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B影视剧关于远古时代的场景C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2我国原始人类经历了由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最主要因素是A生产工具的进步B饲养水平的提高C人工取火的发明D原始种植业的兴起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B夏商周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秦汉时期国家
2、的产生和社会变革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4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的主要原因是A私有制的发展B原始社会的解体C统治者的自私D早期国家的建立5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下列图片中已知最早具备了汉字基本结构的文字是( )A陶罐符号B甲骨文C利簋金文D竹简文字6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其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诸侯国势力逐渐缩小B各国纷纷变法,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C周王室势力日益强大D王室衰微,诸侯争霸7下列属于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是牧野之战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ABCD8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
3、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平等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最能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A仁者爱人B因材施教C有教无类D为政以德92018年新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时,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A御史大夫B丞相C军机大臣D太尉10秦朝是辉煌的,也是短暂的。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其表现为赋税沉重繁重的徭役和兵役郡县制严酷的刑罚ABCD11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A有利于保证国
4、家的财政收入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D诸侯王封地和势力越分越小12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A以德化民B横征暴敛C休养生息D“兼爱、尚贤”13后汉书.皇甫嵩传)加载,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 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这一记载与哪一事件有关( )A黄巾起义B陈胜吴广起义C外戚王莽夺取政权D八王之乱14“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李春B李冰C蔡伦D顾恺之15郑吉是某机构的首任长官,史书记载:“
5、汉之号令班(颁行)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据此推断郑吉所在机构是A丞相府B御史台C西域都护府D太学16下列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少胜多。请你选择正确的选项长平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ABCD17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中流击楫”这些成语典故源于( )A官渡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1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忧”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A社会动荡不安B江南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三国鼎立局面出现19
6、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演变图,其中指代西晋政权的是AABBCCDD20他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有重大成就。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是A郦道元B张仲景C贾思勰D祖冲之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进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三三幅画像材料四“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
7、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杀)其君者也。”说难请回答(1)材料一咏叹的是哪个原始农耕遗址?其“普及”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2)试据材料二归纳华夏族形成的特点,并举一例加以说明。(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人物间首领位置的更替与哪项制度有关?(4)材料四对尧舜禹首领位置的更替持何看法?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对立的现象?22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加。(秦之兴)材料一 战国形势图(1)材料一中哪个国家后来实力大增?它实力增强主要与哪次变法有关?(2)下表列出了秦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请你完成。措施经济统一( ),统一度量衡。文化统一( )。交通统一车辆形制
8、和道路宽窄,开凿(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 )(秦之衰)材料二 二世元年七月,发阔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3)材料二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这-事件有何重要意义?(秦之亡)材料三 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史记秦始皇本纪(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我们的祖先最早在长江、黄河流域
9、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从事原始农耕的古代人类。材料二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2)材料二指哪一水利工程?它对四川地区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三 (见如图)(3)材料三中的图片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它们出现的作用是什么?材料四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汉书宋书描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4)根据材料四,说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变化。这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综合以
10、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4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推动古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材料一(1)分别写出居住图中房屋的原始居民,并指出其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江堰发挥的作用,简要说明它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材料三(3)根据材料指出甲、乙对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的描述的不同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综上所述,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解析A【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北京人会使用火,用火烧烤食物等,要支持这一结论,需要提供与火相关的有关史实,A项提到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
11、骨都是北京人用火的表现,可以作为一手史料,故A项正确;BCD项都是后人经过加工理解的二手史料,不能作为支持北京人用火的最有力证据,排除BCD项;故选A。2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北京人、山顶洞人住在洞穴里,主要靠采集和狩猎生活;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建造房屋、种植庄稼、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由此可见,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A项符
12、合题意;而BCD三项都不是推动上述演进的最主要因素,排除。故选A。3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前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A归纳正确,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属于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B错误,不符合题意;秦汉时期属于统一国家的建立,C错误,不符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4A解析A【详解】材料“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可以看出应该是王位世袭制取代了早期的禅让位制,结合所学知识, 我们可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私有制的发展,A正确;原始社会的解体是“公天下” 转变为“家天下”的影响,排除B;统治者的自私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早期国家的建立是材料现象的
13、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D。5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陶罐符号不具备汉字基本结构,排除;CD项利簋金文和竹简文字在甲骨文之后,排除。故选B。6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写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D符合题意;A项是诸侯争霸的表现或影响,不符合题意;B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14、因此选D。7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不符合题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是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之间的战役,符合题意;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符合题意。故选B。8C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使平民子弟也有机会接受教育,故C项正确;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主张爱有差等,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方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9A解析A【详
15、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所以材料“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旨在强调的是此官的监察职能,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能,A项符合题意;而军机大臣是清朝所设。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0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都是秦朝的暴政的主要表现,符合题意;郡县制为后世沿用,影响深远,不属于秦朝暴政,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符合题意,故选B;排除ACD。11A
16、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盐铁专卖和中央铸币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A正确;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的是儒家思想,B错误;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的重点是社会安定,与题意不符,C错误;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是经济大一统措施的间接结果,不是直接影响。D错误。综上故选A。12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其采取了与民休养生息的策略,促进了生产的恢复,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主旨,排除。13A解析A【详解】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因此题干中记载的起义应发生在东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东汉后期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
17、打击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A正确;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BCD排除。故选A。14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他造的纸称“蔡侯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选项C符合题意;隋朝工匠李春设计赵州桥,A排除;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B排除; 顾恺之是东晋时的著名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D排除。故选C。15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西汉,在西域设立地方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由郑吉任长官,这是西
18、域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故C符合题意;丞相府、御史台、太学,均是中央机构,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16D解析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故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长平之战中赵国约45万人,秦军50万,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故不符合题意;故AC不符合题意;故选D。17B解析B【详解】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
19、打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我国历史上的淝水之战有关,B符合题意;ACD项与材料成语无关,排除。故选择B。18C解析C【详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忧”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魏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C符合题意;社会动荡不安不是江南地区发展的原因,A排除;江南条件优越是其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B排除;三国鼎立局面发生在三
20、国时期,D排除。故选择C。19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史在三国之后,西晋统一了三国政权,之后西晋灭亡进入东晋时期,故A符合题意;317年-420年的政权是东晋,故B不符合题意;十六国之后是北朝,故C不符合题意;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0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祖冲之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D项正确;ABC项与圆周率无关,排除。二、综合题21(1)半坡遗址;水稻。(2)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意思相近即可)。例如炎帝部落与黄
21、帝部落的融合(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融合)。(3)禅让制。(4)材料四认为尧舜禹之间首解析(1)半坡遗址;水稻。(2)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意思相近即可)。例如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的融合(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融合)。(3)禅让制。(4)材料四认为尧舜禹之间首领位置更替是通过威逼获得的。因年代久远,缺少必要的佐证,因此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历史真相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考证。(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信息提示,结合课本所学,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色的是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
22、样的图案,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有人面网纹、双鱼纹等;半坡原始居民开始农耕生活,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依据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进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皇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3)依据材料三人物图帝尧、帝舜、夏禹。结合课本所学,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
23、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4)依据材料四“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杀)其君者也。”认为尧舜禹之间首领位置更替是通过威逼获得的,这种说法课本上知识点禅让制不同,但是因年代久远,缺少必要的佐证,因此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历史真相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22(1)秦国。商鞅变法。(2)经济货币。文化文字。交通灵渠。军事长城。(3)大泽乡起义。意义:起义所表现出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4)秦朝的暴政。得道多助解析(1)秦国。商鞅变法。(2)经济货币。文化文字。交
24、通灵渠。军事长城。(3)大泽乡起义。意义:起义所表现出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4)秦朝的暴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详解】(1)由图示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国为秦国,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上,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在文化上,秦始皇为消除文字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在交通上,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在军事
25、上,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3)根据材料中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阔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为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起义所表现出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4)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中的“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亡,不亦宜乎?”,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残暴的统治;启发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朝代灭亡的原因这个角度来谈启发,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3(1)黄河流域半坡人;长江流域河姆渡人。(2)都江堰。影响促进了
26、四川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四川地区成为“天府之国”。(3)春秋战国时期。作用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析(1)黄河流域半坡人;长江流域河姆渡人。(2)都江堰。影响促进了四川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四川地区成为“天府之国”。(3)春秋战国时期。作用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业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4)变化江南地区经济由落后走向富庶。影响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原因优越的自然条件;注重兴修水利工程;注重技术革新(或创新生产工具);稳定的社会环境;劳动力增加等。【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7、,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种植水稻。(2)据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材料二指李冰开凿的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促进了四川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3)根据材料三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图片所反映的是铁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业的深耕细作
28、),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4)据材料四“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宋书描述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时指出,当时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由落后走向富庶,江南地区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注重兴修水利工程;注重技术革新(或创新生产工具);稳定的社会环境;劳动力增加等
29、。【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都江堰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史实。24(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水稻;粟。(2)作用防洪、灌溉、水运。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3)甲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乙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解析(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水稻;粟。(2)作用防洪、灌溉、水运。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3)甲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乙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原因北方战乱,南方安定;
30、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任意一点)(4)古代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图二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图,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2)
31、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3)由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溽无积聚而多。”可知,甲描述的江南地区的状况是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由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渔盐祀梓之利,充向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乙描写的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状况是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古代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