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世界史名词解释终极版.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850485 上传时间:2024-10-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史名词解释终极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世界史名词解释终极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世界史名词解释终极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世界史名词解释终极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世界史名词解释终极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克洛维:法国墨洛温王朝的缔造者。481年,克洛维成为法兰克人的军事首领,竭力向南推进,向高卢扩张。486,他在苏瓦松之战中取胜,宣告了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之后他成为法兰克人的唯一国王。496,克洛维率众皈依基督教,赢得了罗马教会的信任。50左右,克洛维开始大肆扩张,直至他去世,法兰克王国已占有了3/4个高卢且包括了德国的莱茵地区。撒利克法典:5世纪时法兰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它所反映了法兰克社会封建化的起点,反映了当时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农村公社所有制和王室与地主所有。这部法典仅为一部粗糙的无系统法律条文,反映了法兰克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研究早期法兰克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采邑制改革:原因1 在

2、法兰克封建化得过程中,随着自由农民的减少和大土地的增长,国王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日益削弱。 2 自克洛维死后,其子孙割据称雄,这时法兰克王国分为三部分。且三地均设“宫相”,他们独揽内政和外交大权。 3 查理-马特于715年担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他在武力扩张的过程中,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推行了采邑制改革。内容 查理-马特把土地作为采邑赐给属臣,将过去无条件的土地赏赐变成有条件的分封、采邑,采邑制则是一种封建契约关系,封建主赏赐土地。受封者应尽一定的义务(主要是服兵役),采邑分封,只限终身,不得世袭,这种臣属关系是后来理查大帝时代封君封臣关系的萌芽。影响1递进式分封形成封建等级制,内部联系加强,王权巩固

3、。但最终形成离心力削弱王权。 2封建骑兵代替农民步兵,出现了骑士阶级。 3进一步巩固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并且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话进程。丕平献土:751 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自己登上了王位,建立加洛林王朝。754 年,教皇又为其加冕。为了报答教皇,他征服了伦巴第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部分地区赠与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影响了后来欧洲的政治宗教进程,教会势力开始拥有世俗权力从而权势日增。查理曼的统治措施:1.定都亚琛,作为政治中枢,任用亲信和仆役掌管政务。 2.继续推行“采邑制”,使封君封臣制成为王权的政治统治基础。 3.在全国划分成600

4、个伯爵区,由伯爵统治一方。查理曼创设巡视制度,每次巡视6个伯爵领地,每年巡视数次。 4.控制教会,操持主教、修道院院长等高级教职人员的任命权。 5.外交上,维持与阿拉伯帝国、苏格兰的友好关系。 6.发展文化,促进“加洛林文艺复兴”特恩权:查理大帝为了取得大封建主对自己的统治,赐予特恩权,即通过敕封的形式将国家对地方的统治权让与封建主在其领地内独立行使,国家官员不得干涉。特恩权导致众多封建领地成为国中之国,导致了西欧中世纪封建分裂局面的形成。凡尔登条约:分割法兰克人的加洛林帝国的条约。840 年路易死后,爆发了公开的战争。843 年 8 月,在凡尔登达成协议,罗退尔仍保持帝号,获得中法兰西。日耳

5、曼人路易获得东法兰西亚,即莱茵河以东的地区。查理获得西法兰西亚,即今法国的剩余部分。凡尔登条约这一条约是加洛林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 3 个国家疆域的基础。阿维农之囚: 14 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1303 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后移居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这是教皇权由盛而衰和法国王权强化的重要转折。三级会议: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

6、代表。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在会议期间, 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第一次于公元1302年由法王腓力四世在巴黎召开。什一税:一种宗教捐税。(1)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向居民征收的一种宗教捐税。6 世纪时,基督教会利用圣经所载农牧产品十分之一“属于上帝”的说法,向居民征收什一税。9 世纪查理大帝规定,缴纳什一税是法兰克王国每个居民的义务。10 世纪中叶,西欧各国普遍实行什一税。什一税分为大什一税(粮食)、小(蔬菜)和血(牲畜)三种,税额往往超过十分

7、之一,是民众的一项沉重的负担。法国大革命后废除。(2)中世纪伊斯兰国家对穆斯林规定缴纳的农业税、商业税和对非穆斯林的入境税,也称什一税。税率一般为百分之五到十。诺曼征服:1066,英王信教者爱德华去世,诺曼底公爵威廉以有姻亲关系要求继承英国王位。但英国的贤人会议推举英国人哈里德为王。诺曼底公爵率约5000人的军队进攻英国。哈斯丁斯战役中英军战败,哈罗德战死。威廉进入伦敦,加冕称王。即威廉一世,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征服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使英国政治、经济 阶级结构、民族关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步入了中世纪西欧的最前列,并对西欧封建社会产生

8、了重要影响。末日审判书:又称土地赋役调查簿,意指它所记录的情况不容否认,犹如末日审判一样。1086,威廉一世下令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对土地的归属、财产状况、耕作者身份等,做了详细的调查与登记,作为征收赋税、征调徭役和确定政策的依据。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它确立了英国的封建土地均受自国王的观念。普通法:英国安茹王朝第一任国王亨利二世,任用一批法律专家,参照罗马法律、法国(诺曼底)法律和英国各地的习惯法,统一英国法律,形成普通法。以判例、陪审制、抗辩制度为特点。自由大宪章:英国限制王权的封建文件。1215 年 6 月,英王约翰

9、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 63 条。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 。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 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主要内容: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 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 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 意义:(1)表明各阶层的联合行动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一

10、种新形式,为英国议会君主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经验。 (2)表明在反对封建暴政斗争中,骑士和市民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3)大宪章的基本原则法律至上和保障人权逐渐被承认为英国立宪政治的基础。 (4)宪章把王权放在封建契约约束之下,充分反映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有人认为它是君主立宪政体的起源,也有人认为它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的反动倒退文件。牛津条例: 英国限制王权的决议。1258 年,英国大贵族在牛津开会,通过了进一步限制王权的决议,当时在位的英王亨利三世被迫接受了条例。规定:由 15 个大贵族组成委员会,实际掌握国家政权 同时,由实际执掌国家政权的贵族和另外选出的 12 名贵族组成国

11、会,每年开会三次,讨论重大国事。由此进一步限制了王权,初步提出了组成国会管理国家的思想。西门议会:1262年,亨利下令废除牛津条例。内战再起。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军队于1264年擒获国王。1265年1月,孟福尔在伦敦召开议会,除5名伯爵、18名男爵与会外,还有每郡两名骑士代表和每个大城市两名市民代表参加会议。这就是大会议。它是英国议会制的开端,议会君主制形成的标志。模范议会: 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召开的封建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除高级僧侣和世俗贵族外还有骑士(每郡两名)和市民(每城两名)代表。因其组织形式为后之国会长期仿效,故被称为模范国会。但这时的国会对于英国国王来说,只是作为政府机构的一部

12、分帮助国王治理国家,不是限制王权而是加强王权的工具。模范国会被认为是英国国会的开始。英国君主议会制度:背景:英国的城市建立在王室领地上,城市无自治权和机关,市民与王权有矛盾。骑士阶层,自交纳盾牌钱以后,其利益与城市市民接近,被称为新贵族;大封建领主维护自身的特权。英国的议会君主制,就是在各阶层与王权的冲突中,自下而上形成的。起源:1215年自由大宪章和1258年牛津条例 经过:1265年“西门议会”、1295年“模范议会”, AD1297国会正式获得了批准赋税征收的权利。14世纪初年,国会又获得了颁布法律的权利,同时成为王国的最高法庭。 英国国会从AD1341起分为上下两院,上议院由教俗贵族组

13、成,下议院由地方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至此,等级代表会议与国王相结合的统治形式在英国正式确立。制度强大的原因:1、英国下院由骑士和市民共同组成,从而大大加强了下院的实力。2、英国在中世纪是个小国,没有省级或地方议会机构,无法分割中央议会机构的权力。3、英国选入下院的议员很早就获得使其选民承担义务的权力。影响 确立了英国封建君主制的形成,促进封建国家建立。 骑士和市民阶层的力量与社会地位得到正式确认,有利于抑制大封建主势力开创了国会权利限制王权的传统,但当时国会权利并未高于主权,这也是之后西欧演变为君主专制的原因。英法百年战争:英法两国长期以来争夺大陆上领土的斗争。最终导致“百年战争”(AD133

14、7-1453)战争的导火索是王位继承问题。其根源则在于领土的争夺:一是争夺英王在大陆上的土地,二是争夺工商业发达的富庶的弗兰德尔。 百年战争可分三阶段:一AD1337-1360,法国屡战屡败,以双方签订布勒丁尼合约而结束;二AD1319-1380,法国收回大部分失地,英俊只占有沿海少数据点;三AD1415-1453,英军一度占领北部半个法国,但最终被法国军民驱逐出去,最后仅控制加莱港一地。百年战争加速了英法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历史影响(1)百年战争自始至终是在法国的领土上进行的,给法兰西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破坏。(2)百年战争唤醒了法兰西民族,为法兰西民族的形成和政治统一的完

15、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到路易十一世(14611483年)及其后继者统治时期,法国终于建立君主专制制度。(3)百年战争的失败,加剧了英国的社会矛盾,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内讧,终于爆发旷日持久的玫瑰战争(14551485年),加速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解体。(4)百年战争的失败迫使英国放弃谋求大陆霸权的企图,而把全部精力向自己岛屿周围的海洋发展,走上了海洋扩张的道路。圣女贞德: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女英雄。1428 年英国围攻奥尔良。奥尔良是卢瓦河上的要冲,是通往南方的门户,保卫奥尔良是关法国命运的决战。法国农村姑娘贞德于1429 年晋见国王,获准率领军队解救奥尔良。5月间,经过艰苦奋战,大败英军,奥尔良之围解除

16、,贞德威名远扬,荣获“奥尔良姑娘”的尊号。1430 年,在康边附近的战役中贞德为勃艮第党人所俘,并以4 万法郎的价格卖给英国人。1413 年5月24日,贞德在卢昂被宗教法庭判以女巫的罪名并处以火刑,骨灰被仍进塞纳河。红白玫瑰战争英国:因1453年的英法战争失败加之国内赋税徭役的不断加重,以及旧贵族(诸侯)的互相倾轧和对人民的掠夺,使得新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对兰加斯特王朝的政策不满,约克公爵理查于145年宣布 摄政,但兰加斯特族依靠西北部大封建贵族的支持,废除摄政,双方的长期混战从此开始。兰族和约族的族徽分别是红、白玫瑰,所以此封建混战称红白玫瑰战争。内战结果导至:旧的封建诸侯自相残杀殆尽,新贵

17、族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作用日益增长,都铎王朝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下日益巩固。神圣罗马帝国:欧洲的封建帝国(9621806)。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最大疆域,除德意志本土外,还曾包括意大利北部、中部、捷克、瑞士、奥地利等。1112世纪,皇帝与罗马教皇围绕主教继任权而激烈争斗,互不相让。13世纪起,德意志境内形成许多独立的领地。皇帝仅统辖直属领地,对那些割据一方的封建王公失去了控制。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正式确认皇帝须经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皇权衰微,因此帝国实际上已成为徒具虚名的空壳。意大利、瑞士先后独立。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后,帝国进一

18、步分崩离析。18O6年8月,拿破仑一世强迫皇帝弗兰茨二世退位,帝国最终灭亡。克吕尼运动:10世纪至11世纪西欧基督教会修道院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得名于运动发源地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以该院为中心的修士主张加强修道院管理,修士须加强文化水平和神学修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会被世俗社会腐蚀和侵犯。该运动得到西欧修道院的普遍响应。运动后期要求教皇权力至上,主张教皇有权独揽主教授职权,甚至有权废黜世俗君主,一些该派修士诸如格里高利七世和帕斯卡尔二世担任教皇后实践了这些理论,从而引起了教皇与世俗君主的长期斗争。格里高利七世:公元10731085年在位的罗马教皇,意大利人,原名希尔德布兰。早年曾领导克吕尼运

19、动,担任教皇后进行一系列教会改革措施,这与其后的帕斯卡尔二世等教皇的改革活动一起统称为“格里高利改革”。格里高利要求已婚的教士离婚,强调主教授职权应属于教会。其后的帕斯卡尔二世宣布教会不再充当国王和世俗封建主的封臣。这场改革提出了许多原则和具体办法来捍卫教皇权威,加强教会独立性和整肃神职人员风纪,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卡诺沙事件 在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权力斗争中,1075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召开世俗会议,规定国王不得拥有主教授职权,同时指责德皇亨利四世犯有买卖圣职罪,次年又将其开除出教并废除其统治权力。1077年1月,亨利到教皇在意大利居住的德卡诺沙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以后才得以觐见。

20、教皇最终表示同意恢复亨利的教籍和统治权力,史称“卡诺沙事件”。此后,皇帝和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又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沃尔姆斯条约:12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同罗马教皇卡利克斯图斯二世为解决主教叙任权之争,在沃尔姆斯缔结的宗教协议。规定:德意志的主教和修道院长不再由皇帝任命,而由教士组成的选举会议推选;在德选举主教时,须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的情况下进行;选举中如有意见分歧,皇帝有权裁决;德国主教授任时,首先由皇帝授予以权标为象征的世俗职权;然后由罗马教皇授予以权戒和牧杖为标记的宗教权力;在意大利和勃艮第等地,授予主教世俗权的仪式应在授予宗教权之后6个月举行,主教叙任权统归教皇掌握,皇帝不

21、能干预。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关于主教叙任权之争,至此暂告中止。大空位时期:(12541273年)指德意志各封建诸侯通过“帝国议会”控制了皇帝的选举,从而出现了没有皇帝的时代。黄金诏书:公元3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为稳定帝国政局,防止教皇干涉皇位选举颁布的诏书。诏书确定了可以选举皇帝的七选帝侯。诏书同时承认诸侯在各自邦国内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关税权和铸币权,规定各邦内的市民和自由农民均属于他们邦内的君主。由此德意志诸侯的独立地位得到了完全的肯定。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汉萨同盟:14世纪成立的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贸易利益

22、而结成的城市同盟。同盟正式成立于1358年,最重要的城市有波罗的海沿岸的卢卑克、斯特尔拉松和吕恩堡等城市,鼎盛时期有160多个城市参加,人盟的各个城市享有商业特权和经商的便利条件。同盟大会不定期召开,没有共同的财政机构、军队和官吏,政治色彩较弱。14世纪6070年代,同盟迫使丹麦签订施特尔拉松和约,扩大了同盟对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的控制。1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商业中心的转移,汉萨同盟逐渐衰落。英诺森三世(11981216)罗马教皇。在其任教皇时,教皇权势达到顶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教会管理制度。1215 年,他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基督教圣礼,要求每个教徒每年至少向神甫

23、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西欧基督徒的 宗教生活大大规范化。1199 年,他曾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的征税权从此开始,教皇的财政 收入大为增加。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国皇位继承,组织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社会背景:(1)西欧封建主的各个阶层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都希望向外扩张领土,广殖财货。(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出于控制东正教和夺回被伊斯兰教徒占据的地盘的目的,也渴望向东方扩张。(3)以意大利商人为首的西欧商人,为了独霸东西方贸易,积极支持十字军的东侵。(4)西欧的一部分农民,为了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也卷入了十字军运动。(5)近东地区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为西

24、欧教会和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条件。基本过程:第一次东征(1096年1099年)分四路进军,攻占耶路撒冷。十字军大肆劫掠,杀戮7万人,并建立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第二次东征(1147年1149年)为响应耶路撒冷国王求援,企图夺回被土耳其军队收复的埃德萨,遭失败。第三次东征(1189年1192年)企图夺回被埃及苏丹萨拉丁攻克的耶路撒冷,遭到顽强抵抗未能如愿。第四次东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攻陷拜占庭帝国,在巴尔干建立拉丁帝国。第五次(1217年1221年)、第六次(1228年1229年)、第七次(1248年1254年)东征都把进攻矛头指向埃及,均告失败。第八次(1270年)

25、进军突尼斯,也以悲剧告终。历次东侵所占据点不断丧失,1291年,最后据点阿克城失守,标志着十字军东征彻底失败历史影响:(1)给近东和西欧人民均带来不同程度的苦难。(2)东西方往来频繁,促进西欧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有利于西欧中央集权的形成。(4)教皇和教会的影响下降。(5)对西欧农奴解放的影响。(6)加强了西欧商人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7)东方的一些先进技术等传进西欧。收复失地运动:也称“再征服运动、列康吉斯达运动”,西班牙的基督教王国对伊斯兰教徒的战争,其本质是西欧封建主夺取土地、扩张势力的封建战争。8世纪,在阿拉伯大规模军事征服逼迫下,一小部分西班牙基督徒退缩到半岛北部边陲的荒凉山区

26、,逐渐形成了阿斯特亚、那瓦尔等独立的小封建政权。10世纪时,又演变成卡斯提尔、莱昂等封建国家。11世纪,卡斯提尔兼并莱昂,成为卡斯提尔王国。同时,在半岛西部地区兴起了葡萄牙王国。由查理帝国“西班牙边区”发展而来的阿拉冈王国在12世纪也出现在半岛东北地区。这几个基督教国家利用倭马亚王朝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向穆斯林展开反攻,史称“收复失地运动”。它的高潮期与欧洲东部十字军东侵的高潮期,在时间上大体相同,绵延数百年之久。卡斯提尔和阿拉冈是推进“再征服运动”的两个主要国家。采邑制度: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之一。采邑原指西欧中世纪早期国王封赏给臣属终身享有的土地。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时期,国王对于服军役

27、或执行其他任务的臣属,已封赐土地或金钱等作为恩赏,称作采邑。加洛林王朝时采邑制大为发展,不但国王封赐采邑,许多大封建主也分赐采邑给自己的封臣。作为采邑封赏的主要是土地,但往往也包括伯爵等国家官职和教会职务。采邑的封赏使一些农民沦为封建主的依附农民,促进了西欧封建土地制的发展和封建主阶级的强大。三圃制:中世纪西欧农业的耕作方式。即将耕地的一部分秋播夏收(小麦和稞麦),一部分春播秋收(大麦和燕麦),余下的部分休耕,以恢复地力。三田制的推广以重犁的普及为前提。三田制是中世纪西欧农业进步的主要标志,它与重犁和荒地的开垦一起从10世纪开始构成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10世纪后半叶西欧耕地面积和单位

28、面积产量大有增加,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促进了西欧人口的增加。封建行会:起源:中世纪西欧城市中的手工业者一般以个体生产为主,靠出卖商品来换取自己所需的其他商品。这种生产销售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城市手工业者联合起来采取限制竞争和充分利用本地市场的办法来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以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于是便出现了行会这一同行业手工业者的组织。 构成: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作坊,作坊里有作坊主、学徒和帮工。其中作坊主是行会的正式成员。 历史作用:在经济方面,行会保护了中世纪西欧小手工业者简单的商品生产,其师徒制度也有利于技艺的传授;在政治和社会功用方面,行会参与城市的市政管理,是城市

29、市政管理体制中的重要部分,承担市政建筑的义务,其缴纳的税捐是市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按行会组成的义勇军也往往是城市武装的主体。行会还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促进了手工业者的互助团结,是他们的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但是行会限制竞争,严格限制了本行业的各种活动,滞缓了手工业者的分化,使手工业生产普遍停留在作坊的水平上,这些都对生产力发展不利。封君封臣关系:中世纪西欧封建主通过行臣服礼和封受封土等手段结成的君臣关系,在上的称封君,在下的称封臣。封臣的义务主要是效忠、帮助(包括服军役和提供协助金等)和劝告封君。封君的义务主要是授予封臣封土或直接供给衣食以维持其生活,并对其提供保护。11世纪以后,该关系普遍流行。为

30、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封建主之间竞相封受土地,形成十分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西欧并未存在很久,13世纪渐趋衰落,同时许多规定也只限于原则,很难真正实行。西欧中世纪城市:背景:11世纪西欧各国城市的兴起,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的,这时候西欧各国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门类越来越多,技术也日趋复杂;手工业者生产性质和目的也由此发生变化,商品生产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同时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兴起的前提。西欧各国经过几百年的生产实践,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通过实行三田制、采用重犁和广泛开垦荒地等措施使产量有所增加,从而为城市兴起创造了条件。 途径: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主要有两个

31、途径:首先,罗马时代的一些城市在日耳曼人入侵后没有彻底消失,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得到复兴;其次,有些城市是在中世纪新兴起来的,主要来源除了人们自发的聚集之外,还有一些是封建主所新建立的。 历史意义:经济上,城市的发展导致商品交换的加强和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使西欧单一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政治上,城市,特别是那些拥有自由与自治权利的城市,成为西欧封建社会中新的政治实体,从而使西欧社会的政治力量格局更加复杂化。文化上,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文化也应运而生,世俗学校、大学等纷纷建立,从而使西欧中古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和充满生机。封建庄园制: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1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园

32、。 一般而言,封建庄园的剥削方式都以劳役地租为主,庄园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庄园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大部分。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 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穆罕默德:(约57363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一个没落商人贵族家庭610 年开始在麦加传教,622 年开始“徒志”迁往雅特里布城(麦地纳),并组建起穆斯林公

33、社。624 年他成 功组织了伯得尔战役,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和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627 年,他以掘壕坚守之策,挫败了 麦加万人大军对麦地那城的围攻。630 年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使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希吉拉:由于麦加的封建势力反对伊斯兰教,对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加以迫害,他们被迫迁往麦地那,这次迁徙叫做希吉拉,对伊斯兰教的胜利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克尔白: 意为“方形房屋”,中国古称“天房”,是麦加城内一座方形石殿的名称。相传为先知伊卜拉欣和伊斯玛仪所修建。其后曾是阿拉伯半岛多神教徒敬神献

34、祭的中心。古代阿拉伯人和后来的穆斯林都将其中的一块玄石视为圣物,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的第二年将该殿所在方位定位伊斯兰教徒礼拜的方向。公元630年穆罕默德回到麦加后,清除了殿内外的多神教偶像,克尔白遂成为穆斯林的朝拜中心。哈里发国家: 哈里发政权体制的阿拉伯封建神权国家。632 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死后,其继任者称“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哈里发作为安拉使者的继承者,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权威,他集宗教、行 政、军事大权于一身,是封建神权的专制君主。这种哈里发政权体制,史称哈里发国家。1055 年,塞尔柱突厥人控制了阿拉伯帝国实权,哈里发的军政大权为素丹取代,只保留宗教首领的地位,此后哈

35、里发政权体制基本消失。逊尼派: 伊斯兰教最大的教派,形成于穆罕默德去世后争夺哈里发权位的斗争之中,与什叶派相对立。逊尼派承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四大哈里发都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任者。其后获得历代哈里发的支持,流传较广。在神学方面,该派有经典派和艾什阿里派等派别。在教法学派方面有哈奈斐、沙斐仪、马立克和罕百里四个支派。现今世界穆斯林多属于逊尼派。什叶派: 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派别”,专指拥护阿里的人。形成于穆罕默德去世后争夺哈里发权位的斗争之中,与逊尼派相对立。该派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任者,称之为伊玛目,认为他们是“超人”,受安拉的保佑,从不犯错误,以阿里为第一代伊玛

36、目。该派对古兰经有自己的解释,并有自己流传的圣训。公元909年,该派曾经在北非建立了法蒂玛王朝。该派有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和宰德派等支派。现今主要分布于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和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等地。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夺取了哈里发的权位,开始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661750 年),定都大马士革。此后哈里发不再由选举产生,而由倭马亚家族世袭。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籍称为“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初年,主要致力于镇压反对派,巩固统治。而后在“圣战”的口号下继续大规模的扩 张。到 8 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750 年被国内人民起义

37、所灭。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750 年伊拉克大贵族阿拔斯夺取国内起义军的胜利果实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 年),762 年迁都巴格达。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籍称“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时期,帝国中心东移。最初的百余年内,由于对外停止征服,社会比较安定,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治也日益稳定, 文化繁荣昌盛,是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1258 年,蒙古军攻陷巴格达,杀了哈里发,阿拉伯帝国最后灭亡查士丁尼 : 527565 年在位,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极力维护奴隶制度,加强军队和政府官僚机构,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532 年镇压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义,编纂罗马民法汇编

38、,对 外大肆用兵,先后灭掉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占领北非、意大利、科西嘉、西西里和伊比里亚半岛的南 部。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重修君士坦丁堡并修建了圣索非亚大教堂。查士丁尼统治时代是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于 528年下令编纂,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巩固帝位、突出君权是这部法学文献的基本宗旨,宣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法律产生巨大影响。圣像破坏运动89 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

39、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 过程:利奥三世于726 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 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 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813 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 新得势。 843 年,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 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原因:(1)基督教在拜占廷受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冲击,一种文明冲撞的产物。(2)下层群众对基督教的不满。(3)皇帝与教会政治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影响:教会势力受到严重削弱,大贵族势力获得发展, 确立了独特的宗教体系:拜占廷封建化的过程前进

40、了一大步。 实质:为了实行军区制改革,通过没收教产来解决国家财政和军费,安抚军事贵族。遏制教会势力和强化王权。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1)中世纪的拜占廷是东西方、欧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2)在政治上,拜占廷保护了西方,使西方能自由发展自己的文明。(3)在文化上,拜占廷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拜占廷文化对地中海世界有重要影响,并把它撒遍周围的民族;拜占庭文化对中古西欧地区也有重要影响,为文艺复兴运动打下了文化基础。4)对东欧,拜占廷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艺术,对东欧其他国家和民族都产生直接间接、或大或小的影响。 索贡巡行:基辅罗斯国家初期大公向人民征收贡物的一

41、种方式。每年初冬,大公就会率领亲兵挨家挨户索取毛皮、蜂蜜、蜂蜡等贡物,索取来的贡物一部分被用来赏给亲兵以维系主从关系,大部分则主要用来向拜占庭和东方换取其所需的奢侈品。由于索贡巡行主要是掠夺的方式,因而时常遭到人民的反对,11世纪被地租制所取代“索贡巡行”反映了国家与居民之间的统治与依附关系,同时,这也是推动基辅王公出兵征战的一个重要原因。罗斯法典:基辅罗斯统治者于1112世纪在东斯拉夫人习惯法的基础上,结合罗斯历代大公颁布的法令所编成的法令汇编。法典中反映了罗斯封建关系形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封建所有制,巩固封建制度。该法典有简本和详本两种版本,是研究基辅罗斯历史的珍贵资料。缙绅会议:1

42、549年,俄国沙皇伊凡四世召开了第一次缙绅会议,成员主要有宫廷大贵族、高级教士以及一部分中小贵族的代表,后来又有政厅长官和城市代表参加。伊凡四世在会议上宣布编纂新法典,改革由此开始。从此王公大臣参政的近臣会议演变成为十六世纪决定国家重大政策的机关。基辅罗斯基督化的意义:(1)密切基辅公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交往,为拜占庭文明在东斯拉夫人地区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为古罗斯国家建立了统一的思想和宗教基础。基督教传教士在东欧平原各部落的传教活动,不仅吸引了这些部落进入基督教文明范围,也不断柔化了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矛盾对立和痛苦过程。使古罗斯国家在统一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3)罗斯受洗改变了罗斯国

43、家的国际地位,使其成为可依照欧洲公认的行为规范行事的文明主体。罗斯文明起步较晚,加入具有千年传统的基督教使它能更方便地理解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遗产,从而发展自己在文学、艺术、宗教生活的独特形式。借助拜占廷多方面的文化成就,罗斯出现了它早先不知道的石建筑艺术、圣像画艺术和水彩壁画;正是在希腊文字和斯拉夫语的基础上,才形成了古罗斯的文学语言,并用它写成了罗斯法典、编年史往年纪事、史诗伊戈尔远征记。(4)基督教对古罗斯人的精神生活发挥了长期而深刻的影响,改变了罗斯社会生活的形式。基督教的修道生活促使了东斯拉夫移民的社会心灵的形成。它使人们注重个人内心生活的自由,而不关心世俗政权;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不在于外

44、界的财富,而在于内心精神生活的和谐一致,在于社会的正义性。(5)为日后俄罗斯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使东正教成为俄罗斯文明的核心。大化改新:(645 年)背景:第一,以血缘氏族为主的部民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中国的强大和朝鲜半岛的兴起给日本以强大压力;第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皆很尖锐;第四,圣德太子改革委大化改新奠定基础;第五,在中国留学的学生为日本大化改新作了思想理论基础。内容:(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予食封(按级别所赐封户的赋课);(2)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

45、及驿站,各置职官;(3)造户籍、计帐(赋税薄帐),施行班田收授法。(4)改革租税制度,施行租庸调新税法。结果:“改革实施后,于672年爆发了“壬申之乱”,坚持日本改革的大海人皇子成为天武天皇,701年完成大宝律令,702年实施,标志着大化改新的完成。意义: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的改革。(1)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确立了中央集权国家。(2)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3)改新确立了律令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削弱了氏族豪

46、强的传统特权。(4)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阇提:在吠舍和首陀罗等级以下,都按行业组成各种阇提,阇提之间互不通婚,职业世袭,互相隔绝,阇提内部有管理机构,监督其成员遵守规章习俗。种姓制度,使劳动人民之间处于互相隔绝,排斥状态。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有利于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奴役,不利于人民的团结,削弱了他们抵御外来入侵敌人的力量。罗摩衍那: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作者是印度作家蚁垤(跋弥),此书在印度文学史上被称作最初的诗,它不仅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而且对整个南亚地区和宗教都产生过广泛

47、而深远的影响。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内容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和他妻子悉多的故事。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始于4世纪,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融合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思想,又吸收了印度其他的民间信仰,最终演化而成的。它是适应封建制产生和发展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内容有信奉吠陀、多神论和业报转世之说。印度教三大教派: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内容:主要经典是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等,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神有互相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婆罗摩(大梵天)是创造世界之神,毗湿奴(遍入天)是赐福神,人类的保护神,主管维持世界,(佛祖就是毗湿奴的化身,因此而被列入印度教众神之中),湿婆(大自在天)是毁灭神,主管破坏世界,也是苦行神和舞蹈神。意义:(1)印度教既保存了婆罗门教严格的种姓制度,又吸取了佛教不抵抗、禁欲、造业和轮回等说教。它一方面向低级种姓的人宣扬要虔敬神灵,守分安命,另一方面又向统治阶级宣扬人身官能上的享受,说这也是人生迫求的目的之一。从而为统治阶级恣意享乐大开方便之门,湿婆既是苦行之神,又是舞蹈之神,就反映了印度教的这种二重性。(2)能够吸收和消化土著居民的多神信仰是印度教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