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并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进行展览、讲解、想象,以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由学生亲自尝试体会,由此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通过“质疑——解疑”的活动,增强学生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司母戊鼎;甲骨文。
教学难点:商朝的青铜器功能的变化、功能的多样;甲骨文。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文化课,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这种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很高,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如观看视频、辩论会、故事会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范例训练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司母戊鼎》视频,要注意视频中文物的名字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时期铸造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评导入新课:司母戊鼎体现了商朝时期青铜文明的最高水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
展示目标(学生齐读)
1.商朝青铜器有哪些新的发展?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哪些?
2.什么是甲骨文?它的历史地位如何?
3.甲骨文有哪些基本的构字方法?有何意义?
目的:通过观看视频,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课间的松散状态进入学习状态;齐读学习目标可使学生真正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的第一段,概括出青铜器在夏、商、西周的发展历史。
学生概括回答: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②夏朝:种类增多。③商朝:灿烂时期。④西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2.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做游戏“猜猜看”。猜一猜,图中的青铜器的实用性是什么?
学生抢答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完善答案:鼎——烹饪器;觚——盛酒器;簋——盛饭器;甗——蒸饭器;盨——盛饭器;爵——饮酒器。
教师总结:青铜不仅仅用于制造生活用具,还广泛用于礼器、乐器、兵器、农具等工具,分布于社会各方面。提出问题:青铜制造业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
教师展示材料,提出问题:材料反映什么历史信息?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礼记·礼器》
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学生讨论后回答: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青铜器的制造
展示图片《司母戊鼎》。讲述: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反映出商代青铜铸造业具有极高水平。想一想:青铜器用什么材料铸造?你们见过一模一样的青铜器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教师过渡:我们刚刚对商周青铜文明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习,下面我们将对我国文字的发展情况进行学习。
二、甲骨文记事
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它是怎样被发现的?甲骨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甲骨文的发现有何意义?
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后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为我们今天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教师提问: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记载着商朝方方面面的情况。甲骨文是我们了解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历史结论?
学生看书集体回答——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27页《甲骨文字形举例》,了解甲骨文的造字情况,进行甲骨文字形举例游戏。
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体会甲骨文的线条、形状,了解其意思。
搜集一些甲骨文字形让学生辨认。如图:
然后提问:甲骨文有哪些造字方法?和我们今天的汉字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形声最为进步,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教师总结: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课堂小结】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今天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有助于我们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明。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布置作业】
1.我们今天学习了青铜器如“鼎”,那么,你能列举出汉语中有关“鼎”的成语吗?
2.请你上网查一查,你的名字用甲骨文能写吗?怎样写?
【板书设计】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案
七 年级 历史 科导学案
课型:
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 星期
课题: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 1 课时
累计 课时
学习过程(定向导学:教材 25 页至 28 页)
流程及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和方法
一、 解读目标(时间:5分钟)
1、知道我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主要成就;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并能识别其图片。(重点)
2、知道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知道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难点)
二、夯实基础(时间:15分钟)
(一)青铜器
1、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________,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3、用途: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及_____等方面,功能也由_________等发展到__________。
4、制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5、代表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甲骨文
6、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发现时间:1899年,清朝人_______首次发现。
8、记载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9、历史地位:甲骨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_开始。
10、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________的基本结构,是______________的重要阶段。
三、提升能力(时间:17分钟)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让我们走进这一时期,去了解这一时期创造的文明!
【青铜话历史】
图一 图二 图三
读目标,带着目标阅读课文后,做夯实基础题,记下关键词。
独学8分钟——对学3分钟——展示4分钟
注:对学时必须保证对子间相互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做到:1、检查笔记2、纠正错误3、发现问题
独学5分钟——群学3分钟——展示7分钟——补充2分钟
流程及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和方法
1、请写出上面三幅图片中青铜器的名称。并说一说这些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这些青铜器主要用途是什么。这些青铜器主要是用什么方法铸造而成的?
2、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有着怎样的变化?
图四 图五
3、这两幅图片中的文字都是甲骨文,请你说出这些文字首次是在什么时候被谁发现的?这些文字主要记载了哪一时期的历史?
4、在这些文字中主要记载的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这一文字?这一文字的发现有何重大的意义?
5、仔细观察图五的甲骨文,这些文字主要采用的造字方法是什么?除了这种造字方法外,再列举出甲骨造字的三种方法。
四、总结梳理(时间:3分钟)
五、过关检测(时间:5分钟)
1、下列有关青铜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夏朝 B.商周时已采用“泥范铸造法”
C.主要被用作饮食、祭祀、军事等 D.代表了夏商周时发达的文明
2、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中华第一鼎”正式移驻该馆。“中华第一鼎”指的是( )。
A. 后母戊鼎 B.毛公鼎 C.大盂铜鼎 D.商朝虎耳铜鼎
3、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由此可见鼎的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
A.装饰品 B.食器 C.乐器 D.盛水器皿
4、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的 ②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祭祀战争等 ③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④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 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我们把这种造字法称为(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知识链接】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出现时间商朝,它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金文:又叫铭文,因商周人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
大篆:这是西周晚期晚期人们统一整理的文字。
竹帛书: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写在竹简或布帛上的一种文字。
小篆: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秦统一后,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隶书: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
楷书: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
草书
行书
总结整理完导学案后,先独立完成这些检测题目,之后对子相互检查、批阅、计分,组长统计本组各个成员的分数,算出平均分,上黑板加相应的分数到组。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五步问题导学”教学法导学案附答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五步问题导学”教学法
导学案附答案
一、明确任务
1、教学目标:了解司母戊鼎,熟悉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及用途,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掌握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通过学习学习本课,培养合作意识。增强世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2、教学重点:青铜器的工艺与甲骨文
3、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二、自主预习完成知识梳理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 ,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 遗址出土铜镜。
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 祭祀及军事等,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礼器的大小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 界限
2、青铜器制作工艺 ,铸造技术上采用“ ”。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 ,而且组织严密。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是中国 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时间: 年
3、发现者:
4、规模大:至今出土已有16万片,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识别的有 多字
5、记载内容:涉及 、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6、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 、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 、 、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1)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
(2)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3)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以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 ,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用途与功能?
2、甲骨文的特点及地位?
四、
1、夏、商、西周青铜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五、巩固拓展。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 )
A、原始社会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2、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以文字为主题,集文字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你认为中国首座国家级文字博物馆建在哪里 ( )
A 、河南安阳 B 、陕西西安 C 、湖南宁乡 D 、四川广汉
3、下图所示“中华第一鼎”,因为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二得名,今年3月,中国工具博物馆将它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该鼎内部的文字最有可能是 ( )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4、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金文比甲骨文更加规范,这两种文字的命名都是 ( )
A 、 刻写材料 B 、发明人物 C 、发现时间 D 、文字结构
5、《诗经 召南》中有“文王之政,德如羔羊”的说法,羊以其善良知礼,外柔内刚成为青铜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在我国商朝制造的造型奇特的青铜器是 A 、司母戊鼎 B 、四羊方尊 C 、中华世纪鼎 D 、大盂鼎
6、商朝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 ( )
A.盛物用的器皿 B.做饭用的器皿 C.祭祀用的器皿 D.盛酒用的器皿
7、在汉语中,“鼎”可以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时期C. 战国时期D. 秦汉时期
8、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以文字为主题,集文字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你认为他应该建在( )
A. 山东曲阜 B. 北京周口店C. 四川成都D. 河南安阳
9、 2011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将馆藏青铜国宝“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该鼎建造的时代以及它内部的文字应该是( )
A. 商代,甲骨文 B. 商代,金文C. 两周,甲骨文D. 两周,金文
10、下列对甲骨文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载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B. 刻在龟甲兽骨
C. 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 D. 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导学案的答案
一、 自主预习完成知识梳理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原始社会;齐家文化。饮食;等级。
2、高超;“泥范铸造法”;宏大;司母戊鼎。
(二)、甲骨文记事
1、商周
2、1899
3、王懿荣
4、1500
5、祭祀
6、最早;商朝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象形、指事。
(1)象形字
(3)形声字
2、基本结构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2、特点: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地位: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 展示交流成果
1、 生产力的提高;冶炼技术的提高;文字的出现赋予了青铜器一个新的灵魂;国家的产生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为青铜器的冶炼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奴隶贵族的奢华生活需要
四、巩固拓展
1-10 CAAABCADA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