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武利牛巴是广西著名特产,是把牛肉切成小片用木炭火烤制而成。早在70万20万 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烤制食物,他们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元谋人D河姆渡人2观看下图,这是某个时期我国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是哪一原始居民生活居住过的(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传说中的( )A蚩尤部落B盘古与女娲C炎帝和黄帝D尧、舜、禹4歌诀记忆法是把历史事件编成口诀或顺口溜,让学生印象更深,记忆更牢的
2、掌握历史知识,是记忆和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对于历史歌谣“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的解读错误的是A禹建立夏朝B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C启维护了禅让制D桀是夏朝的亡国之君5“它”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画符号,下启青铜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它”指的是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楷书6春秋战国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出现在人名中,如“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A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了推广B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饲养牛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D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井田
3、制7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四位同学所表演的历史情节正确的是A甲同学扮演秦穆公主持变法B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受到惩罚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D扮演秦国国君的丁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B墨子C韩非子D孙膑9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说:“长期以来,天下战乱不断,老百姓饱受苦难,就是因为有诸侯。凭借祖先的恩赐,如今完成统一。如如果天下刚刚安定,又建立诸侯国,就是在制造战乱;再想让国家安定,就太难了。”针对材料
4、中秦始皇所分析的天下战乱的原因,他在秦朝建立后实行了( )A郡县制B三公九卿制C统一文字和货币D县制10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他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上述内容反映出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A秦统一中国B秦的暴政C秦始皇废除分封制D秦朝建立郡县制11下图是某图书的目录节选,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图书名称的是( )A周武王传B秦始皇传C汉武帝传D诸葛亮传12“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下列是庐江某学校学生排演的“文景之治”课堂剧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农民李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政府奖励B县令张二
5、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C景帝的殡妃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D文帝命人依照阿房宫修建豪华宫殿13光武帝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1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群雄四起,曹操能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是因为( )A挟天子以令诸侯B唯才是举C实行屯田D官渡之战15下列史实,通过下图所示著作不能了解的是( )A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B陈胜、吴广起义C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D西晋八王之乱16“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这反映出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是( )A促进了西域经
6、济的发展B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C密切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D使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辖17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中流击楫”这些成语典故源于( )A官渡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18如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带来的影响是A减少了战争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阻碍民族交融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19分封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然而,因为大肆分封诸侯而导致战乱的朝代是秦朝 西汉 东汉 西晋ABCD20下图资料引自北朝时期某著作。该著作主要反映的是( )A数学成就B艺
7、术成就C文学成就D农业成就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政治篇)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摘自史记商鞅列传(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大的措施是什么?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贵族,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经济篇)材料二(3
8、)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思想篇)(4)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 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材料三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教育贡献主要有哪些?22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在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现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下列问题。(秦之兴)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1)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秦之制) 材
9、料二 (2)材料二图示反映秦朝开创了一套怎样的政治体制?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什么?(秦之衰)材料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新史记陈涉世家(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2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包括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文物),搜集史料的主要途径有书籍、网络、博物馆等。材料一“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郭沫若(1)联系材料一结合所学,“殷”指哪一朝代?“一片甲骨惊世界”是指哪一种文字?材料二(晋)时海内大乱,
10、独江东(江南)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向南)渡江。资治通鉴(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当时该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一点即可)材料三该著作继承了以往历史著作的传统,把几千年间零碎散乱的历史资料,加以整理、审核、排比;该著作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式,成为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3)材料三“该著作”是指哪一历史巨著?据材料指出它创造了哪一体例?材料四(4)图中说唱俑表情生动活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民间生活气息,此文物极有可能出现在哪一治世局面时期?(5)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搜集史料的主要途径有哪些?24“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
11、和历史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某同学搜集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见上表),请根据所学知识将上表中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区别开来,将上表内措施的序号填写在下表相应位置。(2)请选择上表中关于商鞅变法内容的两项措施,谈谈改革措施的具体作用。材料二 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观点一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
12、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依据材料二说明关于魏孝文帝改革的两个观点有什么不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前的北京就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烤制食物,A项正确;山顶洞人是距今3万年以前的原始人,排除B项;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排除C项;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排除D项。故选A项。2D解析D【详解】材料中的内容是半
13、地穴式房屋,结合所学,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D项正确;元谋人与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并没有制造出这种房子,排除AB项;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排除C项。故选D项。3C解析C【详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传说中的炎帝、黄帝两个部落,在融合中形成中华民族的主干华夏族,炎帝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4C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中“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歌谣反映的是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禹在位时,他的儿子启有强大的势力。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
14、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C解读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大禹建夏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歌谣反映的是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故AB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歌谣反映的是桀时,夏朝灭亡。夏朝经历了四百多年,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5A解析A【详解】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
15、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符合题意;BCD项出现在甲骨文之后,排除。故选择A。6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中“耕牛二字经常出现在人名中”,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牛耕的使用,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故A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新时期时代开始饲养牛,B错误;C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A。7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是由秦孝公主持的,变法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受到奖赏,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由此可知,C项正确,ABD错误。8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
16、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孙膑主要是军事理论,排除。故选A。9A解析A【详解】根据题干中“长期以来,天下战乱不断,老百姓饱受苦难,就是因为有诸侯。凭借祖先的恩赐,如今完成统一,如如果天下刚刚安定,又建立诸侯国,就是在制造战乱,再想让国家安定,就太难了”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所分析的天下战乱的原因与西周分封制有关,为此,在地方上,秦始皇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
17、模式,A项正确;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秦始皇为巩固统一,使用小篆为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秦始皇又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排除D项;故选A项。10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秦朝不但实行有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
18、还实行严厉的法律,从而体现了秦始皇的暴政,因此秦的暴政是秦未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故选B;ACD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11C解析C【详解】根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符合题意;ABD项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关,排除。故选择C。12D解析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文景之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命人依照阿房宫修建豪华宫殿,与秦始皇相关,秦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骊山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可知“文帝命人依照阿房宫修建豪华宫殿”,与“文景
19、之治”的史实不符。选项D符合题意;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选项ABC与“文景之治”的史实相符,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D。13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解放生产力,实行三十税一,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故D项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A不符合题意;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的成就,故B不符合题意;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开创的局面,
20、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4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曹操初据有兖州,后来势力渐强,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选项A符合题意;唯才是举、实行屯田是曹操治理北方的举措,BC排除;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D排除。故选A。15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而西晋是在汉代之后,因此不可能记录在史记中,故D项错误
21、,符合题意;秦朝统一是公元前221 年,A项不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是在秦朝末年,B项不符合题意;C项会记录在内,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16B解析B【详解】题干中材料大意是如果没有张骞出使西域,怎么会有西域的物产传到内地,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7B解析B【详解】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
22、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我国历史上的淝水之战有关,B符合题意;ACD项与材料成语无关,排除。故选择B。18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开始南迁,为南方的发展带来的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选项B符合题意;AC项表述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19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大规模分封,最终发生七国之乱;西晋大规模分封,最终发生八王之乱;故D符合题意。秦朝实行郡县制,东汉发生宦官专权,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20D解析D【详解】根据“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齐
23、民要术的内容,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D符合题意;AB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D。二、综合题21(1)富国强兵 推行县制(2)不支持 废除没有军功旧贵族特权(3)铁农具和牛耕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4)百家争鸣(5)孔子 “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详解】(1)根据解析(
24、1)富国强兵 推行县制(2)不支持 废除没有军功旧贵族特权(3)铁农具和牛耕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4)百家争鸣(5)孔子 “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卫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定变法之令”可知,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推行县制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大。(2)根据所学可知,不支持,因为变法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3)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这是春秋战国使用推广的铁农具和牛耕;它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4)根据所学可知,这种局面就是百家争鸣。(5)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这是孔子的名言,他核心思
25、想是“仁”。他在教育是的贡献有,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2(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3)陈胜、吴广起义。【详解】(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解析(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3)陈胜、吴广起义。【详解】(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描述。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
26、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2)依据材料二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图示反映秦朝开创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规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之下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分别协助皇帝掌管全国的政务、军事和监察工作。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依据材料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可知,这是
27、对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直接原因的描述。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23(1)商朝;甲骨文(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任意一点)(3)史记;纪传体(4)光武中兴(5)书籍、网络、博物馆等(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解析(1)商朝;甲骨文(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任意一点)(3)史记;纪传体(4)光武中兴(5)书籍、网络、博物馆等(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受战乱、环境变法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
28、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商朝又称殷朝;“一片甲骨惊世界”指的是甲骨文。据所学,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2)依据材料二“(晋)时海内大乱,独江东(江南)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向南)渡江”,意思是,西晋是北方战乱,只有江南地区局势稍微安定,大量北方避乱者南迁。由此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该著作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式,成为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可知反映的是史记。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用了
29、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4)依据材料四“东汉说唱佣”,可知题干中“治世局面”是东汉时期的局面。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5)依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照片、老人述说、博物馆等途径搜集史料。24(1)(2)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军战斗力。奖励耕织,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3)不同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
30、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解析(1)(2)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军战斗力。奖励耕织,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3)不同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影响魏孝文帝的改革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为确立封建统治,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内容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31、。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所以属于商鞅变法的措施的有。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后,实行改革,要求鲜卑人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等,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所以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有。(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激发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提高了秦军战斗力。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设立县制,由国君任命官吏治理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加强了君主的权力。(3)根据观点一“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可知,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根据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可知,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魏孝文帝的改革的积极影响有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