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解答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图正方形的顶点,坐标分别为,,点,坐标分别为,,且,以为边作正方形.设正方形与正方形重叠部分面积为.
(1)①当点与点重合时,的值为______;②当点与点重合时,的值为______.
(2)请用含的式子表示,并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
2.已知:如图(1)直线AB、CD被直线MN所截,∠1=∠2.
(1)求证:AB//CD;
(2)如图(2),点E在AB,CD之间的直线MN上,P、Q分别在直线AB、CD上,连接PE、EQ,PF平分∠BPE,QF平分∠EQD,则∠PEQ和∠PFQ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过P点作PH//EQ交CD于点H,连接PQ,若PQ平分∠EPH,∠QPF:∠EQF=1:5,求∠PHQ的度数.
3.如图①,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沿对折,使落在的位置;
(1)若的度数为,试求的度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如图②,再将纸片沿对折,使得落在的位置.
①若,的度数为,试求的度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②若,的度数比的度数大,试计算的度数.
4.如图1,已AB∥CD,∠C=∠A.
(1)求证:AD∥BC;
(2)如图2,若点E是在平行线AB,CD内,AD右侧的任意一点,探究∠BAE,∠CDE,∠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如图3,若∠C=90°,且点E在线段BC上,DF平分∠EDC,射线DF在∠EDC的内部,且交BC于点M,交AE延长线于点F,∠AED+∠AEC=180°,
①直接写出∠AED与∠FDC的数量关系: .
②点P在射线DA上,且满足∠DEP=2∠F,∠DEA﹣∠PEA=∠DEB,补全图形后,求∠EPD的度数
5.已知,AB∥CD,点E为射线FG上一点.
(1)如图1,若∠EAF=25°,∠EDG=45°,则∠AED= .
(2)如图2,当点E在FG延长线上时,此时CD与AE交于点H,则∠AED、∠EAF、∠EDG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请说明你的结论;
(3)如图3,当点E在FG延长线上时,DP平分∠EDC,∠AED=32°,∠P=30°,求∠EKD的度数.
6.如图,直线AB∥直线CD,线段EF∥CD,连接BF、CF.
(1)求证:∠ABF+∠DCF=∠BFC;
(2)连接BE、CE、BC,若BE平分∠ABC,BE⊥CE,求证:CE平分∠BCD;
(3)在(2)的条件下,G为EF上一点,连接BG,若∠BFC=∠BCF,∠FBG=2∠ECF,∠CBG=70°,求∠FBE的度数.
7.阅读下面文字:
对于
可以如下计算:
原式
上面这种方法叫拆项法,你看懂了吗?
仿照上面的方法,计算:
(1)
(2)
8.对任意一个三位数n,如果n满足各数位上的数字互不相同,且都不为零,那么称这个数为“梦幻数”,将一个“梦幻数”任意两个数位上的数字对调后可以得到三个不同的新三数,把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与111的商记为K(n),例如,对调百位与十位上的数字得到213,对调百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得到321,对调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得到132,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为,,所以.
(1)计算:和;
(2)若x是“梦幻数”,说明:等于x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3)若x,y都是“梦幻数”,且,猜想:________,并说明你猜想的正确性.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对于任意实数x,符号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在数轴上,当x是整数,就是x,当x不是整数时,是点x左侧的第一个整数点,如,,,,则________,________.
(2)2015年11月24日,杭州地铁1号线下沙延伸段开通运营,极大的方便了下沙江滨居住区居民的出行,杭州地铁收费采用里程分段计价,起步价为2元/人次,最高价为8元/人次,不足1元按1元计算,具体权费标准如下:
里程范围
4公里以内(含4公里)
4-12公里以内(含12公里)
12-24公里以内(含24公里)
24公里以上
收费标准
2元
4公里/元
6公里/元
8公里/元
①若从下沙江滨站到文海南路站的里程是3.07公里,车费________元,下沙江滨站到金沙湖站里程是7.93公里,车费________元,下沙江滨站到杭州火东站里程是19.17公里,车费________元;
②若某人乘地铁花了7元,则他乘地铁行驶的路程范围(不考虑实际站点下车里程情况)?
10.数学中有很多的可逆的推理.如果,那么利用可逆推理,已知n可求b的运算,记为,如,
则,则.
①根据定义,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有如下运算性质:.
根据运算性质填空,填空:若,则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表中与数x对应的有且只有两个是错误的,请直接找出错误并改正.
x
1.5
3
5
6
8
9
12
27
错误的式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列解题过程:
为了求的值,可设,则,所以得,所以;
仿照以上方法计算:
(1) .
(2)计算:
(3)计算:
12.对于有理数、,定义了一种新运算“※”为:
如:,.
(1)计算:①______;②______;
(2)若是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且方程的解为,求的值;
(3)若,,且,求的值.
13.如图,在长方形中,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点的坐标为,点的坐标为且、满足,点在第一象限内,点从原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的线路移动.
(1)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当点移动5秒时,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
(2)在移动过程中,当点到轴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时,求点移动的时间;
(3)在的线路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使的面积是20,若存在直接写出点移动的时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4.如图1,MN∥PQ,点C、B分别在直线MN、PQ上,点A在直线MN、PQ之间.
(1)求证:∠CAB=∠MCA+∠PBA;
(2)如图2,CD∥AB,点E在PQ上,∠ECN=∠CAB,求证:∠MCA=∠DCE;
(3)如图3,BF平分∠ABP,CG平分∠ACN,AF∥CG.若∠CAB=60°,求∠AFB的度数.
15.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a,0),C(b,2),且满足,过C作轴于B,
(1)求a,b的值;
(2)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ABC和△OCP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点P坐标,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3)若过B作BD∥AC交y轴于D,且AE,DE分别平分∠CAB,∠ODB,如图2,图3,
①求:∠CAB+∠ODB的度数;
②求:∠AED的度数.
16.阅读理解:
定义:,,为数轴上三点,若点到点的距离是它到点的时距离的(为大于1的常数)倍,则称点是的倍点,且当是的倍点或的倍点时,我们也称是和两点的倍点.例如,在图1中,点是的2倍点,但点不是的2倍点.
(1)特值尝试.
①若,图1中,点______是的2倍点.(填或)
②若,如图2,,为数轴上两个点,点表示的数是,点表示的数是4,数______表示的点是的3倍点.
(2)周密思考:
图2中,一动点从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秒,若恰好是和两点的倍点,求所有符合条件的的值.(用含的式子表示)
(3)拓展应用
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不超过30个单位长度时,称这两点处于“可视距离”.若(2)中满足条件的和两点的所有倍点均处于点的“可视距离”内,请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不必写出解答过程)
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现将四边形经过平移后得到四边形,点的对应点的坐标为.
(1)请直接写点、、的坐标;
(2)求四边形与四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
(3)在轴上是否存在一点,连接、,使,若存在这样一点,求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8.问题情境: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有不重合的两点A(x1,y1)和点B(x2,y2),小明在学习中发现,若x1=x2,则AB∥y轴,且线段AB的长度为|y1﹣y2|;若y1=y2,则AB∥x轴,且线段AB的长度为|x1﹣x2|;
(应用):
(1)若点A(﹣1,1)、B(2,1),则AB∥x轴,AB的长度为 .
(2)若点C(1,0),且CD∥y轴,且CD=2,则点D的坐标为 .
(拓展):
我们规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不重合的两点M(x1,y1),N(x2,y2)之间的折线距离为d(M,N)=|x1﹣x2|+|y1﹣y2|;例如:图1中,点M(﹣1,1)与点N(1,﹣2)之间的折线距离为d(M,N)=|﹣1﹣1|+|1﹣(﹣2)|=2+3=5.
解决下列问题:
(1)如图1,已知E(2,0),若F(﹣1,﹣2),则d(E,F) ;
(2)如图2,已知E(2,0),H(1,t),若d(E,H)=3,则t= .
(3)如图3,已知P(3,3),点Q在x轴上,且三角形OPQ的面积为3,则d(P,Q)= .
19.如图,和的度数满足方程组,且,.
(1)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和的度数;
(2)求的度数.
20.如图,,是的平分线,和的度数满足方程组,
(1)求和的度数;
(2)求证:.
(3)求的度数.
21.李师傅要给-块长9米,宽7米的长方形地面铺瓷砖.如图,现有A和B两种款式的瓷砖,且A款正方形瓷砖的边长与B款长方形瓷砖的长相等, B款瓷砖的长大于宽.已知一块A款瓷砖和-块B款瓷砖的价格和为140元; 3块A款瓷砖价格和4块B款瓷砖价格相等.请回答以下问题:
(1)分别求出每款瓷砖的单价.
(2)若李师傅买两种瓷砖共花了1000 元,且A款瓷砖的数量比B款多,则两种瓷砖各买了多少块?
(3)李师傅打算按如下设计图的规律进行铺瓷砖.若A款瓷砖的用量比B款瓷砖的2倍少14块,且恰好铺满地面,则B款瓷砖的长和宽分别为_ 米(直接写出答案).
2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为坐标原点,点的坐标为,点的坐标为,其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过点作轴的平行线交轴于点.
(1)求点的坐标;
(2)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的方向运动,连接,设点的运动时间为秒,三角形的面积为,请用含的式子表示(不用写出相应的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在动点从点出发的同时,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线段的方向运动.过点作直线的垂线,点为垂足;过点作直线的垂线,点为垂足.当时,求的值.
23.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厘米,E为CD的中点,Q为正方形ABCD边上的一个动点,动点Q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从A出发沿运动,最终到达点D,若点Q运动时间为秒.
(1)当时, 平方厘米;当时, 平方厘米;
(2)在点Q的运动路线上,当点Q与点E相距的路程不超过厘米时,求的取值范围;
(3)若的面积为平方厘米,直接写出值.
2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且a、b满足点在射线AO上(不与原点重合).将线段AB平移到DC,点D与点A对应,点C与点B对应,连接BC,直线AD交y轴于点E.请回答下列问题:
(1)求A、B两点的坐标;
(2)设三角形ABC面积为,若4<≤7,求m的取值范围;
(3)设,请给出,满足的数量关系式,并说明理由.
25.对于实数x,若,则符合条件的中最大的正数为的内数,例如:8的内数是5;7的内数是4.
(1)1的内数是______,20的内数是______,6的内数是______;
(2)若3是x的内数,求x的取值范围;
(3)一动点从原点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按如图1所示的方向前进,经过秒后,动点经过的格点(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中能围成的最大实心正方形的格点数(包括正方形边界与内部的格点)为,例如当时,,如图2①……;当时,,如图2②,③;……
①用表示的内数;
②当的内数为9时,符合条件的最大实心正方形有多少个,在这些实心正方形的格点中,直接写出离原点最远的格点的坐标.(若有多点并列最远,全部写出)
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B,P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对于点P和线段AB给出如下定义:过点P向线段AB所在直线作垂线,若垂足Q落在线段AB上,则称点P为线段AB的内垂点.若垂足Q满足|AQ-BQ|最小,则称点P为线段AB的最佳内垂点.已知点A(﹣2,1),B(1,1),C(﹣4,3).
(1)在点P1(2,3)、P2(﹣5,0)、P3(﹣1,﹣2),P4(﹣,4)中,线段AB的内垂点为 ;
(2)点M是线段AB的最佳内垂点且到线段AB的距离是2,则点M的坐标为 ;
(3)点N在y轴上且为线段AC的内垂点,则点N的纵坐标n的取值范围是 ;
(4)已知点D(m,0),E(m+4,0),F(2m,3).若线段CF上存在线段DE的最佳内垂点,求m的取值范围.
27.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已知x﹣y=2,且x>1,y<0
解:∵x﹣y=2.∴x=y+2,
又∵x>1∴y+2>1
∴y>﹣1
又∵y<0
∴﹣1<y<0①
∴﹣1+2<y+2<0+2
即1<x<2②
①+②得﹣1+1<x+y<0+2
∴x+y的取值范围是0<x+y<2
请按照上述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x﹣y=3,且x>﹣1,y<0,则x的取值范围是 ;x+y的取值范围是 ;
(2)已知x﹣y=a,且x<﹣b,y>2b,根据上述做法得到-2<3x-y<10,求a、b的值.
28.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是,点在轴的正半轴上,的面积等于18.
(1)求点的坐标;
(2)如图,点从点出发,沿轴正方向运动,点运动至点停止,同时点从点出发,沿轴正方向运动,点运动至点停止,点、点的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设运动时间为秒,的面积为,求用含的式子表示,并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过点作,连接并延长交于,连接交于点,若,求值及点的坐标.
29.我区防汛指挥部在一河道的危险地带两岸各安置一探照灯,便于夜间查看江水及两岸河堤的情况.如图1,灯光射线自顺时针旋转至便立即逆时针旋转至,如此循环灯光射线自顺时针旋转至便立即逆时针旋转至,如此循环.两灯交叉照射且不间断巡视.若灯转动的速度是度/秒,灯转动的速度是度/秒,且, 满足.若这一带江水两岸河堤相互平行,即,且.根据相关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灯的光射线先转动24秒,灯的光射线才开始转动,在灯的光射线到达之前,灯转动几秒,两灯的光射线互相平行?
(3)如图2,若两灯同时开始转动照射,在灯的光射线到达之前,若两灯射出的光射线交于点,过点作交于点,则在转动的过程中,与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这两角间的数量关系;若改变,请求出各角的取值范围.
30.对,定义一种新的运算,规定:(其中).
(1)若已知,,则_________.
(2)已知,.求,的值;
(3)在(2)问的基础上,若关于正数的不等式组恰好有2个整数解,求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解答题
1.(1)①1;②;(2).
【分析】
(1)①②根据点F的坐标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2)分四种情形:①如图1中,当1≤m≤2时,重叠部分是四边形BEGN.②如图2中,当0<m<1时,重叠部分是正方形EFGH.③如图3中,-1<m<时,重叠部分是矩形AEHN.④如图4中,当-≤m<0时,重叠部分是正方形EFGH.分别求解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1)①当点F与点B重合时,由题意3m=3,
∴m=1.
②当点F与点A重合时,由题意3m=-1,
∴m=,
故答案为1,.
(2)①当时,如图1.
,.
.
②当时,如图2.
.
.
③当时,如图3.
,.
④当时,如图4.
.
.
综上,
.
【点睛】
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平移变换,四边形的面积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2.(1)见解析;(2)∠PEQ+2∠PFQ=360°;(3)30°
【分析】
(1)首先证明∠1=∠3,易证得AB//CD;
(2)如图2中,∠PEQ+2∠PFQ=360°.作EH//AB.理由平行线的性质即可证明;
(3)如图3中,设∠QPF=y,∠PHQ=x.∠EPQ=z,则∠EQF=∠FQH=5y,想办法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如图1中,
∵∠2=∠3,∠1=∠2,
∴∠1=∠3,
∴AB//CD.
(2)结论:如图2中,∠PEQ+2∠PFQ=360°.
理由:作EH//AB.
∵AB//CD,EH//AB,
∴EH//CD,
∴∠1=∠2,∠3=∠4,
∴∠2+∠3=∠1+∠4,
∴∠PEQ=∠1+∠4,
同法可证:∠PFQ=∠BPF+∠FQD,
∵∠BPE=2∠BPF,∠EQD=2∠FQD,∠1+∠BPE=180°,∠4+∠EQD=180°,
∴∠1+∠4+∠EQD+∠BPE=2×180°,
即∠PEQ+2(∠FQD+∠BPF)=360°,
∴∠PEQ+2∠PFQ=360°.
(3)如图3中,设∠QPF=y,∠PHQ=x.∠EPQ=z,则∠EQF=∠FQH=5y,
∵EQ//PH,
∴∠EQC=∠PHQ=x,
∴x+10y=180°,
∵AB//CD,
∴∠BPH=∠PHQ=x,
∵PF平分∠BPE,
∴∠EPQ+∠FPQ=∠FPH+∠BPH,
∴∠FPH=y+z﹣x,
∵PQ平分∠EPH,
∴Z=y+y+z﹣x,
∴x=2y,
∴12y=180°,
∴y=15°,
∴x=30°,
∴∠PHQ=3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2)中能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3)中能熟练掌握相关性质,找到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3.(1) ;(2)① ;②
【分析】
(1)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由折叠的性质可知,∠2=∠BFE,再根据平角的定义求解即可;
(2) ①由(1)知,,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 ,再由折叠的性质及平角的定义求解即可;
②由(1)知,∠BFE = ,由可知:,再根据条件和折叠的性质得到,即可求解.
【详解】
解:(1)如图,由题意可知,
∴,
∵,
∴,
,
由折叠可知.
(2)①由题(1)可知 ,
∵,
,
再由折叠可知:
,
;
②由可知:,
由(1)知,
,
又的度数比的度数大,
,
,
,
.
【点睛】
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属于综合题,有一定难度,熟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及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4.(1)见解析;(2)∠BAE+∠CDE=∠AED,证明见解析;(3)①∠AED-∠FDC=45°,理由见解析;②50°
【分析】
(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可得结论;
(2)过点E作E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AB∥CD∥EF,然后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结论;
(3)①根据∠AED+∠AEC=180°,∠AED+∠DEC+∠AEB=180°,DF平分∠EDC,可得出2∠AED+(90°-2∠FDC)=180°,即可导出角的关系;
②先根据∠AED=∠F+∠FDE,∠AED-∠FDC=45°得出∠DEP=2∠F=90°,再根据∠DEA-∠PEA=∠DEB,求出∠AED=50°,即可得出∠EPD的度数.
【详解】
解:(1)证明:AB∥CD,
∴∠A+∠D=180°,
∵∠C=∠A,
∴∠C+∠D=180°,
∴AD∥BC;
(2)∠BAE+∠CDE=∠AED,理由如下:
如图2,过点E作EF∥AB,
∵AB∥CD
∴AB∥CD∥EF
∴∠BAE=∠AEF,∠CDE=∠DEF
即∠FEA+∠FED=∠CDE+∠BAE
∴∠BAE+∠CDE=∠AED;
(3)①∠AED-∠FDC=45°;
∵∠AED+∠AEC=180°,∠AED+∠DEC+∠AEB=180°,
∴∠AEC=∠DEC+∠AEB,
∴∠AED=∠AEB,
∵DF平分∠EDC
∠DEC=2∠FDC
∴∠DEC=90°-2∠FDC,
∴2∠AED+(90°-2∠FDC)=180°,
∴∠AED-∠FDC=45°,
故答案为:∠AED-∠FDC=45°;
②如图3,
∵∠AED=∠F+∠FDE,∠AED-∠FDC=45°,
∴∠F=45°,
∴∠DEP=2∠F=90°,
∵∠DEA-∠PEA=∠DEB=∠DEA,
∴∠PEA=∠AED,
∴∠DEP=∠PEA+∠AED=∠AED=90°,
∴∠AED=70°,
∵∠AED+∠AEC=180°,
∴∠DEC+2∠AED=180°,
∴∠DEC=40°,
∵AD∥BC,
∴∠ADE=∠DEC=40°,
在△PDE中,∠EPD=180°-∠DEP-∠AED=50°,
即∠EPD=50°.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5.(1)70°;(2),证明见解析;(3)122°
【分析】
(1)过作,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即可求得;
(2)过过作,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即;
(3)设,则,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得到,由角平分线定义及得到,求出的值再通过三角形内角和求.
【详解】
解:(1)过作,
,
,
,,
,
故答案为:;
(2).
理由如下:
过作,
,
,
,,
,,
;
(3),
设,则,
,,
又,,
,
平分,
,
,
,
即,解得,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正确做出辅助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6.(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FBE=35°.
【分析】
(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BF=∠BFE,∠DCF=∠EFC,进而解答即可;
(2)由(1)的结论和垂直的定义解答即可;
(3)由(1)的结论和三角形的角的关系解答即可.
【详解】
证明:(1)∵AB∥CD,EF∥CD,
∴AB∥EF,
∴∠ABF=∠BFE,
∵EF∥CD,
∴∠DCF=∠EFC,
∴∠BFC=∠BFE+∠EFC=∠ABF+∠DCF;
(2)∵BE⊥EC,
∴∠BEC=90°,
∴∠EBC+∠BCE=90°,
由(1)可得:∠BFC=∠ABE+∠ECD=90°,
∴∠ABE+∠ECD=∠EBC+∠BCE,
∵BE平分∠ABC,
∴∠ABE=∠EBC,
∴∠ECD=∠BCE,
∴CE平分∠BCD;
(3)设∠BCE=β,∠ECF=γ,
∵CE平分∠BCD,
∴∠DCE=∠BCE=β,
∴∠DCF=∠DCE﹣∠ECF=β﹣γ,
∴∠EFC=β﹣γ,
∵∠BFC=∠BCF,
∴∠BFC=∠BCE+∠ECF=γ+β,
∴∠ABF=∠BFE=2γ,
∵∠FBG=2∠ECF,
∴∠FBG=2γ,
∴∠ABE+∠DCE=∠BEC=90°,
∴∠ABE=90°﹣β,
∴∠GBE=∠ABE﹣∠ABF﹣∠FBG=90°﹣β﹣2γ﹣2γ,
∵BE平分∠ABC,
∴∠CBE=∠ABE=90°﹣β,
∴∠CBG=∠CBE+∠GBE,
∴70°=90°﹣β+90°﹣β﹣2γ﹣2γ,
整理得:2γ+β=55°,
∴∠FBE=∠FBG+∠GBE=2γ+90°﹣β﹣2γ﹣2γ=90°﹣(2γ+β)=35°.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
7.(1)(2)
【分析】
(1)根据例子将每项的整数部分相加,分数部分相加即可解答;
(2)根据例子将每项的整数部分相加,分数部分相加即可解答.
【详解】
(1)
(2)原式
【点睛】
此题考察新计算方法,正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根据例子即可仿照计算.
8.(1);(2)见解析;(3)
【分析】
(1)根据的定义,可以直接计算得出;
(2)设,得到新的三个数分别是:,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为,可以得到:;
(3)根据(2)中的结论,猜想:.
【详解】
解:(1)已知,所以新的三个数分别是:,
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为,
;
同样,所以新的三个数分别是:,
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为,
.
(2)设,得到新的三个数分别是:,
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为,
可得到:,即等于x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3)设,由(2)的结论可以得到:
,
,
,
根据三位数的特点,可知必然有:
,
,
故答案是:.
【点睛】
此题考查了多位数的数字特征,每个数字是10以内的自然数且不为0,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新定义,可以计算出问题的解,注意把握每个数字都会出现一次的特点,区别数字与多为数的不同.
9.(1);;(2)①2;3;6.②这个乘客花费7元乘坐的地铁行驶的路程范围为:大于公里小于等于32公里.
【分析】
(1)根据题意,确定实数左侧第一个整数点所对应的数即得;
(2)①根据表格确定乘坐里程的对应段,然后将乘坐里程分段计费并累加即得;
②根据表格将每段的费用从左至右依次累加直至费用为7元,进而确定7元乘坐的具体里程即得.
【详解】
(1)∵
∴
∵
∴
故答案为:;.
(2)①∵
∴3.07公里需要2元
∵
∴7.93公里所需费用分为两段即:前4公里2元 ,后3.93公里1元
∴7.93公里所需费用为:(元)
∵
∴公里所需费用分为三段计费即: 前4公里2元,4至12公里2元,12公里至19.17公里2元;
∴公里所需费用为:(元)
故答案为:2;3;6.
②由题意得:乘坐24公里所需费用分为三段:前4公里2元,4至12公里2元,12公里至24公里2元;
∴乘坐24公里所需费用为:(元)
∵由表格可知:乘坐24公里以上的部分,每一元可以坐8公里
∴7元可以乘坐的地铁最大里程为:(公里)
∴这个乘客花费7元乘坐的地铁行驶的路程范围为:大于公里小于等于32公里
答:这个乘客花费7元乘坐的地铁行驶的路程范围为:大于公里小于等于32公里.
【点睛】
本题是阅读材料题,考查了实数的实际应用,根据材料中的新定义举一反三并挖掘材料中深层次含义是解题关键.
10.①1,3;②0.6020;0.6990;③f(1.5),f(12);f(1.5)=3a-b+c-1,f(12)=2-b-2c.
【分析】
①根据定义可得:f(10b)=b,即可求得结论;
②根据运算性质:f(mn)=f(m)+f(n),f()=f(n)-f(m)进行计算;
③通过9=32,27=33,可以判断f(3)是否正确,同样依据5=,假设f(5)正确,可以求得f(2)的值,即可通过f(8),f(12)作出判断.
【详解】
解:①根据定义知:f(10b)=b,
∴f(10)=1,
f(103)=3.
故答案为:1,3.
②根据运算性质,得:f(4)=f(2×2)=f(2)+f(2)=2f(2)=0.3010×2=0.6020,
f(5)=f()=f(10)-f(2)=1-0.3010=0.6990.
故答案为:0.6020;0.6990.
③若f(3)≠2a-b,则f(9)=2f(3)≠4a-2b,
f(27)=3f(3)≠6a-3b,
从而表中有三个对应的f(x)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
∴f(3)=2a-b;
若f(5)≠a+c,则f(2)=1-f(5)≠1-a-c,
∴f(8)=3f(2)≠3-3a-3c,
f(6)=f(3)+f(2)≠1+a-b-c,
表中也有三个对应的f(x)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
∴f(5)=a+c,
∴表中只有f(1.5)和f(12)的对应值是错误的,应改正为:
f(1.5)=f()=f(3)-f(2)=(2a-b)-(1-a-c)=3a-b+c-1,
f(12)=f()=2f(6)-f(3)=2(1+a-b-c)-(2a-b)=2-b-2c.
∵9=32,27=33,
∴f(9)=2f(3)=2(2a-b)=4a-2b,f(27)=3f(3)=3(2a-b)=6a-3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幂的应用,新定义运算等,解题的关键是深刻理解所给出的定义或规则,将它们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运算.
11.(1);(2);(3).
【分析】
仿照阅读材料中的方法求出所求即可.
【详解】
解:(1)根据
得:
(2)设,
则,
∴,
∴
即:
(3)设,
则,
∴,
∴
即:
同理可求⸫
∵
【点睛】
此题考查了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弄清题中的规律是解本题的关键.
12.(1)①5;②;(2)1;(3)16.
【分析】
(1)根据题中定义代入即可得出;
(2)根据,讨论3和 的两种大小关系,进行计算;
(3)先判定A、B的大小关系,再进行求解.
【详解】
(1)根据题意:∵,
∴,
∵,
∴.
(2)∵,
∴,
① 若,
则,解得,
②若,
则,解得(不符合题意),
∴.
(3)∵,
∴,
∴,
得,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种新运算,读懂题意掌握新运算并能正确化简是解题的关键.
13.(1)(8,12),(0,10);(2)2秒或14秒;(3)存在,t=2.5s或
【分析】
(1)由非负数的性质可得a、b的值,据此可得点B的坐标;由点P运动速度和时间可得其运动5秒的路程,得到OP=10,从而得出其坐标;
(2)先根据点P运动11秒判断出点P的位置,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可得;
(3)分为点P在OC、BC上分类计算即可.
【详解】
解:(1) ∵a,b满足,
∴a=8,b=12,
∴点B(8,12);
当点P移动5秒时,其运动路程为5×2=10,
∴OP=10,
则点P坐标为(0,10),
故答案为:(8,12)、(0,10);
(2)由题意可得,第一种情况,当点P在OC上时,
点P移动的时间是:4÷2=2秒,
第二种情况,当点P在BA上时.
点P移动的时间是:(12+8+8)÷2=14秒,
所以在移动过程中,当点P到x轴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时,点P移动的时间是2秒或14秒.
(3)如图1所示:
∵△OBP的面积=20,
∴OP•BC=20,即×8×OP=20.
解得:OP=5.
∴此时t=2.5s
如图2所示;
∵△OBP的面积=20,
∴PB•OC=20,即×12×PB=20.
解得:BP=.
∴CP=.
∴此时t=,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时间t=2.5s或
【点睛】
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坐标与图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问题.
14.(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120°.
【分析】
(1)过点A作AD∥MN,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到∠MCA=∠DAC,∠PBA=∠DAB,根据角的和差等量代换即可得解;
(2)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到∴、∠CAB+∠ACD=180°,由邻补角定义得到∠ECM+∠ECN=180°,再等量代换即可得解;
(3)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FAB=120°﹣∠GCA,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GCA﹣∠ABF=60°,最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即可求解.
【详解】
解:(1)证明:如图1,过点A作AD∥MN,
∵MN∥PQ,AD∥MN,
∴AD∥MN∥PQ,
∴∠MCA=∠DAC,∠PBA=∠DAB,
∴∠CAB=∠DAC+∠DAB=∠MCA+∠PBA,
即:∠CAB=∠MCA+∠PBA;
(2)如图2,∵CD∥AB,
∴∠CAB+∠ACD=180°,
∵∠ECM+∠ECN=180°,
∵∠ECN=∠CAB
∴∠ECM=∠ACD,
即∠MCA+∠ACE=∠DCE+∠ACE,
∴∠MCA=∠DCE;
(3)∵AF∥CG,
∴∠GCA+∠FAC=180°,
∵∠CAB=60°
即∠GCA+∠CAB+∠FAB=180°,
∴∠FAB=180°﹣60°﹣∠GCA=120°﹣∠GCA,
由(1)可知,∠CAB=∠MCA+∠ABP,
∵BF平分∠ABP,CG平分∠ACN,
∴∠ACN=2∠GCA,∠ABP=2∠ABF,
又∵∠MCA=180°﹣∠ACN,
∴∠CAB=180°﹣2∠GCA+2∠ABF=60°,
∴∠GCA﹣∠ABF=60°,
∵∠AFB+∠ABF+∠FAB=180°,
∴∠AFB=180°﹣∠FAB﹣∠FBA
=180°﹣(120°﹣∠GCA)﹣∠ABF
=180°﹣120°+∠GCA﹣∠ABF
=120°.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准确的推导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5.(1)a=-2,b=2;(2)P(0,-4)或(0,4);(3)①∠CAB+∠ODB=90°;②∠AED=45°.
【分析】
(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即可求得a、b的值;(2)先求得S△ABC=4,设P(0,t),根据S△OPC=OP×2=× ×2=4求得t值,即可求得点P的坐标;(3)①已知BD∥AC,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CAB=∠OBD,由∠OBD+∠ODB=90°,即可得∠CAB+∠ODB=90°;②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及①中的结论,可求得∠3+∠4=45°;过点E作EF∥AC,即可得EF∥BD∥A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3=∠1,∠2=∠4,由此求得∠AED=∠1+∠2=∠4+∠3=45°.
【详解】
(1)∵,
∴a+2=0,b-2=0,
∴a=-2,b=2;
(2)∵a=-2,b=2,
∴A(-2,0),C(2,2),
∴S△ABC= AB•BC=×4×2=4;
设P(0,t),
∴S△OPC=OP×2=× ×2==4;
∴t=4或t=-4,
∴P(0,-4)或(0,4).
(3)①∵BD∥AC,
∴∠CAB=∠OBD,
∵∠OBD+∠ODB=90°,
∴∠CAB+∠ODB=90°;
②∵AE,DE分别平分∠CAB,∠ODB,
∴∠3=,∠4=,
∵∠CAB+∠ODB=90°,
∴∠3+∠4=+=45°,
过点E作EF∥AC,
∵BD∥AC,
∴EF∥BD∥AC,
∴∠3=∠1,∠2=∠4,
∴∠AED=∠1+∠2=∠4+∠3=45°.
【点睛】
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性质,熟知非负数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平行线的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6.(1)①B;②7或;(2)或或;(3)n≥.
【分析】
(1)①直接根据新定义的概念即可求出答案;
②根据新定义的概念列出绝对值方程即可求解;
(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4-2t,再根据新定义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