立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20220坚定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立场,回首百年的斗争历史,无论如何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忠于共产主义信仰。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在政权建立之初作出抗美援朝的重大抉择,以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反抗西方帝国主义的挑衅;在引入市场经济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作斗争;在新时代,强国之路面临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安全等

38、一系列考验,习近平同志号召全党要抗住内外的压力,以大无畏的气概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是在关键时期,越是要在考验面前更加坚定斗争立场,把握斗争主动。第三,要善于总结和把握斗争的艺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19。在长期斗争中,面对不同性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注重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加以应对,展现了高超的斗争艺术。对于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党内注重采用教育引导的方法,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全面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前辈英勇事迹,回顾复兴之路,引导党员干部以高昂的风貌面对前行的风险;对于部分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党内坚持

39、斗争的彻底性,严格划定腐败高压线,严抓严打腐败问题,防止党员干部在腐败面前变色变质;对于发展进程中难以把握的社会问题,党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强调调查研究的方法,以深入调查把握问题所在,在对重大问题的研究中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当前面对时代任务的叠加,党员干部要更加注重汲取斗争经验,综合灵活地使用斗争手段,以最优的形式和最小的代价取得斗争的胜利。四、结语“三个务必”精神是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三个务必”论断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起点在不忘初心的人民立场,落脚于伟大的斗争精神以及号召全党全军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三者共同指向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复杂

40、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新时期要赢得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就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一以贯之的努力和坚守。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全党上下要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透视“三个务必”的理论内涵,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性作用,在大是大非前把握人民立场,既要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态度,又要发扬敢想敢为的斗争精神。党员干部只有全面掌握“三个务必”的逻辑内涵和精髓,增强能力本张才国14领,促进作风转变,并以此来提升工作质效,才能凝聚全党力量,开创党风建设的新局面。参考文献院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 习近平.在纪

41、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3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当代论争M.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 中共中

42、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 2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 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 5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43、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4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5 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6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3 版(修订本).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 德罗伯特 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M.任军锋,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8 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9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03.20 习近平.习近平谈

44、治国理政:第 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责任编校 顾金春The Implication of the 野Three Imperatives冶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ZHANG Cai-guo(School of Marxism,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China)Abstract:The野Three Imperatives冶 are an important principle in the building of the Party爷s construction of w

45、orkingstyle.The野Three Imperatives冶 have a profound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never forgetting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re鄄membering the missions are based on the Marxism position of people orientation;being modest and prudent and workinghard are the practical wisdom of communists in the Party ma

46、nagement;daring to fight and knowing how to do it are anorganic unity between following the law of fight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wisdom to it.These three dimensions are an or鄄ganic whole which unify theory and practice,forming a spiritual synergy help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in histor鄄ical self-confidence and initiative in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time.Key words:historical materialism;野Three Imperatives冶;the Party爷s construction of working style;implication“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意蕴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