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陕西半坡D浙江河姆渡2为了探究在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收集了如下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B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的来源C炎黄战蚩尤D夏商周农业发展概况3“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评价。这位人文初祖是A大禹B蚩尤C黄帝D嫘祖4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2、商朝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并将夏朝的奉“天”罚罪法制观发展到奉“神”观。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观点是夏商A传说时代文明产生B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阶段C多民族大交融时期D早期国家的形成阶段52019年10月20日,字酷2019“司母戊鼎”杯国际汉字艺术设计大赛作品暨“创意生活”汉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展开幕式在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且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A金文B甲骨文C行书D楷书6孔子曾说“桓公九合诸侯(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这表明,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的根本条件是( )A军事力量B经济实力C君主才能D文化教养
3、7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下列人员可以获得奖励的人有做生意很在行的人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读书学习很好的人立下战功的人ABCD8学习“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物理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英语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ABCD9秦统一后将全国分为36郡,每郡之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和调动,该举措意在A增强诸侯势力B加强中央集权C促进官员流动D结束混战局面10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被征发赴渔阳戍边的900士兵在途
4、中遇大雨,道路不通,不能按时抵达指定地点。而秦法规定,失期要判处斩首之刑。在戍卒中担任屯长的陈胜和吴广号召大家举兵反秦。陈胜、吴广举兵反秦在历史上被称为A巨鹿之战B大泽乡起义C黄巾起义D淝水之战11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西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实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频繁B社会大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12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公元前20
5、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A公元前2世纪初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D公元前3世纪末13以下都是两汉时期的皇帝,按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ABCD14东汉末年,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这些措施可概括为( )A曹操对外开疆拓土的措施B曹操强化统一思想的措施C曹操统一全国经济的措施D曹操为取得割据优势地位的措施15学习历史需要查阅史料,在史记中不能查阅到的是A大泽乡起义B三国鼎立C长平之战D商鞅变法16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
6、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C宣政院的设置D西域都护的设置17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A材料或史实官渡之战,袁绍兵十馀(余)万,曹操兵仅 十分之一,击破之。结论曹操最终统一北方B材料或史实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结论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C材料或史实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结论 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D材料或史实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结论破坏南方稳定,南方经济发展缓慢。18史料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的故事,下图的“晋墓壁画”反映了贵族欣赏乐器演奏的画面。二
7、者反映出西晋王朝灭亡原因之一是( )A皇族为争权夺利,内战不休,引发“八王之乱”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C皇帝暴病而亡D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19比较下侧两幅图片中北魏陶俑的不同之处,下列改革措施中与这一差异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要求官员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B改鲜卑姓氏为汉姓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D以汉服代替鲜卑服20“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诗反映了南朝宗教的兴盛。南北朝时期宗教盛行的原因主要是( )A南方经济发展B中国经济重心南移C南方人口增加D社会动荡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材料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有
8、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材料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材料四 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孔子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来的第一个。孔子修诗书,订礼乐,赞易而作春秋,此所谓六经。其先皆官书也,经孔子之手而流布于民间。钱穆国史大纲(1)尝试用自己的话叙述对材料一的理解。(2)材料一的道德经记录了春秋后期哪一个学派创始人的思想观点?这位思想家还有哪些主张?(3)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论语记录了孔子的思想,他是哪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作为大教育家,他是怎样把“贵族学”传播到民间的?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9、1)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其中战国形势图是哪幅?比较图A与图B,找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2)指出战国时期的重大战役一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哪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材料二 (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实行什么地方管理制度?图2反映了秦朝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些制度、措施有何共同作用?23家国情怀有助于激发人们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认同感和责任感。家国情怀包含对国家疆域的情感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一当时用哪一种文字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图二是指哪一政治制度?材料二(2)材料二中“中华文明”是通过哪条道路把欧亚大
10、陆连成一条“文明地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哪一发明当时通过该道路传向世界?材料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后汉书西域传(3)材料三中“宣帝改曰都护”是指朝廷在该地区设置的哪一最高长官(或机构)?材料四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兴盛,难以言传。”(4)材料四中“中原地区”的兴盛与哪一改革有关?此次改革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作用?24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推动古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材料一(1)分别写出居住图中房屋的原始居民,
11、并指出其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江堰发挥的作用,简要说明它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材料三(3)根据材料指出甲、乙对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的描述的不同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综上所述,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A正确;BCD项都不是最早的,排除。2B解析B【详解】据材料“为了探究在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原始农耕经济”,而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的来源可以反映原始农耕经济的情况,B项正确;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
12、体现的与“农耕经济”无关,排除A项;炎黄战蚩尤反映的是远古时期的战争,排除C项;夏商周已经进入奴隶社会,而非原始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3C解析C【详解】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 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指南车。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此,材料中的人物是黄帝,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人物是黄帝,不是大禹和蚩尤,故AB选项错误;.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故D选项错误。故选C。4D解析D【详解】根据材料“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组建军队,制定刑
13、法,设置监狱。商朝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并将夏朝的奉“天”罚罪法制观发展到奉“神”观。”,可知夏朝出现了军队、刑法、监狱,商朝则比夏朝更加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队、法庭、监狱、政府等统治机构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诞生。故选项D符合题意;夏朝以前是传说时代文明,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阶段是秦汉时期,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多民族大交融时期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5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且体系较
14、为完整的文字,B项正确;金文是在西周,比甲骨文出现的时间晚,排除A项;行书、楷书是纸张发明以后才出现的文字,排除CD两项。故选B项。6B解析B【详解】由题干中的“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了强大的军队,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因此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的根本条件是经济实力,所以B项符合题意;“不以兵车”,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君主才能在题干未涉及,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养在题干未涉及,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7D解析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
15、变法时期的措施是奖励耕战,因此类人最有可能获得奖励,D项正确;商鞅变法时期的措施是重农抑商,错误,AC项排除;秦人尚武,错误,B项排除。故选D。8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只是说,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才能使人民心悦诚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符合题意;了解学生,知己知彼是兵家的主要思想,不是道家风范,不符合题意;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不是墨家风格,不符合题意;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是法家的主张,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符合题意,故选C。9B解析B【详解】据材料“秦统一后将全国分为36郡,每郡之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和调动”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
16、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和调动,而非世袭,建立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正确;材料未涉及“诸侯”,且秦实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和调动,而非世袭,A排除;C说法是郡县制实行的影响,而材料强调的是目的,C排除;郡县制推行是在秦统一六国后,D排除。10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了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押运的军官,号召大家举行起义。因此陈胜、吴广举兵反秦在历史上被称为大泽乡起义。选项B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项羽的
17、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A排除;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农民起义,C排除;淝水之战是晋军大败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D排除;故选B。11C解析C【详解】依据题干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并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采取统一文字等措施,巩固统一,由此反映了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西汉汉武帝时期实现了“大一统”,说明西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频繁”对应的是明清时期,“社会大变革”对应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对应的是夏商周时期,ABD排除。故选C。
18、12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纪年法中,如果是公元前,百倍数字加一所得数字是公元前多少世纪;在前期、中期、末期的计算中,倒着划分前、中、后期;故前202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13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之后经历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文景之治,进入到汉武帝时期大一统时期。光武帝是东汉时期的皇帝。综上所述正确的排列顺序是,故选D。14D解析D【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问题,还使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了控制和统
19、一北方,曹操和袁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进行了官渡之战,继而统一北方。故这些措施可以概括为曹操为取得割据优势地位而采取的措施,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15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由此可知,大泽乡起义和长平之战与商鞅变法都是在史记中能查阅到的,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三国鼎立是东汉后期的事件,在史记中不能查到,B项符合题意;故选B。16D解析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
20、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地区。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正确;A排除;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往来的商道,B排除;宣政院的设置管辖地区,C排除;故选D。17B解析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而不是这一战役后就统一了北方,所以结论错误,A项排除;赤壁之战后,孙、曹、刘各据一方,实力相当,这就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B项符合题意;三国时期,建立曹魏政权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代的人,诗歌反映的是东汉末年的战乱频繁,而不是三国时代,C项排除;淝水之战东晋获胜,解除了来自前秦的威胁,社会相对安定,
21、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D项结论错误。故选B。18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与“贵族欣赏乐器演奏”的内容都反映了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不求上进,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题干图片不能反映出来,不符合题意;故选D。19D解析D【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陶俑带冠,左衽衣,表明是官员或文化者的身份;北魏时期的陶俑,是右衽衣,是侍从,可见,两者是北魏时期,服饰是汉族服饰,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故D符合题意;要求官员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在材料中未
22、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20D解析D【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儒学思想受到怀疑,社会普遍崇信佛教,这是南北朝时期宗教盛行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南方经济发展、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南方人口增加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有关,不是导致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二、综合题21(1)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引出好结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坏结果。(2)道家;万事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3)儒家;“仁”(4)创办私学,“有教无类”解析(1)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互相转化。比
23、喻坏事可引出好结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坏结果。(2)道家;万事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3)儒家;“仁”(4)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广收学生。【详解】(1)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道德经,反映的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引出好结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坏结果。这反映的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道德经记录了春秋后期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万事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4)孔子作为大教育
24、家,他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广收学生,把“贵族学”传播到民间。22(1)图A;历史信息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2)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一。【详解】(1)仔细观察图B解析(1)图A;历史信息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2)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一。【详解】(1)仔细观察图B,可见图中有很多的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吴、越、秦、楚等,他们很多都是西周分封制下较为古老的诸侯国,可判定为春秋争霸形式图;而图A中没有晋国,多了韩
25、、赵、魏三国,出现了秦、楚、燕、齐、和韩、赵、魏三国并立的局面,是为战国七雄,故A为战国时期形势图。比较图A与图B,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有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2)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的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这些政权名称
26、都源自西周分封制时的诸侯国。(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郡县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图2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为统一文字;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这些制度、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巩固国家统一。23(1)小篆;中央集权制(2)丝绸之路;造纸术(3)西域都护(4)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详解】(1)依据材料一图一七种文字统一为一种文字。结合课本所学,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解析(1)小篆;中央集权制(2)
27、丝绸之路;造纸术(3)西域都护(4)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详解】(1)依据材料一图一七种文字统一为一种文字。结合课本所学,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个亿。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依据图二皇帝、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等,可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统领。(2)依据材料二路线从长安到西亚、欧洲,“把亚欧大陆连成一条文明地带”可知是丝
28、绸之路。结合课本所学,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经过丝绸之路辗转流传过去,为世界文明做出伟大贡献。(3)依据材料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结合课本所学,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4)依据材料四“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反映了北魏的兴盛。结合课本所学,北魏孝文帝即位后
29、,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进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的改革。孝文帝改革的改革,促进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使北魏繁荣兴盛。24(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水稻;粟。(2)作用防洪、灌溉、水运。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3)甲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乙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解析(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水稻;粟。(2)作用防洪、灌溉、水运。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3)甲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乙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原因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
30、任意一点)(4)古代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图二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图,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2)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
31、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3)由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溽无积聚而多。”可知,甲描述的江南地区的状况是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由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渔盐祀梓之利,充向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乙描写的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状况是地广野丰,农业发展迅速。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古代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