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本我、自我、超我的挣扎与对抗——从真假美猴王到甄贾宝玉的互文诠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1510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8.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我、自我、超我的挣扎与对抗——从真假美猴王到甄贾宝玉的互文诠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本我、自我、超我的挣扎与对抗——从真假美猴王到甄贾宝玉的互文诠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本我、自我、超我的挣扎与对抗——从真假美猴王到甄贾宝玉的互文诠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1本我、自我、超我的挣扎与对抗从真假美猴王到甄贾宝玉的互文诠释韦正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内容提要】就文本结构而言,曹雪芹用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让西游记里的真、假变成红楼梦中的贾(假)、甄(真),使得两个不同文本的主角移形换位,让真、假美猴王与甄、贾宝玉在文本场域上形成互文,也让甄、贾宝玉在文本结构上形成内证。就文本边际而言,孙悟空与贾宝玉在本我、自我、超我的挣扎与对抗中形成互文。他们来历相同,均是仙石所化;性情相似,都是反对封建专制的斗士;归宿相通,孙悟空皈依佛门,贾宝玉遁入空门。孙悟空一棒打死六耳猕猴,超度“本我,象征佛家涅架,打破“顽空”,悟得“真空”。贾宝玉破

2、除“我执”,看破红尘,选择心寂,皈依三宝。本我自我贾宝玉【关键词】孙悟空超我西游记中的美猴王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塑造的一位经典的主人公形象,与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塑造的主角贾宝玉在角色转化和形象塑造上有着场域的互文。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主人公形象塑造会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每一篇文本都联系着若干篇文本,并且对这些文本起*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 0 2 1TS085)的阶段性成果。182第二十五辑文学理论前沿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文本场域,“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辩认的形式存在着其它的文本;警如,先时文化的文

3、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近些年来,“红学”研究者也曾注意到这两部经典名著在文本互文视域下主人公之间的联系。但更多的关注点在甄、贾宝玉关系、形象、婚事等考证。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在艺术形象塑造上不仅存在场域的互文,更在原型神话、人物情节、角色塑造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以西方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分析理论,对文本解构,试图换一个角度,从真假美猴王到甄贾宝玉,探讨二者的文本场域互文以及对前者的改编与接受,很有研究价值。本我的觉醒一人性本能的痰狂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超我”是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晚

4、年对自已所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的一次修正。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认为,人的性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这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在一定的媒介作用下可以进行转换。“本我”亦称为“力比多”,是人格构成的最底层,它没有道德与是非的阈限,遵循“享乐原则”,是生命的原始本能。“自我”是处在“本我”与“超我”阈限之间的媒介,它既有对“本我”性欲的限制,又能依照“超我”的道德诉求,它会根据现实和客观环境来调整内在需求。“超我”是最高道德的化身,是理想化的“自我”。西游记作为我国古代极具代表性的一部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萨莫瓦约:互

5、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3,第5 页。2李飞跃:王昌龄出塞)诗的历史互文与文本场域,文学评论2 0 2 0 年第3期,第121页。3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 8 7,第21384页。183本我、自我、超我的挣扎与对抗一路降妖除魔,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其中,出现在小说第五十七到五十八回中的“真假美猴王”故事是西游记的高潮部分,把整部小说推向了高潮,故事主要描写孙悟空与唐僧两人之间的矛盾。事由是孙悟空因打杀强盗,与唐僧在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上起了争端,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六耳猕猴假冒孙悟空,打伤了唐僧,并抢走了行李。沙僧从观音

6、处找来孙悟空,因此出现了真假美猴王大战,观音、玉帝、唐僧等无法分辨哪个是真孙悟空,最后如来佛祖识破了假冒孙悟空的是六耳猕猴,孙悟空一棍将他打死,师徒俩得以团聚。有学者指出,真假美猴王其实就是一个人,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一个分身,孙悟空在行为上叛逆性强,对唐僧欺软怕硬的做法有轻视心理,这是两人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实质上代表了孙悟空原始欲望的“本我”与理智节制的“自我”之间的较量,最终“自我”战胜了“本我”,真猴王消灭了假猴王,继续护送唐僧西行。孙悟空本是天地孕育生成的一只石猴,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无父无母,不受任何约束。如西游记第一回描述他的出生极为不凡那座山

7、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进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1孙悟空无父无母,天地所生,仙石孕育而成,其石“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说明其有成仙之资,“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未脱胎之前,已有通灵之意。孙悟空一出生便是自由自在的,后来访仙学艺,进龙吴承恩:西游记,黄肃秋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8、0 5,第3页。184.五辑第二文学理论前沿宫,闯地府,闹天宫,随心所欲。事实上,孙悟空不具备普通人从幼儿时代起通过父母训练所习得的道德观念和善恶之别,他无所顾忌,通过行动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占山为王、夺金箍棒、勾生死簿、自封齐天大圣、搅乱蟠桃宴、偷吃金丹等,按照现实的准则来看,其行为已严重触犯天条,为世法所不容,然而这些表现却是典型的“本我”的完全释放,“本我”是先天的本能,它是由最基本的欲望组成的,受“享乐原则”的支配,没有道德与时空的限制,也不考虑现实环境和造成的后果,只追求心里最大限度的满足。孙悟空因性子急与唐僧不合,常因做错事被唐僧驱逐,他内心反对唐僧的“教条主义”管理,生气时甚

9、至想用金箍棒打唐僧,唐僧为了更好地教导孙悟空,便给他戴上了金箍,从此紧箍咒成了他制服孙悟空的法宝,只要孙悟空稍有不从,唐僧便会念咒语,最后孙悟空会因疼痛难忍而被迫屈服。细读文本会发现,在这部小说中,孙悟空有好几次因不服从唐僧而被逐,最后又因无处可去再次回来,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孙悟空为所欲为的个性与皈依佛门后受戒律所限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与“自我”的区别。纵观全书,孙悟空与唐僧之间较大的冲突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小说第十四回,唐僧将孙悟空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孙悟空在路上因无故伤人性命被唐僧遣责,生气驾筋斗云出走;第二次是在小说第二十七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唐僧认为他平白无故伤

10、人性命,不再认他做徒弟;第三次是在小说第五十六回,孙悟空因打死草寇而被唐僧驱逐,于是出现了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将这三次冲突联系起来,我们发现,这是孙悟空的“本我”逐渐被压制而“自我”逐渐强大的过程。从孙悟空的角度来看,他是想忠心保护唐僧,但当他得不到唐僧的理解被逐时,内心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假孙悟空是真孙悟空的“本我”表现,如来佛祖曾点出假孙悟空乃六耳猕猴所变,而真孙悟空属哪类猴全书却只字未提。真假美猴王之战,结果是“自我”完全战胜了“本我”,孙悟空与唐僧之后也无太大冲突,说明孙悟空对佛法的理解和接受。孙悟空和贾宝王光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 9 4年

11、第3期,第6 3 6 5 页。2王莉:“真假美猴王”故事的心理学解读,长沙大学学报2 0 0 9 年第1期185本我、自我、超我的挣扎与对抗玉,一个是神话世界中的异端,一个是现实社会中的叛逆,集中体现了吴承恩和曹雪芹的美学理想。西游记的真假美猴王与红楼梦所塑造的甄贾宝玉角色之间存在互文关系。曹雪芹对这段故事进行改编,其述贾宝玉的前身也极为不凡。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埋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12、2孙悟空与贾宝玉是两个不同文本和时空场域的人物形象,虽然风马牛不相及,但吴承恩和曹雪芹在构思这两个光辉形象时却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他们的来历都和石头有关。二者皆是灵石所化,受天地精气,在胞胎之时,已吸日月精华,有通灵之意。他们虽同源所生,皆系仙石,但前者是无用之用,即无所用,故天成,得天独厚,钟灵毓秀;后者则是有用之无所用,见弃独留,故自怨自艾。这是曹氏高妙之意,其诗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以浪漫主义的人物形象与现实主义的主人公“互文”以自喻,无用见弃。按弗洛伊德理论,“本我”是天生的,是人格的最底层,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等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

13、各种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孙悟空从石胎出生后,遇风化为石猴,五官皆俱,四肢皆全,学爬学走,与群猴为伍,与生俱来,这是动物的本能。其出生之后,整日与众猴戏耍,因缘际会,发现水帘洞,成为众猴之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本我”对此还是极度恐惧,故孙悟空忧愁哀凄,对众多猴子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朱彤:“从猿到人”孙悟空、贾宝玉思想性格纵横谈,红楼梦学刊19 8 5 年第3辑。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2 1,第2 页。本文所引红楼梦2原文皆出自此版本,不另注。姜超:贾宝玉与孙悟空,红楼梦学刊19 8 6 年第1辑。3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长春出版社,2 0

14、0 4,第2 2 3 2 2 4 页。4186.十五辑第文学理论前沿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正是出于“本我”的恐惧和对长生的渴望,孙悟空在众猴的鼓励和筹备下离开花果山到三星洞拜菩提老祖求道。求道归故里,剿了混世魔王,“自我”成为混世魔王,往龙宫借兵(定海神针),与牛妖七王为伍,魂闹地府,删减簿籍(生死簿),正是基于“本我”的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对现有秩序的挑战。“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其为“力比多”(libi-do),是一种“性的能量”(sexual energy),即“饥饿能量”(hunger ener-gy)

15、的一种形式。王宁先生认为“力比多”的满足至少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通过心理结构中的理智的力量,即通过自我或超我的调节来克服这种原欲;第二种是通过转移到其他目标上去,像艺术家一样,将原欲升华为高雅的精神文化产品;第三种是将“力比多”投射到异性对象上去,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出现退却,力比多便再度被带回到自我中去。如孙悟空应玉帝旨意上天做“弼马温”,他工作认真负责,将玉帝的天马养得肥体壮。但当听到“弼马温”是个不人流的官时,他就撒手不干了,回花果山逍遥自在。他第二次上天,照看王母蟠桃园,亦因蟠桃宴没有请他,故大闹蟠桃宴,盗太上老君仙丹,彻底不干了,回到花果山。此次风波太大,激怒了玉帝,他遣十万

16、天兵天将,讨伐孙悟空。孙悟空彻底释放本性,一路打上南天门,进凌霄宝殿,高唱“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按照弗洛伊德对“本我”的描述与界定,“本我”只遵循“享乐原则”。从孙悟空闯龙宫、闹地府、搅蟠桃宴等故事可看出,他凡事不顺心意就彻底反抗,从而避免痛苦与不快。孙悟空从五行山下脱困拜唐僧为师,因性子与唐僧不合而多次被逐,紧箍咒便成了唐僧制服他的法宝。事实上,孙悟空内心对教条、观念是不赞同的,假孙悟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真孙悟空心中不满及反叛的一面。真假美猴王之争,反映的是各自观念的不同,是人性中善与恶的斗争。如来佛祖道出假孙悟空的真实面目,让自我一一真美猴王一月服从现实要求,将本我一一假美猴王

17、一一一棒打死,标志着孙悟王宁:阐释的意义和意义的阐释一重读新感觉派小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1学版)19 9 2 年第3期,第9 2 页。187本我、自我、超我的挣扎与对抗空心理矛盾上的斗争结束。0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塑造的贾宝玉亦是遵循“本我”原则,在情节安排上伏脉千里,草蛇灰线,与甄宝玉形成互文。红楼梦里甄、贾宝玉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是甄、贾两家都是功勋之后、诗礼之家,都享有接驾殊荣,都曾经获罪抄家,后来被赐还世职;二是甄、贾二玉同名、同貌,都受祖母溺爱;三是甄、贾二玉都尊重青年女性;四是他们都厌学逃学。甄、贾宝玉虽容貌相同,性格相似,但其发展路径却有所不同。甄宝玉响应家长对他的期望,

18、参加科举考试,走上经济仕宦之路,而贾宝玉却依然坚持自已的初心,拒绝这种被强加的家庭责任和社会期待。事实上,这一真(甄)一假(贾)、一有一无、一仕一隐中所折射出来的是那个时代所有贵族子弟或者整个社会的缩影。贾宝玉梦中所见的甄宝玉,不仅与自已性情相同,而且同名同貌,可以说,甄宝玉不仅是贾宝玉镜中的影像,也是贾宝玉人格中的一部分。贾宝玉因嫡出,与祖父外貌形似,祖母对其更是疼爱有加,除了偶有不讨其父贾政欢喜外,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被称为“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曹雪芹在文本结构虚实转换中,以甄(真)贾(假)互代的形式撰文。如借贾雨村的口道出:“去年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

19、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倒是个难得之馆。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学生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心里糊涂。又常对跟他的小厮们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人了。也因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这里明写甄宝玉,但暗里与贾宝玉别无二致。再如作者借甄府四个女人之口说:“虽然我们宝玉淘气古怪,有时见了人客,规矩礼数更比大人有礼。所王莉

20、:人性的自我矛盾和超越一“真假美猴王”与秘密的共同命运者,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11期。2周彩虹:甄宝玉、贾宝玉的心理分析,名作欣赏2 0 2 0 年第6 期。188:五辑第二文学理论前沿以无人见了不爱,只说为什么还打他。殊不知他在家里无法无天,大人想不到的话偏会说,想不到的事他偏要行,所以老爷太太恨的无法。就是弄性,也是小孩子的常情;胡乱花费,这也是公子哥儿的常情;怕上学,也是小孩子的常情:都还治的过来。第一,天生下来这一种刁钻古怪的脾气,如何使得.”甄、贾宝玉都把自己圈画在自己的一方世界里,而家就是本我释放的地方,故其脾性喜怒无常,暴虐浮躁,稍有不合心意,就“发疯”,故成

21、为家里的“混世魔王”与孙悟空同为“混世魔王”不同的是作者有意把甄、贾两个“混世魔王”放在一个窄小的圈子里蒙养,有着比天高的任性,却逃不出比纸薄的命运,有着美猴王“混世魔王”的本性,但没有美猴王通天彻地的本事,故只能蜗居在家里,集万千宠爱,由众人惯着。从“本我”构成和所遵循的原则来看,孙悟空求长生、闯地府、闹天宫等与贾宝玉在贾府的“混世魔王”行径极其神似,因为“本我”是人性的本能,它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无意识的,它不受社会道德的束缚与权利的钳制,它只追求“享乐原则”,本能一旦没有被满足,就会发疯发狂,犹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与贾宝玉大闹贾府一样,它不会考虑后果,只一味追求自我满足。自我的突围寻找心灵的平

22、衡“自我”是人格主体心理的中间层次,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必须遵循现实的原则,是个体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是自觉心理层次。孙悟空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漂洋过海,翻山越岭,度过数十个春秋到南赡部洲求道,其间吃过不少苦头,遇过不少劫难,但作者一笔带过。古语有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从禽言兽语到人言,就是“自我”意识的体现。孙悟空在菩提老祖门下修道七年,戒掉急躁的猴性。“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于是祖师提“术”字门道、“流”字门道、“静”字门道、“动”字门道让孙悟空选择,孙悟空依189.本我、自

23、我、超我的挣扎与对抗次问是否能得长生,祖师答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祖师闻言,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孙,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人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人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孙悟空正是在“自我”体认下,耐住了兽性的“本我”,在三星洞菩提老祖门下挑水打柴,吃了后山七年的桃子,才得到菩提老祖的认可,方予以传道,正应了道不可轻传之故。与此同时,

24、在做每一次选择的时候,孙悟空都不忘初心,本着求长生的信念,不被祖师众多道“术”所诱,又能超越“自我”,进人“超我”,悟出祖师在头上打三下的哑谜,虽被同门师兄弟抱怨,贱嫌恶,他也不恼怒,满脸赔笑,终得祖师真传,先修长生之道,再修七十二般变化,最后又修得“筋斗云”诸多道术,终成道果。贾宝玉和孙悟空在悲剧意蕴的深层开掘上存在诸多共同点:总体人生的悲剧,由叛逆到顺应现存秩序,最后选择宗教作为精神归宿。在自我体认的性格构建上,曹雪芹对红楼梦里的主人贾宝玉做了一个艺术化的处理,贾宝玉是虚写,而甄宝玉则是实写,此二人不管是家庭背景还是外貌别无二致,一模一样。如“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

25、,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视而有情”。又“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这是对两人形貌的文学叙写,犹如一人,差别之处在于,甄宝玉少了一块“通灵宝玉”。二人的生活习惯、喜好、脾性,在十三岁前一模一样。故在原著第五十六回,甄、贾宝玉梦游相见,彼此相认,亦真亦幻。袭人道:“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的影儿。”麝月道:“怪道老太太常嘱吋说小人屋里不可多有镜子。人小魂不全,有镜子照多了,李彬霞、李德恒:贾宝玉和孙悟空形象悲剧意蕴探微,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 9 5 年第3期

26、。.190十五辑第二文学理论前沿睡觉惊恐作胡梦。自然是先躺下照着影儿顽的,一时合上眼,自然是胡梦颠倒;不然如何得看着自己叫自己的名字?”由此观之,甄、贾宝玉镜梦之隔,梦里不知身在镜,醒来不知镜在身,镜里的甄宝玉即镜外的贾宝玉,他们只是在两个不同的平行时空活着。在世人看来镜里的甄宝玉是虚幻的,镜外的贾宝玉是真实的,但作者却用虚幻的笔墨写着贾宝玉,用真实的笔调叙写镜里的甄宝玉。甄、贾二玉性格由合而分的过程,是作者在世俗化与个性化之间游移并最终取舍的过程;二玉最终的性格分裂,也流露了作者创作心理的矛盾。曹雪芹的红楼梦塑造甄宝玉与贾宝玉相对应,开始有许多重叠,后来二者渐行渐远,貌合神离。本文尝试运用X

27、对其进行解读,发现甄宝玉是贾宝玉人格中的一部分。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人格面具(persona)与阴影(shadow)是一组相互对立的原型意象,是人格结构中集体无意识和文化无意识的部分。人格面具也被称为从众求同原型(conformityarche-type),它只是个人精神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过分偏重人格面具,必然会牺牲人格结构中其他组成部分的发展。与人格面具相反的是阴影。阴影是那些隐藏起来的、被压抑下去的东西,是人格中最深层、最黑暗的部分,比任何其他原型都更多地容纳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与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相比,作者对甄宝玉的直接描写,只是在小说第二回、第五十六回,通过贾雨村和甄府的几个老仆

28、妇之口道出其性格、相貌与贾宝玉很像。作为贾宝玉陪衬形象的甄宝玉,作者对他所用的笔墨虽不多,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不同的是,甄宝玉热衷于追求功名富贵,而贾宝玉则厌恶仕途经济之道。甄宝玉代表的是封建思想束缚下绝大多数儒生正常的生存状态,贾宝玉代表的是虚构的理想人物,也正是有了甄宝玉这一形象的陪衬,贾宝玉的形象才更加完整。甄、贾宝玉的对比塑造,不仅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他们展现了“真我”与“伪我”的韩雪松:理想的超越与现实的沉沦一红楼梦)中甄宝玉的形象价值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0 7 年第6 期。2曹金钟:论甄、贾宝玉,求是学刊19 9 1年第3期。齐丽丽:略论高

29、鹦笔下的甄贾宝玉,曹雪芹研究2 0 15 年第4 期。191本我、自我、超我的挣扎与对抗二重形象。“甄宝玉自然是宝玉的影子,并非实有其人。”甄宝玉的形象,是用典型化理论无法解说的形象。贾宝玉和甄宝玉,实际上是同一个宝玉,是一个人物的矛盾性格的两个方面。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贾宝玉梦到甄宝玉,梦具有深刻寓意,可从阴影原型角度解读甄、贾宝玉之间的关系。贾宝玉对镜人睡,这使主人公梦中离奇经历有现实的心理依据。在贾宝玉做梦之前,作者做了大量铺垫。江南甄府四个女人来给贾母请安,谈到甄府也有个宝玉。贾母觉得稀奇,便让宝玉来见客,她们发现贾宝玉和甄宝玉长得一模一样。甄、贾宝玉在思想性格上由同而异、人生道路上由合

30、到分,既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又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产物。红楼梦贾宝玉和甄宝玉就是这样一对互为阴影的人物形象。在小说前半部分,两个宝玉仅姓氏不同,性情、世界观等却是一致的,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宝玉的人格是和谐统一的。赞美、肯定女性,是贾宝玉对真性追求的一种外化。但到后来,两人互相否定,甄宝玉变成了贾宝玉的阴影,贾宝玉也变成了甄宝玉的阴影。换句话说,贾宝玉活出了那个时代的阴影,甄宝玉则活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格面具。这是宝玉人格的分裂,也是那个时代和文化的分裂。借鉴现代社会心理学的“镜像自我”概念分析,甄、贾宝玉梦中互见,其“梦迷”情景只不过是贾宝玉梦外镜像自我的象征性投影。“自我”作为弗洛伊德性格结构

31、的阈限,能够使本能实现理性化,它把非理性的“本我”剔除,代表了人格中理智和意志力的部分,“它按照现实原则根据现实条件的许可和环境的需要,调整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带着对死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棠棣出版社,19 5 2,第38 页。祝秉权:略论贾宝玉和甄宝玉2一兼论特殊典型化的艺术方法一矛盾分身术,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9 年第3期。3孟庆茹:真假相映、虚实相衬的甄宝玉和贾宝玉,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0年第3期。王丽文、鲁德才:逃离与回归:贾宝玉真性追求的唯一出路,红楼梦学刊2 0 16 年第43辑。李庆信:甄、贾宝玉“对子”建构的现代解读,天府新论2 0

32、 0 8 年第3期。56秦艳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的红字)与张爱玲作品比较研究,学术论坛2 0 11年第9 期,第9 7 页。.192十五辑第文学理论前沿的恐惧以及对长生的渴望,孙悟空翻山越岭,漂洋过海,然后在菩提祖师山前挑水砍柴七年,正是凭着“本我”超强的意志力在坚持。在红楼梦中,作者有意让贾宝玉进行人格分裂,给他一个甄宝玉的身份。甄宝玉在红楼梦中一共出现过五次,分别在第二回、第五十六回、第九十三回、第一百一十四回、第一百一十五回。前两次他与贾宝玉犹如一致,遵循“本我”的本能,以追求“享乐”为原则;但是在后三次,作者做了艺术化的处理,说甄宝玉大病一场,几乎暴,醒来后性格大变,遵从家里安排,

33、远离红衣绿酒,在家闭门读书,这是“自我”体认的表现。三超我的对抗一理性压抑下的挣扎“超我”是指各种伦理纲常、习俗观念、社会规范不知不觉在个体身上打下的烙印,它是社会认同和群体心理在个体心理上的积淀,是隐性的,个体难以察觉到。“超我”是个体思维的理想化,无时无刻不在与“本我”抗争。如西游记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味放心猿”到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就是孙悟空的“本我”与“超我”对抗的过程。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用法力镇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直到答应观音菩萨护送唐三藏往西天取经后方得自由,但房气很重,桀骜不驯。于是观音菩萨假手“紧箍咒”控住他的心猿,“紧箍咒”虽暂时压住悟空

34、的“本我”即心猿的房性,但其心性难服唐三藏,一遇见贼人,便大打出手,取贼人首级。唐三藏见状念起了紧箍咒,直到孙悟空被头上金箍勒得面红耳赤,死去活来,跪地求饶,才肯罢口。三藏道:“你这泼猴,凶恶太甚,不是个取经之人。昨日在山坡下,打死那两个贼头,我已怪你不仁。及晚了到老者之家,蒙他赐斋借宿;又蒙他开后门放我等逃了性命;虽然他的儿子不肖,与我无干,也不该就枭他首;况又杀死多人,坏了多少生命,伤了天地多少和气。屡次劝你,更无一毫善念,要你何为!”悟空害怕唐僧念诵真言,一个筋斗云,消失得无影无踪。原著点睛云:“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悟空本我难消,心猿难降,故193本我、自我、超我的挣扎与对

35、抗遭此一劫。在第十四回中,作者以戏之笔列出了六个人的名字: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而佛教本就视眼、耳、鼻、舌、意、身为六贼,因此这六贼其实象征了心内之贼,六个名字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唐僧从五行山下放出悟空,就是放出他被大山和佛法压制的六贼,即尚未受太多自我制约的本我。所以当唐僧对他的行为一有不满,他便心头火发,不顾唐僧反对自行离去。而在第二十七回又遭唐僧驱逐时,孙悟空却恋恋不舍拜别唐僧,还交代八戒沙僧好生保护师父,见唐僧“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这时孙悟空心中的“本我”已大大受到压制,“自我”显示出强大的控制和引导功能。尽管蒙受不白之冤,他仍按“超我”和现实的要求履

36、行自己该做的事。为了降服心猿,作者释放了孙悟空的“本我”即六耳猕猴,与超我抗争。这六耳猕猴可看作孙悟空的“本我”即心猿,是孙悟空本能、欲望的另一个体现。悟空的“超我”离去,但“本我”显凶,打晕唐三藏,抢走了取经文书和行李。沙僧劝道:“上告师兄。前者实是师父性暴,错怪了师兄,把师兄咒了几遍,逐赶回家。一则弟等未曾劝解,二来又为师父饥渴去寻水化斋。”沙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化解悟空对三藏的怨气,望其不计前嫌,与之同去,修成正果;如怨气难消,不肯同去,便祈求赐还行李,“兄在深山,乐桑榆晚景亦诚两全其美。悟空冷笑道:“贤弟,此论甚不合我意。我打唐僧,抢行李,不因我不上西方,亦不因我爱居此地,我今熟

37、读了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这正是孙悟空放弃“自我”,尤其是抛弃“超我”的体现。他再也没有道德束缚,没有情感包狱,趋利避害,逃避痛苦,亦是其心猿所念。六耳猕猴(“本我”)与孙悟空(“超我”)相见时,“模样与大圣无异:也是黄发金箍,金睛火眼;身穿也是锦布直,腰系虎皮裙;手中也拿一条儿金箍铁棒,足下也踏一双麂皮靴;也是这等毛脸雷公嘴,朔腮别土星,查耳额颅阔,獠牙向外生”。他们不仅形貌相似,神态也如出一辙,本领更是不相上下,如“两条棒,二猴精,这场相敌实非轻。真猴实受沙门教,假怪虚称佛子情。盖为神通多变化,无真无假两相平。一个是混元一气齐天圣

38、,一个是久炼千灵缩地精。这个是如意194:十五辑第文学理论前沿金箍棒,那个是随心铁杆兵。隔架遮拦无胜败,撑持抵敌没输赢。先前交手在洞外,少顷争持起半空。”“本我”与“超我”谁也不能降服谁,故一路打到南海观音道场求真假,观音也难辨;到唐三藏前定是非,三藏也难定。上到凌霄宝殿请玉帝传旨托塔天王,以“照妖镜”来照现真假,“教他假灭真存”,结果是:“镜中乃是两个孙悟空的影子;金箍、衣服,豪发不差。玉帝亦辨不出,赶出殿外。”下到幽冥地府查魂簿,因“毛虫文簿,那猴子一百三十条已是孙大圣幼年得道之时,大闹阴司,消死名一笔勾之,自后来凡是猴属,尽无名号”。请地藏,等“谛听”听个真假。但因其因果甚大,不敢断言。

39、故给行者指出明路,一路斗到佛祖前。有诗为证:“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须学无心决,静养婴儿结圣胎。”此时如来正给众菩萨罗汉讲经,遇见两行者一路争斗而来,便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即假行者是真行者本我的明证。“汝等俱是一心”,换言之,一心方能成佛,即成佛前需要灭掉“本我”即涅躲,达到“超我”的境界。悟空难成正果,是其心猿难降,故有二心争斗。其结果是悟空在如来面前,一棒超度“本我”即六耳猕猴,从此消去心猿,了无贪念,一心护送三藏取经,终到西天,修成正果。“真假美猴王”事件消灭的心魔是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40、。此事件之后,孙悟空选择屈服于神权。曹雪芹对“本我”与“超我”的抗争做了巧妙处理。甄宝玉与贾宝玉有着同样的外貌、相似的性情,这一点与西游记里孙悟空与六耳猕猴在情节设置和人物构造上形成场域上的互文。但西游记中真美猴王在佛祖面前受到点化和帮助,并以血腥残暴的方式一棒打死了假美猴王,超度“本我”复求“超我”,类似于释教涅檗。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甄宝玉即“真我”,即“超我”,是曹雪芹的化身。如甄宝玉十四岁那一年遭遇抄家(第七十四回),与雍正六年(17 2 8)曹家落难即被抄家时的曹雪张辰麟、王明文等:基于情感分析的“真假美猴王”存疑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 0 19年第3期。195.本我、自我、超我的挣扎

41、与对抗芹年龄相符。0甄宝玉是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应嘉之子,在十四岁以前与贾宝玉的生活方式、喜好、性情几乎一致,可以说从灵魂到皮囊都是一个模板刻画出来的。其性格转变是在家道中落后,他大病一场,近乎若死,梦中走进一座牌楼,被一个姑娘领进了一座破庙,见到好些柜子,里头装有好些册子。进了屋里,所见女子,皆变成妖魔鬼怪、红粉。他吓得要死,惊醒过来,自此之后,性子大变,改了脾气,开始认真读书,料理家事。第九十三回甄宝玉梦人之地即第五回贾宝玉所梦之地。姑娘即仙姑,庙宇即“太虚幻境”,两边还有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所见的册子即“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42、。与甄宝玉所不同的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乃是“本我”,即本能、欲望、痴念,以及各种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本我”遵循一个原则一一享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即追求生理性需求,包括食物的温饱与性欲的满足。如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所听的曲子红楼梦,闻到的幽香“群方髓”,所饮的茶名“千红一窟”,由“百花之蕊”“万木之汁”“麟髓之酪”“凤乳之”酿制而成的“万艳同杯”无不让他流连忘返,销魂醉魄,既满足了食欲,又诱其性欲,仙姑以妹可卿挑逗,终在梦中成其好事。贾宝玉是“本我”,即遵循享乐原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虚写的人物,与甄宝玉如影相随。曹雪芹以石头来代替自己作为故事的经历者和叙述者,通过甄

43、真贾假、此隐彼显的两条线,来写自己“历过一番梦幻之后”的真实故事。但甄宝玉大梦一场后,识得红楼美女,皆红粉,性情转变,料理家务,处理族中之事,待人接物,通人情世故。其人格构造在不知不觉中进人了“自我”或“超我”的层次,被社会的伦理纲常、世俗观念、行为规范深深打下了烙印。故甄宝玉十八岁时,其母带他造访贾府,正是超我与本我的正面对抗。贾宝玉初见甄宝玉,想到梦中之景,亦认为甄宝玉与其同心,以为得了知已,但一番闲聊下来,便觉得甄酸腐,结果两人不欢而散。事后宝钗追问宝玉见甄宝玉的境况,贾宝玉道:“相貌朱楼梦剑:红尘醉,黄山书社,2 0 14,第2 2 7 2 2 8 页。蔡义江:“石头”的职能与甄、贾宝

44、玉一一红楼梦论中有关结构艺术的一章,2红楼梦学刊19 8 2 年第3 辑。196第二十五辑文学理论前沿倒还是一样的。只是言谈间看起来并不知道什么,不过也是个禄蠹。”接着补充道:“他说了半天,并没个明心见性之谈,不过说些什么文章经济,又说什么为忠为孝,这样的人可不是个禄蠹么!只可惜他也生了这样一个相貌。我想来,有了他,我竟要连我这个相貌都不要了。”这便是“本我”与“超我”的对抗,在理性压抑下的挣扎。真美猴王灭假美猴王,即消灭“本我”,归寂心猿,相当于一次心灵上的涅。甄宝玉追求功名利禄,当了封建统治者的俘虏;而贾宝玉却始终坚持他的反叛精神,否定仕途经济的道路。甄、贾宝玉从二体同心,到本性相厌,离心

45、离德,形同陌路。最后,甄宝玉留恋红尘凡间,娶李绮,参加乡试,发榜中举,走上一条世俗皆许的道路;贾宝玉则选择了一条出世之路,他看破红尘,选择心寂,皈依三宝。前者是曹雪芹身影的叙写与愿望的寄托,后者是曹雪芹看破命运的写照和情感的归宿四悟、空、真(甄)、假(贾)跨文本视域下的人格哲学孙悟空乃仙石孕育,夺天地之造化,吸日月之精华所生。他无父无母,亦无名无姓,从石中蹦出,遇风而化为石猴,依兽性的本能即“本我”,随群猴而居。但由于他是仙胎孕育,体有慧根,过早进人“自我”之阶段,有“自我”意识,因此在花果山群猴中脱颖而出,勇猛精进,能进水帘洞,成为美猴王。由于“本我”意识的觉醒,又因“自我”对死的恐惧,故他

46、忧戚悲愁,终在众猴的鼓励和支持下,漂洋过海,到菩提老祖前求道。菩提老祖知其无名无姓,又美猴王求祖师赐予姓与名。截取原文如下,兹作分析: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部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猕,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湖。字去了个兽傍,乃是个古月。古庄海滨、林品中:正确评价甄贾宝玉的形象,福建师大19 7 4年第1期。197:本我、自我、超我的挣扎与对抗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猕,倒好,猕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轮。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卯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气赐个名字,却好呼唤。”

47、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首先,说其姓。菩提老祖根据猴王的身体特征像食松果的“湖猕”,便取其“瑚”,去其兽旁“习”即胡,又因古喻老,月喻阴,老阴不能“化育”。化育有二解。一为化长生之育,是孙悟空求道之因由。菩提老祖是佛道皆修者,猴王识破菩提哑谜,三更见授长生之道,“赞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即明证。释家求佛,求佛需“涅躲”,即修

48、来世;道家求仙,求仙需“化育”,即化生长育。礼记中庸:“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万物尽其性者方可赞天地之化育,反之不能化育,则不能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便是道家所追寻的长生之道。二为教化培育。明宋濂在琅琊山游记中言:“非惟等获沾化育生成之恩,而山中一泉一石亦免震惊之患。”故“化育”在此,二意皆有,一是菩提老祖希望孙悟空能修得长生之道,二是希望他能接受教化,培育成才。因“胡”不能“化育”,故不取。“猕”去其兽旁“习”,“乃是个子系”。“子”字,即男性的代称,刚好符合悟空的性别。“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轮。”“婴儿之本轮”即赤子之心

49、,即童心。童心,是心灵的本源。人在孩童时,未知善恶,心无吴承恩:西游记,黄肃秋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第13 页。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 0 12,第3 2 页。2宋濂:琅琊山游记,文宪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2 2 3 册),(台北)商务印书3馆,2 0 0 5,第2 6 0 页。198第二十五辑文学理论前沿尘垢,洁如明镜,一念存之本心,但随着年岁增长,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世俗的规则和理念人主心灵后,童心便会失去。“正合婴儿之本轮”即希望孙悟空能不忘初心,求得正果。菩提老祖取名时,“瑚猕”皆强调去其兽旁“习”,大有深意。“习”即代表悟空的“本我”,亦是孙悟空与生俱来的

50、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祖师希望去兽旁“习”,化掉“本我”的兽性冲动、暴力,让其拥有人一样的理智其次,说其名。猴王求得其姓,求祖师再赐其名。因祖师门下有“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猴王刚好是第十个字,即“悟”字,便为其起了一个法名叫“悟空”。“悟”是其字,代表排行第十,即第10 代弟子,而“空”大有寄喻之意。释教之人喜“空”字,如“四大皆空”即道空、天空、地空、人空。释家之“空”近似于道家之“无”,道家认为“无”为众形之始,有为万物之基。释教认为有出于无,世界的本质是空。“空”字也暗指孙悟空后来皈依佛门。原著更有点睛之笔:“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