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目前,世界农学界几乎都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对此贡献最大的原始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3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治水期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人”。其治水成功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B推动了“家天下”的出现C奠定了我国华夏族的基础D有利于青铜农具的推广4下面的文物“利簋”的铭文中提到商军溃败之后,身为有司(官职
2、名称)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所以利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该文物印证了历史上的A涿鹿之战B夏朝建立C商汤灭夏D牧野之战5西周崇尚礼制,主要以青铜器鼎、簋的数量区分贵族等级。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上述记载主要说明青铜器是A生产工具B生活器皿C祭祀礼器D权力象征6公元前704年,第17代楚君熊通再一次向周天子请求提高封号,遭拒后大怒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他自立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这表明当时( )A禅让制渐成风尚B世袭制开始确立C分封
3、制遭到破坏D郡县制逐渐推行7图中的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哪国修建的A齐国B楚国C吴国D秦国8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一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B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一儒C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D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9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商
4、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 )ABCD10下列成语中,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是A揭竿而起B围魏救赵C风声鹤唳D退避三舍11“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商周至隋唐节日类型不断得到充实。”那么,到秦汉时期,基本定型的节日有( )除夕节 元宵节 端午节 元旦节ABCD12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秦汉时期社会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初步发展B社会变革与思想交锋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3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饰”。为此,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A重农抑商B休养生息C奖励耕织D土地自由买卖14三国时代,波澜壮阔、
5、英雄辈出。下列史实没有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A孙权称王,国号吴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D曹操率军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15网上热炒的历史老师袁腾飞曾说“蔡伦是个宦官,宦官一般没什么好人,只有两个不错的,青史留名,蔡伦和郑和。”以下关于蔡伦“青史留名”的贡献及评价正确的是 。发明了纸张改进了造纸术为人们提供了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撰写了史书ABCD16下列作物哪些是西汉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西瓜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石榴ABCD17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同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繁荣开放的社会18宋
6、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赶上北方D东晋南朝时南方尚未开发19画时间轴是学习历史事件的高效方法。图中能体现中国再次实现统一的的是( )A魏灭蜀B西晋建立C西晋灭吴D西晋灭亡20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B“画圣”王羲之的作品是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C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D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二、综合题21阅读材料,回
7、答问题会说话的文物请回答(1)图1和图2文物反映了距今大约六七千年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生活情况,请分别写出代表居民的名称,从图片中能获得有关他们生活的哪些信息?(2)图3和图4文物是哪一时期文明的代表?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历史地位。(3)从图5和图6文物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分别指出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带来的变化。(4)以上一组图片告诉我们获知历史的方式是什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知历史?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摘编自
8、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材料四 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6和图7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现象。(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反映的事件及其实施所产生的影响。(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白诗中反映的事件。(5)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材料二、三与材料四之间的关系。23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的表现。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
9、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汉书食货志(2)据材料二,概括“商君”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材料三丝绸之路路线图(3)结合所学知识,将图中A、E两处填写完整。并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材料四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译文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粮食纺织品都足足有余,每家每户都能自给自足,做到这样就心满意足了。)(4)据材料四,概括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2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对人类历史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统一
10、是秦汉时代的社会主题,思想学术的统一,也势在必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改造儒术,使儒学更具实用性,这促使统治集团向儒家倾斜;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滕福海董仲舒与罢黜百家材料二 朝鲜、日本用简和帛,印度用白树皮和棕榈叶,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纸草纸”,欧洲则用羊皮。这些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全使用。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三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四 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
11、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 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集团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的具体措施及其深远影响。(2)指出材料二中“这些书写材料都不适于大量使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古代技术及其影响。(3)材料三中“孝文帝”为什么要“使其整体的汉化”?指出为“使其整体的汉化”所推行的措施及产生的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如何才能使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命力。【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B符合题意;元谋人生活在云南,A排除;半坡
12、居民生活在陕西,C排除;河姆渡人生活在浙江,D排除。故选择B。2D解析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的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途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D正确;元谋人、北京人还没有原始农耕,没种植作物,AB排除;半坡居民种植农作物粟,C排除;故选D。3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解除了水患,使黄河流域免于水患,保证了黄河流域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故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A。4D解析D【详解】根据材料“武王征商簋”
13、可知,与此事相关的事件为牧野之战,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最后商纣王兵败自焚,商朝灭亡。因此本题选D;A项涿鹿之战为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B项夏朝建立通过由启继承禹而来;C项商汤灭夏,商汤领导有方,打败夏桀,于是夏朝就被商朝代替。因此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本题选择D项。5D解析D【详解】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还制
14、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是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这一现象说明了青铜器成为贵族身份地位及国家权力的象征。故D符合题意;生产工具、生活器皿和祭祀礼器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BC。故选D。6C解析C【详解】依据题干材料“楚君熊通自立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并结合所学可知,楚国称“王”,与周天子称号一致,打破了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出现了地方诸侯不听命于周王室的现象,表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与传说时代的尧舜禹有关,排除;B项世袭制开始确立于夏朝的启,排除;郡县制逐渐推行是在秦朝时期,D排除。故选择C。7D解析D【详解】根据图片结
15、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8C解析C【详解】甲同学的观点是顺应自然,属于道家观点;乙同学的观点是强调身份等级,属于儒家观点;丙同学主张简单朴素,属于墨家节用的观点;丁同学注重学校规章制度,属于法家观点。所以C符合题意,排除ABD。9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故A正确;B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铲币,故B错
16、误;C是战国时期的刀币,与题意不符,排除;D是楚国的蚁币,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A。10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一批900多人的壮丁队伍被押送到渔阳去防守,当队伍走到大泽乡时,遇上连绵大雨,没法前进,只好暂时驻扎下来,当时陈胜、吴广二人担任屯长职务,负责带领这支队伍如期赶到渔阳,否则就要被杀头,迫不得已,发动了起义,起义军队伍壮大了,没有刀和旗子,他们就砍下树枝做刀枪,削了竹枝做旗杆,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历史上称这件事为“揭竿而起”,A项符合题意;围魏救赵是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B项不符合
17、题意;风声鹤唳指的是淝水之战,C项不符合题意;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1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除夕、元宵、端午等这些传统节日基本定型是在秦汉时期。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A项正确;元旦节是近代才出现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12D解析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西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
18、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故秦汉时期的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D正确;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是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初步发展,A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社会变革与思想交锋,B排除;明清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排除;故选D。13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饰”,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呈现百废待兴的状态,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故B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历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奖励耕织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之一,故C不符合题意;土地自由买卖,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4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
19、操率军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当时处于东汉末年,D项正确;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排除A项;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排除B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排除C项。故选D项。15B解析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我国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人们提供了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至今依然影响着人类社会,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是我国对人类科学文化的传播做出的极为重要的贡献。故此题选B。16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
20、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符合题意;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苜蓿随天马,葡萄出汉臣,葡萄和苜蓿随着天马和张骞传入中国,符合题意;黄瓜、胡萝卜是在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时代,由张骞经由丝绸之路带入中国的北方地区,并经多年驯化,形成了华北系统黄瓜,符合题意; 原产地在西亚和中亚,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把大蒜带回国安家落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符合题意;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安石国王送给他许多金银珠宝,他都没要,只收下了一些石榴种子,作为纪念品带了回来,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本题选A。17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
21、,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汉以后所形成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虽然使统一的国家出现了分裂,但三国都注意发展生产,实现了局部统一,也为以后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后来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C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相关,排除A项;统一国家的建立,与秦汉时期相关,
22、排除B项;繁荣开放的社会,与隋唐时期相关,排除D项。故选C。18B解析B【详解】题干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反映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我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故B符合题意;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说法错误,排除A;宋书的记载与隋唐时期无关,排除C;东晋南朝时南方尚未开发的说法错误,排除D;故选B。19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后期,263年,魏灭蜀,故A不符合题意;266年,西晋建立,曹魏灭亡,故B不符合题意;316年,西晋灭亡,中国再次陷入分裂,故D不符合题意。263年,魏灭蜀;266年,西晋建立,曹魏灭亡;280
23、年,西晋灭亡东吴,中国归于一统;故C符合题意。故选C。20B解析B【详解】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他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B符合题意;ACD项表述与史实相符,排除。故选择B。二、综合题21(1)半坡人、河姆渡人;制造陶器,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等。(2)夏商周或商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3)铁制解析(1)半坡人、河姆渡人;制造陶器,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等。(
24、2)夏商周或商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3)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地主阶级兴起;变法运动等;思想上思想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4)考古资料;传说故事、文献资料等。【详解】(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半坡居民制造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半坡原始居民会制作色彩绚丽的彩陶。图2反映的是河姆渡居民使用的耒耜,表明河姆渡人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等
25、。(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3反映的是商朝的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图4反映的是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3)图5反映的是铁农具,图6反映的是牛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史上最典型的例子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带来的变化有在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地主阶级兴起;变法运动等;在思想上思想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4)以上一组图片告诉我们获知历史的方式是考古资料;除此之外,我
26、们还可以通过传说故事、文献资料等方式获知历史。22(1)分封制;春秋诸侯争霸(2)铁制工具的出现;牛耕的出现(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3)事件:商鞅变法;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解析(1)分封制;春秋诸侯争霸(2)铁制工具的出现;牛耕的出现(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3)事件:商鞅变法;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4)秦灭六国,统一全国(5)因果关系【详解】(1)根据图6“周初形势图”有燕、齐等诸侯国,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式,巩固
27、疆土,周王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根据图7“春秋争霸形势图”,齐楚晋进军路线、吴国、越国进军路线,说明这些国家之间有军事行动,可知反映的是春秋诸侯争霸。(2)根据材料二图8是铁农具,反映春秋时期出现了铁质工具;图9是二牛一人的耕作图,反映的是牛耕的出现。结合课本所学,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根据材料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可知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等。
28、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根据材料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描述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事件。结合课本所学,从公元前230年,秦国军队先后攻灭韩、韩、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5)依据前面的材料,材料二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新兴地主姐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改革变法,其中最著名就是材料三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材料三为材料四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材料二、三与材料四是因果关系。23(1)
29、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2)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作用倾邻国而雄诸候。(3)A长安;E欧洲(或大秦)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解析(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2)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作用倾邻国而雄诸候。(3)A长安;E欧洲(或大秦)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或南方社会比较安定。)【详解】(1)依据材料一“铁制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的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春秋时
30、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2)依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商君”指商鞅,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其中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据材料“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概括可知,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是倾邻国而雄诸候。(3)依据材料三“丝绸之路路线图”可知,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31、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或大秦),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往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路线,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因此图中A处是长安;E处是欧洲(或大秦)。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依据材料四“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概括可知,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或南方社会比较安定。)24(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
32、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2)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东汉的蔡伦改解析(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2)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东汉的蔡伦改进了纸;造纸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促进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3)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的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等;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改说汉话、改穿汉服、改姓汉姓、与汉族人通婚、迁都洛阳等;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
33、的趋势,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4)开放性题目,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成功等。【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改造儒术,使儒学更具实用性,这促使统治集团向儒家倾斜;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可知,为了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34、影响深远。(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全使用”可知,以前的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东汉的蔡伦改进了纸,造纸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促进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幕”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的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改说汉话、改穿汉服、改姓汉姓、与汉族人通婚、迁都洛阳等;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4)开放性题目,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成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