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看拼音,写词语。
lǎn duò qīn lüè kù shǔ qǐ dí yè mù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十年来,社会沧桑巨变,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他百感交集。
B.看着小明的大花脸,同学们都忍俊不禁。
C.整顿旅游市场是为了避免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上当受骗。
D.尽管这游戏已经过时,可有些年轻人却依然乐此不疲。
3.下面词语依次填入语段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欢呼 ②欢聚 ③欢笑 ④欢乐 ⑤欢唱 ⑥欢悦
儿时,在故乡那条小河里的小伙伴们戏水时的( )声和抓鱼时的( )声,常常钻入我的心里,让我一直享受着当时的( )。直到现在,我仍然希望能再次和儿时的伙伴( )在那条小河边。
A.③⑤④② B.①③①② C.③①②⑥ D.③①④②
4.以下加点词句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姐姐今年满二十岁了,正值弱冠之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B.七十大寿,爷爷笑着说:“虽已年过古稀,但我还得跟上时代,不断学习!”
C.马小虎粗心成习惯了,妈妈苦口婆心的再三教育,但他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D.事已如此你才想起来问他,那不是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吗?
5.将下列句子进行排序,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①( )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②(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是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③( )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就到了,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
④( )除了看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⑤(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
A.③②④①⑤ B.④②①⑤③ C.③②④⑤① D.③②⑤④①
6.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反问)
B.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比喻)
C.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排比)
D.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拟人)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八个字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
B.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C.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D.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了解、研究传统文化。
8.按要求写句子。
(1)用“温和”的不同含义写句子。
形容气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性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把画面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爸爸把今天的《人民日报》仔细地浏览了一遍。(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书交流。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战败,向华容道败退。孔明安排关羽在华容道截杀曹操,可关羽却放了曹操。你是否赞同关羽的做法?为什么?请用一段文字写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并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①莫等闲,______,空悲切。
②______,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家家乞巧望秋月,______。
④居安思危,______。
⑤知之为知之,______,是知也。
理解⑤句的意思: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1、根据图片,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多选)( )
A.书名 B.教师推荐 C.家长评价 D.书受人欢迎 E.书中有个男孩名叫夏刚
12、仔细阅读上图,你猜这个故事会写什么?
_____________
13、寒假里,小林打算读这本书。下面是他的阅读计划,你还有什么建议呢?
①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②完成一份阅读思维导图;
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
14、这学期,你读过哪本课外书?先把书名写下来,再评一评这本书吧。(至少两方面)
书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亲两次举起的手掌
小时候,我很怕父亲。
记得我刚开始跟父亲学木工的时候,他总是很严厉。有一次,我趁父亲不在,自作聪明装配了一个大衣柜。刚刚装好,父亲便回来了。他走到大衣柜前,阴着脸,转着圈看。突然,他用力把大衣柜推倒,拿起一根木料,瞪着我,指着装错的地方问:“你瞎了?”然后他扔掉木料,举起厚重的巴掌,一下子打在我头上。
后来,每当父亲举起巴掌时,我都心有余悸,生怕会落到我头上。
然而,另外一件事,却改变了我对父亲的看法。有一天,我在家里偷偷把新买回来的座钟拆开了,正在研究的兴头上,突然听见父亲的脚步声。匆忙之间,我慌乱地把座钟拼凑在一起。
父亲走进屋后,一直没有出去。将近中午时,他盯着座钟发呆:“嗯?怎么停了?”他边说边搬起座钟,“当啷”一声,钟摆在里面发出碰撞边框的声音。
我害怕得低下了头,父亲几步走过来。我把眼睛一闭,等着那满是老茧的手落下。可是那手只是轻轻地落在了我的头上,不是痛打,倒像是抚摸。
那个年代,一台座钟可比一个木柜要值钱啊,为什么父亲不生气反而高兴呢?
一直到我成家立业多年后,父亲才告诉我:“你跟我学木工是学手艺。做木工活好比做人,一榫(sǔn)一眼都要套牢弄实,才能保证家具结实。做人,也要实在,不要投机取巧。可你拆座钟,那是钻研,我不想让孩子没有前途……”
父亲两次举起的手掌,让我一生难忘。
19、文中画横线句子是对父亲动作、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细节描写。这一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___________的父亲。
20、父亲第一次举起手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父亲这样做是为了让“我”实在做人;父亲第二次举起手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父亲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
21、将本文和我们学过的《落花生》一课进行对比,发现两篇文章都是叙事文章,但《落花生》一课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方法。
22、短文结尾的主要特点是( )
A.点明主题 B.总结全文 C.抒发感情 D.首尾呼应
23、你赞同文中父亲的做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从下列表格中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介绍,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②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③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④题目自拟。
动物
猫
狗
牛
植物
柳树
荷花
月季
食物
腊八粥
饺子
月饼
物品
电视
手机
电脑
【参考答案】
1.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懒、惰、侵、略、酷、幕”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C
【解析】C
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
C项词语使用不恰当,“参差不齐”的意思是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在本题中形容旅游信息不恰当。
3.D
【解析】D
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欢呼:形容一种欢乐而振臂高呼的激情场面。
欢聚:欢乐的聚会或欢乐地聚会。
欢笑:欢乐地笑,快活地笑,因为高兴,快乐,兴奋等。
欢乐:形容内心十分开心,高兴。
二、信息匹配
4.A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搭配的能力,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搭配是否得当。
A项词语使用错误。“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此处用来形容姐姐年满二十不恰当。可改为:桃李年华。
5.D
【解析】D
关注时间顺序“元宵节到了”“到了正月十九”,抓关键词“家里还有灯”“除了看灯”
6.C
【解析】C
【详解】考查对修辞的辨析。
C项,错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意思是: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所以两者形成对于,并非排比。
7.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A.此句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的品质”;
B.此句逻辑错误。前面为“能否”,后面是“是”,两面对一面,前后不一致。去掉“否”即可。
C.此句搭配不当,“加快”不能跟“规模”搭配,可改成: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扩大了规模。
D.此句正确。
8. 最近几天风和日丽,气候十分温和。 小红对人态度温和,很亲切。 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 眼前是一条犹如人们的睛眸一般清澈的小河,欢快地向山下流去。 爸爸把今天的《人民日报》浏览了一遍。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造句。
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如:形容气候的:清明时节,气候温和湿润,草木抽出新芽。
形容性格的:大熊猫的性情温和,小朋友们都喜欢它。
(2)本题考查句型转换。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本题考查扩写句子。
扩写句子时,在原句中加上修饰语,使句子更为具体形象,充实丰满即可。
如: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水面如静,微风吹过,河面荡起层层的涟漪。
(4)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爸爸把今天的《人民日报》仔细地浏览了一遍。”前后矛盾,去掉“仔细地”或把“浏览”改为“看”。
9.放曹操是出于当时天下形势大势的考虑。赤壁之战后放走原气大伤的曹操,可以利用其有效牵制东吴,给刘备发展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如若杀掉曹操,当时天下军事实力上孙权再无人能比,灭掉了曹操,刘备就会成为下一个被灭掉的对象。所以说,从军事上,必然要放。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表达和运用。
要在熟悉故事情节,用简洁的语言表明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理由,注意语言的逻辑性,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放曹操是出于当时天下形势大势的考虑。赤壁之战后放走原气大伤的曹操,可以利用其有效牵制东吴,给刘备发展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如若杀掉曹操,当时天下军事实力上孙权再无人能比,灭掉了曹操,刘备就会成为下一个被灭掉的对象。所以说,从军事上,必然要放。
10. 白了少年头 暖风熏得游人醉 穿尽红丝几万条 戒奢以俭 不知为不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详解】本题考查了诗句的默写、名言警句的积累及运用。
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宋代名将岳飞的《满江红》,意思是:不要虚度年华,花白了少年黑发,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出自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全诗内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全诗内容: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④“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魏征劝谏唐太宗的话,意思是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A
【解析】11、ABCDE
12、一个男孩独自踏上去某地的列车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
13、 制定每天要读的页数。 谈读书后的感想,收获。
14、 《西游记》 神奇的想象,曲折离奇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分析】
11、本题考查从短文提取信息的能力。
图片中有书名、出版社、作者、豆瓣评分、教师推荐、家长评价。
家长评价里还有一句“我要向夏刚父亲学习”,说明书中有一个叫“夏刚”的男孩。
12、本题考查从短文提取信息以及猜测内容的能力。
图上有个带着行李箱的小男孩在站台上走着。
可以猜测小男孩可能要坐火车远行。同时春风拂面的评价中“想象会带给你一场别样的心灵旅行”。可以猜测出书中也介绍了小男孩远行后发生的事情。
13、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
阅读计划除了背景、整体框架外还可以从细节处入手。
比如:每天读几页,整理书中每个人的经历,整理有感悟的句子等。
14、本题考查课外积累和阅读。
首先应该告诉大家书名。评价可以从书的整体思路、人物、某些句子等来评价。
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内容有趣,语言生动,整本书以问题的形式给我们带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知识,帮我们打开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大门。
A
【解析】19、 神态 语言 严厉
20、 “我”装错了大衣柜 “我”把座钟拆开了研究 保护“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1、借物喻人
22、A
23、我赞同文章父亲的做法。父亲第一次举起手掌是想让孩子吸取教训,认真做事;父亲第二次举起手掌后只是轻抚孩子,但心里更多的是高兴,不想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解析】
1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句子“他走到大衣柜前,阴着脸,转着圈看。突然,他用力把大衣柜推倒,拿起一根木料,瞪着我,指着装错的地方问:“你瞎了?”然后他扔掉木料,举起厚重的巴学,一下子打在我头上。”是对父亲动作、神态和语言的细节描写。“阴着脸”和“瞪着我”是描写父亲神态的内容;“他走到大衣柜前,转着圈看”“突然,他用力把大衣柜推倒,拿起一根木料,”“指着装错的地方问”和“然后他扔掉木料,举起厚重的巴学,一下子打在我头上。”是描写父亲动作的内容;“你瞎了?”是描写父亲语言的内容。父亲看到我做的大衣柜不合格,大声训斥我和扔掉木料。这一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要求高、严厉的父亲。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从第②段的“突然,他用力把大衣柜推倒,拿起一根木料,瞪着我,指着装错的地方问:“你瞎了?”然后他扔掉木料,举起厚重的巴掌,一下子打在我头上。”可以知道父亲第一次举起手掌,是因为“我”装错了大衣柜。从第⑤段到第⑧段的内容可以知道父亲第二次举起手掌,是因为“我”把座钟拆开了研究,父亲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1、本题考查写作方法。课文《落花生》写了“我们”一家人从种花生到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落花生》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整篇文章借用了花生“虽不漂亮,却很实用”的特色,表扬了它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品格,突出了做人要脚踏实地的的重要性。
2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作用。结尾“父亲两次举起的手掌,让我一生难忘。”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也与题目“父亲两次举起的手掌”相呼应。“父亲两次举起的手掌”指的是父亲对“我”的两次教育。故选A。
2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题目问同学们是否赞同文中父亲的做法,同学们先说明自己是否赞同文中父亲的做法,再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想来表达自己的理由即可。同学们赞同文章父亲的做法的话,可以从教育目的来说明理由。同学们不赞同文章父亲的做法的话,可以从第一次举起手掌时的说话内容、语气和动作等说明理由。示例一:我赞同文章父亲的做法。父亲第一次举起手掌是想让孩子吸取教训,认真做事;父亲第二次举起手掌后只是轻抚孩子,但心里更多的是高兴,不想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示例二:我不赞同文章父亲的做法。父亲在第一次举起手掌时说话的语气太过强势,还十分粗暴地推倒大衣柜和重重地打孩子的头,这样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24、参考范文:
荷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咏荷佳句。其实我也特别喜欢荷花。
夏天,正是荷花盛开,荷叶飘香的季节。
看,荷池中长满了绿绿的荷叶,一片片挨挨挤挤的,好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透过密密层层的荷叶,可见一根根墨绿的、长着小刺的荷梗在水面上昂头挺胸。荷梗上小扇子似的萼片衬着亭亭玉立白里带粉的荷叶,荷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花儿们有的全开了,露出了嫩黄的小莲蓬;有的才绽开几片花瓣儿,像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正向着行人微笑;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微风习习,荷池泛起微波,荷叶和花朵也轻轻地摇曳起来,好像在翩翩起舞,引来几只蜻蜓在荷池上空飞舞翩跹,这真是一幅高雅素洁的风景画啊!
一场雨后,荷池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荷叶好像是一个个刚沐浴过的仙女飘然玉立在池塘中。一阵微风掠过,碧绿的大叶盘上,一滴滴晶莹透亮的小水珠珍珠似的滚来滚去,忽而东,忽而西,忽而又滚落进池里构成雨后荷池的新景象。
我爱那艳丽无比、给人们带来清香的荷花,因为它以那艳丽的丰姿,装点了人们的生活,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详解】本题考查自命题作文。
从下列表格中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介绍。这些物品你最想介绍哪一种,无论写什么,我们要抓住它的外形、功能及特征来写以及表达出你对这个物品的感情。写作时要注意:注意观察,仔细观察出物品的颜色,形状,图案,质地,用途等他要抓住物品的外形特征。我注意观察的顺序,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在写作时可以加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用上说明方法。
开头:写你这个物品的来历、外形、作用等。
中间部分:可以写按照一定的顺序详细的介绍你这个物品的外形,并突出其重点。还可以写出小物品具有的功能。你与这个物品相处的故事。
结尾:抒发对物品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