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 第 期吉 林工程技术师 范 学 院 学 报 年 月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作者简介:万传学(),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教育学研究。通讯作者“体医融合”融入高校体育保健课路径探索万传学,刘利新(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摘 要体医融合是促进特殊群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石,高校体育保健课堂是学生接触体育、康复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载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发现目前高校体育保健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立足于“健康中国”视角,对体医融合融入体育保健教学的路径做出探索,旨在有效融合体育与医学的优势,促进学科间的协调发展,指导体育保健教
2、学的科学实施,推动体育保健课程建设。体医融合的价值使得其融入保健教学势在必行。关键词“体医融合”;体育保健教学;高校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我国目前专门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出台了相应的体育教育政策,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 规划纲要中指出为功能障碍人群制定及实施专门的体育健身计划,我国在教育改革中提出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高速发展的经济推动着教育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身心方面存在功能障碍的学生通过克服困难也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学生对健康的追求也不断深化。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行下,“体医融合”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体医融合将体育系统与医学系统的优势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体育保健课是特
3、殊体育群体学生接受高等体育教育的媒介,如何促进体育与医学的有效融合、资源共享,如何将“体医融合”理念高质量地融入到体育保健教学中,是高校体育保健教学面对的一个复杂问题。一、我国体育保健教学的现实困境(一)理念落后,忽视学科的交叉融合全民健康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高校体育保健课的开展有助于提升特殊群体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高校目前对体育保健课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原因可总结为两点:一是学校看不到体育保健课带来的短时效益,存在着短视思维。学校认为体育保健短时间达不到成效,于是就把教学资源偏向其他课程中去,并未理解全民健康的核心含义。二是高校未能充分利用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
4、促进体育保健教育的发展。特殊体育群体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差距很大,学生缺乏医学健康知识及康复知识,学校只重视体育运动锻炼,缺少对康复健康知识及实操的传授,学生的发展速度及空间受到严重的阻碍。(二)缺乏创新,缺少灵活个性化教学学校教育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缺乏灵活变通。体育保健班学生身体条件的差异性较大,统一规范化的授课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单纯的理论知识需要结合实操巩固,康复保健知识大多需要实操,单纯的理第 卷 第 期吉 林 工 程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论讲解不便于理解及应用。关于教学评价,单纯的结果性评价不符合体育保
5、健班学生的学习特点,无法客观地对学生学期成绩做出评价。(三)能力不足,缺乏体医结合型师资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保健教师是从其他体育专业中转型为体育保健教师,教师精通体育学知识与技能,但是对于医学及康复基础知识及技能的理解不深刻,对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充分,更无法做到将两个学科的知识灵活地交叉融合学习,互相渗透。缺乏系统进修康复健康及人体科学知识和考核的机会,教师无法掌握现阶段最新的康复理念及技能,对学生身体机能恢复的促进作用较低。二、“体医融合”融入高校体育保健教学的必然性(一)“体医融合”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特殊体育群体学生在医学检查后因身体结构或功能异常
6、引起的动作能力问题,与体育紧密相关的某种身体指标异常,身体机能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短时或长期无法达到体育课教学目标,对于体育健康学习具有特殊需要。“体医融合”为学生制定适合不同学生身体条件的运动方式及运动方案,符合学生身体特点的运动强度及运动形式可减轻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的回避心理,提高其运动积极性。(二)“体医融合”是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措施运动功能障碍的学生在缺乏指导时极少运动,这导致其运动系统机能下降,因缺乏强度刺激其骨质沉积量下降,骨硬度较差,内脏器官惰性较强,各大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协调配合能力较弱,突然性强度较大的运动易出现运动损伤。“体医融合”可丰富学生的康复及医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
7、在对自身结构及生理特点有足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锻炼,及时的医疗监督与指导可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三)“体医融合”是提高保健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体育与医学是密切相关的学科系统,体育提供方法和手段,医学提供思维和路径,融合使得体育更具科学性、医学更具实践性。在“体医融合”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可根据人体科学及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更适合学生特殊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特点,可提高教师教的质量。学生在科学的康复与人体科学理论基础的指导下进行运动与保健实践积极性更高,能更快更深地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了学生学的效果。三、“体医融合”融入高校体育保健教学的路径(一)
8、革新社会各界对“体医融合”的认知对政府而言,一是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普及健康生活、终身体育观念,传播“大健康、大卫生”理念,指导高校体育保健教学;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媒体的形式传播“体医融合”相关知识。对医疗部门而言,加强与体育教育相关从业者的沟通与联系,分享运动康复知识与经验,同时向体育从业者学习人体科学知识及运动基础知识。相互交流打破学科壁垒,深化“体医融合”理念,积极响应全民健康国家战略。对高校体育部门而言,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公众号、文化墙积极开展保健与健康教育,普及基础健康与运动防护知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运动新观念,形成健康的运动方式。提供心理辅导渠道,传播
9、运动是良医的理念,培养其体育运动习惯,为学生提供健康监控服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对高校特殊体育群体而言,在对“体医融合”有了基础的认识之后,大胆尝试符合身体功能结构的运动形式,在适宜的强度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运动尝试,体验体育带给身体的良性回馈,改善身体功能障碍。(二)建立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运动康复、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知识与技能素养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体医融合”融入体育保健教学的关键。我国康复人才短缺,有体育教育经验的体医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应增加“体医融合”型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国家可加强具有体医融合特色的学科建设,体育与医学院校联合办学,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校输送“对口”教师。
10、对现有的教师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聘请医院运动康复师、物理治疗师、运动医学、人体科学专家团队对体育转型保健教师定期进行医学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增加保健教师的医学康复能力与思维,培养“体医融合”思维。定期进吉 林 工 程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年 月行考核,核验培训成效,督促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三)构建“体医融合”型保健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包含身体锻炼、体育保健部分。两部分均要设置理论与实践学习。身体锻炼运动练习中,运动类型与强度选择以中等强度的全身性有氧运动为主,此类运动形式具有群体性、安全性、可控性的特点。运动类型在普适性的基础上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做出多样性的选择,
11、可划分“功能障碍”“体弱与慢病”两种小组进行教学,以适应学生存在较大差异的身体功能,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体育保健部分需理论结合实践,医务监督、运动康复、损伤预防及处理基础知识以及操作,开展实践课以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提高技能应用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在分数上限设定上要保持公平,不要降低上限,降低评价标准。需增加过程性、阶段性考核,重点突出学生的进步情况。四、结语长期科学的体育锻炼可明显提升高校运动功能障碍群体身体各方面的素质,提升身体各大系统的机能及工作稳定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体医融合”是保证体育保健课教学高质量开展的关键。推动“体医融合”理论融入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实现体育与医学的有效融合,响应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号召,为社会主义培养高质量人才。参考文献戴佳妮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宋韬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张鲲,杨丽娜,张嘉旭健康中国:“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模式初探福建体育科技,():张璐,郑泽蒙,吴运星探究“体医融合”下体育保健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体育视野,():闫生,冯韶文,刘涛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当代体育科技,():霍富坤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曲阜: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