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版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3.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时间有时指某-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2.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3.初步认识精准计时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稀时间的意识;
2.意识到只凭主管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中国的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教学难点:
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培养学生珍稀时间的意识。
课前准备:
PPT课件、大时钟-一个、每个学生带-一个表(类型不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播放PPT课件——孔子图像)
同学们,我们知道孔子曾经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的流逝带给人们很多的感悟,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准确的计量时间,那么计量时间的意义有哪些?计量时间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二、时间的概念
出示时间概念: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系统称为世界时系统。日、月、年、世纪的时间计量属天文学中的历法范畴。
时刻:时刻是某--瞬间,即此时此刻的具体时间。
时段:时段是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用的时间,即一段时间。
三、感知1分钟的长度
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老师来计时,我们来体验一下一分钟的时间.有多长。
提问:你们还可以找出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 同桌讨论并体验。
我们体验了1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10分钟的持续时间,或者是1个小时的持续时间,你们打算用哪些方法?
预设:课间是10分钟,午觉一般是 1个小时。
四、已经过去多长时间?
1.提问:感受一下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多长时间?离本节课下课还需多长时间
2.预设:过去了10分钟,还剩3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还剩20分钟。
出示时钟,公布答案。
同学们看看你预估的时间准确吗?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估计居然误差这么大。
2.引导交流:在你家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的很快,什么时候时间过得很慢。
预设:在游乐场玩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爸爸妈妈批评我的时候时间过得很慢。
小组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快有时慢?
小组汇报交流成果,教师总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
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甚至觉得比较难熬。
五、计量时间与生活
1.高铁
高铁速度快、服务优质、安全、可靠、换乘方便。可以为广大乘客节省大量的时间。
2.体育赛事中,计量时间至关重要。
在一些计时比赛中,时间的快慢就是决定成绩的关键因素,所以时间的计量就很重要,计时工具的精确程度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精准计时工具。
六、知识拓展:精准计时工具
我们一起来看看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吧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公元前8000年:埃及人制订了每年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的历法。
公元前1500年:埃及发明第一个移动日晷,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接着又发明一种叫漏刻的计时器。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现以一天24小时为基础的机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欧洲得到发展。
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第一个机械闹钟。
公元1510年:德国纽伦堡出现带发条的怀表。
公元1656年:荷兰一位天文学家发明自摆钟。
公元1800年:计时精确度到1/ 100秒。
公元1850年:计时精确到1 / 1000秒。
公元1928年:发明石英钟。
公元1949年:发明第一台原子钟。
公元1950年:计时精确到微秒。
公元1965年:计时精确到亳微秒。
公元1970年:计时精确到微微秒。
公元1990年:精确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铯原子钟,比微微秒又要精确10万倍。
发展到今天,最精准的计时工具原子钟可以做到4亿年误差1秒钟。
七、课堂小结
本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计量时间的知识,认知了许多计时工具,并动手制作了水钟和钟摆,相信大家都很有收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要学习如何健康生活,希望同学们能保持一如既往的研究热情。
一、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选择题
1.漆黑的晚上,在你面前放一个苹果,然后关上门,并把灯都关上,制造一个完全黑暗的环境,那么你( )这个苹果。
A.不能看到 B.适应后能看到 C.能看到
解析:A
2.小刚同学将手伸人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的水中,旁边的小红同学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手在水面处“折断”了 B.水中有两只手 C.以上现象都有可能看到
解析:C
3.光在水中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A.直线 B.曲线 C.波浪线
解析:A
4.彩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解析:B
5.选择题。
(1)夜晚我们能在灯光下读书和写字,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
A.散射
B.反射
C.折射
(2)汽车驾驶员可以通过反光镜观察到车后面的情况,下列有关这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光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B.光有时沿着曲线传播
C.反光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3)潜望镜是利用光的( )原理制作的。
A.散射
B.反射
C.折射
(4)潜望镜至少需要( )。
A.2片平面镜
B.2片凸面镜
C.2片凹面镜
(5)下列有“影”的词语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形“影”不离
B.立竿见“影”
C.杯弓蛇“影”
(6)下列方法中,( )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带来的不便和危害。
A.多建高楼,并且使用玻璃幕墙做外墙
B.使用表面光滑的材料
C.使用表面粗糙的材料
【答案】 (1)B
(2)A
(3)B
(4)A
(5)C
(6)C
【解析】【解答】(1)因为光的反射现象,我们能看到各种字体。
(2)反光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所以反光镜可以看到后面的情况。
(3)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作的
(4)潜望镜至少需要两片平面镜组成。
(5)AB选项都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杯弓蛇影是因为光的发射现象造成的。
(6)增大平面的粗燥程度可以减少反射的光。
【分析】明白了解光学的基本原理,明白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6.在做手影游戏时,如果要让影子变的大一些,可以( )。
A. 把手离光源更近一些 B. 把手离光源更远一些 C. 把屏幕做的更大些
【答案】 A
【解析】【解答】当光源离物体近些,影子会变的大一些。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影子大小的因素。
7.如图用手电筒照射小木块,得到影子最小的是( )号手电照射的影子。
A. ① B. ② C. ③
【答案】 A
【解析】【解答】当光源从上向下照射时,影子最小。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影子大小的因素。
8.把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观 B. 有利于光的反射 C. 保温
【答案】 B
【解析】【解答】白色物体更有利于光的反射。把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可以使教室明亮。
【分析】本题考查反光性能强的颜色。
9.不能支持“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想法是( )。
A. 夜晚汽车车灯射出的光 B. 白天能看到书上的字 C. 舞厅里射灯发出的光
【答案】 B
【解析】【解答】白天光从四面八方传来,有些光线射到书上,反射进入人的眼睛,人们看到了书上的字,不能支持“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分析】本题考查支持光是以直线传播的现象。
10.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约需要( )。
A. 8秒钟 B. 8分钟 C. 8小时
【答案】 B
【解析】【解答】光传播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
【分析】本题考查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需要的时间。
11.下列例子不能用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来解释的是( )。
A. 日食和月食 B. 影子的形成 C. 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答案】 C
【解析】【解答】日食、月食和影子的形成都是因为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
【分析】本题考查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现象。
12.地球上的光主要来自于( )。
A. 太阳 B. 电灯 C. 火把
【答案】 A
【解析】【解答】地球上的光主要来自于太阳。
【分析】本题考查光的主要来源。
13.同一时间,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 )。
A. 形状相同 B. 方向相同 C. 长短相同
【答案】 B
【解析】【解答】同一时间,阳光照射的方向相同,物体的影子方向也相同。
【分析】本题考查阳光下影子变化规律。
14.阳光下一根10厘米的铅笔直立在地上,其影子长5厘米,同时测得旗杆影子长为2米。旗杆实际高度约为( )米。
A. 2米 B. 2 .5米 C. 4米
【答案】 C
【解析】【解答】同一时间,物体长度和影子长短成比例关系。铅笔长10厘米,影子长5厘米,所以物体高度是影子的2倍。旗杆影子长2米,那长旗杆高度应该为4米。
【分析】本题考查阳光下影子变化规律。
15.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我们在树林里玩耍时,可以发现大树底下有很多个
小光斑,这些光斑是由于( )而形成的。
A.光的折射原理 B.光的反射原理 C.光沿直线传播
解析:C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