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深圳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5136239 上传时间:2024-10-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深圳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深圳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深圳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深圳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2在半坡遗址出土了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这证明半坡原始居民A学会人工取火B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C从事原始农耕生产D学会建造干栏式房子3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消除水患的是()A尧B鲧C禹D启4有个成语叫“助纣为虐”,意思是帮助别人干坏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下列人物与“纣”属同一类的有桀 汤 周厉王 周武王ABCD5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笔画和结构不仅已经由独体趋向个体,且出现大量的形声字,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

2、法,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这说明甲骨文A年代最早B内容丰富C影响深远D造字成熟6史记 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A诸侯开始取代周王室操纵国家政治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周王室加强了对天下的控制D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7下列属于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是牧野之战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ABCD8历史课上某学习小组展示了课下搜集到的“以柔克刚、乐极生悲、唇齿相依、物极必反、无中生有、新陈代谢、无为而治”等成语,本节探究学习内容中涉及到的人物是ABCD9“在政府组织上,他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其所

3、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的改变。”材料中的“他”指的是A黄帝B周武王C秦始皇D汉武帝10“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对联称赞的历史人物是A项羽和勾践B陈胜和吴广C刘邦和项羽D楚庄王和晋文公11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科技文化繁荣D民族融合加强12“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钳制思想,摧残文化B

4、加强思想文化专制C区别对待古代文化D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13史书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放弃)以利民”。该材料说明了汉文帝( )A注重以农为本B废除严刑峻法C提倡节俭治国D减免徭役赋税14学习历史应注重时空概念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分别填的是A春秋、三国B东周、战国C春秋、战国D东周、三国15为东汉以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的是( )A文字的统一B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C造纸术的发明D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162020年1月6日,国家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同基里巴斯总统马茂会谈后共同见证两国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签署

5、。这标志着中国同所有10个建交太平洋岛国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的经济带,丝绸之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A长安河西走廊今地区葱岭安息大秦B长安今地区河西走廊葱岭乌孙大秦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地区安息大秦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乌孙欧洲17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现象。这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A经济发展B战乱频繁C民族交融D国家统一18“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这一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1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和西北方的

6、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其中不包括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蒙古族20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介绍牲畜养殖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这突出表明北朝( )A重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发展B人民的生活比较富裕C牲畜种类比较丰富D重视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发展二、综合题21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据图1文物,指出北京人使用的主要工具及其所处的历史阶段。(2)指出图2文物的历史地位及其发现与研究该文物的历史作用。(3)据图3概括指出秦朝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4)图4文物可以实证汉朝巩固大一统的哪项措施?该措施有何影响?22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

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当时,各家学派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思想,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形成了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风气。(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材料二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材料三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

8、的儒生和方士活埋。(3)材料三是秦始皇采取的什么措施?材料四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4)材料四反映了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什么思想建议?对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他们的目的是什么?2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矛盾篇)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

9、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教科书79页(1)依据材料一指出“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在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哪一游牧民族灭亡?(战争篇)材料二见下图(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回答,“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两个政权?这场战争的特点什么?淝水之战形势图(融合篇)材料三表格中的材料来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73页规定汉化措施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女冠帽、着夹领小袖短袄,孝文帝下令禁止穿鲜卑服鲜卑姓氏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孝文帝下令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共改变了118个复姓孝文帝自己

10、迎娶汉族高门士族卢、崔、郑、王、李之女卫后宫妃嫔,又下令五个皇帝分别娶李、郑、卢姓汉人之女为王妃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三中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并说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汉化措施 改革作用 材料四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360百科(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哪一著名的石窟?(5)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24中华民族

11、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殷墟宫殿区驰名中外,为世界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殷墟文物有的是华夏之最,有的是世界之冠,蕴藏着殷代先民们的创造、智慧和卓越的技能。考古专家评价,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摘编自世界遗产名录材料二见下图材料三见下图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殷代文字的名称和影响分别是什么?请写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名称?(2)请写出材料二中A对应的地点。源于“身毒”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宗教是什么?据

12、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图一中的发明家对文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图二中的著作在中国农学史上的有何地位?图三中的人物被誉为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考的证据,B项正确;元谋人、蓝田人和山顶洞人遗址与北京人遗址相比,都不是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排除ACD项。故选B项。2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坡遗

13、址出土了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这证明半坡原始居民从事原始农耕生产。选项C符合题意;学会人工取火,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A排除;渔猎工具在题干内容中没有反映,B排除;河姆渡的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子,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D排除。故选C。3C解析C【详解】禹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消除水患。故选C;尧没有进行治水活动,排除A;鲧治水失败,没有成功,排除B;启没有进行治水活动,排除D。4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纣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和他一样,桀和周厉王都属于暴君,他们奢侈享乐,镇压人民,激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因此,符合题意,A项正确;商汤灭夏和武王

14、伐纣都顺应了民意,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推翻了旧的腐朽的政权,建立了崭新的王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明君,被后人并称为“汤武”。因此,与“纣”不属于同一类,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或的BCD项。故选A项。5D解析D【详解】根据材料“笔画和结构不仅已经由独体趋向个体,且出现大量的形声字,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可知,材料反映甲骨文造字成熟,D项正确;年代最早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B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C项。故选D项。6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政治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操控,所以诸侯取代周王室号令天下,故A正确;材料只体现打破了旧的统治秩序

15、,并未体现确立新的社会制度,故B错误;周王室衰微,周王对地方控制减弱,故C错误;打破了等级秩序,太绝对化,故D错误。7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不符合题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是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之间的战役,符合题意;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符合题意。故选B。8A解析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关键信息“以柔克刚”“乐极生悲”“物极必反”“无中生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A符合题意;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其主张是仁政德治,故B不符合题意;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

16、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墨子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命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9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之后的历代王朝都沿用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只是在制度内部作出调整。故“他”是指秦始皇,故C正确;黄帝是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周武王属于奴隶制时代的君主,与题干无关,故B错误;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帝王,晚于秦朝的出现,故D错误;故选C。10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军主

17、力;勾践卧薪尝胆,最后吞吴;故A符合题意;陈胜和吴广提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故B不符合题意;刘邦主张约法三章,故C不符合题意;楚庄王主张问鼎中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1B解析B【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可知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加,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故B符合题意;东汉时期,南方地区尚未开发,故A不符合题意;科技文化繁荣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民族融合加强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2D解析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

18、治,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了“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因此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选项D符合题意;“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A排除;“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专制,B排除;区别对待古代文化,不是根本目的,C排除。故选D。13C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句话体现的是汉文帝提倡勤俭节约,为恢复社会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生活十

19、分节俭,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故选C;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4D解析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朝代更迭的顺序应该是夏-商-西周-东周(含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汉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5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故为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提供物质条件的是造纸术。故选项C符合题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用文字。故选项A不

20、符合题意;从古至今人们对书法美都在不懈追求,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6A解析A【详解】丝绸之路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丝绸之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长安河西走廊今地区葱岭安息大秦,A正确,BCD排除。故选A。17C解析C【详解】据题干关键信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

21、了民族融合,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C。18B解析B【详解】由材料信息“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南方战乱相对较少、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故AC错误;南方生产技术先进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19D解析D【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民族。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 世纪时, 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蒙古族不属于内迁的少数民族,D符合题意;A、B和C都是内迁的少数民族,不符合题意

22、,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20D解析D【详解】根据题干“介绍牲畜养殖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可知,材料反映了北朝时期,牛的地位超过了马,即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因此,材料反映了北朝的农耕种植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耕种植业的开拓,而不是畜牧业,排除A项;题干材料无法表明人民的生活比较富裕,排除B项;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表面理解,排除C项。故选D项。二、综合题21(1)工具打制石器。阶段旧石器时代(或原始人群时期、原始社会)。(2)历史地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作用解析(1)工具打制

23、石器。阶段旧石器时代(或原始人群时期、原始社会)。(2)历史地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作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或便于我们了解、研究商朝的社会情况等历史)。(3)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或秦朝法律的严苛)。(4)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影响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详解】(1)第一小问工具,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体现的是打制石器。第二小问阶段,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或原始人群时期、原始社会时

24、期。(2)第一小问历史地位,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二小问历史作用,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便于我们了解、研究商朝的社会情况等。(3)依据“图3秦朝的刑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体现的是秦朝的暴政(或秦朝法律的严苛)。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收到牵连。(4)第一小问措施,依据“图4西汉五铢钱”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第二小问影响,依据以上分析,结合所学,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加强了朝

25、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22(1)百家争鸣(2)孔子;仁和礼(3)焚书坑儒(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5)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统治。【详解】(1解析(1)百家争鸣(2)孔子;仁和礼(3)焚书坑儒(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5)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统治。【详解】(1)局面根据材料中的“当时,各家学派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思想,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形成了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风气”,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

26、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根据材料中的“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为孔子,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3)措施根据材料中的“,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5)目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对儒家思想持反对的态度,而汉武帝持推崇的态度,但都是统治者在治国中的具体措施,其目的都是加强

27、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统治。23(1)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匈奴(2)前秦和东晋以少胜多(3)汉化措施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说汉语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解析(1)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匈奴(2)前秦和东晋以少胜多(3)汉化措施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说汉语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分析】【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

28、,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可知,“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2)根据材料二“淝水之战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383年,前秦苻坚征集了80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东晋将领要求秦军稍向后退,以便晋军渡河与秦军决战,苻坚想趁东晋军队渡河时予以打击,同意后退。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

29、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发起进攻,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由此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前秦和东晋;这场战争的特点以少胜多。(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如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他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自己改名为元宏。孝文帝改革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由此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说汉语;改革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

30、强了北魏的实力。(4)根据材料四“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因此,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5)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是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西晋灭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期的统一外,大多时期都是民族政权并立状态,在

31、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下,各民族之间的统治者之间有争斗,但各族人民在争斗的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出现了民族交融,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更加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4(1)名称甲骨文影响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点即可)名称司母戊鼎(2)地点长安宗教佛教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解析(1)名称甲骨文影响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点即可)名称司母戊鼎(2)地点长安宗教佛教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3)贡献改进造纸术(写发明不得分)地位

3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誉为书圣(4)感想如,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到无比自豪;要认真学习;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等等。(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2)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

33、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故A地点是长安;源于“身毒”的宗教为佛教,于公元前1世纪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作品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4)开放性题目,前面材料都是介绍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故结合“文化自信”和学生身份,言之成理即可。如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到无比自豪;要认真学习;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