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 第 期 吕梁学院学报 年 月.艺术研究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贾潇晴()女山西太原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戏剧)藏戏面具与山西爱社傩面具之异同贾潇晴(西藏大学 艺术学院西藏 拉萨)摘 要:通过对藏戏面具、山西爱社傩面具二者的历史渊源、面具的色彩、面具的造型进行考察藏戏起源于公元 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山西爱社傩演绎了歌功颂德的创世英雄神话传说二者面具在色彩、造型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在表演场域、时空构建、色彩意蕴方面又体现了相同、相似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藏文化艺术各自的特征关键词:藏戏面具山西爱社傩面具异同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面具以它多元浓缩的表现力和高度的审
2、美意蕴结合了舞蹈、音乐、宗教、民俗等方面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产生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态 面具可以用来伪装或保护佩戴面具之人原本的样子在戏剧范畴里面具塑造出更广泛的意义和多样的形式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戏剧中面具人物形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得以保留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具本身就是一种凝聚神化意识化的产物人不但可以通过面具将灵魂送到另一个世界还能通过面具进行人、鬼、神的沟通 山西爱社傩在举行表演前往往极其隆重尤其是在戴面具前要举行祭拜仪式 藏戏表演时也会有净场、驱邪的仪式这充分体现出百姓祈福纳吉的虔诚心理这也是整个农耕民族文化和游牧民族文化的共同心理反映 藏戏面
3、具与山西爱社傩面具根据不同人物角色所佩戴面具也各具特色 演员戴上面具后所传达的情绪、性格都是根据面具所扮演的人物角色而定 总之面具让戏剧中的人物不仅具有“神性”也展现出“人性”的内蕴之所在一、历史渊源的相异性(一)藏戏面具的原始宗教追溯藏戏起源于公元 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直到、世纪由香巴噶举派著名高僧唐东杰布正式创立以古老的白面具藏戏为基础吸收民间歌舞、原始祭祀图腾舞蹈包括宗教舞蹈的面具艺术因素创建并形成了后来大为盛行的蓝面具藏戏 直到 世纪时藏戏逐渐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渐渐形成以唱为主包含唱、诵、表、白、技等基本程式化的表演 藏戏遍布于青、甘、川等藏族聚居区远到不丹、印度等地 关于藏戏的起
4、源学术界大致认为藏戏源于佛教、苯教和藏地民间乐舞文化是三者的结合 据藏文典籍记载公元 世纪朗日轮赞时期藏族民间各种文学艺术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如古老的民歌从民间进入宫廷苯教“摇鼓作声”“吹螺击鼓”“木制鹿头带双角纸糊牦牛面捏羊”的图腾拟兽舞蹈也被吸收进民间综合性歌舞表演之中由此产生了白山羊皮面具作民间艺术表演的形式 苯教古籍雍仲苯密宗论中记载:“辛饶派来的信使说在苯寺凶暴的四角恒常永住护教者他们是狮头白色人野猪头红色人狗熊头黑色人”这就进一步证明了顿巴辛饶时期面具的种类繁多应用非常广泛 这种拟兽图腾舞蹈在藏族早期的民间艺术表演中也有很多体现 西藏王统记记载松赞干布颁发“十善法典”举行盛大庆祝会时
5、“或饰犀牛或狮虎或持皮鼓跳神人以各种姿态献乐舞”贤者喜宴中记载在桑耶寺落成开光典礼上人们跳起了欢乐的卓鼓舞唱起了幸福的歌盛装的人们手摇牦牛尾击鼓唱鲁跳起了“噶尔”舞在鼓声中跳起了面具舞蹈和小狮子舞 这个时候的面具舞蹈可以肯定的是“白面具舞”面具在藏语里被称为“拔”藏戏面具的产生使藏族古老的面具艺术从神秘的宗教世界迈入更为广泛的艺术世界 藏戏面具的瑰丽风貌和独特神韵是藏民族特殊的生存环境、风土习俗、宗教信仰决定的 几千年来缤纷多彩、形式多样的面具沉淀了藏族的文化精髓它源自神秘的宗教世界也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迈进了更为广泛的艺术世界中 面具大致分为宗教和民间两大类 早在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的吐蕃时期西藏
6、的原始宗教 苯教的祭礼仪式中表演的土风舞里面就有模仿百兽的场面那时便开始采用面具 苯教徒有杀牲畜供奉神灵的“祭红”活动他们将牛羊宰杀作为祭祀供品而后将动物的皮毛披在头上举行仪式这种祭祀仪式渐渐演变为戴假面舞蹈的原始歌舞 而藏戏中的面具也就吸收了拟兽图腾面具造型和佛教密宗中的恐怖愤怒神形象 后来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发展逐渐产生了寺庙里一种戴面具的宗教祭神舞蹈 羌姆 喇嘛们在跳羌姆时借助面具、服饰和法器扮演神灵驱魔祛灾祈祷和平安乐 在西藏地区藏戏表演是一种习俗是节日传统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与宗教信仰与乡民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藏地区地广人稀环山靠水有大片的牧区和矿产面具的制作材料如动物的皮毛、布料、藏纸
7、、金银等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还有当时的藏戏艺人本身也是农民他们在农闲之时进行藏戏表演没有时间及精力来仔细描画妆容面具能展示出藏戏剧目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且具有长久存放性、便利性等特征 美丽的雪域高原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面具它们既吸收了西藏藏传佛教中神秘的宗教艺术元素又饱含了西藏各族人民的智慧与汗水 它们游走于西藏的各类宗教、文艺戏曲表演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二)山西爱社傩面具的创世神话上古时期演绎了很多歌功颂德的创世英雄神话传说爱社傩所表现的就是轩辕黄帝大战蚩尤的激烈战争场面现流传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境内的平头镇一带 黄帝姓姬号轩辕跟炎帝一样都是少典的后裔被称为华夏文明的始祖山西寿阳“爱社
8、”源于古老的宗教祭祀与图腾崇拜是一种傩文化遗俗和戏剧因素的古文化遗存 它借助于“鬼”傩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类狩猎时代神鬼崇拜的一种“鬼”图腾的崇拜和中华民族勇于斗争、勤劳勇敢的古老民族精神 据寿阳县志记载:“轩辕圣帝庙一在县西九十里阪泉山(与阳曲县交界)一在县西七十里北神山 阪泉山者山北有石洞数穴又有白龙黑龙二池祀轩辕帝”据郑玄月令说春太昊、夏炎帝、中央黄帝三者为三皇也 炎黄二帝大战蚩尤首创一统华夏江山的壮举中华民族的辉煌基业由此开始 经相关研究学者的考证上古时期的黄河流域都可认定为包括轩辕、炎帝、蚩尤、尧、舜、禹等古代人类活动的区域俗话说 年文明看山西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部这条母亲河孕育的灿烂文
9、化不胜枚举留存至此的傩文化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世人 爱社傩俗称“耍鬼”“武鬼”流传于晋中寿阳一带是一种极为古老而又稀有的傩形式爱社被称为正统武鬼这也源于历史上山西民风彪悍尚武之风席卷民间 爱社在各代历史的发展中一直朝圣轩辕黄帝也即为轩辕黄帝过生日和祈雨祭祀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当地传说为轩辕寿诞之日)附近村民都要去朝山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历来干旱少雨所以民众为了祈求天神眷顾形成一种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季报答神功 爱社傩面具是傩文化的实物载体元素在乡民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与民俗意识、民俗活动紧密相连的组成部分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爱社傩面具的模型是依照龙头和鬼脸的多种特
10、征结合塑造的外形虽是鬼脸内在却传达龙的精神 诸种说法表明爱社是一种十分古老而原始的傩文化、傩艺术二、面具艺术的相差性(一)藏戏面具的色彩、造型分析藏戏中面具品种繁多色彩艳丽形象逼真 按其塑造的形象大致分为人物面具、动物面具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温巴面具三大类 人物面具依照戏剧里具体人物角色形象而设计多由布、牛皮、山羊皮制成也有立体和平面之分 动物面具有狮子、豹、马、牦牛、野猪等多为立体型面具用布料或皮革软塑也有用泥巴硬塑多以写实为主简单质朴 温巴面具是藏戏中最具代表性的面具分为白面具和蓝面具两种 白面具由整块山羊皮制成头发、胡子全由山羊毛来取代而蓝面具的制作是根据藏戏始祖唐东杰布的面貌形象设计 表演
11、者将面具佩戴在额前用面具上的色块表现自己的身份与性格 这些面具多为平板式的质地很硬外形是统一的桃形状中间雕空眼睛和嘴大体上没有什么差别唯一的区别就是裱在面具外层的布料的颜色是不同的这些裱在外层的颜色就是藏戏中人物的象征 白山羊皮面具用色十分单纯勾贴线条也很简洁以大片山羊皮毛代作人的蓬松飘洒的白发典型地反映了藏戏面具的古老、稚拙、健朴之风蓝面具的蓝底给人以色调庄重明朗、喜庆轻快之感面具上部半圆圈边装饰以金丝缎吉祥图案里黑线和金线勾画再加脸颊上的装饰物和额头上日月同辉图像使整个面具一方面显得古拙、凝重、典雅而又格外神圣、瑰丽、精致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藏族讲究的“不宽咫尺中三界坛城绘”的传统审美要义 藏
12、戏中面具的色彩象征更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其中最为古老的白面具由整块山羊皮制成藏语称“芭嘎布”或“热芭嘎布”“芭”为面具之意“嘎布”为白色之意“热”为山羊 早期面具的头发、胡子全由山羊皮毛来显现这与藏族人崇拜白色有直接关系 牛奶是白色的羊毛是白色的积雪是白色的哈达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神圣、圣洁和善良 另一种最为典型的猎人面具为“芭温布”即蓝色面具 据说这类面具是模仿成道者唐东杰布的脸色和头饰制作而成此外 藏戏里有一整套不同色系的面具如皇后、母后的绿色面具、黑色魔女面具、九头罗刹女王面具等这套完整的藏戏面具直接展示出西藏传统社会的阶级属性(二)山西爱社傩面具的色彩、造型分析爱社傩表演共有 人 名大鬼
13、佩戴鬼脸傩面具作为主要表演者 名小鬼站在两边助阵 爱社的面具最具特色爱社的面具俗称“鬼面”用龙头形状的木制模具上敷纸浆约半纸厚外裱麻纸涂以各色桐油或油漆 头顶部有赤发三缕用牛尾染成分披前、左、右额面具颜色按照六甲的顺序分别为红、紫、粉、绿、灰和蓝六种眉凸眼凹鬼脸眉心贴一银锡箔剪的蛤蟆(也称蟾蜍)蟾蜍在民间是五毒之一起避邪镇妖的作用 两额角各有一束五色纸条竖立舌头用铁片染为红色呈伸出状口内有轴可任由嘴唇衔着上下转动耳垂挂有杯口大小的铜耳环 六副面具中蓝色面具青面獠牙长舌血口俗称“恶鬼”形象既狰狞凶猛又不失豪迈正义之气度具有强烈的威慑力使得面具散发出一种粗放简拙、质朴自然、浑厚凝重的原始艺术特色
14、面具制作材料选择纸张一方面是为了面具自身的重量佩戴相对轻便另一方面纸张材料在民间容易获得能够表现出浓郁的民俗特征和古朴纯粹的乡土气息 面具的大小适中符合人们的脸型设有鼻孔让表演者可以顺畅呼吸 面具的眼睛内眼角部位开孔一不影响整体面具的视角效果二让舞者佩戴之后视野清晰没有视角盲点 据龙河鱼图记载黄帝起兵“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这种狰狞恐怖的造型是为了达到以恶制恶、驱逐鬼疫的目的 爱社傩面具纹样的处理繁简得当构图与布局合理讲究对称与均衡的造型法则富有节奏与韵律体现出装饰化的形式美感脸部以螺旋回纹为主加以点的装饰飞扬的眉毛被处理成火焰纹样既威严又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爱社傩面具俗称“鬼面”整体色彩明快、
15、丰富艳丽的特征爱社傩面具夸张的面部色彩与感觉器官相结合不仅给人以凶悍、神秘、诡异的力量还能体现出神灵嫉恶如仇的性格和气吞山河的气势总之爱社傩面具和藏戏面具在运用色调时同剧目中世俗人物的性格特征相呼应用不同的色调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其中面具颜色用色与美术用色相悖大胆、夸张有明显民间美术的烙印与民俗活动有关体现出极强的民族性特征 但在这两种戏剧面具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又有区别藏戏面具的颜色更粗糙、直接爱社傩面具的颜色更趋沉稳这与地域文化的不同有关 虽然面具的整体色调是统一的分为红、黄、蓝、白、黑等并且色彩对比非常强烈在一个统调的底子上绘制大红、大绿的装饰花纹但在色彩内蕴的表达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如
16、黑色在藏戏面具中体现出凶恶、残暴的人物性格在山西爱社傩中体现出刚直、无私的人物性格表 藏戏面具与山西爱社傩面具色彩对比图颜色藏戏山西爱社傩红色权利、威严(国王)忠诚、仁厚黑色凶恶、残暴(魔女)刚直、无私蓝色正义、勇敢(猎人)凶神恶煞之将黄色慈悲、功德(仙翁)强壮、彪悍白色纯洁、善良(老人)文韬武略、英武之将绿色智慧、柔顺(母亲)凶猛之将三、艺术形态的相似性(一)表演场域相同山西爱社傩与藏戏演出都是在开阔的场域中进行与观众随时交流使神、鬼、人、怪完全按照民间的想象给予艺术的再现在自始至终的表演中完全与土地、百姓、民俗和原始崇拜融为一个艺术与神话的整体给人以极高的原始艺术的审美享受 这种在广场上进
17、行的表演过程颇为灵活随意表现方式也很粗放如当面具斜移阻挡演员的视野时演员用手去调整面具也是可行的还有就是演员与观众可以进行零距离互动 由此可见开阔的场域环境孕育出的艺术同样也是粗犷豪迈的艺术(二)时空构建一致爱社傩舞与藏戏演出都可以从任何一段开始或结尾也可以一直返头作尾不停地重复表演下去这种自由随意的艺术特色说明爱社傩以及藏戏在它诞生初期就纯粹属于民间的自由创作由此而带来生动、自然、原始、野性甚至是荒蛮中加一点灵动和智慧的本质特性 面具让演员在进入角色之前进行了身份的转化 戴上面具后既通人又通神、既娱人又娱神 山西爱社傩与藏戏植根于民间受原始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的影响村民希望借助原始的仪式来祷告
18、神灵禳灾求福 一方面人们通过戏剧的演出维系并加强着家族与血缘之间的和睦关系另一方面戏剧表演中所体现的忠、孝、节、义等文化观念也在不知不觉维护着社会内部的团结与发展(三)色彩意蕴趋同爱社傩面具和藏戏面具在彩绘上有很大的差别但仔细分析色彩运用还是有很多趋同的地方这种色彩观念的形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色彩联想 如红色象征权利、威严绿色象征着功德、慈善等 二是传统“五行”文化观念的影响 在“五行”文化中金、木、水、火、土分别应对白、绿、黑、红、黄五色以及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同时也说明“五行”观念对面具的着色选择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四、结语文章通过从历史渊源的相异性、面具艺术的相差性、艺术形态的相似
19、性三个方面论述了藏戏面具与山西爱社傩之间的异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藏文化艺术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对之后研究汉藏文化奠定基础同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流趋势下对汉藏文化的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化艺术体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性藏戏面具与山西爱社傩面具都象征深厚的民间文化 面具在乡民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与民俗意识、民俗活动紧密相连为村民的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鸣建立起深厚的信仰基础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对村落、家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通过对藏戏面具与山西爱社傩面具的历史渊源、面具艺术、艺术形态的再认识进一步了解到人类从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到“神鬼图腾”再到“动物图腾”的演变过程完全可看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渊源的演绎进化对发掘和弘扬汉藏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参考文献:刘志群.中国藏戏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强巴曲杰次仁郎杰.西藏传统戏剧:阿吉拉姆艺术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王玉珏.寿阳爱社傩面具艺术探微.山西档案().白天.对寿阳爱社傩舞艺术特色的再认识.太原大学学报().贾利涛.鬼面战争:傩舞“爱社”的传说情境.北京舞蹈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