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初中文言文答题技巧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2、顺畅朗读,断句停顿。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4、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考查的选文内容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但材料短小,文意浅显,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本文将从以上四方面谈谈应试时的注意事项及方法。一文言字词的复习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一)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
2、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1一词多义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如:间(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2古今词义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3、。(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3)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3通假字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4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壮语;(3)动词作名词;(4)使动用法;(5)意动
4、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动词。活用类的词本身意思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要判断在句中是什么词性。因此,要了解常用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连词等。(二)文言虚词的作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等。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1)以: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相当于而、认为、如”。(2)之: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介词。(3)其:主要作用是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5)为: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6)于:可译为“对、对
5、于、从、在、到、向、比、给”。(7)乎:可译为“呼、吗、于、对”。(8)焉:主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三)答题方法及注意点1、课内字词的解释,注意别写错别字。2、归纳记忆。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二文言文断句的复习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答题
6、方法(断句的规律)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词语断例:浮光/跃金,静影/沉壁2、主谓之间断句例:潭中鱼/可百许头。3、发语词后停顿。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5、介词前停顿。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文言文翻译的复习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
7、增减内容。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所谓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中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课内的文言文翻译以理解记忆为主,课外文言文翻译在原有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以下具体方法。(二)答题方法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
8、词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和“西蜀”作为地名不用译出。2、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要翻译成“妻子儿女”。(2)遇到文言文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例:“战则请从”译成“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起去”。3、换。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现代虽然还用,但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古代意思。例: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身份低微,见识地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翻译出来,翻译后反而
9、会造成语句补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示顺承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5、顺。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通顺。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庙堂”指代朝廷,所以应译成“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四、文言文阅读的复习(一)复习内容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必背古文16篇)。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地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字、词、句的复习都是为了能够灵活迁移,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
10、,并进行答题。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一般表现为:对文中重要的句子特别是主旨句、警句、名句的理解,对文言文段落的理解,对作者写作思想倾向的评价等。(二)答题方法1、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来自平时的复习和积累。2、所选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大多涉及以下几方面:(1)官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志廉行端的品行方面的事迹。(2)古人相夫教子、爱国效忠、扶危济贫方面的事例。3、大多选段为记叙类作品,涉及到观点看法的,应和课内语段的观点相近或相反。答题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者和时代的背景来理解文章。总之,文言文的复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功夫在课外”,我们定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多记忆、多归纳、多理
11、解并及时掌握新授的内容,复习阶段才不需“处处开花”,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积累课外文言文知识,在考试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 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 , 见雇工则颐指气使 , 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
12、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日:一天天地。朴陋:粗俗鄙陋。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1)请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非宁静无以致远_淫慢则不能励精_悲守穷庐_此即日习于傲矣_(2)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皆以美于徐公B.险躁则不能治性/至则无可用C.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D.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二虫尽为所吞
13、(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_”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_”,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5)【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答案】 (1)实现远大目标;振奋精神;偏偏简陋的房屋;习惯,熟悉(2)C(3)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4)遂成枯落;平心静气;躁(险躁/焦躁)(5)培养
14、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解析】【分析】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励精: 振奋精神 ; 穷庐:偏偏简陋的房屋 ; 习:名词,习惯,熟悉 。 A表目的,来 /认为。B 那么/表转折,可是,却。C都是顺接连词。D以为 /被。故选C。 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
15、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澹泊:同“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句意是: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作答。甲文写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 ,句子是 “遂成枯落”,乙文强调“平心静气”。两文都提倡“静”,就是要静心,心态平正,不能“ 险躁”或“焦躁 ”。 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正确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
16、节俭,不过度消费。 故答案为: 实现远大目标 ; 振奋精神 ; 偏偏简陋的房屋 ; 习惯,熟悉 。 C;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遂成枯落 ; 平心静气 ; 躁(险躁/焦躁) 。 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
17、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结合句意解释。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本题考查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结
18、合自己的体会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
19、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选文有删改)【注】郎:郎官,一种官职。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乃募能使者_径匈奴,匈奴得之_传诣单宇_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_(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头为饮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月氏遁而怨匈奴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
20、.无与共击之 何陋之有D.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4)请写出选文中能突出表现张骞对国忠诚的两个语句。 【答案】 (1)出使;俘获;到往;离开(2)A(3)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欢他。(4)骞持汉节不失;(骞)俱亡归汉。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注意“得”“诣”“去”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2)A把。B表承接;表转折。C代词;助词,宾语前置标志。D和;比。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
21、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强:坚强。力:有毅力。蛮夷:匈奴人。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欢他。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表现张骞对国忠诚的语句,“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和“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都表现了张骞对国忠诚。 故答案为:出使;俘获;到往;离开 A; 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欢他。 骞持汉节不失;(骞)俱亡归汉。【点评】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
22、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于、其、且、为等共20个,这些虚词都有多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分类归类记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解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本题
23、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赔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 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
24、欢他。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2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乙】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
26、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意思。 伛偻提携提 携:_宴醋之乐 酣:_字法中绝将五十年 绝:_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 宝:_(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于负者歌于途;其节见于艰危B.醒能述以文;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C.禽鸟知山林之乐;食之未必不佳D.泉香而酒洌;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4)翻译下面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
27、尔(5)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小孩子;酣畅、痛快;消失、断绝;以为宝(2)A(3)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4)略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真正好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5)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携”, 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绝”,这里是消失,断绝的意思。“宝”,这里是意动用法, 以为宝 。 (2
28、)A在/在;B用/凭借;C的/代词;D表并列/表转折。 (3)这句话的意思是:却不知道以前善于书法的(人)连同他的书迹一起泯灭了的简直数不胜数(太多了)。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为: 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苍颜:脸色苍老。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这句话属于判断句,翻译时要注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书:书法。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真正好的书法能保
29、存下来罢了。 (5)【甲】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据此可以看出欧阳修恬淡、豁达的人生态度。【乙】文表达的是欧阳修对书法的看法,从“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等语句可以看出其中寄予了作者追求卓越的理想。 故答案为:小孩子;酣畅、痛快消失、断绝;以为宝 A 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略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
30、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真正好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31、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5阅读文言
32、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 , 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不暇:顾不上。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33、。升平:太平。(1)解释划线的词。 微斯人_不以物喜_或请重法以禁之_上哂之曰_(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用重法邪?(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_”。(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5)岳阳楼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更是一个宝藏。在【甲】文部分,你汲取了什么精神营养?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为中国梦助
34、力。 【答案】 (1)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2)B(3)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4)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5)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微”属于古今异义词,“以”“或”都是文言虚词
35、,有多种意思,要根据语境分析理解。 (2)A探求;要求。B快乐。C代词;结构助词。D所以;学过的知识。故选B。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以:因为;物:外物。这句话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安:怎么,哪里,何必;邪:通耶,语气词,这句话属于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
36、法是: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他制止盗窃不是用严酷的刑罚,而是站在人民的利益制定政策和法律,他的统治下,数年出现 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唐太宗真正做到了【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在理解岳阳楼记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能结合【甲】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汲取的精神营养围绕主旨和中国梦谈即可。如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故答案为: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 B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去奢
37、省费 轻摇薄赋 选用廉吏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
38、”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选文中任意选择一则句子,结合句意及全文主旨,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或感悟
39、,言之有理即可。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 , 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注】原:原国。卫:卫国。(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 , 群臣进谏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40、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答案】 (1)A(2)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3)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
41、侥幸)。【解析】【分析】(1)A项划线词语意思相同。两句中的“期”都是“约定”之意。B项,攻克/下达;C项,粮草/动词,吃;D项,投降,投靠/归宿。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译为: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此题要注意标志性的虚词“也”。 (3)此题具体考查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
42、,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赞成晋文公的行为可从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的角度作答。不赞成晋文公的行为可从墨守成规会错失良机的角度作答。也可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 故答案为:A;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
43、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
44、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
45、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朝而往,暮而归”中的“朝”、“暮”之景分别指_和_(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的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是为了介绍建造醉翁亭的由来。C.引文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D.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