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视野、方法与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154796 上传时间:2024-10-2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视野、方法与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视野、方法与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视野、方法与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比较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英国汉学编年史”(1 7 BWW 0 2 9)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葛桂录,男,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导,主要从事中英文学关系研究。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视野、方法与路径葛桂录(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 5 0 0 0 7)摘 要:学术史研究包含三个层面:有史料的学术史;有思想的学术史;有学术的思想史。在此研究框架里,文献史料学、学术史与思想史形成一个具有交互作用的阐释网络,最大限度实现学术史研究的学术传承及现实启示价值。例如,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着重分析中国学界关于英国文学评述的经验成就、视野方

2、法、问题模式及阐释立场,从整体角度勾勒英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百年进程,厘清该领域研究的历史脉络并建构逻辑框架。在点、线、面式地涉及知识体系角度的综述评价基础上,增加中国语境、历史重演现场、文化交流、学科建构、跨文化比较、学术转型等诸多诠释维度。反思英国文学研究之中国视角与中国经验,以及中国研究者身份立场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关系,提出中国研究英国文学必须有一种时间向度的研究观念,将中国的英国文学研究史理解为中国人文学界在社会变革和学术转型中实现世界性与现代性的过程。关键词:英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化语境;问题模式;阐释立场R e s e a r c ho nt h eA c a d e m i cH i

3、s t o r yo fE n g l i s hL i t e r a t u r e i nC h i n a:V i s i o n,M e t h o da n dP a t hG EG u i l uA b s t r a c t: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i n c l u d e st h r e el e v e l s: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 w i t h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4、 y w i t ht h o u g h t f u l m i n d,a n d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 w i t hah i s t o r yo f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I nt h i sr e s e a r c hf r a m e w o r k,l i t e r a t u r e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s,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a n di d e o l o g i c a lh i s t o r yf o

5、 r m a ni n t e r a c t i v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n e t w o r kt o m a x i m i z et h ea c a d e m i ch e r i t a g ea n dp r a c t i c a l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v a l u eo f 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T a k i n gC h i n a s27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视野、方法与路径r e s e a r c ho nt h e a

6、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o fE n g l i s h l i t e r a t u r ea s a ne x a m p l e,i t f o c u s e so nt h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s,v i s i o nm e t h o d s,p r o b l e m m o d e l s a n d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p o s i t i o n so ft h eC h i n e

7、s e a c a d e m i c c i r c l e so n t h e r e v i e wo fE n g l i s h l i t e r a t u r e,o u t l i n e s t h e c e n t e n n i a l p r o c e s so fE n g l i s h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e a r c hi nC h i n af r o m a no v e r a l l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c o n s t r u c t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8、 lc o n t e x ta n dl o g i c a lf r a m e w o r ko fr e s e a r c hi nt h i sf i e l d.O nt h eb a s i so fp o i n t,l i n ea n dp l a n er e v i e w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v o l v i n g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k n o w l e d g e s y s t e m,m a n y a n n o t a t i o nd i m e n s i o

9、n ss u c h a s C h i n e s ec o n t e x t,h i s t o r i c a lr e p l a ys c e n e,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d i s c i p l i n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c r o s s-c u l t u r a l c o m p a r i s o na n da c a d e m i c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r ea d d e d.R e f l e c t i n go nt h ei n t e r

10、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C h i n e s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B r i t i s h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s e a r c ha n dC h i n e s ee x p e r i e n c e,a sw e l l a s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 i d e n t i t yp o s i t i o no fC h i n e s e r e s e a r c h e r s a n d t h e r e s e a

11、 r c ho b j e c t,i t i sp r o p o s e dt h a tC h i n e s es t u d i e so fB r i t i s hl i t e r a t u r em u s th a v ear e s e a r c hc o n c e p to ft i m ed i m e n s i o n,a n d t h eh i s t o r yo fB r i t i s h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i nC h i n a c a nb eu n d e r s t o o da s

12、t h ep r o c e s so f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sl i t e r a r yc i r c l e sr e a l i z i n gc o s m o p o l i t a n i s m a n d m o d e r n i t yi nt h es o c i a la n da c a d e m i c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K e yw o r d s:E n g l i s h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s e a r c h;C h i n e s e c u l t

13、u r a l c o n t e x t;p r o b l e mm o d e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p o s i t i o n 1.学术史研究三调:文献、学术、思想学术史研究(试以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为例)离不开三个核心词:文献、学术、思想。这三个词也构成学术史研究的三个层面:有史料的学术史;有思想的学术史;有学术的思想史。在此研究框架里,文献史料学、学术史与思想史形成一个交互作用的阐释网络,互为关联,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术史研究的学术传承及现实启示价值,这样以史为鉴、他者之镜的意义才得以充分显现。1.1 有史料的学术史学术史的基础是文献史

14、料的搜罗考订与编年整理,即首先应在文献层面上对对象(学术成果、学术机构、学人等)的学术理论批评进行整体性逻辑还原。遵循前辈学者与学界时贤所确立的学术规范,充分借鉴中西学术研究里的历史分析与“推源溯流”等传统研究方法,特别注重中国语境中英国文学研究的原典性文献的搜集、整理及评述。尽可能将这些研究成果放在它形成和演变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动态地考察,分清其主次源流,辨明其学术价值与理论空间。先进行研究成果的编年汇总,然后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论证,从发表数量与研究内容(可显示各阶段关注的热点与重点问题)、研究角度与理论方法的应用(可发现各时期主流学术风气的变化规律)等诸方面,系统、客观地展示外国文学研究

15、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演变历程。也就是说,从百年英国文学研究的演化谱系出发,去陈述相关学者及其理论成果为学术研究贡献了什么,及其赖以贡献的知识学背景又是什么,这势必要求在文37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七辑)献学层面下苦功。这方面每一位学术史研究的从业者均能克己敬业,并取得不错的成果。我们现在亟待推进的是采用文献学、历史、传记、接受研究方法,花费大精力从事个案(作家、作品)的目录资源学研究实践。编撰一批外国作家读本、学习指南之类的著述,参照“剑桥文学指南”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过4 2种)、理解:问题、来源和历史文献学生指南(J o h nR o d d e n编著)等文献整理方式,

16、对相关作家的最新成果作全面介绍,构成了解某作家作品研究的最新必读书目文献。这样的学术史成果以重要批评文献的编撰为基础,在政府重大科研项目经费的资助下,花费大精力编订作家全集,收录迄今所有被发现的作品,包括学术评价类文字,对照多个版本(原著、译著),对每个文本做详细的比对、校勘、注释,使之成为某外国作家研究最权威的文献资源。有史料的学术史,解决的是学术史研究中“知其然”的问题,讨论的是学术的演进历程。如果说学术史研究追求的是史、论结合,那么,此层面在方法论意义上侧重于“史”,构成了点(作家、作品研究)与线的学术史。1.2 有思想的学术史从“有史料的学术史”到“有思想的学术史”,要经过“同情之理解

17、”与“批判之阅读”两个步骤。它展示的是一个面、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貌。在方法论上是史、论结合的阐释模式。所谓“同情之理解”,就是要将他们的批评成果放置到具体的历史和思想语境中去理解,理解的是“历史的要求”与“思想的认知”如何。“批判之阅读”就是要站在新的历史要求与思想认知层面,立足于社会发展与文化交流语境,审视他们文学批评的得失与利弊,揭示其包蕴在研究对象之上的思想附加值。这种思想附加值要么是文学现象本身即存有,依靠研究深挖得以显现;要么是研究者阐释立场的展示,是观念投射的结果。这就是学术史研究“知其所以然”的层面,讨论的是思想(学术思想、社会思潮)的演进史。1.3 有学术的思想史如果说“有史料的

18、学术史”主要采用的是文献学的方法、旨在陈述对象“是什么”,“有思想的学术史”采用的则是发生学的方法、重在追问对象“为什么”,那么“有学术的思想史”则采用思想史的方法。学术史课题必须要放置到思想史语境才能得到有效和深入的阐释。思想史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的英国文学研究所展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想象逻辑及情感特质如何凸显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并思考在不同时代环境与文化氛围中,人们所作出的对外国文学经典及思潮观念的一系列选择。在具体研究中,首先根据批评文本的论证逻辑,归纳和分析批评的内容、策略、特征和意义,然后从文本语境拓展至思想史语境,由内到外,层层“深挖”,以期揭示批评家对外国作家评述及“声

19、望”利用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在思想史语境中深刻理解其学术史价值。这是一个从学术史到思想史再到学术史的阐释和认知过程。47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视野、方法与路径这就形成了一个多面体(立体)的学术史研究层面,体现的更多是他山之石、他者之镜的功效。我们所提倡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中的中国立场、中国观念才得以突出体现。当然,中国立场、中国观念并非“以中国之是非为是非”的思维模式,而是在跨文化交流层面上,借助他者(英国文学)看自身文化发展的时空向度,以展示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及演变轨迹,其关注点是中国当下的社会发展以及与传统文化比较的参照系。借此可建立一个学术史研究的公共文化空间,站在公共知识分子的学

20、术视角与其秉持的社会责任感基础上,提炼英国文学学术研究进程所展示出来的先进文化价值,增进对大众的启蒙功效。展示的是学术史研究的“知其所以不然”。在横向参照中,思考研究对象(英国文学)为何不是这样,或者反过来说中国文学为何不是那样。对其学术研究史的梳理,是为了让我们突破自身习以为常的思考方式,提供“别样地思考”的视角,更好地发掘英国文学及中国文化自身的有效价值资源,改变当代中国在自我建构上受挫的某些处境,在文化交流中,培植自身文化的繁殖力与适时性。正是在此碰撞反思、沟通交流中,思想观念得以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精神的正能量得以扩散。冯友兰先生说过,历史的继承应体现为“抽象的继承”。中国的英国文学研究

21、,并非外国某些理论话语在中国的试验场,最终意义上是中英思想的碰撞交汇,能促成中英文学思想的交流互补。将中国的英国文学研究史理解为中国人文学界在社会变革和学术转型中实现世界性与现代性的过程,这应是学术史研究的最终目标所在。2.关于英国文学学术研究史的初步思考在目前国内的外国文学领域,学术史研究已经成为关注热点。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标志是中国社科院陈众议研究员主持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大系”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 0年”的立项研究。陈众议(2 0 1 1:2)作为“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大系”的执行主编,在“总序”中指出:“学术史研究也是一种过程学,而且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过程学。不

22、具备一定的学术史视野,哪怕是潜在的学术史视野,任何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几乎都是不能想象的。”他还特别提出了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在后现代主义解构思潮下,绝对的相对性取代了相对的绝对性,许多人不屑于相对客观的学术史研究而热衷于空洞的理论。学术史研究则是对后现代主义颠覆的拨乱反正,重构被解构的经典,重塑被抛弃的价值。2 0 0 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设计启动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计划,“意味着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已开始对解构风潮之后的学术相对化、碎片化和虚无化进行较为系统的清算”(陈众议,2 0 1 1:2-3)。这指出了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大的背景和意义所在。而且,学术史研究“也

23、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学研究方法,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文化积累工程,同时还可以杜绝有关领域的低水平重复。每一部学术史研究著作通过尽可能竭泽而渔式的梳理,即使不能见人所未见、言人57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七辑)所未言,至少也能老老实实地将有关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包括有关研究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公之于众,以裨来者考”(陈众议,2 0 1 1:5-6)。陈众议不仅十分明确地阐述了当前研究外国经典作家学术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也提供了值得认真参考的研究方法。中国文化语境里的英国文学研究史,在概观其历史发展进程和学术得失的同时,重在讨论特定时期的中国文化因素(特别是政治意识形态、传统的解读方式)如何影

24、响与制约英国文学研究的客观化及成果表述,造成了哪些误读、误释或创造性阐释,立足于中英文学交流史的研究路径及展示出来的观念形态有何普遍价值。根据学界认可的理解策略,异质文学之间的互读研究,基本上是以“不正确理解的形态”进行的。那么,英国文学在中国的研究历程,既折射出中国不同时期的特定文化需要与意识形态诉求,也显示出英国文学在异域文化背景中的接受变异特征。当然,英国文学学术史课题研究的定位,并非只是英国文学研究成果的资料汇编、综述式的平面展示,而是力求在中外文学交流的宏大背景中,展示不同时期外国文学进入中国的历史现场,将该课题领域的学术研究史,与中国的外国文学学科发展史,以及中国人文思想界的观念史

25、,还有传统学术研究的史料学等结合起来,在体现中国学者以自身的思想文化模子“重演”(借用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的话语概念)外国文学的行行足迹的同时,拓展外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学术空间,使之不仅有学术史的参照意义,也启发研究主体要秉持有学科建构与人文关怀的自觉意识。学术史研究的思路定位决定着研究的方法视野。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学术史研究的传统。梁启超的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就论述了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清初各学派建设及主要学者成就和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总成绩这三个大问题。他提出编撰学术史的四个必要条件:“第一,叙一个时代的学术,须把那时代重要各学派全数网罗,不可以爱憎为去取;第二,叙某家学说,须将其

26、特点提挈出来,令读者有很明晰的观念;第三,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勿以主观上下其手;第四,要把各人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大概叙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梁启超,2 0 0 4:5 5)该书以“论”说“史”,以“史”证“论”,史、论结合的实证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同时,还可以借鉴西方新史学的方法论和研究理念,综合运用接受传播学理论、文本发生学理论、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现代性观念、年鉴史学、观念史、微观史学、西方新文化史、文化传递中的误读、误释理论,试图对百年来中国的英国文学研究,做出比较详尽的历史考察和深度的文化阐释。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希望能从学术转型与文化转型、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的关系角度,对英

27、国文学研究的时代转型进行观照,阐释其动因、范式与内在机制。同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从方法论角度展开研究,包括主体意识与科学态度问题、理论资源的移植与误读误用问题、多学科交叉与学科素养培育问67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视野、方法与路径题、强调学术规范与活跃学术思维问题等。同时,从学科建设角度对英国文学研究进行定位,重点关注进入高校课堂的英国文学研究、专门人才的培养、专门的学术团体(全国英国文学研究会)、研究期刊和专门的研究机构等,也尝试从学理高度对新世纪的英国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加以展望,对今后的英国文学研究(课题的设定、角度的选取、研究策略的设立)提供帮助,以引起研究界的关注讨论。另外

28、,关于英国文学的评介研究,对英国文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何影响?对中国学术研究的现代转型有何推动?对中英文学交流的持续开展有何启迪?中国视角对英国文学研究有何利弊?英国文学研究的历程,对建构中国的英国文学学科史有何意义价值,对英国文学研究的人才培养有何启示?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英国文学研究,在关注重点和角度、层面上有不同之处,如何理解分析?中国式的英国文学经典是如何造就的?这其中经过了怎样的文化过滤和转换?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文学传统以及中国译介者和研究者的眼光和视野,有何具体联系?这一连串的问题,也是推进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可采取的路径。同样,英国文学研究的主体意识、研究热点与研究者的个体生存

29、、学术生态环境、学术评价机制、国家主管部门的项目资助导向等诸种因素,也需我们进一步考量。借此思考:中国的域外文学研究,其特有的身份属性如何妥善把握?本土与他者的关系如何互动,才能获得一种互证互补的兼容态势?这些对研究者们选题设定、研究空间拓展、评述角度的取舍、学术心态以及成果出版等问题有何影响?这也是我们在客观梳理英国文学在中国研究的百年历程时,拟关注的重点与难点。小而言之,立足于梳理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研究史,我们要着重分析中国学界关于英国文学评述的经验成就、视野方法、问题模式及阐释立场。其一,提出中国的英国文学评论史研究的总体框架,从整体角度勾勒英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百年进程,厘清该领域研究的

30、历史脉络并建构逻辑框架。其二,拓展中国学者评论英国文学的研究领域。在知识史的视野里,特别关注那些为学界同仁所忽视的研究内容,并讨论影响中国评述英国文学学术成果的其他环节,如大学教育、报刊书局、学位论文选题、学术团体及学术活动、课题立项指南等。其三,转变中国学者涉及英国文学评述史的研究范型。在点、线、面式的涉及知识体系角度的综述评价基础上,增加中国语境、历史重演现场、文化交流、学科建构、跨文化比较、学术转型等诸多诠释维度。这是该领域研究进一步拓展的学术趋势,也是我们研究有待期望的目标。其四,反思英国文学研究之中国视角与中国经验,以及中国研究者身份立场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关系,提出中国研究英国文学必须

31、有一种时间向度的研究观念,将中国的英国文学研究史理解为中国人文学界在社会变革和学术转型中实现世界性与现代性的过程。总之,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是一个亟待开垦的领域。这要求我们立足77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七辑)于中国的英国文学研究实践,在跨文化交流视野中,综合运用有效的实学研究方法,踏实地从事该研究工作,总结中国的英国文学研究的特点及经验教训,进一步促进中英文学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3.英国文学研究的实学视角与比较视域学术研究的切实推进有待于原创性成果的面世。学术原创不是灵光的闪现,更非智力的机巧,而是需要有足够扎实的研究资料与学术基础作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实学研究

32、。马克思本人并不是先知,而是缜密而敏锐的研究者与思考者。他用4 0年时间写 资本论,大量时间都是泡在大英博物馆里收集、研究和考证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材料。在学术史意义上,没有质料层(包括研究资料、研究素材以及研究者的学术习得与积累)的所谓学术“原创”其实是空疏的,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因为它本身就缺乏历史的维度。可见,坚实的学术积累(研究经验)、足够的资料占有(特别是独立的资料准备)与消化(这需要史识与视野)以及必要的田野考察(还有人生经验的积累),对于原创性学术是十分必要的。当前,传统的文史研究似乎处于“瓶颈”状态,重复的复制与生产,越来越缺少吸引力,缺乏引导公众话题的能力。2 0多年引进的新理论

33、、新方法、新观念,好像吃压缩饼干,吞进太多,现在到了要喝一口水、喘一口气的时候了。只有运用实学研究方法来消化吸收及修正补充这些来自异域的理论观念,才能为自身学术成长提供真正动能。立根于原典性材料的掌握,从文学与文化具体现象以及具体事实出发,从个别课题切入,进行个案考察,佐之以相关的理论观照和文化透视,深入地探讨许多实存的、丰富复杂的文学和文化现象所内含的精神实质及其生成轨迹,从而作出当有的评判,是外国文学研究者应该遵循的原则。只有善于通过每一个具体作家乃至一部部具体作品的过细研究,由此作出的判断和结论,才能摒弃凌空蹈虚、大而无当的弊端,使我们的思考和探索确立在坚实可靠的科学基点上。因此,大力提

34、倡对学术个案的细致考察,充分吸收中外古典学术资源、现当代文化资源,是未来研究者们持之以恒的工作目标。美国学者 杰 弗 里 迈 耶 斯(J e f f r e y M e y e r s)在 其 奥 威 尔 的 生活 和 艺 术(O r w e l l:L i f ea n dA r t,2 0 1 0)一书中,特别提出他的文献学、历史和传记治学方法。他对此阐述道:目前几乎所有重要的现代作品都被长篇累赘地分析,用于阐释的批评方法差不多走进了死胡同。除了极少数出彩的文章,大多数文本阐释不是牵强附会就是毫无新意。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和传记的方法似乎是讨论现代作家最创新、最有用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经常

35、根据档案材料)将新的事实和认识带到文学作品的阐释,能够发人深省。(M e y e r s,2 0 1 0:x i)87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视野、方法与路径 迈耶斯提出的历史和传记研究方法是基于文献学和实地考察的实证研究,因此其学术价值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减损。迈耶斯告诫我们,与其用抽象的理论去分析文本,不如脚踏实地地去收集和分析史料,然后从史料的内在关联中提炼出问题和观点。史料是基础,思想是提升,两者必须紧密结合。这些实证研究方法都值得我们认真汲取。一般来说,在文史研究里面,非常讲究文献资料的提供。判定一部著述的学术意义,其中重要的标准之一是该成果是否给本领域、本学科提供了新资料、新文献。

36、英国文学研究,特别是中英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当然离不开原始文献资料的搜集、鉴辨、理解与运用。因此,严谨的治学者均将文献资料的搜罗、辨别当作第一等的大事情。许多研究思路与设想就出自那些看似零零星星的材料。比如,英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的初版本、序跋、出版广告、据作品改编的电影海报,近现代报纸杂志登载的评论文章,作家的旅行日记、信函等第一手文献资料,对梳理英国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立足于原典资料的悉心筢梳及由此而作的切实思考和探索,就成为本领域研究的前提。比较视域也是我们从事英国文学研究所应该关注的思维路径。这里涉及为什么要研究英国文学的问题追问。当然我们希望能够起到他山之石、

37、他者之镜的功效,这其中就隐含着一个广阔的比较视野。李约瑟曾任英中友好协会主席,对欧洲中心论的种种表现及其危害作了全面深刻的剖析,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和启发。他那“要以广阔的视野来思考问题”的呼吁,正是今天跨文化交流对话迫切需要的。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 于连(F r a n c o i sJ u l l i e n)在 迂回与进入(L eD t o u re tl a c c s)里认为,研究他者,是认识自我的一种“迂回”方式。于连希望在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解读活动中,回归到对自己的根于希腊的文化的研究。根据他的看法,他之所以研究中国,并非因为对中国有特别的兴趣,而是因为中国本身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与西

38、方最相异的他者,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角度来看西方自己。这就是说,研究中国的终极目的是更深切地了解西方本身。他说:“我最努力要接近的是希腊。事实上,我们越深入,就越会导致回归。”(于连,1 9 9 8:4)“深入”中国是西方人回归希腊的一个有益的“迂回”。在此意义上,跨文化对话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方了解自己,经由迂回而进入自己。同样,我们中国学者研究外国(英国)文学亦应作如是观。因而,比较视域成为中国学者认知与研究英国文学的重要前提。在2 0 0 6年6月于南京大学召开的“当代英语国家文学研究的文化视角”学术研讨会上,陆建德教授就希望能够把中国文化视角引入英语文学研究中,能够比较不同国别文

39、化视角的差异,以探求文学作品背后隐藏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利益。殷企平教授主持的2 0 1 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也提出经由文学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的交互视角,着重审视英国民族和英国社会建设97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公共文化的独特经验,探索英国公共文化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源泉、脉络、形态和现实影响,提出一个新型的、旨在服务于中国文化建设的外国文学研究项目。可见,此项研究同样非常重视英国文学研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借鉴作用。或者说,提倡英国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文学视野。所谓比较文学的视野,体现的是一种语境式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要把一个研究对象,放在一个坐

40、标系中,加以纵横考察(考察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在此过程中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中相似文学现象的多种可能性,以达到既理解他人也认知自己,并合作共存的目标,在人格层面上有利于培养理智包容的开阔襟怀、安身立命的博雅格局。4.英国文学研究的课题思路有待开拓学术研究的推进离不开诸多新课题的开拓探讨。可以说,论文选题(题目)是全文的眼、魂,不妨重点抓住差异化与特色化,因为这两点构成了选题的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避开常见选题,前提是熟悉课题的学术研究史。开拓性选题会吸引注意力,并有良好的学术预期。这种论文选题,确实提出了较新的问题,并有比较明确的解决思路,可以预期能够推进相关问题的评述。有

41、两种情况:一是深挖 学界对某个问题有所了解(知其然),但不太知晓其“所以然”,更不清楚“所以不然”;二是拓展 学界对此问题知之甚少,关注较少(但确有价值与意义)。一深、一广,显示出选题的开拓性。第二,常见选题的新思路。如何出“新”?至少有三:一是拉大选题对象的时间联系,挖掘英国近现代文学作品的古典资源(希腊、罗马、圣经、中世纪);二是综合选择适当的批评方法,未必单选一种方法,并讲究批评方法之间的配伍;三是搜集并利用别人不常用的材料,包括新发现的材料、不常引用的材料、对常引材料的修正与辨析;英国作家、作品(主题、母题、文类特征)的异域理解问题(中国、日本、西欧、俄罗斯、阿拉伯),涉及的跨文化传播

42、中的启示与变异话题。实现特色化,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增强论文选题的文献学意识。如果研究没有依据第一手的原始文献或权威文献,其研究结果将大打折扣,甚至会犯下致命的错误。我们研究某一个问题,如果文献史料的占有不比别人多,理解问题又不如别人深入,那么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必然会受到限制。对问题的研究假如没有独立而详备的资料准备,就会受制于别人的研究成果,加之自己的论证不足,我们难免产生一些主观片面的认识,最终无法解决实质问题。第二,关注以往为我们所忽视的某些文学现象的文学性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文学表达问题。比如现有研究成果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家庭道德观念的研究大部分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侧重的是家庭关系

43、的社会变迁和女性地位的变化,较少08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视野、方法与路径从文学的角度考察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家庭观。维多利亚早中期的作家对中产阶级家庭观都抱有矛盾的看法。无可置疑,家庭是他们心中圣神、安宁之地。家庭的作用、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在他们作品中常有体现。但对于维多利亚时期形成的家庭理想,他们没有完全认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它体面完美的表面背后隐藏的阴暗面,并进行批判。但无论怎样质疑、批判,他们最终的回归点依旧是建立一个理想的家园。我们可以从维多利亚早中期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 h a r l e sD i c k e n s)、夏洛蒂勃朗特(C h a r l o t t eB

44、 r o n t)、乔治艾略特(G e o r g eE l i o t)的小说文本出发,结合他们的传记、书信等资料分析他们对当时流行的中产阶级家庭观的看法,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和探讨英国转型期社会家庭的变迁和家庭成员地位关系的变化。第三,关注论文选题的当代价值与中国立场。比如,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作家对社会贫困问题的书写,就值得我们详尽探讨,因为此命题具有不可忽视的共时影响和历时意义。1 9世纪英国思想界流行着一股对社会分裂趋势的担忧。这种担忧具有其经济、政治和社会思想方面的深刻背景。严重贫富不均及政治民主化的推进都使各个阶层之间的抗争态势更加明显,而宗教和道德对社会的思想凝聚力又有减弱的趋势。此时

45、的文化精英大力提倡以教育达成对文化的追求,意图在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中,重新使人们确认精神世界的重要性。他们希望使贵族精英思想通过普遍的教育传导到中下层社会,对其进行规约和驯化,以达成整个社会价值观的相对统一。而维多利亚小说部分地实践了这些文化精英的意图 这一时期文学以其写实特征、娱乐性、互动性和道德感召力,通过广泛的社会传播,对社会心理和公共情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小说中对贫困的书写,对抗了自私冷酷的经济学功利主义,对消除不同人群之间的隔膜,弥合社会的分裂趋势起到了良性的作用。同时这些作品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记录意义和高超的文学品质,既表现了人性的丰富侧面,又是对社会现实的个性化把握,凝聚了生

46、命的智慧和激情。如今的中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们所探索的这些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对贫困问题有着深刻和广泛的思考和反映,十分值得异时异地的我们进行新的关注和解释。第四,切实关注作家作品研究中的语境问题,谨慎套用各色理论话语。理论方法特别是当代西方各种新理论新方法果真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奇功效吗?对那些擅长套用某种理论方法解读中外文本的著述,我们应慎重对待。陆建德(1 9 9 6)麻雀啁啾 中有一篇 明智 非理论的智慧,是关于亚里士多德(A r i s t o t l e)尼各马科伦理学(T h eN i c o m a c h e a nE t h i c s)的书评,笔者颇受启发,因为

47、它有力支持了我们的疑虑,对笔者关于思想史语境解读文学经典的倡议也是一种鼓舞(葛桂录,2 0 1 2:5 5-6 0)。1 7世纪上半叶,笛卡尔(D e s c a r t e s)把几何学的推理与演绎法应用于哲学,在18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其独重方法的知识体系里,“明智”难有立足之地。文学批评、文学研究面临被贬为自然科学的奴婢的危险,征兆即是对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极度尊崇。2 0世纪以来充斥着方法独尊的时代迷信。各种理论与方法的诱人之处不言而喻。英国批评家伊恩瓦特(I a nV o t t)曾抱怨,他的学生一心企盼一劳永逸地掌握一把理论或方法的钥匙,凭它开启一切文学作品的奥秘。这是

48、唯科学主义(数学是科学的典范,数学的知识由抽象而来)的副产品。正因为相信的是科学的理论,不必有积极的个人投入,随风俯仰的墙上芦苇应运而生。美国著名妇女学者帕格利亚(P a g l i a)也非常“痛恨批评理论:它是精英的心智游戏,扼杀了教授和学生的灵魂。”(转引自陆建德,1 9 9 6:1 7 5)她说当今的文学理论大而无当,几乎到了可笑的地步,就像一只河马学跳舞,笨拙沉重,处处出错。理论家们使整整一代年轻人丧失了欣赏艺术的能力,面对这灾难性的局面,热爱艺术、尊重学术的人应该为捍卫理想敢作敢为。(陆建德,1 9 9 6:1 7 5)这也是回归“常理”的呼声。文学批评要回到文本(并非新批评的“文

49、本自足论”)所展示的不同世界中去,以帮助读者恢复(历史的或现实的)常识与记忆。各种理论、概念术语的过度搬用,对文学批评而言,就会造成背离常识、抹杀记忆的“退步”的权力(理论自身的控制力)景观。某种理论方法过度套用文本的分析路径,可以说是学术研究上的虚假表达,也会导致对文学评论求真心态的丧失。参考文献1M e y e r s,J e f f r e y.O r w e l l:L i f ea n dA r tM.U r b a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 I l l i n o i sP r e s s,2 0 1 0.2陈众议.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 1.3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M.杜小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8.4葛桂录.思想史语境中的文学经典阐释 问题、路径与窗口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 0 1 2(3):5 5-6 0.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 0 0 4.6陆建德.麻雀啁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6.责任编辑:陈 宁28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