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博物馆运营如何应对危机提升质量——以国家典籍博物馆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1735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物馆运营如何应对危机提升质量——以国家典籍博物馆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博物馆运营如何应对危机提升质量——以国家典籍博物馆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博物馆运营如何应对危机提升质量——以国家典籍博物馆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4)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博物馆运营如何应对危机提升质量以国家典籍博物馆为例余木子国家图书馆0?引言随着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属性愈发凸显,博物馆的职能也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不仅具有收藏、保存、研究、展示、利用的基本职能,在大众文化普及、社会公共教育、培育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也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然而受疫情形势和社会经济影响,博物馆近几年经营状况普遍不容乐观,无力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文化输出质量、效率和范围,削弱了其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阵地的积极作用。1?国家典籍博物馆运

2、营面临的困局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典籍博物馆运营困难,陷入多重困局,主要表现在资金、业务、职责、技术等四方面。1.1资金困局:国家财政政策收紧导致传统创收渠道变窄财政拨款减少是造成典籍博物馆经营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我国博物馆大多是公共文化单位,自收自支能力较弱,日常运行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投资和自主创收占比较小,被定级为公益一类的博物馆甚至不允许自主创收。然而受疫情影响,近两年国家财政不断收紧,拨付给博物馆的经费逐年减少,典籍博物馆也面临同样的困境。自疫情爆发以来,上级单位拨付给典籍博物馆的财政经费逐年递减,2022 年甚至同比削减超过 70%,这导致典籍博物馆资金短缺局面每况愈下,一时间难

3、以扭转。资金的匮乏不仅让典籍博物馆基础业务难以开展,如没有充足经费举办展览、讲座、社教活动、开发文创产品;甚至连维持最低标准运行都会捉襟见肘,如设备设施老化无力维护,需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保障藏品、库房和展厅安全。典籍博物馆没有多余资金盘活现有资源,致使传统创收渠道受到影响,创收的锐减又让并不乐观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典籍博物馆被迫陷入了资金怪圈,需要及时找到新的突破口打破这一恶性循环,见图 1。1.2业务困局:疫情防控常态化导致基础业务开展门槛提高展览是博物馆展示与传播文化最重要的媒介,摘要以国家典籍博物馆为例,分析其在疫情期间从顶层设计、外部合作、多元融合和数字技术等四方面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并

4、对其运营效果进行佐证总结,从观众人数、办展水平、新业态发展、综合影响力等多个维度阐述了典籍博物馆取得的良好成效。基于此,笔者以点带面,围绕自身定位、综合实力、模式转型等三方面对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进行设想和谋划,力求探索出一条坚实的、有特色的、可持续的博物馆创新发展之路。关键词博物馆典籍运营发展doi:10.16703/ki.31-2111/n.2023.04.011余木子.博物馆运营如何应对危机提升质量以国家典籍博物馆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4):70-76.实践探索70-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4)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是博

5、物馆的业务之基、立身之本,然而疫情防控常态化致使典籍博物馆举办展览面临诸多困难。典籍博物馆的展览主要分为自办展与合办展,合办展又包括巡展、引进展等,疫情不仅对典籍博物馆的自办展造成冲击,对于馆际间展览引进和输出的影响也非常大。首先,疫情防控常态化让馆际间的合作“门槛”不断提高。为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政策,典籍博物馆在馆外人员进馆、跨省交流等方面变得格外谨慎,这导致馆际间的交流合作限制变多、推进困难;其次,疫情随时爆发的不可抗力也给很多正在进行中的合作项目带来阻力。协议终止、合同难履行等现象频发,展品运输、展厅施工、线下交接被迫中断的情况屡见不鲜,对外交流项目因不确定因素随时会被搁置。这些都导致典籍

6、博物馆基础业务开展动力不足、缺乏保障、面临风险。1.3职责困局:文化输出率降低导致社会职责难履行以物教人、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是新时代博物馆的重要职责。然而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典籍博物馆有效履行这一社会职责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闭馆政策下的典籍博物馆无法做到足时面向公众开放,公众获取文化知识和服务的时长被压缩;另一方面,预约限流政策下的典籍博物馆无法尽数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只有较少观众能够如愿享受到典籍文化的熏陶。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典籍博物馆的文化服务从“全民共享”变成“限时限量”供应,文化输出总量、范围、效率均呈直线下降,观众投诉预约难、看展难、体验差等现象十分普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严重失

7、衡导致典籍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公信力受到影响。同时,因闭馆时间长、客流量少等原因,展厅等场地资源闲置、展览等文化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时有发生,典籍博物馆传播文化的渠道变窄,社会教育职能难以充分发挥,致使其社会职责进一步被削弱。1.4技术困局:追求创新性发展带来的数字化挑战新时代的博物馆不仅要有好的内容、美的形式,更要运用新的方法、灵活的手段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1。我国博物馆早在多年之前便开启了“云”上数字化探索,疫情爆发又为这一探索按下了快进键,一时间云展览、云直播、短视频从刚需转为常态,成为博物馆有效应对疫情、实现智慧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疫情期间,典籍博物馆紧跟时代

8、步伐,尝试将线下活动转战线上。然而在数据大爆炸的今天,浅尝辄止的探索并未能让典籍博物馆从海量资讯中脱颖而出,数字化转型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全媒体时代,线上内容普遍具有“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实现现象级传播需要创新内容形式、拓展传播渠道、了解用户需求2,但典籍博物馆缺少数字加工和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经验。一方面,典籍博物馆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图 1国家典籍博物馆资金流走向示意图71-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4)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线上业务开展;另一方面,典籍博物馆缺少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撑数字化建设长远发展。技术、人才、资金的不足限制了典籍

9、博物馆的“云”端探索,导致线上发布内容缺乏新意、效果欠佳,对受众而言吸引力不足,传播范围十分有限。2?国家典籍博物馆应对困局的举措与成效2.1应对困局采取的举措面对疫情带来的困局,典籍博物馆多措并举,从政策、资金、业务、技术四方面着手,为有效扭转疫情困境、实现良性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2.1.1?以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作为政策突破口为提升应急响应速度和应对危机能力,典籍博物馆不断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健全体制机制,为业务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2022 年上半年 国家典籍博物馆应急情况处置方案出台,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从参观服务、安全保障、设备设施、应急处置等方面,对疫情期间观众服务突发事

10、件处理方法加以规范。在此基础上,典籍博物馆在实践过程中将顶层设计落地转化,形成了更为系统、完备、科学的具体措施,体现在展厅限流标准、人员分流对策、便捷式无接触服务等诸多方面,让典籍博物馆在后疫情时代的运营中更加规范高效、有据可循。2.1.2?以拓展外部合作、吸纳社会资本作为资金突破口面对资金困境,典籍博物馆将提升自主创收能力作为重要推手,积极拓展外部合作,加强对社会资本的运用,围绕文化消费新热点、新趋势不断筹划新项目,形成“共担成本、共分效益”的新型创收模式,实现资金的多源补充、良性循环,并不断深化与抖音、哔哩哔哩、耳朵里的博物馆等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一是转变办展模式,通过引

11、进合办,减少举办新展的前期投入;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提升馆藏 IP 价值、扩大品牌效应,代替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经费投入。2.1.3?以跨界多元融合、创新展览模式作为业务突破口当下,传统单一的展览内容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博物馆需要带给观众更多维的信息,对他们产生情感的激发或思维的触动,增加展览的吸引力3。典籍博物馆不断探索实践,力求融合多重元素,丰富展陈内容及形式,打造跨界复合型展览。一是实现展览主办单位的跨界融合。这种跨行业、跨领域的交流互通,拓宽了展览选题策划范畴,促进了不同领域间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也起到了优化运营成本、降低疫情风险的重要作用;二是实现展览与文创产品的跨界融合。

12、将文创商店作为展厅参观的“最后一公里”,让典籍文物借助文创产品这一载体形式,走出展览融入生活,建立起公众居家期间与典籍博物馆的情感联结;三是发挥游艺在展览中的应用。通过开发展览配套游艺活动,提升展览的趣味性和观众的主动参与性,探索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典籍文化,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2.1.4?以数字技术应用、智慧展馆探索为技术突破口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 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加工、利用与传播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博物馆行业适应潮流转型升级的步伐逐步加快。典籍博物馆顺势开启探索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业务的新发展模式。疫情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交方式发生深刻转变,足不出

13、户“云”端畅游成为新晋时尚,这进一步加深了数字技术在典籍博物馆的应用,云看展、直播探馆等活动相继推出。同时,典籍博物馆还先行探索“智慧展馆”这一文化服务新模式,即基于馆舍、展览、展品搭建起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并借助数字手段打通人、物、数据之间的交流壁垒,实现馆方、展览、观众三方的互通与共享,见图 2。2.2应对困局取得的成效2.2.1?观展人数稳步恢复得益于政策的有效指引和落地实施,在采取预约限流措施的前提下,典籍博物馆观展人数依然实现了快速回暖,2022 年接待观众人数较 2021 年同比增长 17.35%,较 2020 年同比增长 175.09%,在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同时

14、,保障了到馆观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得了开馆期间零感染的防疫成果。同时,在确保展厅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典籍博物馆各项基础业务也在有序推进,如根72-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4)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图 2“智慧展馆”运作模式据观众需求提供专业讲解、举办特色研学活动,公共教育服务范围覆盖国家党政机关、文博单位、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等各阶层人群。典籍博物馆以展览为视角、以讲解为媒介,促进了典籍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满足了各界人士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2.2.2?自主办展能力不断提升为有效应对疫情,典籍博物馆

15、不断修炼内功,精心打磨展览内容,策划推出了更多精品展览。一是基于跨界融合与外部合作,展览的主题和类型更加丰富。以“邂逅 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为例,该展览由典籍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叙利亚文物与博物馆管理总局共同举办,这是典籍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举办的首场中外合作展,也是首场器物类展览,实现了办展主题和类型上的突破。展览三家主办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票务收入划分收益,有效解决了办展资金问题,为保障展览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三方文化资源的交融与碰撞,让展览的呈现形式新颖、别致且独具异域色彩,开展仅一个月便吸引 3 万余人到馆参观。火热的观展浪潮让各大媒体纷纷给予高度重视与跟踪报

16、道,近 80家媒体对展览进行了宣传推广,其中主动来函报道的媒体有 29 家,促使典籍博物馆持续成为新闻热点和文化风向标,展览得到了公众和媒体的多方认可;二是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展览质量和数量齐头并进。以“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 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为例,该展览在疫情期间从线下发展到线上,已累计推出线上巡展 300 余场,足迹遍布 10 余个省市。典籍博物馆通过数字手段让“云”游看展成为常态,不仅满足了人们在居家、隔离、闭馆等特殊时期的文化需求,同时还因展览质量佳、辐射范围广、惠及公众多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斩获了“2021 年度北京市博物馆优秀展览”这一业界专业奖项。2.2.3?新业态不断涌现基

17、于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典籍博物馆在新兴业务形态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真正做到了能“博”能“舞”。在数字藏品方面,典籍博物馆利用馆藏 IP 与阿里巴巴鲸探平台开展合作,发布的 5 万件 天工开物数字藏品上线后即告售罄,激发起了大众对传统典籍文化的持续探讨和关注。在研学活动方面,推出“传统动画工作室”研学项目,通过在博物馆里设置画室,将传统典籍与经典动画生动结合,活动吸引了近 3?000 人次参与其中,受到了各年龄层观众的喜爱与欢迎,拓展了典籍博物馆的美育实践教育基地功能。在沉浸式体验方面,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推出国内首款博物馆“线上 H5+线下真人 NPC”展览实景解谜游戏“古籍保

18、卫局”之“山海社的宝藏”,提供了以观众为中心的全新展览体验方式,激发起公众对古籍保护事业的兴趣与关注;此外,还围绕“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 永乐大典的回归和73-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4)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再造”展设计情景剧,通过“表演”诠释展览内容、升华展览效果,让展览的呈现形式更为立体、更接地气,吸引了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走进典籍博物馆,体验“玩转”博物馆的乐趣。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先后围绕“敦煌遗书”“甲骨文记忆”“永乐大典”等展览自主研发千余款文创产品,深受大众喜爱且好评不断,三年来天猫线上网店粉丝量已近 40 万。新兴业态的发展为典籍博物馆

19、打通了资金渠道、丰富了资金来源,以此为补充,各项主营业务也得以有序开展。2.2.4?综合影响力日趋深远社会影响力方面,在 2022 年“4 23 世界读书日”和“5 18 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典籍博物馆与央视频、在艺媒体平台联合举办“遇见典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典籍的力量”两场特色讲解直播活动,全平台流量超过 60 万人次;七夕期间,典籍博物馆直播节目 跟着古籍去飞天抖音平台播放量超过 500万,与央视新闻合作栏目 典籍里的七夕一起晒书吧,全平台播放量超过 1?200 万,收视率屡创新高。线上直播节目取得的热烈反响促进了典籍博物馆新媒体平台粉丝量的快速增长,进一步扩大了典籍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社会

20、影响力。业界影响力方面,基于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典籍博览交流专业委员会在国家图书馆成立的背景,典籍博物馆牵头建设行业专家智库,通过凝聚人才队伍,加速整合图书馆、博物馆、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实现跨界对话,促进了更多社会资源向典籍行业倾斜;此外,典籍博物馆还围绕展览交流、学术研究、藏品保护、研学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搭建业界交流平台,为规范行业发展、实现高质量互动提供统一指导,加速成果经验复制推广与落地转化,提升了典籍行业整体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创新创造水平。以“文梓共采 笔墨同辉从古代经典诗词到现当代文学”展为例,该展览将古代经典诗词相关古籍、现当代文学名家手稿、当代名家书法作品共同展出,实现了博物馆

21、与文艺界资源的优势互补,让文学艺术与书法艺术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以文化艺术与经典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典籍博物馆在世界读书日期间切实发挥出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的重要作用,充分彰显了作为国内首家典籍类博物馆的行业引领作用,提升了典籍博物馆的业界影响力。3?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的对策建议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对疫情的总体介绍可知,自 2020年以来,我国的新冠疫情防控大体上已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突发疫情应急围堵阶段,主要是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持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总体战略;第二阶段是常态疫情防控探索阶段,核心是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第三阶段是全链

22、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特别强调快速准确,主要针对变异毒株的相关特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第四阶段是科学准确、动态清零全面防控阶段,除了强调快速准确性外,更强调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防止疫情的社会传播4。在取得了三个阶段性胜利之后,我国疫情防控已步入第四阶段并接连向好。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回升,我国文旅事业也正朝着疫情前的正常水平稳健复苏。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的事业发展也即将步入后疫情时代的崭新历史阶段。所谓后疫情时代,其实是疫情时代的延续,也是介于疫情时代与正常时代间的过渡时代,意味着人类将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由于人类已顺利渡过疫情时代的重重考验,面对疫情已形成了系统、规范且高效的应对模式,因而在这一时

23、代,疫情是可控的,虽会时起时伏,但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已经大幅衰减,以至达到一个无伤大雅的水平。同时,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习惯为适应疫情冲击业已发生较大改变,所以在疫情时期积累的经验与方法对后疫情时代都将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就博物馆行业而言,疫情虽然给博物馆当下的发展制造了种种困境,但也让其催生了更多的业务可能。此外,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反复无常”和“摸索过河”的实践后,博物馆在疫情时代练就的应对危机的本领和建立起的日趋成熟的发展模式,也将助力其在后疫情时代妥善规避风险、稳健谋求发展。所以在后疫情时代,博物馆需要凝神静气、沉下心来,做好疫情期间各项工作及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将挑战转换为机遇

24、,对整个行业的业务转型和未来走向做出长远、精确的判断,主要体现在:一是博物馆要找准发展定位,在后疫情时代要更加突出公共性、服务性这两个属性,面向社会充分开放藏品、展览、研学等馆藏资源,74-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4)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保障公众均等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切实成为新时代培育大众、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二是博物馆要增强自身硬实力,从完善服务功能、吸纳外部资源两方面壮大自身力量,深耕核心业务、拓展全域合作,借此提升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博物馆要加速创新和智慧转型,通过利用创意思维、数字手段顺势而为,探索出博物馆

25、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案,实现主营业务的推陈出新和综合业务的高度智能化发展。笔者通过总结典籍博物馆在疫情时期的举措与成效,并基于上述三点判断,以期以点带面,为后疫情时代博物馆行业的平稳运营和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与借鉴作用。为此,在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更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以化解所遇到的资金、业务、职责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困局。3.1以馆藏为立身之本馆藏是博物馆一切业务开展的基石,是文物“活”起来的第一步。馆藏研究是一项基本功,是后续推动博物馆工作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博物馆要持续加大对馆藏的基础研究力度,充分挖掘其历史内涵、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精神价值,通过整合

26、优质馆藏资源形成核心资源优势,挖掘出博物馆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打造自身特色品牌。其次,博物馆还要加强对馆藏的揭示与利用,做好年度展览的统筹规划,处理好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之间的关系,以此完善立体化展陈体系,提升自主策展办展能力。一方面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重大历史题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重要节庆纪念日等专题策划主流展览;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潮流、立足社会大众文化需求,策划类型多元、题材丰富、受众广泛的特色展览。3.2以设计感为创新之源好的展览不仅依赖于好的内容,更依赖于好的呈现形式。当下很多博物馆都在突破以往平铺直叙的展陈手法,运用场景还原、色彩搭配、线条转换等方式进行展览形式设计

27、上的创新。在此基础上,博物馆还可进一步尝试运用意境渲染的手法,对展览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运用灯光、音乐、气味等营造氛围、引发代入感,丰富展览内涵和观众的感官体验。如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寥杜小同水墨作品展”,因展品内容多与大海有关,便将海洋味道的香水扩散在展厅中,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北京画院美术馆在举办“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 矿工图组画研究展”时加入了背景乐 大地之歌,用昂扬的音调凸显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豪情悲壮5。未来博物馆也可借鉴这种方式,在展览形式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感官元素,通过意境叠加让原本静态的展览流动起来、活跃起来,增进观众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引发对展览的共鸣,从而进一步提升展览

28、的观赏性。3.3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后疫情时代,应用互联网、融合新媒体已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看展方式和博物馆创新文化内容、扩展传播渠道的重要手段。政府层面在鼓励引导、平台搭建、政策倾斜等方面打出的组合拳,也为博物馆开展数字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2020 年初,国家文物局印发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序推进文博单位恢复开放和复工的指导意见(文物办函 2020190号),号召各地博物馆积极利用数字资源开展线上服务,丰富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6,同时利用“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向公众持续推送线上展览。2022年“5 18 世界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对外发布数据称,2021 年全国博物馆策划推出 3?0

29、00 余个线上展览、1 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 41亿人次7。这是国家文物局首次将网络展览数量及浏览人次纳入统计,意味着线上业务量已被纳入博物馆年度业绩考量范围,在日后博物馆定级、奖项评选等方面或发挥重要作用。技术、需求、政策的同步推动,让数字技术在助力博物馆业务转型升级方面大有可为。未来,博物馆应实现线上业务与线下业务并驾齐驱,让线上业务真正成为支撑博物馆运营发展的主力军。3.4以资源互补为重要支撑资源共享、互利合作是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博物馆应充分借助馆际合作模式,通过互取所长实现优势互补,以此发挥好守护、传承、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最大

30、效能。一是搭建业界交流平台,增加馆际交流互动频次,通过统一组织与高效率合作,推进博物馆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破解行业发展难题,为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前瞻性思考和导向性建75-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4)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How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useum OperationTake the NationalClassics Museum as an Example/?YU?MuziAuthors Address

31、?National?Library,?E-mail:?Abstract?Influenced?by?the?COVID-19,?the?museum?industry?has?generally?experienced?a?decline?in?business?volume,?operational?difficulties,?and?declining?public?service?levels,?and?has?fallen?into?a?development?dilemma?in?terms?of?capital,?business,?responsibilities,?and?te

32、chnology.?Taking?the?National?Museum?of?Classical?Books?as?an?example,?this?paper?analyzes?its?main?measures?taken?during?the?epidemic?from?the?four?aspects?of?top-level?design,?external?cooperation,?multiple?integration?and?digital?technology,?and?summarizes?its?operating?effects.?It?describes?the?

33、good?results?achieved?by?the?museum?from?multiple?dimensions?such?as?the?number?of?visitors,?exhibition?level,?new?business?development,?and?comprehensive?influence.?Based?on?this,?the?author?conceives?and?plans?the?development?direction?and?implementation?path?of?the?museum?industry?in?the?post?epi

34、demic?era?from?point?to?area,?focusing?on?its?own?positioning,?comprehensive?strength?and?mode?transformation,?and?strives?to?explore?a?solid,?distinctive?and?sustainable?innovative?development?path?of?the?museum?industry.Keywords?epidemic?situation,?museum,?classics,?operation,?development作者简介:余木子(

35、1992),女,国家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博物馆运营管理及公共教育研究,E-mail:?850249773?。(2022-09-13 收稿;2022-11-21 修回)议;三是复制推广成果经验,引导国家级博物馆、经济发达或文化资源丰富省份的大馆向地市馆、中小馆分享文化资源和经验案例,促进文化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让文化发展成果辐射到更多地区、惠及更多人群;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业界各类专家智库作用,通过培训、专题研讨、业务交流等形式,提高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提升博物馆文化服务供给水平;五是引入市场合作机制,培育行业自主品牌,加速研究成果落地转化,实现博物馆藏品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

36、的有效统一。4?结束语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是博物馆的重要使命8。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在面临困境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机遇。化危机为生机的关键是,博物馆要把握住时代脉搏、立足公众需求做出创造性转变,并结合自身情况,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以此,博物馆便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力量,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应有之力。参考文献1王敦琴.新时代公共博物馆的重要使命N.光明日报,2021-03-25(8).2唐怡.全媒体时代如何走好“群众路线”“现象级”传播过程中的大众参与J.新闻与写作,2021(03):95-98.3孙嘉.吴洪亮:今天的展览不是为了跨界而跨界J.美术观察,2021(12):12-15.4中国政府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2022 年 5 月 6 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EB/OL.2022-05-06.http:/ 年 7.79 亿人次“打卡”博物馆Z/OL.2022-05-18.http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