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米塔夫高希 火枪岛 中的人类世气候变化书写程孟利*内容提要:在小说 火枪岛 中,阿米塔夫高希将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化作为关键主题,贯穿印度传说和人类世故事组成的双重叙事框架,并试图解除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对非人存在物能动性的压抑。气候变化等非人不仅拥有类似人类特质的意图性与表达性,还可以作为行动者影响并决定故事情节的发展与走向。作为“超物”的气候变化通过与人类内在互动的物质纠缠交换,介入人类思想进程,促使人类重新认识自己在生态问题中的主体性位置,反思形塑世界的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与帝国主义文化模式在生态危机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词:火枪岛;人类世;气候变化;内在互动;超物A b s t r a c t
2、I n h i s n o v e l G u n I s l a n d,A m i t a v G h o s h c r e a t e s t h e d o u b l e n a r r a t i v e f r a m e c o v e r i ng s t o r i e s f r o m I n d i a n l ege n d a n d t h e age o f A n t h r opo c e n e,a n d m a k e s c l i m a t e c h a nge t h e k ey t h e m e.M e a n w h i l e,
3、G h o s h t r i e s t o e mph a s i z e t h e age n cy o f n o n-h u m a n w h i c h i s o f t e n op pr e s s e d 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r e a l i s t n o v e l s.A c c o r d i ng t o G h o s h,c l i m a t e c h a nge a n d o t h e r n o n-h u m a n e x i s t i ng f o r m s h a v e i n t e n t i
4、 o n s a n d e xpr e s s i ng a b i l i t i e s a t t r i b u t e d t o t h e h u m a n b e i ng,a n d c a n b e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g a n d d e t e r m i n i ng t h e d e v e l opm e n t o f t h e pl o t s i n t h e n o v e l.C l i m a t e c h a nge a s a“hy pe r o bje c t”i s a b l e t
5、o i n t e r v e n e i n h u m a n t h i n k i ng t h r o ugh i n t r a-a c t i o n s a n d m a t e r i a l e n t a ngl e m e n t a n d e x c h a nge s,w h i c h m a k e s h u m a n s r e t h i n k t h e i r s u bje c t i v i ty i n e c o l ogi c a l pr o b l e m s a n d r e f l e c t o n t h e r e s
6、po n s i b i l i ty o f c api t a l i s t pr o d u c t i v e a c t i v i t i e s a n d i mpe r i a l i s t c u l t u r e i n e c o l ogi c a l c r i s i s.K e y w o r d s G u n I s l a n d;a n t h r opo c e n e;c l i m a t e c h a nge;i n t r a-a c t i o n;hy pe r o bje c t作为印度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阿米塔夫 高希(Am
7、 i t a v G h o s h,1 9 5 6)用英文创作了小说十部,曾获得杰南皮特奖(J n a npi t h*作者简介:程孟利,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A w a r d)、阿瑟C.克拉克奖(A r t h u r C.C l a r k e A w a r d)、丹大卫奖(D a n D a v i d P r i z e)等国际大奖,并入围过布克奖(T h e M a n B o o k P r i z e)。高希主要凭借“朱鹭号三部曲”(T h e I b i s t r i l og y)进入中国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而他的其他作品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8、。2 0 1 9年,高希的 火枪岛(G u n I s l a n d)出版,在这部小说中,他延续了以往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书写,以人类世气候变化主题呼应了他2 0 1 6年出版的非虚构著作 大错乱:气候变化与不可想象的事(T h e G r e a t D e r a nge m e n t C l i m a t e C h a nge a n d t h e U n t h i n k a b l e)中所思考的问题,即严肃小说如何书写气候变化。在 大错乱:气候变化与不可想象的事 中,高希明确表示,如果翻阅一下涉及气候变化的权威文学评论、期刊和书评,就会发现,其中几乎看不到严肃的长篇小说和
9、短篇故事的身影,气候变化的话题总是跟非虚构类的体裁相关;而“涉及气候变化的虚构类作品几乎也都不会受到文学评论界的严肃对待”,这一话题多与科幻体裁有关,可见,“气候变化在文学小说界的影响要比在公共领域小得多”(G h o s h 2 0 1 6:7)。同时,高希也认识到书写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他看来,“考虑到气候变化对于地球未来的预兆”,这个十分紧急与迫切的主题“应该成为全球作家的首要关注点,但事实并非如此”(同上 8)。因此,高希试图在自己的文学实践中回应如何用严肃小说来书写气候变化的问题,以此应对气候变化给当代作家带来的挑战。在 火枪岛 的创作中,高希对自己一直思考的气候变化议题做出
10、了文学形式上的回应:比如,小说的叙事框架如何与气候变化主题相结合?作为非人的气候变化的施事能动性,以及人与非人双向构成的生态物质网如何通过小说情节进行表现?如果人与非人构成主客体难分的生态物552阿米塔夫高希 火枪岛 中的人类世气候变化书写 “朱鹭号三部曲”又称“鸦片战争三部曲”,包括 罂粟海(S e a o f P o p p i e s,2 0 0 8)、烟河(R i v e r o f S m o k e,2 0 1 1)和 烈火洪流(F l o o d o f F i r e,2 0 1 5)三部小说。根据地质学的划分方法,目前人类所处的地质时期是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中的全新世。然而,自
11、发明蒸汽机的1 8世纪至今,人类活动对地质的影响日益增强。为了强调人类工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强大作用,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志地质学纪元的术语,即与更新世、全新世并列的人类世。“人类世”这一术语的正式提出是在荷兰化学家保罗克鲁岑(P a u l C r u t z e n)和美国生态学家尤金斯托默(E uge n e S t o e r m e r)共同撰写的 人类世(“T h e A n t h r opo c e n e”)一文中。该文指出:“人类活动已经对地球与大气造成日益剧烈的冲击”,“在接下来的成千上万年,甚至上百万年中,人类仍然会是主要的地质推动力量”(C r u t z e n&
12、S t o e r m e r 1 8)。质网,那么,如何看待人类在生态中的主体性问题,或者说,人类如何思考气候变化的政治性,并做出应有的回应?本文拟运用物质生态批评等理论,针对以上问题分析高希在该小说中的气候变化书写以及背后隐含的生态思想。一、气候变化与双重叙事框架 高希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几乎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早在2 0 0 4年的小说 饿潮(T h e H u ngry T i d e)中,高希就通过描写孙德尔本斯(S u n d a r b a n s)地区的生态与气候现象,来思考小说如何能够更系统地表现生态与气候变化。到创作小说 火枪岛 的时候,他更是把人类世的气候变化置于前景地位,
13、将其作为构建小说整体叙事框架的关键支点,这反映出他以严肃小说表现气候变化主题的文学抱负与实践行动。由于小说“直接叙述气候变化”,或者说,其重要特征是“气候危机场景”(袁源 1 6 6),火枪岛 也可以说是一部气候变化小说。在搭建小说的整体叙事场景与框架时,高希试图挑战“现实主义小说将想象束缚在可能与可信领域”(V e r m e u l e n 6 1)的做法。他曾指出,现当代严肃小说的场景总是建构于不连续的局部空间与地方之中(G h o s h 2 0 1 6:5 9),将人物的平凡生活合理地安排在故作平淡的特定现实世界,这些小说一般不会涉及跨越千年遥远时空的故事。然而,如果从更为宏观的视角
14、来看待现实世界,就会发现,“人类世正是由不可逃离的广泛连续性所定义,被超出人类想象的巨大物质力量所赋予生气”(同上 6 2)。因此,高希在 火枪岛 中创造了双重叙事框架,使发生在印度传说世界和人类世这两个不同遥远时空的故事遥相呼应、关联交汇,将气候变化主题作为支撑双重叙事框架的关键要素。小说第一层叙事框架由人类世现实的故事情节构成。主人公迪恩是定居美国布鲁克林的印裔古籍书商,他有一次回加尔各答探亲时,听说了关于火枪商(B o n d u k i S a d aga r/G u n M e r c h a n t)与摩那娑女神(M a n a s a D e v i)的印度传说。后来,他受人委托
15、,且出于对鲸类学家彼雅的好感,答652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孙德尔 本 斯 包 括 印 度 和 孟 加 拉 国 的 部 分 区 域,位 于 恒 河(G a nge s)、雅 鲁 藏 布 江(B r a h m apu t r a)和梅克纳河(M egh n a)汇流而成的三角洲地带,该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红树森林。应跟彼雅所资助的年轻人提普一同前往孙德尔本斯地区,拜访火枪商为摩那娑女神所建的神庙。在神庙中,提普意外被眼镜蛇王咬伤,一行人不得不匆匆离去。然而,他们虽然离开孙德尔本斯,但却无法回归以往平静的生活,提普开始出现着魔的症状,能够在幻象中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事物与
16、真相,为提普吸蛇毒的神庙守护者后人拉斐则跟提普产生了心有灵犀的感情。提普跟随幻象的指引,与拉斐一起离开印度,途经埃及、土耳其等地,前往威尼斯。在土耳其两人走散,提普后来被困在开往西西里的难民船上。迪恩同样无法回到正常生活的心境,他在辛塔等人的邀请下前往美国加州和威尼斯,在得知提普被困难民船的情况后,跟彼雅、辛塔等人从威尼斯前往海上营救提普。在这个过程中,迪恩目睹并亲身经历了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极端天气现象和生态异常事件,他的心理经历各种起伏,从无视、逃避错乱的现实,过渡到接受、思考现实。小说第二重叙事框架的根据,是借由神庙墙壁上火枪商传说标志所破解的印度传说。传说中的火枪商原本是孙德尔本斯地区的
17、一个富商,因拒绝成为摩那娑女神的信徒而激怒了她。为躲避女神的追逐与迫害,火枪商逃至海外,途中成为海盗的俘虏。在被伊利亚斯船长拯救并释放后,两人结伴同行,先后抵达贝壳岛、棕榈糖之地和织物之地,但还是无法躲避摩那娑女神带来的灼热之风等灾难,于是两人又前往“岛中之岛”火枪岛。他们在这里受到毒蜘蛛的攻击,再次出走后却落入海盗之手,将被卖到锁链岛。此时,摩那娑女神再次显现,承诺只要他成为信徒,为她建立神庙,她就出手帮他。火枪商终于屈服,答应了女神。于是,奇迹发生,他们的船只被各种来自海洋和空中的生物攻击,海盗忙于应付时,船长成功夺回船只控制权,与火枪商瓜分了海盗的财产(G h o s h 2 0 1 9
18、:2 6 9)。他们沿途又做了其他盈利的买卖,最后火枪商回到家乡时已经非常富裕,他遵守诺言,在孙德尔本斯的红树林中为摩那娑女神建立了神庙。从表面来看,这就是一个常见的印度神话故事。但是,通过书中人物意大利历史学家辛塔等人的分析与破解,所谓的神话传说逐渐跟现实中的历史事件相重合。根据神庙的建筑风格,迪恩推断该神庙建立于1 7世纪,而迪恩和辛塔曾听过题为“1 7世纪的气候与灾变”的演讲,了解到1 7世纪被称为“小冰河时期”,当时世界各地出现严重的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大幅下降,饥荒、干旱、瘟疫、火山喷发、地震、大火以及由此引发的各国政治内乱与动荡接踵而至(同上 1 3 5)。受到演讲的启发,他们重新分
19、析传说故事的细节并追溯词源,他们发现传说中的地方和事件都对应了小冰河752阿米塔夫高希 火枪岛 中的人类世气候变化书写 时期的现实世界:孙德尔本斯贝壳岛(马尔代夫)棕榈糖之地(埃及)织物之地(土耳其)火枪岛(威尼斯)锁链岛(西西里岛)。他们曾造访的火枪岛就是威尼斯的犹太聚居区(同上 1 5 6)。火枪岛的谜底也被揭开,它和火枪商其实与“火枪”并无太大关系,“火枪”一词的阿拉伯语(B u n d o o k)有“威尼斯”的意思,所谓的火枪商其实就是“到过威尼斯的商人”之意(同上 1 5 1)。火枪商经历的干旱、大火等灾难则对应小冰河时期气候变化所引发的干旱、洪水以及土耳其大火等自然灾难。如果是这
20、样,那么摩那娑女神便代表了气候变化等自然的力量,火枪商与摩那娑的传说则“变成了关于自负的人类和全球环境崩溃的寓言”(K l u w i c k 7 3)。对比小说的两个叙事层面,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层人类世故事追随着第二层印度传说故事的发展走向,而第二层叙事的神话传说又成为第一层叙事中人类世气候变化现象的注解。一方面,人类世的迪恩、提普等人物的活动,跟传说中火枪商的空间移动轨迹有大量的重合和交汇,他们所经历的事情也多有相似之处:比如,人类世的人物提普与拉斐跟火枪商与伊利亚斯船长一样,从印度,经由埃及、土耳其等地,前往威尼斯以及西西里附近的地中海,他们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极端气候现象,并因此改变了自
21、己的行为和行动轨迹;跟火枪商在火枪岛遭遇毒蜘蛛一样,迪恩在威尼斯时也在房间内看到了当地罕见的毒蜘蛛,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另一方面,关于火枪商和摩那娑女神的印度传说并非只关乎宗教与神话,而是跟人类世故事一样,关注人类认知行为跟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联系。火枪商的身份设定是“一种用来代表贸易的修辞”,火枪商与女神的冲突则是“利润和自然世界之冲突的戏剧化表达”(J o s h i 9 8)。高希用传说这一来自遥远历史时空的声音,“提醒今天的世界看到人类理性与能力的局限”,以摩那娑女神的复仇展开“对人类追寻利润本性的批判”(G upt a 1 2 3)。火枪商起初对摩那娑女神的无视和逃避代表了人类中心
22、主义的典型做法,受利润驱动的人类根本不愿意认识自己的行为跟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深刻联系,不愿接受人类与其他生物等存在形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生存状态。女神的追逐以及在逃亡过程中所经历的全球气候变化灾难使火枪商将眼光投向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世界,重新认识另一种真正的现实。跟最初逃避但后来又接受摩那娑女神的火枪商一样,小说人类世的人物迪恩等人同样经历了从逃避怪异事件尝试回归平静生活,再到重852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新认识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另一种现实世界的心理历程。由此,气候变化主题贯穿于人类世和印度传说的双重叙事框架。二、气候变化的施事能动性 高希不仅将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化主
23、题融入小说整体叙事框架,而且试图解除传统小说对非人存在形式能动性的压抑,将气候变化等非人作为具体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在谈到非人能动性(n o n-h u m a n age n cy)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时,高希曾指出,诸如史诗、神话之类的叙事传统能够更加坦然地接受和表现非人的能动性,而且这种表现“不光是在观念系统中,而是在故事叙事的技巧上:非人存在物驱动史诗情节的动力;它们创造出能够推动叙事前进的解决方案”(G h o s h 2 0 1 6:6 4)。然而,随着近代认识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愈发以自我为中心,将自然中的非人存在物降格为观察、控制与利用的对象。一方面,人类物质活动这种
24、“在力量和普遍性上都更为强大的全新地球力量”,对于塑造自己以及周围物质环境的未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C r u t z e n 2 3);另一方面,在文化与哲学层面,诸如精神与身体、人类与自然(非人)、理性与动物性等“一系列内在关联并互相巩固的二元论观念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P l u m w o o d 4 2),进而加剧了人类历史中的压迫与剥削。也正是在人类活动改变地球大气的同一时期,“文学想象开始激进地以人类为中心,将非人驱逐至科幻小说和奇想小说的领地中”(G h o s h 2 0 1 6:6 6),而严肃小说等现实主义文学则总是“将自身局限于人类的领域,未能考虑非人力量的能动性这一
25、要素”(V e r m e u l e n 6 1)。但是,高希认为,世界上的非人力量,比如气候、森林等,“完全有能力介入人类的思想进程”(G h o s h 2 0 1 6:3 1)。非人与人类力量通过物质交换产生“物质的创造力”,世上的一切现象都是这种创造力的产物,是“彼此持续动态的关系”(I o v i n o a n d Op pe r m a n n 2 1),这种关系本体论应当取代笛卡尔二元论式的自然观。因此,高希真正要做的,是在小说最主要的人类世故事情节推进中,凸显气候变化等非人存在形式的施事能动性,从而挑战严肃小说以人类行动者为叙事中心的传统做法。在小说 火枪岛 的人类世故事发
26、展中,气候变化等非人力量不仅拥有意识、意图等通常被归于人类或动物的特质,还作为行动者影响并决定整体故事情节的发展与走向。一方面,在高希的笔下,无论是孙德尔本斯、威尼斯等地的动植物、水952阿米塔夫高希 火枪岛 中的人类世气候变化书写 土,还是全球性的极端罕见气候现象,都具有与人类相互影响、渗透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充分表明了“自然具有表达性、交流性,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意图性”(K i r by 8 2)。对于孙德尔本斯地区来说,气候现象等非人不只是人类生活的背景或人类观察与利用的对象,而是以充分的能动性与意图性影响并决定人类的生存与活动。气候、土壤、动植物等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而且能够能动
27、地反对、抵抗人类。例如,当人类世主人公乘船穿梭在孙德尔本斯的红树森林时,他觉得虽然“几乎看不到任何生物,然而大地上的每一种元素 森林、水域、泥土 又都似乎充满了生命”(G h o s h 2 0 1 9:6 2)。土地和水似乎都在反抗住在孙德尔本斯的人:“人们试图挖井时,就会有含砷元素的液体喷涌而出;他们试图增固堤岸时,就会有更高的浪潮打毁堤岸。甚至,渔民也常常食不果腹,过去他们的渔船曾满载而归,如今能打到一点小鱼,就堪称幸运了”(同上 5 3)。而一旦遇到旋风等气候灾难,打击就是毁灭性的,因此当地人甚至用旋风的名称作为时间分段与记录的工具。每次旋风等气候现象都会导致大量的生态难民出现,小说中
28、的提普、拉斐也是其中的一员。文中讲到两次较为严重的旋风灾难,一次是1 9 7 0年席卷孟加拉三角洲的博拉旋风(Cyc l o n e B h o l a),保守估计它导致3 0万人丧生,实际死亡人数可能高达5 0万人。当时只有一座小村庄的村民因躲进摩那娑女神的神庙中才幸免于难,灾后还在神庙中获得了干净的水源。第二次是2 0 0 9年袭击孙德尔本斯的艾拉旋风(Cyc l o n e A i l a),尽管预警系统的完善使上百万人被提前疏散到安全地带,因此死亡率大大降低。但是,艾拉旋风所造成的长期后果仍然非常严重,大量的人流离失所,“上百英里的堤岸被冲毁,大海侵蚀原本从未到达过的陆地,肥沃的土壤变
29、为盐碱沼泽,以至于这些土地将会世代贫瘠,无法耕种”(同上 5 2)。作为气候变化呈现的极端后果之一,大量定居一方的村民被迫离开家乡,他们深知即使灾难过去,原本艰难的生活也会更加充满不确定性,于是他们决定不再返回家园,这就造成了生态难民的涌现。另一方面,除了直接描写气候现象与灾难对人类生存的决定性影响,高希使气候等非人直接作为行动者参与人类故事,成为推动或改变叙事情节发展走向的关键要素。根据物质生态批评理论,正因为“所有物质都具有施事能力”,非人和人类“才能以平等的方式构建成互为联系的生态网”(唐建南 1 1 6)。此时,非人不是只在人类社会、心理与哲学空间中起到点缀作用,而是与人类在更深层意义
30、上结成不可分割的互联物质网。鉴062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于此,小说中人类世故事的情节推进并非仅以人类人物为中心,而是在人类与非人相互纠缠的“内在互动”(i n t r a-a c t i o n)中得以推进。首先,提普出走、营救提普等最重要的情节都与气候等非人能动体密不可分。提普从叛逆无为的少年到精神性人物的转变,提普与拉斐之间从原本毫无关系到产生神奇纽带的变化,以及提普的出走行为等都与神庙中的眼镜蛇王之毒有关。其次,辛塔与迪恩在威尼斯的行为以及得知提普被困消息的情节也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当辛塔带迪恩游览威尼斯城的时候,他们看到潟湖中的地桩上满是小洞,里面都是蠕动的
31、船蛆。他们分析,这是因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度升高,潟湖水温也不断升高,于是,“越来越多的船蛆入侵威尼斯,它们从内部啃噬木材,这已经成为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威尼斯就是建立在地桩之上的,它们正在吞噬这个城市的地基”(G h o s h 2 0 1 9:2 5 1)。由于这些船蛆泛滥,外表牢固的栏杆在他们倚靠说话的时候突然断裂,辛塔与迪恩猝不及防落水,大群蠕动着的船蛆从断裂的木块中掉落水里并一窝蜂地向他们而袭来,慌乱之中辛塔腿部受伤,动弹不得,后被送医。正是由于这次事件,医院中的辛塔和迪恩得以碰到同样住院的拉斐;正是由于迪恩去看望辛塔的途中碰到了罕见的极端冰雹天气,不得不找地方躲避,辛塔和拉斐才得以
32、有时间交流,破解了火枪商传说的最后一环,从而得知提普被困难民船的真相,并请求跟迪恩一同前往。可以看到,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现象在情节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提普获救也是在非人的帮助下进行的。在营救提普的小说高潮情节中(与火枪商被俘的船只被各种来自海洋和空中的生物攻击,火枪商由此得救的情节类似),提普被困的难民船也同样被海洋和空中的生物包围,“成千上万只鸟儿在头顶盘旋,而在下方,蓝船周围的水域中,成群结队的海豚翻着跟头,鲸鱼用尾巴拍打着海浪”(同上 3 0 6)。最终,在一名善良正直的海军上将的协助下,包括提普在内的难民安全获救。从环环相扣的情节可以看出,人类也好,非人也罢,它们都不是先在独立的
33、要素,而是在相互纠缠中区别于彼此的能动体(B a r a d 3 3)。用布鲁诺拉图尔(B r u n o L a t o u r)的话来说,当我们停止将非人当作物,当我们将其当作行动者进入集体,那么,“集体本身就是个大熔炉,它并不是由确162阿米塔夫高希 火枪岛 中的人类世气候变化书写 内在互动是美国学者巴拉德(K a r e n B a r a d)能动实在论(age n t i a l r e a l i s m)的核心概念之一,内在互动不同于往常意义上分离个体或事物之间的互动(i n t e r a c t i o n),内在互动强调并不存在先在独立、界限分明的行动者,行动者唯有通过彼
34、此之间的内在行动才得以涌现,行动者之间是彼此双向构成的关系,参见B a r a d(2 0 0 7)。定物质构成的自然物和被赋予权利的主体调和在一起,而是混合了被自身所进行的永未完成的行动所规定的行动者”(L a t o u r 8 0)。在小说 火枪岛 关于火枪商的传说中,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火枪商所有的经历都在摩那娑女神以及动植物、自然生态现象等推动下进行。更重要的是,在人类世故事的发展中,无论是人类人物,还是孙德尔本斯地区的水土、毒蛇,因气温升高而入侵威尼斯的船蛆、蜘蛛,抑或贯穿全书的旋风、山火、冰雹等极端气候现象,都是处于内在互动中的能动体。其中,非人能动体似乎时刻在警告人类,非人应当
35、以新的方式进入人类生活与社会理论,而不是仅仅作为人类主观思维象征性投射的载体。三、气候变化的政治性 在 火枪岛 中,作者高希将气候变化主体贯穿整个叙事结构,强调了非人物质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施事能动作用,从而勾勒出人类与非人内在互动的物质网络。然而,高希并没有抹除人类在气候变化以及整体生态危机中的主体性作用。只是,他从凸显非人存在物的独特视角出发,试图将非人也视为政治主体,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作为超物的气候变化以及其他非人跟人类之间的内在互动与物质纠缠交换,促使人类对气候变化等生态问题做出回应,反思人类在气候变化中的重大责任,考察形塑世界的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与帝国主义文化在生态危机形成中的巨大作
36、用。高希认为,人类对日益加剧的生态问题的关注,跟提摩西莫顿(T i m o t hy M o r t o n)所提出的作为“超物”(hy pe r o bje c t)的气候变化能动性密切相关(G h o s h 2 0 1 6:6 2)。人类世是超物的时代,所谓超物是指“大规模分布于时间和空间中的事物”,它可以是一个黑洞、生物圈、地球上所有核材料的总和,也可以是气候变化(M o r t o n 1)。超物虽然是实体,但它们是非定域的,占据高维度的相空间,因此短时间内无法被人类看到,隐退于人类的认识之外(同上 1 5)。而人类是处于它们内部的,“就像约拿在鲸的内部”(同上 2 0)。高希在小说
37、中浓墨重彩描写的气候灾难和生态难民问题就是在反映作为超物的气候变化的局部表现,虽然孙德尔本斯的村民无法认识气候变化的全貌,但他们的所有决定和行为都在某种意义上跟作为超物的气候变化有关。这也最终影响了以迪恩为代表的人物的思想与认知,或者说,作为政治主体的气候变化通过人类进行思考,它直262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接、能动地介入并干预人类的认识与行为。非人介入与干预的结果之一就是人类人物好像着魔一样无法理性地控制自身,但在高希看来,这种着魔却是某种意义上的觉醒。就在人类人物丧失了理性思维和理智行为的那些瞬间,他们从看似理性、实则麻痹的状态中醒来,达到对作为超物的气候变化等非
38、人更深刻的理解。在小说中,人类世的人物迪恩一度认为自己具有理性、科学的头脑,不信宗教、鬼怪神魔以及超自然事物(G h o s h 2 0 1 9:3 6)。可是孙德尔本斯的神庙之行却让他体会到无法理解的怪异感,那个布满了植物、泥土、水道的世界以及里面黏滑、爬行的栖息物让他感觉又真实又迷幻。从神庙归来的迪恩总是感到一种无法平静的不安萦绕心头,似乎是长久以来蛰伏在孙德尔本斯泥土中的某种东西进入了自己体内,而在美国到威尼斯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更是加剧了他的种种异常表现。在前往加州的飞机上,迪恩震惊地目睹了绵延整个山侧的巨大山火,看到“大量焦黑的树木矗立在遍是烟灰的地上,许多鸟类围着被烧成灰烬的森林盘旋”
39、(同上 1 2 8)。那之后,他被两只猛禽为争夺一只猎物蛇而缠斗、盘旋、飞升的场面所吸引而失态,最终他被空乘人员带走,清醒后才知道自己当时喉咙里发出了尖叫。另外,在威尼斯时,迪恩看到一个图书馆展厅正在展出1 5 9 2年英文版的 寻爱绮梦(T h e S t r ife of L o v e i n a D r e a m),他绕着橱窗仔细观察插图,想到书中男子梦到自己迷失森林,被狼、熊、嘶嘶吐信的毒蛇等野生动物包围的情节以及来自各种形式的存在物 动物、树木、花朵、精灵等 的声音和信息。此时,迪恩再次产生怪异的感觉,失去对身体的控制。他感觉“自己也迷失在了这个梦里”,不过,并不是他在做梦,而是
40、他“被那些以神奇方式存在的生物所梦到 蜘蛛、眼镜蛇、海蛇”,非人存在和人类成为彼此梦境中的一部分(同上 2 2 7)。梦境中的迪恩甚至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开始摆弄橱窗玻璃,想要打开里面的书,最后他被保安带走了。正如受到眼镜蛇王毒影响的提普出现着魔的行为 关注非人事物、关注精神性、拯救江豚等,迪恩在做出类似着魔行为之后,认知和思维层面发生重大变化。他与辛塔、彼雅等人一起,将目光转向非人与自然界,思考气候变化等现象以及人类生产与文化活动在其中的作用。针对身边发生的种种怪异事件,如提普的幻象、迪恩不可控制的心理与行为、加州肆虐的山火、入侵威尼斯的蜘蛛、莫名出现在加州海岸的蛇等,迪恩与辛塔展开了深
41、入的谈话。迪恩认为种种怪异事件背后都有科学、自然362阿米塔夫高希 火枪岛 中的人类世气候变化书写 的解释,即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动物的栖息地发生变化等。辛塔则提醒迪恩注意这种气候变化并非自然的现象,她想要强调温室气体其实跟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热水壶、咖啡机等都有密切联系,而背后根源则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文化模式。资本主义碳经济中的主要驱动力是电器、机械等工业制品,这种生产活动产生影响世界的文化矩阵,文化催生人类关于电器制品、工业商品的欲望,欲望又进一步驱动资本主义工业活动,从而导致气候变化现象的加剧,这似乎成为一个无法逃离的循环。高希在剖析气候变化时曾指出:“气候危机同时
42、也是想象的危机、文化的危机”,“这种文化跟形塑世界的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G h o s h 2 0 1 6:9 1 0)。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工业活动的影响遍布全球,而且,相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贫穷地区与国家处于首当其冲承担后果的弱势地位。它们经常成为“慢暴力的长期受害者”,因为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会进行“有毒物质的再分配”,将垃圾、工业废水等毒物排放至贫穷的国家与大陆,从而缓解国内日益增长的环保压力(N i x o n 2)。小说中的孙德尔本斯地区便是慢暴力的受害者之一,高希在小说中聚焦孙德尔本斯地区的水域污染,详细描述了江豚由于水源污染所面临的威胁以及彼雅等人为拯救
43、江豚所进行的斗争。作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彼雅以孙德尔本斯地区的一群江豚为研究对象,常年追踪这些江豚的行动轨迹。她告诉迪恩,江豚原本规律的、可预测的行踪近年来开始变得不稳定,这与孙德尔本斯的水质成分变化有关。进一步说,这种水质变化是海洋死亡区(d e a d z o n e s)以及气候变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所谓的海洋死亡区就是含氧量极低的带状水域,它们含氧量太低,以至于鱼等有机体无法生存。这主要是因为工业污染、农业化学肥料残余物等排入大海,并引发链条反应,导致氧气离开海水所造成。这些死亡区不光位于海洋之中,它们已经开始入侵河流,尤其是河流入海口的地方(G h o s h 2 0 1 9
44、:1 0 4)。另外,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海平面上升致使淡水成分稀释,盐水侵入更加上游的流域,因此,江豚原本熟悉的水域变得不适合它们生存。于是,江豚冒险深入更加上游的流域,结果,它们会不可避免地遭遇渔网、轮船撞击、搁浅等各种危险,最终这批江豚死伤无数,所剩无几。孙德尔本斯水源的污染源于缺乏环保措施的过度人类工业以及农业活动,尤其是江的上游有一个高度污染的冶炼厂。彼雅以及他们的基金462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会、环保组织已经与之对抗多年。但是,冶炼厂归属于一个在海内外都有政治势力的庞大资本主义企业集团。他们要反对的是非常有权力的资本主义势力,也受到无所不用其极的攻击:资
45、金被切断,集会被袭击,网络攻击,死亡威胁,仇恨邮件等(同上 1 0 5 1 0 6)。彼雅以及她所代表的力量一直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江豚保护和环境保护活动,如今他们又有了迪恩、提普等更多觉醒之人的加入,批判与抵抗帝国主义资本企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纵观人类世的故事,迪恩、提普等人经历了无法对自我进行理性掌控的许多瞬间,孙德尔本斯的村民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反抗并频频遭遇气候灾难,江豚则在原本熟悉的水域和洋流中迷失而丧命。他们无法理解当下的遭遇,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作为“超物”的气候变化的一个微小碎片。如果从气候和环境的视角来看,肆虐的山火、摧枯拉朽的飓风、严重的旱灾、干涸的溪流、搁浅的江豚以及空中飘荡的腐烂
46、气息,都在作为政治主体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传递着重要信息。它们告诉人类,人类应当反思自己的自负和对自然毫无节制的攫取;这种反思不应只停留在肤浅笼统的层面,而是应该反思资本主义生产与帝国主义文化模式在气候变化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庆幸的是,小说中的迪恩、提普等人已经接收到了这种信息,他们开始觉醒,这种觉醒可能会成为改变的起点。结 语 在 火枪岛 中,高希着力表现现实生活中看似不可能的极端气候事件,将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化作为主题贯穿于小说的整体双重叙事结构。作者试图摆脱以人类行动者为中心的惯常叙事方法和情节安排,从凸显非人能动性的角度,把非人与人类彼此交织纠缠的内在互动作为驱动并决定故事走向的关键力量。高希
47、在小说中的生态思想契合了物质生态批评的部分理念,万物并非先在独立,它们是与某些力量、作用要素及其他事物组合出现的物质形式;人类看到的世界并非纯粹的外部世界,而是“充斥着彼此交织、持续变化的作用力之网”;而世上的物质现象就是巨大的作用力之网上的节点,因而“可以被作为叙事或者故事进行解读和阐释”(I o v i n o a n d Op pe r m a n n 1)。高希正是将气候变化现象当作这样的节点,将其呈现为物质和话语力量相互交织的流。人类与气候变化等非人作为物质,也作为政治主体,从关系中汲取能动力转化为话语,接着又构562阿米塔夫高希 火枪岛 中的人类世气候变化书写 造并实现人类的关系。
48、在小说内部,气候变化通过物质与叙事的交织作用实现能动性与政治性;从小说之外来看,文本本身也产生于气候变化现象和作者的创造性实践之间的内在互动和共同作用,实现了气候变化的叙事性。这种人类与非人主体共同作用的新型叙事话语,有助于我们为人类作为集体存在的复杂性发声,也为生活在孙德尔本斯等地的弱势群体发声。引用作品W o r k s C i t e d B a r a d,K a r e n.M e e t i n g t h e U n i v e r s e H a l f w a y Q u a n t u m P h y s i c s a n d t h e E n t a n g l e
49、m e n t o f M a t t e r a n d M e a n i n g.D u r h a m&L o n d o n:D u k e U P,2 0 0 7.C r u t z e n,P a u l.“G e o l og y o f M a n k i n d.”N a t u r e 4 1 5.3(2 0 0 2):2 3.C r u t z e n,P a u l a n d E uge n e F.S t o e r m e r.“T h e A n t h r opo c e n e.”G l o b a l C h a n g e N e w s l e t
50、t e r 4 1(2 0 0 0):1 7 1 8.G h o s h,A m i t a v.T h e G r e a t D e r a n g e m e n t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a n d t h e U n t h i n k a b l e.C h i c ago a n d L o n d o n:U o f C h i c ago P,2 0 1 6.G u n I s l a n d.L o n d o n:J o h n M u r r ay P u b l i s h e r s,2 0 1 9.G upt a,S h a v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