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北京市育英小学小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试题(含答案)(1)
1.根据拼音写词语,要求写正确、美观。
chàn dǒu wéi gān cù yōng mó quán cā zhǎng
bāo fu niǔ kòu diào dù shǒu jí yǎn kuài
2.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孙未解供gòng耕织 B.燕yàn山月似钩
C.初闻涕泪满衣裳shang D.不破楼兰终不还hái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人胸有成竹,站在马路中间拼命挥手,那辆面包车才刹住车,司机吓得面色煞白。
B.海面风平浪静,好像昨天的那场暴雨从没有发生过。
C.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颇负盛名,他的诗“诗中有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D.这里的景色实在太美了,游客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4.将下列句子进行排序,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①( )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②(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是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③( )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就到了,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
④( )除了看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⑤(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
A.③②④①⑤ B.④②①⑤③ C.③②④⑤① D.③②⑤④①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语言流畅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D.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我们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B.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
C.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D.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
7.下列文字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让我们对所有的苦难心存感激,因为,生命 ,思想 ,意志 。
①总是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②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 ③总是在残酷和无情中坚强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沃克医生对刘伯承说:“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攀缘、穿行。(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学习《清贫》一课,使我深受感动。(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照样子,围绕“冷”的情景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用比较的手法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常积累。
(1)童年中有快乐的时光。“_____________,村庄儿女各当家。”“稚_____________,彩丝穿取当银钲。”“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_____。”
(2)寓言中有深刻的道理。或曰:“以子之矛__________,何如?”告诉了我们“_________,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
(3)应答中有敏捷的思维。儿应声答曰:“________。”这个回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________的杨氏之子的形象。
(4)警句中有无限的智慧。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5)诗歌中有爱国的情怀。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
10.根据课内外阅读填空。
(1)在王昌龄心中,爱国是“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的誓言;在陆游心中,爱国是“遗民泪尽胡尘里,__________”的迫切;在林则徐心中,爱国是“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
(2)或曰:“__________,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自相矛盾》)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杨氏之子》)
(3)作者选取严监生临死仍惦记灯草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他_________;作者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了小嘎子的__________;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了车夫祥子的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语段一】: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语段二】: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树林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流通,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风速、降雨量等自然因素。有林区比无林区夏天温度低3~7℃,冬季要高0.5~2℃,雨量可增加15%~20%,暴雨通过林带风速能降低20%~25%。一棵树仅一个夏天,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故在森林的上空和附近,湿度要比没有森林的地区高15%~20%。森林自己形成一个小循环,使蒸腾的水蒸气补充大气温度,凝结成雨云而降水。
11、根据下面的图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主要有八种说明方法,至少写出四种,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语段,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语段一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分类别和作诠释。
B.语段二主要运用的是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语段一主要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D.有树林的地方夏天温度要比无林区低,冬季温度要比无林区高一些,这说明有树林的地方相对来说冬暖夏凉。
13、根据语段内容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晶状雾凇就像冰晶,结构比较紧密,硬度大,所以也叫硬凇。( )
(2)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 )
(3)一片小树林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使蒸腾的水蒸气补充大气温度,凝结成雨云而降水。( )
(4)一棵树仅一个夏天,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可见植树造林对于改善环境有着巨大的作用。( )
14、阅读语段二,说说树林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余尝谓, 。心不在此,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心既到矣, ?
15、把课文补充完整。
16、解释画线词语。
(1)余尝谓:____________(2)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___________
1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最后一整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所说的“三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最重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张雪经常嘴在读书,心却飞到别出去了。请你用这篇短文的道理来劝劝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们大杂院里
①我们大杂院里,有一家姐弟俩。姐姐芸芸,弟弟豆豆。姐姐比弟弟大十几岁。父母早逝,姐弟俩相依为命。
②每天,芸芸用自行车把豆豆送到学校,下午去学校里接。上学与上班的方向正相反。豆豆大些了,便乘车上学。芸芸把豆豆送到车上,下午还要到车站去接,领着他过马路。芸芸放心不下的,自然是豆豆的安全。记得学校第一次组织游泳,老师带队,可芸芸还不放心,她请了半天假,坐在游泳池边上,两眼一点儿也没有离开水里的豆豆。在家里,芸芸管着弟弟专心看书,做作业,别的,几乎什么都不让他干。
③芸芸的工资,除了生活必要( )外,就全供豆豆念书了。豆豆升上高中后,芸芸给豆豆买了台收录机,为的是学好外语。那机子的按键旋钮又多又复杂。豆豆用时,芸芸给插上插头,放好磁带,“咔哒”打开机子,调好音量;豆豆说声“( )”,芸芸又“咔哒”一声关上,取出磁带,拔下插头。
④豆豆考上了大学。只是学校在外地,芸芸一直把弟弟送到学校,安顿好才回来。一天,豆豆突然从学校跑了回来。他站在芸芸面前,抹着眼泪,说:“姐姐,我不念书了,就和你生活在一起一辈子。”
⑤芸芸惊讶地看着豆豆,半天才闹明白。原来豆豆到了学校不会( )衣服,不会( )被子,甚至到饭堂买饭时,不知买几两的才合适。
⑥芸芸这时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了。
20、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相依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给文中括号处选择正确答案( )
A.开支 不用了 洗 缝
B.开支 谢谢 烫 叠
C.费用 请帮忙 洗 拆
D.开支 不用了 洗 叠
22、本文的题目是“我们的大杂院”,你能不能给它一个更好的题目( )
A.芸芸和豆豆 B.茫然的爱 C.姐弟情 D.相依为命
23、用“//”将原文分为三部分:
①②③④⑤⑥
24、品析第二自然段内容。(提示:从哪些表示动作的词反映出芸芸对豆豆的关心过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文。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能结识了不少小伙伴。他们有的是同学,有的是邻居,有的是亲友的孩子……你是不是很了解他们、喜欢他们呢?他们做的事是不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写下来,题目自拟,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注意细节描写,400字左右。
1.颤抖 桅杆 簇拥 摩拳擦掌
包袱 纽扣 调度 手疾眼快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完成此类题目要结合拼音进行拼读,拼读时注意音节的声韵母及声调。学生需要注意“颤抖、摩拳擦掌、包袱”的写法。
2.A
【解析】A
本题考查多音字。
A 正确。童孙未解供耕织,拼音:tóng sūn wèi jiě gòng gēng zhī。句意: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
B 有误。燕山月似钩,拼音:yān shān yuè sì gōu。句意: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C 有误。初闻涕泪满衣裳,拼音:chū wén tì lèi mǎn yī cháng,句意: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D 有误。不破楼兰终不还,拼音:bù pò lóu lán zhōng bù huán。句意: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A
【解析】A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和运用。
A项胸有成竹:意思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不能用来形容老人过马路。
B项风平浪静:意思是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
C项颇负盛名:意思是相当的有名声,形容名人或名物名气很大。
D项情不自禁:意思是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4.D
【解析】D
关注时间顺序“元宵节到了”“到了正月十九”,抓关键词“家里还有灯”“除了看灯”
5.D
【解析】D
【详解】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就是对句子的正确与否的判定,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完成时要细心分析所给句子,找出病因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即可。
A.“语言流畅”与“文章好坏”搭配不当,应去掉“好坏”。
B.语序错误,应为“随时发现并认真克服”。
C.缺少主语,去掉“使”。
6.A
【解析】A
【解析】略
7.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顺序排列,结合句子的特点以及语境的含义进行分析。在本题中根据前文语境的特点进行分析。生命应该是不断茁壮,思想是不断成熟,意志是不断的坚强。所以应该选择D项。
8.A
【解析】 沃克医生对刘伯承说,他真担心刘伯承会晕过去。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通过学习《清贫》一课,我深受感动。 腊月,天真冷。狗熊冷得躲进了山洞,兔子冷得不敢出来,松鼠也冷得直打哆嗦。 饭店里的饭菜在香,也比不上妈妈做的饭好吃。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句型变化,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变化即可。
(1)本题考查的是直述句改为转述句,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①A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B人称的变化:a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b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②陈述转转述句,要将冒号和双引号去除,主观人物的主语由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本句话可以改为沃克医生对刘伯承说,他真担心刘伯承会晕过去。
(2)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①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②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注意句子结构。本句话中按照题干的要求要仿写成比喻句,比喻即有本体和喻体的句子。所以仿写时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
(3)本题考查的是修改病句,本句话的问题在于缺少主语,把“使”去掉即可。
(4)本题考查的是写句子,注意写句子的时候注意语言完整流畅。按照题干的要求围绕“冷”来进行描写,注意描写的时候形象生动,根据具体的事物进行描写。
(5)本题考查的是写句子,根据题干的要求运用比较的手法,即对比,仿写的时候要有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9. 昼出耘田夜绩麻 子金盆脱晓冰 短笛无腔信口吹 陷子之盾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机智聪敏 君子喻于义 不破楼兰终不还 遗民泪尽胡尘里
【详解】(1)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出自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译文白天去田里辛勤耕种,晚上回来还要织麻布,村里的年轻人各自都得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出自《稚子弄冰》作者:宋·杨万里。意思: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铮来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出自雷震 (宋)《村晚》。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2)出自《韩非子》上的一个典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相矛盾”的故事。讽刺说话做事相互矛盾的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人,何如?意思是用你的矛刺穿你的盾,怎么样呢?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意思是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3)出自课文《杨氏之子》。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杨氏子表现了孩子应有的礼貌,他的语气委婉、机智、幽默而思维敏捷,又表达了“孔雀不是夫子家的鸟,杨梅又怎么是杨家的果”,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4)出自《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具体含义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5)出自【唐】 王昌龄 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10. 不破楼兰终不还 南望王师又一年 苟利国家生死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此是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吝啬、爱财如命 争强好胜、富有心计、机灵 高大健壮、充满活力
A
【解析】11、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画图表。
12、A
13、 × √ √ √
14、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树林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流通,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风速、降雨量等自然因素。
【分析】
1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识记。
题目提供的图片已经列出说明文常用的八种方法: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画图表。同学们根据图表内容填空即可。
1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识记和判断。
分类别: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作诠释:指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作用是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数字要有可靠根据。注意事项列举时间年代不属于列数字。
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
A.从语段一的“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可以知道语段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语段一在说明雾凇形状运用了“过冷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这些科学严谨的词语来说明雾凇形状,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选项A说法错误。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
B.从语段二的“有林区比无林区夏天温度低3~7℃”、“2000公升水”、“湿度要比没有森林的地区高15%~20%”等内容可知语段二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选项B说法正确。
C.语段一介绍雾凇形状的分类以及雾凇的形成和结构特点,让读者更加了解雾凇这一自然现象。选项C说法正确。
D.从语段二的“有林区比无林区夏天温度低3~7℃,冬季要高0.5~2℃”可以知道有林区与无林区相比,夏天的温度稍低,冬天温度稍高。选项D说法正确。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从语段一的“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和“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可知硬凇是粒状雾凇,不是晶状雾凇。题目说法错误。
(2)从语段二的“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可知题目说法正确。
(3)从语段二的“森林自己形成一个小循环,使蒸腾的水蒸气补充大气温度,凝结成雨云而降水。”可知题目说法正确。
(4)从语段二的“一棵树仅一个夏天,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故在森林的上空和附近,湿度要比没有森林的地区高15%~20%。”可知题目说法正确。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同学们可以找语段二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来概括树林的作用。
示例: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树林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流通,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风速、降雨量等自然因素。
1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则眼不看仔细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眼口岂不到乎
16、 说。 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17、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18、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9、读书要用心,要做到认真,三心二意只会耽误自己,与不读有何差别?
【分析】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15、本题考查文言文默写。
选段出自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6、本题考查解释词语。
“余尝谓”意思是我曾经说过,“谓”意思是说。“却只漫浪诵读”意思是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漫浪”意思是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既:既然。矣:相当于“了”。岂:难道。乎:吗,语气词。“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意思是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18、本题考查选择关键信息。
从文章中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知,“三到”指的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最重要,原因是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不用心读书会带来的危害去作答。如这样子可能只会浪费时间、自毁前程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20、D
【解析】20、 不能分离地互相依靠着生活。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21、D
22、B
23、①//②③//④⑤⑥
24、第二自然段中运用了多个动词“送”“接”“领”反映出芸芸对豆豆的关心过度。
【解析】
20、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相:互相。依:依靠。根据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可知,“相依为命”的意思是不能分离地互相依靠着生活。不知:不知道。措:行动。根据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可知,“不知所措”的意思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21、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和句子的理解。开支:开支的费用。“芸芸的工资,除了生活必要( )外,就全供豆豆念书了。”的意思是芸芸的工资,除了生活必要花销外,就全供豆豆念书了。根据后文的内容“芸芸又‘咔哒’一声关上,取出磁带,拔下插头”可知,芸芸不使用收录机了,故应填入“不用了”。洗:清洗。“洗衣服”的意思是清洗衣服,使其干净,为固定搭配。叠:折叠(衣被、纸张等)。“叠被子”的意思是折叠好被子,为固定搭配。
22、本题考查加标题的能力。短文主要讲述父母去世后,姐弟俩相依为命。姐姐帮弟弟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好,除了读书,几乎什么都不让他做。弟弟考上大学后,不能一个人生活,最终可能因此而退学,姐姐对此感到很茫然,故可以用“茫然的爱”为题。
23、本题考查分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主要人物——姐姐和弟弟,他们的父母早逝,两人相依为命。第2、3自然段:写姐弟俩每天的生活状态,姐姐帮弟弟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好,除了读书,几乎什么都不让他做。第4、5、6自然段:写弟弟考上大学后,不能一个人生活,最终可能因此而退学,姐姐对此感到很茫然。结合段意可知,本文正确的划分是①//②③//④⑤⑥。
24、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第2自然段中“芸芸用自行车把豆豆送到学校,下午去学校里接”“芸芸把豆豆送到车上,下午还要到车站去接,领着他过马路”“记得学校第一次组织游泳,老师带队,可芸芸还不放心,她请了半天假,坐在游泳池边上,两眼一点儿也没有离开水里的豆豆。在家里,芸芸管着弟弟专心看书,做作业,别的,几乎什么都不让他干”等语句都是姐姐对弟弟关心过度的表现,从中提取出相关动词“送”“接”“领”。
14.范文:
印象深刻的人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认识许多人,但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印象深刻。我就认识一个这样的人,虽然我们不是十分熟悉,但他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我哥哥的朋友郑晓天。郑晓天今年大约十二岁,在城北小学上六年级,他个子不高,比较胖,有一个小将军肚,肉乎乎的脸蛋上有一双小眼睛,眼睛虽小但炯炯有神,看他这体型,我估计他一天能吃五碗饭。
郑晓天乐于助人。有一次,我、哥哥和郑晓天一起去超市买零食,我看见一位老婆婆不小心把东西掉在地上了,这时一个熟悉的背影跑过去帮老婆婆捡东西,咦!这不是郑晓天吗?动作可真快!捡完东西他高兴地跑过来,我问:“你帮人捡东西不累啊?还满脸高兴的样子。”他兴奋地说:“我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我很高兴呀!”我明白了,我要向郑晓天学习,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郑晓天还非常调皮,是个小捣蛋鬼。有一次,我们在一起玩捉迷藏,他找我们藏。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个非常隐蔽的藏身之处——臭水沟的草丛后面,他从我旁边经过几次都没发现我,我心想:哈哈!我真是聪明绝顶,找到这么个好地方。因为水沟真的很臭,还有许多蚊虫,我闻着臭气,被蚊子咬了许多次,实在受不了了,我自己走了出来。看见他坐着一块大石头上面,翘着二郎腿,悠然自得地休息呢!他看见我就哈哈大笑说:“其实我早就发现你了,故意不叫你,就是让你在臭水沟边多受点苦。”我生气地说:“可恨的家伙,你真是太坏了。”哎,这个大坏蛋让我受了好多苦啊!尽管如此,我们渐渐成为了好朋友。只要有时间,我们经常在一起玩耍。
郑晓天,就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人,一个乐于助人又顽皮的好朋友。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材料作文。
根据材料的要求进行辨析,首先明确自己自己要写的人是谁,然后根据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即可。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
开头:运用好词好句进行铺垫,写出要描写的人物是谁。
过程:具体写出事情的经过,加入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结尾:点名文章的主旨,升华文章的主题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