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原画风”的打造与太行风骨的精神塑造.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5705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6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原画风”的打造与太行风骨的精神塑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原画风”的打造与太行风骨的精神塑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原画风”的打造与太行风骨的精神塑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1卷第2期2023年4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kmbuir UniversityNo.2 Vol.31Published in Apr.2023“中原画风”的打造与太行风骨的精神塑造刘忠国(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摘要: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孕育了蕴含民族精神餉“中原画风”,中原画风餉形成得益于北 宗画派的滋养和孕育。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为现当代中原画风”的形成发挥了 积极作用,河南盛家群也为河南美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太行山画派”的建比丰 富了中原质风”的文化与精神内涵。作为地处中原文化核心地位的河南,要积极打造中原屈风”晶牌以

2、弘扬中原传统文化,铸造太行风骨与民族精神,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新一代啟家做出 贡献。关键词:中原画风;太行风骨;传承中原文化中图分类号:209.2: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23)02-0058-06“中原画风”概念虽然提出较晚,但中原画风 形成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现当代涌现出一系列 具有艺术共性的、整体特色鲜明的中原美术作品,可以看出“中原画风”业已形成并走向成熟。独具“中原画风”的艺术家们经常深入太行山以造化为 师进行写生或创作,以悲悯情怀和热衷大自然的 热情书写中原地带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追求 那种大气磅礴、敦厚朴实与正大气象的艺术风格。近年来,河

3、南美术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原画 风”,其承接了中原大地悠远的文脉与朴厚的地 脉,以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接纳了中国传统北派 博大深厚的整体气势,又汲取了传统南派绘画的 清新细腻的笔墨技巧。由此,集雄浑与雅逸于一 身的“中原画风”备受中原画家的青睐和学习。中 原画家们的画作气势磅礴、厚重大气,展现了千岩 竞秀和万壑争流的繁荣景象,也为河南打造“中原 画风”品牌积蓄了力量。一、“中原画风”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精神内涵在中国绘画史上“中原画风”的概念尽管提出 得比较晚,但它的产生与发展却源远流长。打造“中原画风”一直是河南画界的愿望和呼声。近年 来,河南画界举办了多场有关“中原画风”的美术 作品展及理论

4、研讨会等活动,已造成全国性效应。(一)“中原画风”形成的历史渊源地理上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的,因而“中 原画风”往往被人们狭隘地理解为“河南画风”,历 史上的“中原逐鹿”和“中原崛起”等词汇中的“中 原”的确指河南,在中华民族文明之初的“三皇五 帝”,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文化上都发源于中原 的河南,因此,河南自古以来都被视为中华文化的 发源地。鉴于中原作为一个狭隘的地理名词和广 泛的文化概念,“中原画风”的界定不能将它视为 一个地域画派,而应当视之为一定时期民族艺术 的典型代表。尽管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没有“中 原画风”一说,但有以地域为界、以风格为准绳的“北宗画”或“北方画派”的响亮称谓,

5、也是为了从 地域、人文环境和绘画风貌上区别于南方画风。偏爱南方画境的苏轼极为推崇水墨山水画的创始 人王维,这也成为明代末年绘画界莫是龙、董其 昌、陈继儒等人划分南北宗理论的先河。其实,自 宋代以来北方画派主要指中原画派,北方画风类 似于今天的中原画风,“南北二宗”的划分不过是收稿日期:2022-10-12作者简介:刘忠国(1968-),男,集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58 将南北画派鼻祖与代表性画家更加鲜明地突出了 出来而已,其实中原画风与北宗画派之间很难严 格区别。绘画上的“南北宗”不仅是以地域而论的,而主要以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和特点等标准进行划 分的。唐宋时期是“

6、中原画风”的凝炼时期,也是“中 原画风”风格形成期。如著名唐代画家阎立本、阎 立德出生于中原,画圣吴道子是河南汝州人,第一 位成熟的山水画家展子虔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基 调,还有李思训父子等人都属于中原人,甚至南宗 画派鼻祖王维因久居陕西蓝田而描绘的尽是中原 景色;以及花鸟画家薛稷与边鸾、画马名家曹霸与 韩幹等都是中原人,他们因受到中原文化气度的 熏陶表现了那种北方绘画的劲利与强健。到了宋 代中原地域概念十分明确,尽管以中原为代表的 北方绘画渐呈式微倾向,但以李唐等为代表的北 宗写实派画风依然延续着。到了元代以中原画风 为主要特征的北方院体绘画一落千丈,以北宗为 特色的中原画风出现断层,而到了明

7、代末期中原 画风再次风行。注重绘画理论研究的王世贞概括 地将历史上著名画家再次划分为北派与南派,他 认为南北派绘画在风格上是迥异的,在他眼中以 北派为核心的中原画风早就有了自己的个性。晚明时期中原地域画风无不呈现出“北方画 派”的主要艺术风格与特色,这从当时陈继儒、董 其昌和莫是龙所开列的北宗画派画家名单可以看 出,如唐代北宗画派鼻祖李思训父子,五代的隐士 画家荆浩与关仝,宋代的范宽、赵幹、赵伯驹、赵伯 骑、马远和夏圭等人,他们大都是中原地带的画 家。在抑北扬南的明代绘画风气中,董其昌将北 方画风斥之为不当学之流,其实这种不可学的“北 宗”画从南宋就开始了,陈继儒甚至直接将北派著 名山水画家荆

8、浩和关仝列为了南宗画派,陈继儒 和董其昌尊崇以南宗慧能顿悟之禅比的虚与萧散 的文人画派,而轻视以北宗神秀渐修之禅比的板 细无士气的非文人画派,这种贬北褒南和褒王(王 维)贬李(李思训)思想也是时代索然。北方画派 所呈现的“中原画风”注重形似、讲求功力、贴近自 然与生活。陈继儒所贬斥的“李派板细无士气”恰 恰印证了北派画的工正严整和尊重自然的艺术风 格。董其昌甚至在一幅画题中赞叹北宗画派那种 大刀阔斧、硬朗开阔、不拘小节和不求妍丽甜俗的 艺术倾向,在董其昌眼里中原画风既工整又雅致、士气可观是值得推重的,南派后人中真正得到北 派山水精髓者只有仇英一人。明末清初深具文人画情结的沈周极力贬抑北 派,却

9、反面印证了北方中原画风所具有的峻朗奇 特的风骨,风骨奇悄的艺术特征也正是南宗文人 绘画难以企及的。因此,清代画家以更为客观的 眼光看待和品评南北两派画风是相当有价值的,如清人评价中原画风的特点是重功力,基础过硬,忠于现实,描物壮景,因此,清代“融南铸北”与南 北合流成为共识。南宗画派因先天功力不足而避 重就轻,北方中原画风严谨的作风和深厚的功力,也是值得南派画家学习和借鉴的。但苏轼开拓性 打造的“遗形求神”的绘画风格几乎改变了中国绘 画的审美走向,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包括欧阳 修、沈括和晃补之等宋代著名文人等也都追求“不 求形似求神韵”的文人画审美倾向,从而导致了宋 代中原画风的断层。一介文

10、人绘画技能达不到专 业绘画水准,也只能倡导绘画神韵了,也难怪清代 画家邹一桂发出了“东坡论画直似门外之人”的感 慨。无论如何,中原画风以其雄强姿势和功力深 厚深刻影响了后世画家。中原画风作为北派画风 的核心代表着一个时代和历史,造境上追求沉雄丰 厚,造型上力主形似逼真,技法上料昌端严不苟和大 刀阔斧,精神上追求大气朴貌和灵动鲜活。(二)“中原画风”的精神内涵中原大地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孕育着内涵丰 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和民族精神,特色鲜明的“中原画风”饱含着蓬勃正大和刚健醇雅的艺术精 神内涵。具有划时代精神的“中原画风”的作品内 容更加丰富多彩,展现了乡村振兴、楷模人物、百 姓生活和美丽的田园

11、风光。紧扣时代脉搏的“中 原画风”彰显了武威不屈的太行精神,展现了中原 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河南美协历年来举 办的主题鲜明和思想深刻的绘画展览,展现了“中 原画风”的艺术魅力,传承中华文明的血脉,中原 地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浓郁厚重的地域风 情,以及优雅静美的自然景观,都能在“中原画风”的画作中找到。“中原画风”展现了中原大地的风 土人情和太行风骨,展现了河南美术家创作思维 和绘画技法,体现了他们的艺术创作思想和创作 风格,更展现了中原地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59“中原画风”像太行山一样巍峨挺拔、雅秀合度,又 如像黄河一样奔放浩瀚、坦荡舒缓,弘扬“中原画 风”就是传承中华民族艺术精神。

12、当代“中原画 风”已是地地道道的河南画风,与“太行画派”有着 紧密的联系,太行画风作为“凝缩版”的“中原画 风”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有新时代的创新 与发展。当代“中原画风”在构成群体上主要以河 南藉或长期生活在河南的画家为主;绘画内容上 主要以中原大地、太行山脉、蜿蜒流淌的黄河和英 雄的黄河儿女为主要表现对象;艺术风格上追求 淳朴厚重、大气磅礴而又饱含浓重的亲情。“中原 画风”以其多样化风格充实了文化内涵。它虽没 有强大的领军人物和响亮的名次地位,但中原画 家们支撑起“中原画风”的一片天地,多样化的艺 术风格也彰显了“中原画风”宽阔的艺术胸怀,为 延续中原文化艺术的历史辉煌和抒写当代中原

13、人 的心境与诉求,打造“中原画风”品牌和塑造太行 风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与精神诉求。二、打造“中原画风”以弘扬中原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 精神,结合时代创新中原美术,把中原美术不断推 向新的艺术高峰,这是中原大地画家们的历史责 任和民族担当。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原 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繁荣的中原文化不断推动 着中原美术的发展,至北宋时期达到巅峰,唐宋时 期北方画派的方刚谨严和奇峭突兀,以及外露筋 骨和笔墨豪放的艺术风格成就了“中原画风”的形 成。新时期的河南在改革春风吹拂下唤醒了中原 美术的勃勃生机,从而推动了中原美术的再

14、创 辉煌。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南美术界及美术工作者思 想得到了大解放,从而造就了广泛的美术创作题 材、深邃的主题思想、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与 风格。美术新潮开启了波澜壮阔的艺术创新活 动,画家们迸发出巨大的艺术创作热情,取得了丰 硕的艺术成果。例如曹新林的油画粉笔生涯(如图1)、王宏剑的油画奠基者、李伯安的鸿篇 巨作走出巴颜喀拉等作品,为中原美术树立起 一座座历史丰碑。他们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投身 美术创作,以大胆突破传统与勇于创新的精神,集 中表现了中原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状态。中原图1油画粉笔生涯画家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创作中心,用工匠精神 雕琢时代印记,创作出体现中原文化底蕴与时代 精神面貌的

15、艺术精品,为传承与弘扬中原文化艺 术做出了贡献,也增强了中原画家对中原文化的 自信心。中原画家运用自己精美画作集中体现中 原画风和人文精神,他们致力于“中原画风”的形 成与突破,为重塑太行风骨而殉道,他们树立起新 时代的“中原画风”旗帜,成为打造“中原画风”品 牌的急先锋。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画家以重 振太行精神和太行风骨为己任,在传承与弘扬中 原文化道路上历尽艰辛与磨难,为打造“中原画 风”品牌不断呼号前进。河南美术界通过几十年 的发展,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浮躁和奋争、九十年代 的反省沉思与拼搏再创,取得了可喜的佳绩,出现 了一大批与时俱进的“中原画风”代表性画家,拥 有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绘画创

16、作队伍,他们以中原 大山和黄河为创作题材,以写实为主要创作方法,追求笔墨厚重与力度。例如李明以太行山为主要 创作题材,画面呈现出巍峨雄浑的宏大气势,笔墨 遒劲有力,给人一种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表现了 大自然美。还有李健强、杨留义和高敬安等一大 批画家都以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和鲜明的艺术个 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花鸟画方面有一些新人 新作产生,如王少卿、丁云青、李春朴等一批老中 青画家,他们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展示中原花鸟 画的风采和艺术魅力。这些画家大多受过美术学 院教育,拥有严谨的造型功力和丰富的表现能力。当然,中原青年画家群中还缺少“先锋”人物,缺少 有思想深度、敏锐之气和艺术高度的力作。打造

17、“中原画风”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中 原画风”的雄浑厚重和质朴只是形式因素和内容 60 的体现,还需要在内涵挖掘和风格打造上多下功 夫。河南美协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要 求画家创作体现中原人文精神的美术佳作。为重 塑“中原画风”,河南美协举办了各种有关“中原画 风”的美术作品展,以激励中原中青年画家们创作 积极性,也为储备可持续发展人才做出贡献。在 全国美术界创立河南品牌,吹响新时代“中原画 风”号角,实现“中原画风”的创作导向和发展方向 的理性回归,使得“中原画风”愈吹愈强。新时代 中原画家要守得住初心,多创作一些能够体现中 华民族特色的写意水墨上乘之作,通过民族文化 自信和有效传

18、承,充分展现中国画的精神品格、气 韵形神和笔墨审美。打造“中原画风”还需要在“变”中不断开拓新境。中原美术创作不但要汲取 北派绘画的养分,还要面向新时代生活和不屈不 挠的奋斗精神,以高度的视野和广阔的心胸看世 界,广纳百川地汲取中外艺术精髓加以融会贯通;中原画家们还要以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和文 化定力开拓创新,像谢瑞阶和李伯安等老一辈艺 术家那样融合中西,为中原美术的发展探索出一 条新途径;在美术创作上要以高水平和质量作为 品评标准,通过“变”把传统思想与现代审美相互 补充、转化与融合,从而展现出“中原画风”的崭新 精神面貌;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文化立场,开 启历史新征程,尤其河南画家群在

19、“变”中坚守中 原文化立场和传承中原文化基因,坚守“传统、生 活、创新、中正”的创作定位,彰显刚健与醇雅的艺 术精神追求,秉承新时代中原画风的审美风范,从 而开创出“中原画风”的新局面,再造“中原画风”的历史新辉煌。三、中原画风中的太行风骨”精神塑造地处中原地带的太行山脉就像中华龙图腾的 龙骨一样,太行气脉蕴含着中华民族屹立东方的 民族精神,太行山的坚韧、雄伟、浑厚和磅礴气势 都展现了华夏子孙的民族气节与风骨,这种“太行 风骨”与“中原画风”是一脉相承的。终身隐居于 太行山洪谷的五代山水大家荆浩是北派山水的创 始人,在他的笔下匡庐图展现了太行山的地域 性风貌,在他的弟子关仝和传承人范宽画作中,

20、也 都蕴含着太行山的雄浑敦厚和傲岸不屈的风骨。北派山水画家们大多喜爱全景式构图,雄壮深厚 的太行山脉成为中原历代山水画家们描绘的主要 对象。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像太行山一样成为反 抗侵略者的铜墙铁壁,太行山成为中原画家心中 的民族之魂。时至今日,很多中原画家又走进了 太行山深处,开始以太行精神作为创作表现的主 题,如画家贾又福、云所、张俊、白云乡和李明等 人,他们将自己创作重心置于太行山,多以“积墨 法”技法和反复皴染,来表现层峦叠嶂的太行山浑 厚雄壮。以太行山为创作主体的画家们皆从传统 而来,他们深入太行山研究和表现太行山的笔墨 新技法,强调运用线条塑造太行山的肌体,运用笔 墨的反复皴染表现山

21、石的机理。笔墨以写实为 主,把太行山整体视觉效果营造得雄浑厚重和威 严不屈,现在流行的“太行山画派”是以太行山地 域性概念命名的,其艺术风格明显具有太行山的 高耸雄壮和厚重朴实的气质特征。“太行山画派”作品大都表现太行山的沟壑纵橫、连绵起伏的崇 山峻岭等地域性特征,也彰显了太行山刚健壮美、苍茫凝重和不屈不挠的风骨,饱满的构图、宏大的 气势、刚劲写实的笔墨,都展现了太行山的精神气 质和傲岸不拘的民族风骨。代表性画家崔尚齐运用了南北交融的“太行 图式”,在其笔下展现了南太行山的雄浑奔放和灵 秀温润,他独创的“太行图式”是在传统继承基础 上的一种新突破。在他的许多画作中烙印着博大 雄浑的太行山貌、坚

22、韧勇敢的太行山民和难以泯 灭的民族精神。作为太行山画风的典型画家蒋德 文先生汲取了北派山水画的风骨雄浑,以其纵横 跌宕之势和鬼斧神工的艺术手法创造出太行山的 雄姿。他以李可染先生提出来的“为祖国山河立 传”为使命,成为“太行山画派”开创者之一。他主 张以新的审美图式创作大山大水,他用自己独特 的皴法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境界(如图2),他以 严谨浑厚的笔触描绘了太行山的风骨,鲜明的艺 术个性让观者无不振聋发朕。他把传统精神与现 代理念相融合,创作出来的山水给人一种高层次 的精神享受,他的艺术境界追求和视野体现了浓 厚的中原文化底蕴。他汲取“北派山水”营养创立 的“太行山画派”风格独树一帜。作为实

23、力派画家 的蒋德文不仅画出了太行山的巍峨耸立和雄壮气 势,还表现出太行山的唯美意境,这与他超高的笔 墨技艺和独到的心念感悟不无关系,还有他对太 行山的深情。61 图2国画巍巍太行八百里太行文脉是一条精神山脉,古往今来,“太行风骨”不仅被丹青画家所描绘,也被文人雅 客所吟咏歌颂,太行山的崇高悲壮、雄强豪迈深深 影响着中国文人的精神和思想。这种风骨在“太 行山画派”山水画中展露无遗,画家们将太行山的 幽深险峻与宏大苍润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彰显了 中华民族的壮丽河山和妙造自然。代表性画家王 依民是“太行红”红色山水画的开拓者,传统山水 功力相当深厚,他运用炉火纯青的笔墨与独特的 皴法画出了自己心中的太

24、行山,也成为太行山水 画派的开创者之一。他笔下的太行山气势恢宏,用色大气磅礴,其代表画作太行风骨林泉清 韵和清音等都展现了“太行山画派”的艺术特 色。超凡脱俗的画作呈现出广阔之式,他搜尽奇 峰达情写意,神骨逸韵,笔墨与造化并行成为他艺 术创造之理念,也是现当代中国画创作之主流方 向。太行山画派画家时发仁生于太行山下,太行 山自然风光造就了他的山水画自然视界。他的山 水画追根溯源,其代表性作品溪山行旅图、溪 山楼阁图和秋溪清韵图(如图3)等展现了太 行山的雄伟峻厚,画作中危峰重叠、悬崖峭壁和山 崖间的飞瀑,都是太行山司空见惯的景色,这与他 坚持经常写生不无关系。李明搜妙创真地打造了 中原画风,其

25、画多凸显中原太行之浩气和北邙之 雄浑,其作品运用了恣意流畅的线条、凝练厚重的 笔墨、苍劲磅礴气势和高古渊雅意境彰显了“中原 画风”(如图4印岭雪)。李明采古今之华和南 北宗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秀于南北之间的中原画 风,在其笔下有曲折迂回的岩瀑和峡谷,有烟岚升腾图3国画秋溪清韵图图4国画印岭雪62 和树木丛生的深涧等奇绝雄险的太行山峡谷地 貌;在创作技法上李明山水画结构严谨、线条流 畅,具有神貌洽然和清新雅致的审美动感。无论 是小品还是长卷都尽抒太行山无尽之景和诸山跌 宕起伏的胜境,他以“物我两忘”的精神将笔墨与 自然和谐统一了起来。总之,“太行山画派”的画 家们以中华民族精神之担当,以辛勤绘画之

26、劳作,不断书写着和塑造着太行风骨,为现代画家们彰 显中华民族之精神立下了不朽的历史丰碑。结语打造“中原画风”旨在延续历史与续写中原绘 画辉煌,也为了抒写当代河南人的家国情怀与心 境诉求,弘扬“中原画风”就是传承中原文化和民 族精神,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打造“中原画风”品牌可以进一步提升河南美术整体实力和地位,也是河南美术界的艺术目标和艺术追求。打造“中原画风”品牌需要务实重做,可以通过举办重 大主题美术活动让美术家们感受中华文化之魂;通过画作展示中原人民的精气神;通过组织开展 美术采风写生、展览研讨等活动展示大美中原,以 务实的举措来推出美术大家和绘画精品;通过打 造艺术精品力作来展示中原人民

27、坚贞不屈的民族 精神和勤劳朴实的形象;组织实施中原重大美术 题材创作工程来表现中原大地的壮美河山,深化 和提升中原美术理论研究建立中原画派自己独立 的理论体系;通过务实的思想、举措和作风打造“中原画风”以塑造太行风骨与民族精神。参考文献:1 郭孝波.关于“太行山画派”形成条件的分析 J.长治 学院学报,2016(2):17-19.2 郭孝波.太行山画派”命题的可行性分析 J.美术界,2016(2):85,3 范少鹏,吴海峰.与其打造画派,不如塑造品牌一试 析中原绘画的发展之路 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6):31-34.4 席卫权.我们需要批评一中原画风建构诸题纵论 J.美与时代,201

28、5(11):1-5.5 李东岳.中原画风对五代北宋绘画传统的继承及其现 实意义 J.国画家,2015(11):75-76.6 杨戈斌.中原画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J.艺海,2018(10):75-76.7 杜少康,权益.中原地区美术生存环境和区域文化研究 J.科技视界,2017(4):34.The Creation of a Painting Style of the Central Plainsn and the Spiritual Shaping of Taihang StyleLIU Zhong-guo(Jining Normal University,Ulanchap,Inner Mon

29、golia 012000)Abstract:The broad and profound Central Plains culture breeds the*Central Plains painting style”containing national spirit,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painting style benefits from the nourishment and breeding of the Northern School of Painting.As the birthplace and center of

30、 M Central Plains Culturen,Henan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formation of Central Plains Painting Style”in modem and contemporary times.Henan painters have also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Henan art.In particular,the establishment of Taihang Mountain P

31、ainting School greatly enriched th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Central Plains Painting Style”.Henan,as the core of Central Plains culture,should actively build the brand of Central Plains Painting Stylen to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entral Plains,forge the character and national spirit of Taihang,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cultiva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of painters with Chinese national integrity.Key words:painting style of the central plains;Taihang character;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al heritage责任编辑:邓丽莉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