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1)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唐)赵嘏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 (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
2、忧。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抓住秋草、残阳,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抒发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故答案为: “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
3、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
4、歌的写作背景理解。2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 A.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王维秋夜独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答案】 (1)B(2)“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
5、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解析】【分析】(1)“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诗人的闲情逸致。“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A写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慨叹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B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欣赏美丽的月色。C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故选B。
6、 (2)“偶然”就是无意之中。首先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就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意境,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故答案为: B; “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
7、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词语意蕴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意蕴。 本题考查从思想感情的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
8、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3阅读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这里指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1)从下面所给的选项中任选一句诗,结合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甲: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乙:雪暗
9、凋旗画,风多杂鼓声。(2)意象是诗歌中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使用了“_”和“_”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进而表达出 _ 的情感。 【答案】 (1)答案示例甲:敌兵滚滚而来,像一片黑云,翻卷着,涌动着,逼近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了;我军严阵以待,适逢日光从云隙间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铠甲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耀人眼目。答案示例乙:大雪铺天盖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着,怒吼着,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似乎也卷入了激烈拼杀的战阵。(2)旗;鼓;忠君爱国 【解析】【分析】(1)此类
10、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画面,要抓住诗句中的“黑云”“城”“甲光”“金鳞”几个意象,运用合理的想象,描绘出两军对垒的情势来作答。描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画面,要抓住诗句中的“雪”“凋旗画”“风”“鼓声”几个意象,运用合理的想象,描绘战场的环境。 (2)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和从军行诗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中都运用意象“旗”和“鼓”来描绘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
11、,表达作者“忠君爱国”的思想,这可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以看出。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答案示例甲:敌兵滚滚而来,像一片黑云,翻卷着,涌动着,逼近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了;我军严阵以待,适逢日光从云隙间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铠甲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耀人眼目。答案示例乙:大雪铺天盖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着,怒吼着,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似乎也卷入了激烈拼杀的战阵; 旗;鼓;忠君爱国。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
12、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注】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源头“见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自此有
13、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1)从“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做简单赏析。 (2)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思想。【答案】 (1)“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汹涌,壮阔奔腾;“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浪淘,
14、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冲风破浪,一往无前。(2)D 【解析】【分析】(1)九曲: 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这里用九曲表现了黄河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万里:形容路途非常遥远,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这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从上游奔腾而下,那种波涛汹涌的气势震人心魄。 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15、 (2)ABC分析正确。D分析错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故答案为: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汹涌,壮阔奔腾;“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D【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
16、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附参考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
17、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仿佛来自天涯。 现在我们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找牛郎织女的家。【参考鉴赏】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煤的对话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18、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九三七年春(1)这首诗选自_。 (2)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有些是押韵的,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如艾青的煤的对话。B.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C.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D.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如艾青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歌颂西风,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呼唤与期待。
19、(3)以本诗为例,谈谈为什么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答案】 (1)艾青诗选(2)C(3)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A艾青诗歌不注重韵脚的限制和字数的整齐,煤的对话并不押韵。B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太阳”、“土地”但“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出现的并不多。C表述正确。D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不是艾青的诗句,而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 (3)艾
20、青的诗集 火把(1941)、向太阳(1947)表达了对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结合这首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感情分析,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故答案为: 艾青诗选; C; 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
21、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因为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是与名著分不开的。 本题考察对艾青诗歌的熟悉程度。答这样的题,要认真阅读名著艾青诗选里的每一首诗,要对每一首诗都非常熟悉,并要对诗的内容、主旨、及写法等进行分析、整理、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艾青诗歌特定的基础上再结合这首诗的意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6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唐)张籍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乙】闽中秋思(唐)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
22、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
23、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甲】诗“长江春水绿堪染”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以“堪染”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乙】诗“雨匀紫菊丛丛色”意思是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 故答案为:示例一:“染
24、”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赏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句意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抓住抒情的语句或词语进行分析。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25、。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26、【解析】【分析】B项有误,“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赏析句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面对“浮云”,“不畏”二字,写出了态度: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哲理:喻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故答案为:B; 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
27、词相关诗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
28、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赏析正确。C.这首诗表达诗人的思想愁绪,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也不是家乡的景物,谈不上 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
29、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9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1)诗中写了哪两种画眉鸟?写它们时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林中画眉和笼中画眉,对比。(2)这首诗托物言志(或“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解析】【分析】(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
30、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对比鲜明,托物言志。表明自己对对自由的赞美与追求,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同时表达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故答案为:林中画眉和笼中画眉,对比。 这首诗托物言志(或“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运用。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根据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读isg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的内容理解,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在平
31、时学习中考生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 , 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栖迟:停留,居留。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汉文:指汉文帝刘恒。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答案】 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
32、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遭遇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采用借古伤今的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时,要注意作者和“贾谊”之间的相似之处:遭诬陷被贬。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故答案为: 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写
33、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
34、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1)请展开想象,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2)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解析】【分析】(1)“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据此理解作答。 (2)浣溪沙春日即事是宋代词人刘辰翁的词作。此词以首尾四句写景,中
35、间两句写人。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把从午睡后到傍晚的一段百无聊赖的情思和盘托出。本篇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点评】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要抓住词句的主要意象的特征。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
36、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附参考译文】 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春天到了,几行翠绿的新柳上几只乌鸦在啼叫,想想当初春天离开家,便是天涯相隔。午睡初醒时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12古诗词赏析。 落花唐严恽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花下醉唐李商隐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_的行为。 (2)简
37、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暮春;喝酒赏花(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花下醉也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和“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
38、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为谁零落为谁开一句,零落所代表的失意与花开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诗歌先以寻花开篇。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可谓爱花之至。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暮春;喝酒赏花; 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
39、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0、A.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B.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C.“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D.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 (1)C(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
41、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故答案为:C; 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对照诗歌内容对照题干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词曲,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
42、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喜?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萎,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请对这两首词曲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2)这两首词曲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怀古之情。 【答案】 (1)“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
43、穷。 “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2)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解析】【分析】(1)悠悠:本义是连绵不尽的样子。结合“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
44、流不息的江水呢!据此可知“悠悠”的两层含义分别是:“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
45、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
46、有怀中,作者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15古诗文阅读 (甲)临皋闲题苏轼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