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82022%29.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5071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36.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82022%2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82022%2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82022%2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2卷(第 4期)003432 J.Shanxi Ag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4 Vol.22 2023题记:大疫袭来,封村断路。我们“在乡村发现中国”一行,三年来几次组织在城乡中国之间再次游走,皆难成行。借福建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的机会,各路学子再聚乡村,驻地研修。疫情封控加快了全球本土化步伐,也使得研修走向在地化。于是,“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 在 2018和 2019之后,又有新篇。礼失,求诸于野;学失,同样求诸于野。在这个基本常识缺乏的时代,再次由草尖溯回到草根,发现中

2、国道路,发现乡村力量,发现未来希望。“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022)周立1,赵赟2,潘家恩3,王松良4,韩君倩5,王玉6,张赛7,李苗苗8,王金妹9,樊子塽10,罗建章1(1.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2.山西农业大学 期刊中心,山西 太谷 030801;3.西南大学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4.福建农林大学 农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5.中央新影集团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88;6.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7.西南大学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6;8.

3、江西科技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9.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福建 宁德 352300;10.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24)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23)04-0001-36一、周立:由神农论坛到粮食安全屏南行动 2018和 2019年,我们已经组织过两次“在乡村发现中国”的乡村游学。2020-2022 年期间,新冠疫情肆虐,各地多轮封控,我们大规模的乡村游学,几次策划,都难成行。但小范围的乡村调研,每年都有十多次。2022 年 8 月,借着福建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的机会,不同学科的学者

4、朋友再次聚集乡村,开始了驻地巡游和行动。在让许多人不断“翻山越岭到四坪”的屏南古村,笔者领了一张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专家的聘书,还和 开放时代 的吴重庆教授,各领了一个“乡村访问学者”的牌匾。在接受首位乡村访问学者的牌匾时,笔者发言:“礼失,求诸于野;学失,同样求诸于野。”如今是一个基本常识缺乏的时代,需要回到乡野,才能找回基本常识。比如在硕博研习营“城乡中国与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可能”开场讲座中,我多次提问一些基本常识问题,发现我们这些十分关心乡村,已经在乡村做事的人,依然缺乏关于乡村的基本常识:大家对中国城市面积占比的回答,多数在 20%60%之间;对乡村产值占比的回答,多数是在 30%70

5、%之间;对一季庄稼到底需要农民投工投劳多少天,也更与实际大相径庭;对目前乡村还有多少人口,主要是哪些人留守,也没有明确的认知研习交流中,真的体会到了:礼失,求诸于野;学失,也要求诸于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乡村发现中国”同仁的福建屏南行,汇集了赵赟、潘家恩、王松良、韩君倩、王玉、张赛、李苗苗、王金妹、樊子塽、罗建章共 11位同仁的不同角度发现,其中有 3 位 80 后,4 位 90 后,年轻同仁的力量,超过了一半。让我们对乡村的希望和未来,又多了几分信心与盼望。回想乡村研学,我们还应追溯到 2017年开始的四次“神农韩国行”,那是“在世界发现乡周立,赵赟,潘家恩,等.“在乡村发

6、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022)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4):1-36.ZHOU Li,ZHAO Yun,PAN Jiaen,et al.Discovering rural China in the interelinary fieldwork(2022)J.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23,22(4):1-36.DOI:10.13842/ki.issn1671-816X.2023.04.001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2 卷(第 4 期)202

7、3 年村”。自 2017 年 9 月以来,我们做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的同仁,每年组织一次韩国乡村参访,访问中受日本爱农会、韩国正农会的启发,我们组织了神农论坛。并在 2018-2020年连续在不同地区的乡村,组织了“神农故事会”、“神农尝百草”、“神农中国梦”三届神农论坛。2018年春首届神农论坛在河南绿色方舟农场召开时,笔者也通过 神农论坛宣告,介绍了神农论坛的源起与宗旨: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然时不我待,人不再畏神。以各类农药、化肥、激素、基因改造等,注入土地,注入植物,注入动物。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不尊神造,不按其时,怎有美好?农道之不存,久矣。欲人食天物,难矣。今有神农一应会众,

8、感知农业逻辑倒置。市场规律,俨然凌驾于社会规律及自然规律之上。脱嵌之恶果,不仅是食不能安,更有山不再青,水不复绿,人亦不愿以爱,彼此相待。神州各地,有新神农氏,与众民同此凉热,同感蛊毒。遂大发热心,奋兴立志,戮力同心,或作共生社区,或作传道农夫,或作生态农业,或作环保农村恢复生命农业,还我和美乡村,立志荣益农民。神农一会,圣洁农地。发端于兹。有真光,耀耀其上;有行者,躬耕其中;有隐者,默祷其下。同力同工,同善同行。今立约一年一会,以身,以心,以灵,彼此建造。神之帐幕,农之民间。复按其时,复有美好!当 2020年年初疫情袭来,神农论坛也组织了对日本、韩国、印度、柬埔寨、肯尼亚、土耳其乡村的疫情慰

9、问与捐助,组织了神农论坛情商工作坊、领导力工作坊、生态农业工作坊,使得乡村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能通过一些躬耕乡野的人士,发挥出来。通过近些年对日韩台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农村的参访,我们产生了对中国乡村未来二十年的愿想。就将神农论坛的宣告,进一步凝练为三大信条:生命农业,和美乡村,荣益农民。这表达了我们新神农氏对“新三农”的图景期许:做以生命滋养生命的农业,建和谐美好宜居宜业的乡村,成荣耀上帝有益他人的农民。三大信条在中国不同地区实践中,虽然颇有挑战,但也发挥了很有价值的指引作用,使得我们感受到这种走出国门,在世界发现乡村,在乡村发现中国的魅力。2023 年疫情防控降级,国内外互动畅顺后,我们还将

10、有不少国内外乡村访问游学的安排。就 2022 年而言,我两到福建,在德化、永春、屏南等地,与乡村研学同仁驻地研习,意图图 1在绿色方舟农场召开的首届神农论坛(2018)2周立等:“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022)从乡野中再次找到学问的起点。在给当地县委中心组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讲座中,在“粮食安全屏南行动”的调研交流中,我体会到研习营年轻学子的渴求,感动于当地干部的务实,也感念屏南新农人躬耕乡野的努力。由此激励同仁们立志: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也活到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永远保持谦卑受教的心,就能如我们随处可见的树木花草一般,每天进行身心灵魂的“光合作用”,在智慧能力上不断

11、成长。在四坪村、龙潭村、前汾溪村、厦地村等屏南古村调研中,看到山乡巨变,人去屋空,却有人做了最美逆行者,驻地扎根,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更加认识到,不仅要认识乡村,还要在乡村做事,让乡村的绿水青山,真正能变成金山银山。我结合在山西大宁等地的探索,给屏南提供的制度设计,是租利两得,通过三级市场,落实三变改革的成果(“官三变”),实现真正的乡村三变(“乡三变”“真三变”)。当地干部还从熙岭乡四坪村这个小切口,开始了操作化方案的讨论,并着手落实。但这几年屏南乡村最具全国影响力的,是“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在“粮食安全屏南行动”研讨会上,笔者回顾了近些年参与粮食安全讨论的过程,并提出了粮食安全屏南行动的

12、3.0和 4.0方案。理解粮食安全屏南行动的基本背景,是在地化、城乡中国和市民教育。第一个背景是在地化。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何一方水土,能养活一方人?原因就是在地化(Localization)的食物体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吃海。“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数千年来的食物体系,原本都是在地化的,现在食物体系全球化(Globalization)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了。为了应对近些年全球化脱钩甚至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带来的各种危机与挑战,我们还需要创造条件,以全球本土化(Glo

13、calization),适度回归在地化。让在地化的消费体系与在地化生产体系对接起来,是理解和提升粮食安全屏南行动的关键。第二个背景是城乡中国。这方面我们已有很多论述,不再详述。总体来说,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不再是费孝通所言的乡土中国了。城乡各半的人口结构,早已崛起的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西方称 Middle Class,“中产阶级”),形成了农产品消费在城市、生产在乡村的格局,使我们必须打通城乡,才能为乡村找到市场之力,为城市找到幸福之根。第三个背景是市民教育。当前,大城市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已经在 20%上下,食物消费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已经达到富裕阶段,但思想观念却远远滞后于物质丰富

14、程度,没能树立起绿色消费、生态价值支付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文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现在看来,农民没毛病,市民有毛病,消费者有毛病,而且病得不轻。消费者长期活在“质优价廉”的鱼和熊掌兼得幻想中,在与自己的生命健康最息息相关的食物上,斤斤计较,不舍得花费,宁可一直谷贱伤农,却不愿米贵伤民。实际上,生态大米每斤哪怕提价 10元,一个消费者按每天 4两米计算,每个月在大米上也至多多花 120元。对于多数市民没有什么经济伤害,却换得满满的健康益处。对于农民的经济激励,却是数十倍的增加。对照一下日韩,就知道我们的消费价格体系,极不正常,极不合理,产

15、生不了对生态农产品持续供给的激励。1.0 版本的屏南行动,应该说是自下而上、由外而内的,是市民农业。这主要由新村民在2015-2020年期间发动。驻村艺术家林正碌、程美信、张勇他们,有着艺术家的创意,要激活每图 2在屏南召开的“粮食安全屏南行动”研讨会(2022)3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2 卷(第 4 期)2023 年一寸土地。他们率先不用化肥农药,进行生态化生产,以配合他们的新生活运动。2020 年温铁军、潘家恩等学者调研成立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时,通过孕育生态公共品牌“屏南 800”,提出并深化了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就市民参与食物生产来说,屏南相对于全国较晚。河南兰考购米包地是

16、2005-2006 年,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是 2008年就开始了。市民参与粮食生产,参与食物体系重构,是一场社会运动,我们称之为社会自我保护。自下而上、由外而内的创新行动,对于福建,对于南方丘陵地区,应该说是一个宝贵的尝试,尤其是由艺术家,由创客去做,这个行动就颇具福建特色、屏南特色了。2.0 版本的屏南行动,是自上而下的,是党政商参与的政治农业,体现了党政同责与使命共担。2021年,屏南县委县政府在与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总结“购米包地”探索的基础上,共同策划发起“粮食安全屏南行动”,温铁军教授带头认购“一亩田”,亲自下田插秧,倡导更多市民以实际行动支持粮食安全,吸引全国各地的市民、社会团体、企

17、业、公益机构以及屏南县内党员干部认领良田 500 余亩。通过党政商这三股力量参与,推出了“我在屏南有亩田”这一响亮的口号,使得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开始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说实话,党政商的参与,只是承担了粮食安全的部分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并不具有市场体系的可持续性。比如说,定价机制不完善。如果借鉴 2006年河南兰考购米包地的做法,至少应该召开价格听证会,要让生产者、消费者和业界专家,一同坐在一起。让懂农业的人当中介者,讲点公平话,算一算生产成本到底多少,应该还有多少价值未被计价。比如,屏南不是出了一个最高领导都批示了的工料法吗?那么粮食上能不能做个工料法?算清楚了,才能说服消费者为食物生产的生态价

18、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买单。这还不说政治价值,政治价值应该是政府买单,比如发放食物券,定向补贴低收入者,补贴当地食物购买者,每斤补贴 10块钱,就能真正为当地的粮食安全买单。“我在屏南有亩田”的购米包地,应该有个良心价,底线是成本价,再逐步说服市民和市场,接受生态、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等多元价值,最终形成一个公平贸易体系。如果理顺价格关系,每亩地额外产生五千至一万的新增价值,恐怕就不需要再去政治动员、全民开荒,一定会有人主动开荒,包括在村的六七十岁的老人家,都会考虑扛起锄头了。锄头里就真能刨出金娃娃了,刨出一个共同富裕了。3.0版本的屏南行动,就要走出农业看农业,就不只是 1.0版本的自下而

19、上、由外而内,2.0版本的自上而下、政商参与,而是上下互动的在地化农业。新农人、新创客,将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穿越到未来,看一看欧洲、日本、韩国,和咱们的台湾地区,就知道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退居到二线,更多是让市民来做。农民做农业,只能发挥农业的生产功能,顶多发挥一点生态功能。市民做农业,就会发挥生活功能和生命功能。看看咱们参与研讨会的好多新农人,要么返乡,要么入乡,要么回乡。在城乡中国背景下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会玩新花样,就不只是把农业当成生产性农业,不只是把农业当成种地打粮食的传统行业。在农业生产之外,还会考虑生活功能。让农业可以体验、可以教育、可以研学、可以康养。种稻子就不仅仅是

20、种稻子了,可以种出稻花鱼、稻花虾、稻花鸡、稻花鸭,可以让市民参与插秧,市民参与收获,市民参与管理,市民云上观看农业的生活价值、生态价值、生命价值,都会被挖掘出来。在地化农业,会形成在地化的生产与消费合一体,使得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四生农业”功能都能发挥出来。也使得农业真正实现并超越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值增值。以此为基础,我们还可以展望一下 4.0 版本的屏南行动。我们常说农业 4.0,只有新农人,才能把农业由 1.0(以生产功能为主),一步步提升到农业 4.0(一二三产业融合,互联网+)。通过 3.0版本的粮食安全屏南行动,4.0版本已经初现端倪了。有了新农人参

21、与,虚拟现实的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农业,就会被创造出来。4.0版本的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的数字农业背景下,正一点一点呈现出来,这就是虚拟现实的互动,这就进入了数字孪生时代。在数字孪生时代,如果你不在云上先看到,现实生活中就不会去消费。云上先看见,现实去体验。如同“数字孪生”这个说法那样,可4周立等:“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022)以将虚拟和现实做成双胞胎,在云上做出虚拟的,能够被看到,在现实中体验实体的,流量变现。数字农业这个孪生兄弟,就真正能变成现实。使得我们不仅有阿凡提式的农业,更加有阿凡达式的农业。粮食安全屏南行动,虽然是后发的,但有后发优势,

22、完全可以后发先至。为了率先创新,我们的观念就要先改变。如同前汾溪村陈子劲老师提出的“丈量整理,想象建设”八个大字,大有深意。有了想象力,才有行动力,才知道怎样做建设。将来农业的很多新业态,不仅是数字农业那么简单。未来条件成熟,我会请来国内食学研究和治理的专家,设计屏南的整个食学和食政体系,促成整全治理。比如围绕药膳文化、养生养老,围绕药食同源、食皆求寿,形成食农体系的自主知识体系和自主创新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已经成立了食政问题研究中心,在推动全国的食物体系整全治理(整全食政)。屏南一小步,将来可能成为全国的一大步,甚至是世界的一大步。愿我们在乡村发现中国,也在乡村建设中国,使中国的未来,越来越美

23、好。二、赵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中国乡建的火种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鲁迅自 8 月 12 日从福建返回,过去半个多月了。半个月来,不时想起在四坪度过的短暂而又充实的一周。一直想动笔,却又近乡情怯,生怕一落笔便会合上日记,从此只剩下文字这点回忆。满胳膊蚊虫叮咬的包消了、皮也脱了,再不写点什么,这段经历也会淡化消失吧?乡村振兴每天都在发生着新鲜的故事,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一)结缘长治振兴村结缘长治振兴村2018 年 12 月 22 日-23 日,以“新回乡运动乡村振兴的新希望、新路径”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乡村文

24、明发展论坛在长治市上党区振兴村举行。此前几日,我们特意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胡跃高教授等一行专家在山西农业大学召开专题论证会,想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变更刊名为 乡村发展研究。胡老师热情地邀请社科版主编、校党委书记廖允成教授参加振兴村的会议,于是我们一起放弃了双休赶往长治。在长治振兴村召开乡村振兴的会议,不仅名称契合,内容也贴切。400 多名参会代表齐聚一个小山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这次会上,再次见到了中央党校张孝德老师,还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温铁军老师,中央党校的徐祥临老师、刘忱老师,中国农大的朱启臻老师、何慧丽老师,中国人大的仝志辉老师、周立老师,中国社科院杨团老师,等等等等。总之,

25、后来我才意识到,中国乡建领域最活跃的一群良心学者几乎被我“一网打尽”。作为一名学报编辑,学者就是最宝贵的资源。长治振兴村一行,不虚此行!除结识一帮业界大咖,廖书记还承接了温铁军、张孝德老师的一个重要委托,那就是 2019年筹备并召开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这是二位老师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新阶段新变化的认识,在中国乡村振兴图 1第五届中国乡村文明论坛在长治振兴村召开,温铁军老师翻阅由我刊编辑的 乡村振兴学者视角(2018)5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2 卷(第 4 期)2023 年基础之上所做的兼顾世界乡村复兴的升级版。在长治振兴村,我的乡村发展梦被这群学者和实践者点燃。(二二)一波三

26、折乡建路一波三折乡建路2019年很快就到了,期间我一边约稿启动变更刊名事宜,一边参与筹办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但乡建的这些老师们似乎对发表论文不太感兴趣,至少对在我们这样一本地方农业院校普通学报上发表文章不太感兴趣。发出的微信要么被婉拒,要么石沉大海了无音讯。世界乡村复兴大会的事情进展也不顺利,期间开了若干次的推进会、协调会,但在山西,有中国两字已是很大的事情,带了世界,那还了得!我实在等不及了,2019 年 8 月 1 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了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农业期刊分论坛。大会主席张孝德老师以“迈向新时代乡村复兴若干重大前沿问题思考”为题,从乡村振兴和复兴的关系、中国乡村价值和使命、乡

27、村治理失灵的原因等十个方面进行主题演讲,内容深刻发人深思,受到与会农刊代表的高度评价。这一年,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没能开成。这一年,变更刊名的申请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无情驳回。这一年,圈子里一篇乡村建设者的稿件也没约到。临近年底,我和周立老师联系,再次羞涩委婉地提出希望能赐稿的请求。周老师没有直接拒绝,他告诉我常规的论文暂时还没有,但有个调研的随笔,看看感不感兴趣。当 1998年“锵锵三人行”开播的时候,我们萌发一个中国农村跨学科巡游的“三人行”主意。无奈,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没有时间。延宕至今,发现欠缺的,只是一个决心。决心一下,应者云集。三人已是不足,遂有九人行也!中国发展经验

28、,无疑是独特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乡土中国,已然转变为城乡中国的基本格局,让我们更需要在乡村发现中国。单一学科和单一视角,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终是井口那一片天。然一隅之得,亦可成就众人之识。多学科多视角的跨学科调研与对话,成为我们在乡村中重新发现中国,认识和梳理中国农村基本经验与规律的共识。早萌的春芽儿,期待在夏日调研中绽放一树繁花。干净!新鲜!对我这样一个早就厌倦了看八股文的编辑来说,这些小短文犹如涓涓清流沁人心脾。这是他们 2019“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的篇首语,是以周立老师为首的 9 位学者在乡村调研后的随笔感悟。我当即决定,以共同作者的形式发表,放在 2020 年第 1

29、期的首篇。第一,这是一组随笔汇编的文章,没有参考文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文章,更不是时下火热的农业经济类文章;第二,这是中国乡建领域最接地气的见解和观点,是来源于乡村的鲜活的案例和思考,不是书斋中做出的学问,不是闭门造车的堆砌;第三,最重要的是这是我喜欢的感觉,是为中国乡建研究保有的最珍贵的一粒种子,我愿意承担这个风险。洋洋洒洒几十个版面出去了,就等着评价的声音吧,大不了就发这一次,影响因子没那么重要。社会反响出奇地好,公众号同步转发的推送获得大量的阅读、点赞和评论,主编廖允成教授专门给我发微信表示赞赏。于是我又紧急联系周立老师,在第 4 期追加补发了他们 2018年的行知录,并配发编辑推荐

30、语如下:周立教授团队撰写的“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019)在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1 期)一经刊发,在国内乡村发展研究领域引起强烈反响。应广大读者要求,特此刊发该团队“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018)以飨雅阅。此文是对中国乡村发展的纵深调研,打破常规视野中“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程式,一点触及,多点发力,多视角发现乡村中国的魅力,总结乡建历史和经验,传承乡村文化,开启城乡图 2世界乡村复兴大会农业期刊分论坛在中国农大东校区金码大厦召开6周立等:“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022)中国发展的新研究时代,学者情怀贯穿其中,读后为之动容

31、。至此,我和周立老师建立了频繁的联系。2020年,终于发表了中国乡建领域的两篇汇编文章;2020年,终于召开了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2020年,温铁军、张孝德二位老师担任学报荣誉主编,周立老师担任副主编;2020年,变更刊名的申请再次被无情驳回。庆幸的是,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结识结交了越来越多的以乡村建设为使命的学者和实践者,朋友圈不断扩大,其中包括给朱镕基总理说实话的李昌平老师、小毛驴市民农场的黄志友老师、蒲韩新青年公社的梁少雄校友、北京品牌智造院的郭占斌老师、北京师范大学萧淑贞老师、西南大学潘家恩老师、行动源计划创始人张兰英老师等等等等。2021 年 3 月,接到学校通知到中国人民大学挂职

32、交流。这是国家一流高校支持山西高校的一个项目,早已启动但搁置了许久,我迫不及待打包行李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在中国人大的半年时间里,既随堂听了周立老师的课程,也参与过小范围讨论,更荣幸的是受邀参加“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 2021年的活动。受疫情影响,活动已中断两年之久,大家都着急想一起出去走走看看。但一直等到 12月底,疫情此起彼伏,这次调研也始终未能成行。倒是借着 9月份的窗口期,第二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压缩规模又在太原召开了,会议的主题是乡村振兴:世界乡村复兴的中国实践。我们始终在各种质疑的声音中艰难前行,这注定是一条不寻常的路,是一条呵护火种的路。(三三)在屏南乡村发现中国在屏南乡村发现

33、中国2022 年 7 月的一天,接到周立老师来电,邀请我赴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四坪村,参加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组织的第二期“全国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周老师说,鉴于国内疫情形势,“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 2022年活动同期在福建屏南举行,时间是 8 月 5 日到 15 日。这个时间正好跟学校的一个培训冲突,但我毫不犹豫决定赶赴屏南,毕竟这是期待了好几年的一场约定。接到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家恩老师发来的邀请函,兴冲冲直奔福州长乐机场,下了飞机坐上研究院派来的车,两个多小时,高速完了盘山路,晕晕乎乎晚饭前终于赶到了四坪。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近 20所高校的 30余位在

34、读硕博研究生和年轻教师参加见面会。可能女孩的学习考试能力比男孩强,或者是女性先天性关注弱者关注家庭进而关注乡村,感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员都是女孩。我即兴发言:妈妈在哪儿,家在哪儿;女性在哪儿,希望就在哪儿。这么多优秀的女性投身到乡建领域,中国的乡村振兴必然是大有希望的事业。这倒不是我讨巧卖乖,是我近几年研究中国的乡村振兴,关注到女性力量在家庭延续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真实感受。潘家恩老师说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定位是:扎根四坪,立足屏南,放眼全国,国际视野。至少,从学员构成上来说是基本实现了。这是中国乡建领域真正扎根在乡村的研究队伍,从见面起聊的就是工作,一直到夜里十点多,意犹未尽。散会后继续组织小范围

35、讨论会,研究在四坪如何进行“三变”。快十点半时眼睛都有点睁不开了,门口突然传来一声高亢清脆而又婉转多变的女声:周老师,您看谁来了。我挺纳闷,图 4第二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在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龙城校区召开图 3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在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龙城校区召开7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2 卷(第 4 期)2023 年这是谁?宾主相见分外欢喜,相拥握手快速切入话题,是屏南县政协原主席周芬芳,也是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副院长。我后来知道,周主席是屏南传奇式人物,由“黑五类”家庭子女起步,做过中小学教师、乡镇干部、副县长、宣传部部长、政协主席,是土生土长的屏南基层干部。主编完成

36、乡土屏南,说起屏南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潘家恩老师说她是屏南活字典,是祖母级人物,我觉得未来她极有可能被誉为屏南女儿。在后续调研的日子里周主席既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也给我们传授了无数的知识。周主席说:有“病”者,事竟成。在屏南的 7 天时间里,见到了好多被世俗的眼光认为是有“病”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做成了事,以至于我也迫不及待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成为一名“病”人。被称为传统村落文创设计奇才的林正碌先生、被误认为是欠款躲债的曾伟老师、放弃城市生活驻地中国美术学院乡土学院的陈子劲老师,他们都以独有的方式在守护乡村最后的家园。陈子劲老师的工作室坐落于屏南前汾溪村,这位个性十足的艺术家不屑回答他

37、认为无意义的问题。看到他像个孩子似地一路小跑招呼大家,看到他送别我们时孤单的身影,我突然想: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大军中,真正扎根做事的却都是这些率真的人。周主席说:有时候一个人就是一项事业。在屏南的 7 天时间里,我住在香港来四坪村创业开民宿的苏先生家里,苏先生不仅是四坪新村民,还是村委会副主任,经营的松韩屋是纯木质结构的三层小楼,精致而有情调。房间里挂着两块牌子:人生如戏,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在度假中创业,在创业中度假,愿您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不留遗憾,如果遇到请珍惜。我想,苏先生应该是遇到了。周主席说:锄头里挖不出共产主义。在屏南的 7 天时间里,我们见到了能写会画的返乡青年潘国老,“我在屏南

38、有亩田”的邱家姐妹花,还见到军人转业回乡担任村支部书记的谢桂塘。为了下地劳动方便,谢书记常年穿一双雨鞋,我戏称他为“雨鞋书记”。这位 88 年生的年轻人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参军之后转业回乡,聊起自己的家乡和事业时声音洪亮激情澎湃。如今既种地,又养猪养牛,除了嗓门大有点法律人的自信图 7苏先生来自香港,是四坪新村民,任村委会副主任图 6调研团队和陈子劲老师在中国美术学院乡土学院,这是一块土夯的校牌图 5和周芬芳主席、周立老师、吕永清老师在邱家姐妹花的南湾农场8周立等:“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022)外,已经完全看不出是个大学生了。周主席说:蘑菇红云冲天起,人换思想地换砖。该回家了,

39、起个大早随了韩导团队如约访谈大海。大海是返乡创业的退伍军人,已经习惯了长枪短炮对准自己,面对镜头自信地喊:“喝四坪窖藏酒,交四海好朋友。”韩导说:“不错,不错,再来一遍。”等车时,突然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大哥哥,你买我们家的李子吗?”小姑娘热情地看着我。这个只有 7 岁的孩子跟随父母在福州上学,正在度暑假的她特别热爱自己的家乡。“你为什么喜欢呆在村里?”“因为这里有我的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呀。”血缘、亲情、记忆、童趣许多的要素立体综合整全地构成乡土中国的乡愁。哪里是简单粗暴做 5 个方面就可以全面解决问题呢?乡村振兴,激发出所有在乡人的活力才是根本。送我到长乐机场的张师傅聊起自己的村落来满是自豪

40、,各种数据典故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我问他车上挂的花花绿绿的饰品有什么讲究,他回答:没什么讲究,就是自己喜欢,看着开心。开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其实不是件简单的事。林正碌先生、陈子劲老师、曾伟老师、梅庄主、雨鞋书记、大海、潘国老、苏先生,甚至包括周芬芳主席,这些人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吧?不然他们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拯救并激活这些古村落,形成特有的屏南现象和屏南速度。周主席说:过去的屏南,又贫又难;现在的屏南,有点名堂;将来的屏南,赛过江南。我已经是四坪村的云村民了,屏南的赛江南,自然是我所期待的。但我的山西,我的故土呢?八百年的村子对周主席来说已是古村,二百年的房子被拆了都觉得痛心,听闻万安桥

41、被烧毁时周主席潸然泪下,几天都缓不过劲来。山西呢?五千年农耕文明留下多少古村落?或被拆,或刷白。拆了建,建了拆,硬生生新堆起太原古县城来,牌匾上连落款都没法写。以周主席为代表的领导干部所营造出来的优势凸显的政治生态环境,这应该是屏南能够抢抓文创机遇,“艺”想天开,快速激活古村落保护活化利用的秘笈吧。飞机经停武汉,在本该到达降落的时刻再次起飞。所有路过都是异乡,再晚点也得回家。出租车司机停好车,我在小区门口吃了一碗炝锅面。整整 8 天了,没有吃过这倒一股醋嚼一瓣蒜蘸点辣椒让人浑身冒汗的山西面了,还是熟悉的味道,汗倒不全是辣出来的。在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践行地福建省,在形成 摆脱贫困

42、重要思想理论的宁德市,在乡村振兴活化实验的屏南县,跟随“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团队的脚步丈量大地,我再次坚定自己的信念:尽自己所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这簇中国乡建的火种。(初稿成稿于 2022年 8月 31日)三、潘家恩:“共情”之理解 两年前,在屏南四坪古村的一栋老房子里,我给 回嵌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写了题为“不是辩护的理解”之后记。在过去的两年里,这个曾经“空心”的古村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学者,大家一起在乡村发现中图 9大海曾在山西大同某部当兵,退伍后返乡创业,酿造屏南黄酒图 8雨鞋书记毕业于闽南师范学院法律专业,如今是养牛养猪大户9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3、22 卷(第 4 期)2023 年国、在乡村建设中国。如何理解百年历程中的乡建和新时代下的乡村,如何在“再乡土化”中创造出不一样的知识,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这也是我在过去二十年中遇到的困惑,希望在此做些探讨。(一一)从从“同情同情”到到“共情共情”大家都知道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同情之理解”,这个说法估计大家在很多地方都听说过,但我认为光有“同情之理解”还不够,因为所理解的内容很多时候仍然只能作为我们的对象。而“共情之理解”,意思是我们应该在某种意义上去挑战“对象化”处理和“客观/中立”假设,而“客观/中立”背后则是实证主义。我在长期的乡建实践和研究中发现,不少学术研究以及媒体表

44、达看似中立客观,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自己的立场,虽然其常常很隐蔽地说出一些精英的、外部化的结论,而真正的农民和弱势群体在其中常常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我觉得类似处理常伴随着另外一个问题:就事论事。实际上,包括乡村建设在内的很多微观实践背后都有更大的脉络,其充满着复杂性和丰富性,但这些又都不容易得以真正呈现。英国的雷蒙威廉斯是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发展了文化唯物主义并提出“情感结构”这一关键概念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理解情感以及情感背后的社会结构?我们怎样把情感和社会结构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认识?我认为这对我们反思因过度学科化而将彼此联系的事物人为割裂的常见处理是有用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乡村建设中的各

45、种现象,以及为何乡村建设实践中各方观点虽然不同但却能殊途同归;或者我们都朝着相同的目标努力,但实践内容和结果却充满差异;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其实还算努力,但却常常捉襟见肘并充满尴尬其中存在着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我们需要如何进行理解?我们需要把乡建进一步打开!如何做,下面说下我的处理方式。首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超越于一般的“好人好事”叙述?百年乡建史不能停留在“好人好事”层面,但如何做到,是需要一套方法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自觉。在这一点上,我想举一个关于晏阳初所提及“愚、穷、弱、私”的例子,有人类学者对这一常见论述进行反思,认为其把农民“问题化”了,关于此点,乡建团队也有过反思,但我认

46、为我们仍然要对此类批评进行再认识。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能以“后见之明”去理解前人,而需要将他(她)们的言行放到其所处的特定历史脉络之中。比如,晏阳初所痛心的“愚、穷、弱、私”时代,跟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同一个时代,“恨铁不成钢”也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罢,需要对那个时代进行“同情之理解”,但那个时代同样又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同样不能以“愚、穷、弱、私”标签化晏阳初,其不利于对他进行更为脉络化和整体化的认识。若拉通来看,我们一方面看到晏阳初批评农民“愚、穷、弱、私”,但另一方面他也在批评知识分子的“精英化”,批评现代教育与现代知识无法服务乡土,所以才要进行改造并付诸实践。实际上,纵看晏阳初

47、的百岁人生,他在不同时期的认识观点也在发生变化。我说这些话的意思不是为晏阳初“辩护”,而是想说,无论晏阳初还是当代乡建,其实都充满着复杂性,都是特定历史脉络的体现。其次,我认为从“同情”到“共情”,需要强调更容易被忽略和遮蔽的“人”。我们都知道温老师提“三农”问题,其实隐含着一个批评,只谈农业问题的时候某种程度是“目中无人(农民)”的,如果没有农民的尊严劳动与农村的稳态治理,何来农业的安全可持续?所以温老师希望从“一农”问题扩展为“三农”问题,并主张把农民放在首位,但要真正做到,还存在很大困难。此外,今天的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离不开与人打交道,访谈是基本方法,但会发现很多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没有人,还

48、是非常冰冷的东西,而且即便有人,你会发现这个人常常是别人,怎么把别人变成包括自己在内的“活人”和“整体的人”,这是需要我们努力的。就像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事情的好坏对错,每个人也都有他(她)的喜怒哀乐,乡建就更加明显,相信大家都能确确实实感受到当中的酸甜苦辣,既有欢笑也有泪水,既有兴奋也有无奈。我们如何通过其中的复杂与张力更好地理解乡村建设,同时反思今天的主流社会科学书写?再次,从“同情”到“共情”,内在着微妙10周立等:“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022)的立场差异。今天我们回避立场那是自欺欺人与掩耳盗铃。虽然我们不应从字面上对“同情”进行简单化理解,但仍然要看到,“同情”多是一种自

49、上而下的、精英的角度,而乡村建设更强调平民立场和自下而上的推进方式,无论历史还是当代实践。正是这种草根和平民的立场,让当代乡建穿越时空的与历史乡建发生共鸣。举个例子,我读梁漱溟开始的很晚,也没有什么研究上的积累,但却读出一些可能容易被忽略的洞见,比如梁漱溟说近代中国更内在困境是“他毁+自毁”,近代中国是一部“百年乡村破坏史”,他还说,我们乡建人之所以这么难,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想着以多数人为重,也正因如此,恐受多数人之累当我读到这些观点的时候,深以为然。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共鸣?是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乡建实践者,这些问题困惑同样也是我们的苦恼和感悟。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读法,其实是源自相似的角色与工作内

50、容,其容易产生某种共情,也更容易让我们走进梁漱溟的思想世界。(二二)理解何以可能理解何以可能上面谈了“共情”,下面谈谈“理解”。这个理解不是“理解万岁”意义上的理解,我想简单阐述下理解如何成为可能?第一,我们应该有一种话语上的自觉。我们希望能推进对乡村建设的理解与新知识生产,它既不是“好人好事”,也不是“就事论事”,更不是“成王败寇”。那怎么做到?我认为一定要“跳出乡建看乡建”,也就意味着需要有一种整体性视野。钱理群老师给 回嵌乡土 写的序言中提出要对 20世纪中国历史和经验进行再理解,也就是说应该把 20世纪打通,同时看到乡村建设和乡村破坏之间的因果关系、乡村建设和中国革命之间的缠绕关系、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