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之路_基于中西方的比较分析_李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8288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1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之路_基于中西方的比较分析_李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之路_基于中西方的比较分析_李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之路_基于中西方的比较分析_李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5卷第2期2 0 2 3 年 3 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中国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中西方的比较分析李凯(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收稿日期:2022 07 19基金项目:安徽工程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编号:KZ42020210);人才培育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S022021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李凯(1988 ),男,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E mail:lk522343471163 com。摘

2、要:互助养老是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供给不平衡的重要补充养老方式之一,但现实仍面临着普及与可持续发展困境。通过中西方互助养老比较分析,二者异质性体现为:互助理念上西方的互惠互利与我国强调单向付出且非强制回报性的差异,经济支持上西方突出个人缴费为主、少量政府及社会支持与我国形成政府集体兜底、个人免费参与的差异,主导力量上西方实现互助个体市场化自我管理与我国政府及集体为主导力量、多元参与的差异,互助文化上西方广泛志愿服务和公共参与同我国养老“私事”化及公共精神缺失的差异。文章建议借鉴国外 4 个方面互助养老的成功经验,启发、探索我国特色化的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之路,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关

3、键词: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中西方;比较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6927(2023)02 0106 0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DOI 号:10 13320/j cnki jauhe 2023 0024社会学家和老年学家把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称之为人口老龄化。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以下简称七普),截止2020 年11 月,表明 我 国 60 岁 及 以 上 人 口 为 2.6 亿 人,占18.70%,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 亿人,占13.50%,表明我国已经整体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 3

4、6.11%,且人口结构方面,农村 65 岁以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经由 1982 年的 5%、2000 年的 7.5%(进 入 老 龄 化),发 展 到 2019 年 的14.7%1,农村人口已经由轻度老龄化迈进中度老龄化 2。与此同时,2019 年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出城市 3.7%,出现了城乡老龄化倒置现象 3,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相比城市更加日益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是日益加剧的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就业红利,吸引了大量农村原著青年人口迁移至城市,农村老年群体成为继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后的第三大留守群体 留守老人。人口迁移和老龄化背景下的“膝下无子”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衰败、

5、供需不对称造成的农村机构养老的无效供给等,均使农村老年群体如何实现高质量养老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问题,越发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部分学者借鉴发达国家提出了在我国农村推广“互助养老模式”,掀起了持续的研究热潮 4。回顾既往,国内学者对互助养老的理论研究晚于实践,最早于 2007 年才开始 5,农村研究多于城市 6,集中探讨了几个方面问题。首先,对农村互助养老的定位,以及从血缘说、地缘说、文化第 2 期中国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中西方的比较分析说、组织说、互惠说、交换说等视角分析了互助养老的可行性 7,认为互助养老是中国农村养老的出路 8;其次,在农村互助养老的影响因素、模式与实践等层

6、面,身份认同、经济分化、团结规则等都是影响互助意愿的重要因素 9,并对农村互助养老进行了多种类型划分 10,如时间银行 11、幸福院 12等,河南、湖北等地区开展了一些实践化操作 13;再次,在农村互助养老的困境研究方面,互惠规范缺乏、社会信任水平低下 14、动员方式不当 15,缺少村庄社会资本、互助养老技术难以良性运转、碎片化 16,互助养老呈现参与度低等诸多问题 17,都影响了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长期农村养老调研及文献回顾发现,目前互助养老模式虽然备受政府认可和学者推崇,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却呈现出发展缓慢、难以推进等窘境 18。因此,笔者希望从中西方互助养老差异性比较的角度,一

7、方面填补目前国内关于该领域比较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从中西方主要互助养老方式的互助理念、经济支持、主导力量、互助文化 4 个方面进行对比,探寻西方国家互助养老方式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我国农村互助养老的不足,参考国外经验,对我国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予以启发和借鉴。一、中西典型互助养老差异比较分析西方国家尽管没有互助养老直接概念化的名称,但是以德国的“多代居”、美国的“村庄模式”及“时间银行”、英国的“社区照顾”、日本的“邻里互助网”为代表的区别于家庭、机构的养老方式,本质上就是一种互助养老。在我国,互助养老是区别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一种新兴养老方式,广义上是指由低龄或身体较好老人照顾高龄或身体

8、弱的老人,通过代内或代际接力的方式实现养老照顾。在实践模式方面,首先以得到民政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的农村互助养老 河北省肥乡县农村“互助幸福院”为起源(简称“肥乡模式”模式),并在推广中形成了上海堰泾“幸福老人村”模式、陕西安康结伴养老模式、福建古田“互助孝老食堂”、北京上海试点“时间银行”等多种形式。本文基于中西方互助养老实践,从互助理念、经济支持、主导力量、互助文化 4 个角度,探寻中西方互助养老的差异性。(一)互助理念1 强调互惠互利的西方养老互助理念。将西方国家互助养老作横向对比,各种模式始终都蕴藏着一个共同的互助理念,即希望通过平等的社会交换来满足各自的需要。这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市场信任

9、机制下理性人交换原则,是基于公平基础上的强调付出与回报的平等性,以及更加强调享受服务权利性与回报的强制性的规则整合,并通过明确的法律进行制度保障 19。在西方国家农业亦或农村领域,始终都透视着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强势掠夺下的理性农民因利益而选择的经济上的联合 20,是一种原子化的个人在机械结合基础上达成的集体行动,而集体行动的达成意味着交易空间的封闭性,其关系的维护与稳定存在较高交易费用 21,并且每个人都尽量减少“搭便车”的行为和概率。在这种理念指引下的互助,表现为无论是在社会宏观层面的资源平等置换,还是微观层面的个体服务行为都是作为一种基于收益和成本的商品交易,而且是一种无需考虑人情、面子的

10、一种平等交换。特别是自 20 世纪 80年代美国兴起并最终推广到英国、日本等全球 30多个国家的“时间银行”模式 11,养老互助需要在“我为人人,人人也需要为我”的平等交易规则下进行,互助养老服务的代内支持、代际接力供给和需求满足均已超越了群体身份及认同限制,而是代之以当下资源支出、时间存储以及未来可兑换的一种平等交换。2 强调单向付出且非强制回报性的中国农村养老互助理念。在中国古代传统宗族社会,以人情伦理、道德规范的互助主导了农村互助主题 20,无论是民间互助组织“私社”,还是依托乡贤推动和建立的“义庄”,此时的互助无关乎国家和市场的外界强迫力,是基于血缘宗族之间“仁爱”和“仁泽乡里,德育族

11、群”一种自觉行为 22。新中国成立以后,得益于全社会主流价值思想引领下的“为人民服务”和“雷锋精神”影响,互助动机从儒家的“义利观”转变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继承,全社会所倡导的助人为乐和奉献精神为人们所接受,主流价值强调帮助的不求回报性。到了现代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和谐”“友善”22,教育教导全社会形成一种和睦、与人为善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的友爱关系。在此理念指引下,无论是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社会构建现代互助体701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系,还是自下而上群众自发或依托集体、乡贤的“互助照料中心”,互助都是更加强调群体间的自愿帮扶且不

12、强调或企图回报。作为生命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养老亦在其列 23,其内在行为逻辑主要又是以互助获取主观情感、荣誉需求为基准 24,把老人聚集一起的精神慰藉作为互助的主要内容,更无言回报。因此,无论处在何种社会阶段的我国农村互助养老,在理念上始终都强调一种不追求回报的单向互助。(二)经济支持1 主要以个人缴费为主,少量政府及社会支持的西方互助经费支持格局。无论何种养老方式,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既包括直接的货币资金给付,也包括间接物质支持。在美国“村庄模式”中,“村庄”里会员缴纳会费是其维持基础运行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25,且会员会费收取会依据身份(经济困难会员会得到村庄的减免)、服务内容而设置标准,

13、会费主要来源于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少部分资金来自于社会捐款,而直接来源于政府的投入就更少甚至没有,个别州政府仅以提供教堂等免费办公活动场所给予支持 26。在德国,“多代居”互助模式是社会资本融入养老服务的典型代表,这种模式的初期主要完全依靠民间自发力量形成,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和法律支持等,后期面临了较为严重的失败风险,不得已,政府和福利机构等发起社会资本介入,给集体互助养老提供福利公寓等方式给与支持,“多代居”模式才得以继续发展。尽管如此,对加入公寓式“多代居”互助养老的老人也还是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以及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平选择公寓的消费内容,政府只是发挥间接支持功能。日本“邻里互助网”模式中

14、,尽管老年居民在加入互助网络时得到政府提供的支持,但是后期参加互助中心举办的活动等,都仍需要缴纳活动费用,作为互助活动开展的主要资金来源。2 形成政府集体兜底、个人免费参与的中国农村互助养老经费支持格局。在中国,长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的资源配置不均,使得农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消费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据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7 131.5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 833.8 元,城 市 比 农 村 居 民 高 出 26 702.3元 27,造成农村老年群体在养老以及互助养老经费方面,存在主观上不愿意、客观上也缺乏资金投入的现状,农村互助养老资金基础薄

15、弱。与此同时,互助养老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时被政府寄予厚望,将其不仅仅单纯视为农村老年群体帮扶养老的一种补充方式,而且上升到群体自治、国家实施基层社会治理乃至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和方式之一。因此,在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探索阶段,得到了国家、集体及乡贤在养老经费上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强调政府在资金支持方面的主体责任,形成国家主导(补贴)28、村社集体(集体经济)兜底 29、营利或非营利(捐赠)组织参与 30、村民免费(或少量自费)31入会的资金供给格局 8。(三)主导力量1 完全由互助个体市场化自我管理的西方互助支持模式。无论是出于“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体制分权需要,还是迫于高度福利制度带来的社会保险支

16、付压力,发达国家互助养老始终透视出“私人”在互助养老中的主导力量。从养老互助组织的启动来看,一般都是由具有行为能力的老年人自主成立互助养老组织,组织外的老年人通过申请会员而组织内成员对其进行审核的方式加入互助组织。从管理方式和内容看,组织内的会员既是管理者也是互助者 19,组织设置理事会等方式进行涵盖日常运行等事务管理,也包括采用招募或购买的方式获取志愿者服务,以及与基金组织或商业组织通过合作创业的方式获取资金补贴。尽管有时政府不完全是旁观者角色,但是除了间接提供少量物资支持外,主要还是充当建立健全互助养老制度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32的“守夜人”角色,而不直接参与或干涉互助组织管理。另外,在“

17、时间银行”模式中,组织和管理的中介为非政府和非营利的时间承兑机构 33,政府也只充当监督人角色。尽管后期国外互助养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境,政府在政策引导与支持等方面也进行了适量改革,但是本质上没有改变西方国家互助养老私人自主管理的模式。2 政府及集体为主导力量、多元参与的中国互助支持模式。从个体行为到互助养老的集体行动,我国历史上的农村互助养老大致经历了从宗族和个体结社到集体互助、从民间自发到组织化制度化的发展过程 34,组织主体依次由宗族家庭、农村集体过渡到政府。在“肥乡模式”中,组织的主导力量为无偿自发形成的以村为单位的村集体,少量的妇女组织、老年协会、村“两委”支801第 2 期中国农村

18、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中西方的比较分析持 35。随后,由于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及推广,以村“两委”为主的基层村社组织担任实施主体,在全国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多样化的探索,进入到政府牵头、村“两委”协同村集体主导、志愿者、社工机构、乡贤、基金会等介入的多元参与主体共同参与阶段 36。此时,按照农村互助养老组织性质不同,还可以将农村互助养老进一步细化为政府主导纯福利型、公益组织主导纯公益型、政公共建的“公益+福利”型和企业主导的“市场+”型4 种模式 37,所对应的主要组织主体依次为:以民政局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志愿者和宗族邻里为代表的社会组织,村集体以及企业和个人4 种。(四)互助文化1 基于

19、社区精神的志愿服务和公共参与西方互助文化。在西方各种互助养老中,随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老年群体开展的志愿服务中,这主要是得益于西方社会以“社区精神”为代表的社区服务(志愿)38文化,以及对公众影响深远的公共参与文化。托克维尔在 论美国的民主 中将公众参与看做是美国 19世纪参与式民主制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39。体现到互助养老中,表现为 2 个方面:一是社区成员志愿性地合作活动总是先行,政府只是来弥补少量存在的空隙,强调自治精神以及公共权力高度社会化,给广大公众充分的社会参与空间 40,既包含公民政治参与,也有社会公共事务参与。二是志愿服务文化引领,人们热衷于参加志愿服务,并

20、开展广泛社会志愿服务实践。有数据统计显示,2009 年美国专职志愿者人数占到社会的五分之一以上 41。活跃的社会参与环境、高涨的社会志愿服务热情,再加上西方特殊的养老“接力模式”42现实需要,给互助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基础。2 基于养老“私事”和公共精神缺失的中国互助文化。在中国农村,互助养老面临着雷声大雨点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以及难以为继的困难局面,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予以支持,但是在现实中依然困难重重。从互助文化角度看,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公”与“私”的界线非常清楚 43,更甚者言传统儒家思想“有私德而无公德”44。其中,关于“私事”的空间范畴仅界定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

21、庭和以此推广扩大的宗族范围,除此之外的则被定为“公事”,而养老又被公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家庭“私事”,表现为基于“抚育赡养”的反馈模式 45的赡养主体责任是儿子(甚至连女儿都不算),而且社会没有也不应该负有养老责任 46。如果子代不能亲自赡养老人则会被视为一种不孝行为,老人自己也会觉得“家门不幸”,脸面无光。另一方面,进入现代社会,人口大量迁移,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不断解体,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养老逐渐式微,农村养老被迫成为一项社会公共事务。然而,现实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意识和公共精神缺失 47,呈现为将养老视为“私事”,对公共养老的排斥,农村居民不愿意参与公共事务和志愿服务的现状,也是

22、造成目前农村互助养老问题的文化背景之一。二、我国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启示与建议中西方互助养老模式的诞生,都是在人口面临老年化、传统居家养老式微、养老保险支出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是对传统养老方式的一种有益探索,并且西方发达国家互助养老已经成功发展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第三条养老之路。而我国虽然互助历史悠久,但现代社会农村互助养老起步较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操作模式不足,互助养老理论积累不够深入,大大限制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前文在互助理念、经济支持、主导力量、互助文化方面的对比,希望对我国互助养老特别是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能够提供一定的经验及启发,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

23、方面。1 契约关系下的公平、互惠、互利 48是互助养老本质要求,也是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石。互助养老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代内或代际互助基础的老年群体互相帮扶养老行为,助他行为完成后,只有在助人者面临需要帮扶时互助服务得到保障,具有规范化的信任保护机制,互助行为才能得到可持续进行,这也是互助个体愿意实施助他行动时的心理默认和前提要求。西方国家以社会交换论为基础形成交易契约关系,客观上满足了互助者之间在需求原则、公平原则、均等原则上进行的一种互惠互利行为,在他助和助他行为之间实现可兑付的公平互动和制度保障,符合社会理性人的需要,也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必然要求。以我国部分城市试点的“时间银行”互助

24、养老模式为例,之所以无法可持续进901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行和推广,典型困境就是缺乏对互助时间的制度化保障和兑现,本质上是缺乏对互助行为“互惠互利”的信任 17和制度化保障,互助理念没有适应现代社会互助养老的需要。因此,我国农村互助养老需要进一步转变传统养老观念,一方面参与互助的老年群体需要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合理扬弃,不仅将助他作为一种高尚道德行为,同时也将基于付出而得到他人帮助看做一种平等互换行动,构建符合现代社会结构和现状的农村互助养老互助理念;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对互助养老的宣传,部分农村老年群体养老观念较为传统,且具有较强稳定性,短时间内的改变困难重重。因

25、此,借助代际传播、代内影响、长期宣传等合理化传播方式,构建符合互助养老发展和推广的互助理念,夯实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基础。2 普遍福利国家主义或者完全市场化养老都不符合互助养老的内在经济要求。一方面,从1948 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向世界宣布建成了第一个福利国家,到随后全球发达国家相继宣布均建立福利国家,再到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来福利国家面临的危机和广受批判 49,证明养老领域建立“普遍化、无条件”的绝对福利政策的不可持续性,而经实践证明的强调“费用均摊、个人适度缴费”的保险主义才是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从西方国家互助养老早期发展经验来看,强调有条件地加入互助组织(如

26、个人缴费会员制)是互助组织得以持续维持的重要条件之一,个人缴费不仅支持了互助组织活动的开展和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实现了互助组织对会员主动参与互助活动约束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互助养老后期发展的困境也昭示出,离开了政府在互助养老的财政支持,将互助养老的费用完全交由市场化的个人缴费来解决,同样不利于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面对人口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的中国养老现实背景,基于我国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经济基础,一方面,要强调政府在经济支持方面的兜底功能。政府兜底也不是要求政府包揽互助养老的全部费用,而是采取分级分类的经费支持。对发展起步阶段的农村互助组织采取发放互助养老参与补贴、提供互助场所等方式支持

27、;对于已经发展成熟的互助组织,可以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福利性支持的方式给与支持;对经济困难群体参与互助养老,应该采取政府买单、老人免费享受互助支持的方式给与经费支持等。另一方面,需要明确个人养老的适度经济责任。对于采取集中互助的老年群体,适度的经济责任有利于规范成员管理。虽然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困难地区,实施互助养老缴费操作难度较大,但是通过采取老人养老保险经费支持的方式(如老人老龄补贴、惠农补贴)或提供少量物质替代(提供公共办公物品、场地)的互助养老经费支持的方式,不失为可行之计。从国外成功经验来看,这二者缺一不可。3 厘清政府与市场在互助养老中的责任边界 50,激发互助养老内部成员动力,是互

28、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从微观层面看,互助养老是一种老年群体实现自主社会化养老的微观社会组织,从宏观来看,互助养老还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始终保持了政府与市场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西方国家互助养老,实现了互助组织内部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了互助组织内部成员的主动性和活力,不仅仅是在互助活动上自主开展互助帮扶,而且还达到了互助组织内部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及自我发展,这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化管理行为。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互助养老,从早期个体互助行为到后期的互助集体行动,政府始终发挥了主导作用,体现在地方政府直接领导或是村集体的主体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互助养老模式。但是从有为政府

29、和有效市场角度 51来看,任何一种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的管理体制都是不科学的,因为市场有缺陷,政府也会失败。因此,需要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在互助养老发展中的作用,厘清各自管理边界,实现农村互助养老既有活力,又有动力。一方面,对参与互助养老的老年个人而言,需要明确其权利与义务。互助养老主体既是养老的受益者,也是养老服务的提供者。老年个体应该积极参与互助养老的活动中去,发挥每个互助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互助组织的顺利发展,这也是践行积极养老观需要。另一方面,对政府而言,首先需要明确政府“守夜人”角色。政府在农村互助养老发展中的主要的职责应该是政策引导和构建,从国家制度层面给与清晰的政策规划和智力支持,

30、明确互助养老的发展规则。其次是政府需要充当合格的“监督人”角色。农村互助养老作为一项公共事业,事业的发展必然存在利益的冲突和矛盾,政府需要011第 2 期中国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中西方的比较分析进行调节和发挥外部监督,确保其健康发展。4 构建符合现代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公共参与文化,是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文化动力。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越发不断拓展了社会的群体范围,社会群体活动范围已经不再满足于首属群体或内在群体。西方社会超前的公共参与文化使得社会群体互动多层次、多样化,以志愿服务为代表的参与形式大大满足了互助养老对于社会服务和支持的需要。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体

31、制和儒家文化的熏陶,农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基因先天性不足,造成农村互助养老互助参与度低、互助养老需求服务意愿低、互助意识不强 52,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因此,从乡村振兴角度 27看我国当前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化发展,一方面,提高互助养老群体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加强乡村互助文化建设。加强现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托村集体、村小组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调动老年群体活动参与的内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建构基于血缘、业缘的现代农村乡风民约,弘扬现代社会互助文化,重新唤起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社会志愿文化,提高互助养老的文化动力。构建现代农村互助小组,开展互助小组“结对子

32、”53,开展共建活动,规律性地开展村级志愿活动,协助村“两委”处理邻里家事、村集体公共事务,节假期访问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激活农村老年群体志愿活力和力量。三、结语农村养老群体如何实现高质量养老,不仅是关系老年群体能够安享晚年的个体需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更是党和国家全面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54、养老保障压力巨大,加上人均预期寿命的普遍延长,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既是充分发挥农村老年群体数量多、联系紧密、具有互助支持的天然优势,也是推动普及积极老龄观的需要,促进了老年群体社会参与,丰富了老年群体的

33、文化生活,更是促进乡村社会健康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因此,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互助养老模式的典型经验,从基于社会交换的角度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互助理念,倡导建立与社会养老相符的公共参与文化,厘清农村互助养老中多主体管理边界,健全农村互助养老良性资金来源渠道供应,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努力将互助养老模式发展成为适宜广大农村地区可推广、可持续的养老第三条路径。参考文献:1 刘厚莲,张刚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的农村人口基础条件研究 J 人口与发展,2021,27(5):130 1392 晓洁 人口老龄化下我国养老服务财政保障政策的演进特征及展望J 经济与管理 2021,35(1):13193

34、钟睿 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空间转移和规划应对 基于人口流动的视角J 城市发展研究,2019,26(2):24 304 陈浩天,李玲睿 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趋向与价值前瞻 基于 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J 西北人口,2021,42(5):80 905 鹿美华,王蕾 发挥社区民间组织优势 创建社区互助养老新模式 J 中国民政,2007(10):466 戴建兵,高焰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基于 CiteSpace 的可视化计量分析 J 社会保障研究,2021(6):92 1017 张继元 互助养老的福利自生产机制 互惠的连锁效应与结构效应J 山东社会科学,

35、2021(10):116 1238 贺雪峰 互助养老:中国农村养老的出路 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5):1 89 郑沃林 身份认同对农民互助养老意愿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分析 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5):58 68 10 刘妮娜 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的定位、模式与进路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3):133 141 11 王玥,毛佳欣“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实现路径 以“五社联动”社区创新治理为背景 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2):75 83 12 朱火云,丁煜 农村互助养老的合作

36、生产困境与路径优化 以 X 市幸福院为例 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62 72 13 蒋军成,袁野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互助养老路径优化研究 基于乡村合作金融与养老融合的视角 J 广西社会科学,2021(11):27 32 14 赵志强,王凤芝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J 农业经济,2013,(10):24 26 15 丁煜,朱火云 农村互助养老的合作生产困境与制度化路径 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2(1):112 123 16 米恩广,李若青 从“碎片化运行”到“协同性供给”:111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

37、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之进路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4):86 93 17 郭剑平,王彩玲,黄健元 社会交换视角下区块链赋能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发展研究J 中州学刊,2021(12):62 67 18 万颖杰 村庄本位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J 中州学刊,2021(6):86 91 19 金华宝 发达国家互助养老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借鉴 J 山东社会科学,2019(2):52 58 20 刘妮娜 从互助养老到互助共同体:现代乡村共同体建设的一种可行路径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2):109 117 21Wasserst

38、rom J N,Tarrow S Power in movement:socialmovement,collective action and politicsJ American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1995,100(2):1206 1207 22 徐俊,刘丽杭 老龄群体参与互助养老服务的观念溯源与建构路径选择 J 新疆社会科学,2021(5):153161,164 23 方静文 从互助行为到互助养老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5):132 136 24 刘晓梅,刘冰冰 社会交换理论下农村互助养老内在行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J

39、 农业经济问题,2021(9):80 89 25 杨康,李放 自主治理: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模式选择 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6):56 64 26 张彩华,熊春文 美国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村庄”模式的发展及启示 J 探索,2015(6):132 137,149 27 张志元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 J 广西社会科学,2021(11):1 7 28 何晖 政府主导型农村互助养老:衍生逻辑实践框架路径取向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4):69 79 29 张艳霞,吴佳宝,刘远冬,等 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构建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的调查

40、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1):167 179 30 姜腊,李运华 社区养老照顾服务供给主体作用分析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视角 J 江汉学术,2021,40(5):72 82 31 张继元 农村互助养老的福利生产与制度升级J 学习与实践,2021(6):104 115 32 万谊娜 社区治理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中社会资本的培育 基于美国“村庄运动”的经验 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4):104 113 33 李明,曹海军 老龄化背景下国外时间银行的发展及其对我国互助养老的启示J 国外社会科学,2019(1):12 19 34 张云英,张紫薇 农村

41、互助养老模式的历史嬗变与现实审思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4):34 38 35 马丽萍 互助养老:农村老龄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N 中国社会报,2022 03 10(004)36 李俏,孙泽南 农村互助养老的衍生逻辑、实践类型与未来走向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10):98 107 37 向运华,李雯铮 集体互助养老:中国农村可持续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J 江淮论坛,2020(3):145 150,159 38 梁文静 作为“道德想象”的美国社区精神 基于中镇仁人舍的经验 J 北京社会科学,2017(3):95101 39 胡康 文化价值观

42、、社会网络与普惠型公民参与 J 社会学研究,2013,28(6):120 143,244 40 Boorstin D J The Decline of adicalism M New York:andom House,1963 41 沈蓓绯 金融危机形势下美国青年志愿精神高涨之动因探析 J 青年研究,2010(2):77 83,96 42 张岭泉,邬沧萍 应对人口老龄化 对“接力”模式和“反哺”模式的再思考J 北京社会科学,2007(3):9 14 43 赵竞,闫润鱼 中国传统文化中“私”的观念类型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32(1):132 138 44 秦鹏飞 儒家思想中的“关系”

43、逻辑 “伦”字界说及其内在理路J 社会学研究,2020,35(1):80 100,244 45 费孝通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 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7 16 46 张栋,郑路,褚松泽 养儿防老还是养女防老?子女规模、性别结构对家庭代际赡养影响的实证分析 J 人口与发展,2021,27(3):96 109 47 李荣彬 农村居民公共事务参与的治理之道 来自宗族网络的证据与解释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1(5):129 138 48 石人炳,王俊,梁勋厂 从“互助”到“互惠”: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老年照料的出路J 社会保障研究,2020(

44、3):34 40 49 吕普生 21 世纪欧洲福利国家面临的新挑战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3(1):146 160 50 赵伟 构建老龄化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体系J 人民论坛,2020(Z1):82 83 51 孙学玉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5):86 90 52 祁玲,杨夏丽 西北农村互助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学术交流,2020(8):137 152,192 53 付雅 文化惠民聚能量 乡邻互助兴文明 N 农民日报,2022 04 14(005)54 范丛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会救助的目标定位与政策调适J 河北农业大学

45、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1):74 82211第 2 期中国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中西方的比较分析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ad of ural Mutual aidElderly Care in China:An Analysis Based on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LI Kai(College of Humanities,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Anhui)Abstract:mutual aid elderly care is

46、 one of the important supplementary pension ways to solve the imbalanceof pension service supply in rural areas,but it is still facing the dilemma of popular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utual aid elderly ca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the het-erogeneity

47、is reflected:the West countries emphasis on mutual benefit and China emphasis on one way pay-ment and non mandatory return;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dividual payment and a small amount of governmentand social support in the West and China s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disclosure and individual free parti

48、cipa-tion,In terms of the leading force,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alization of individual market oriented self management of mutual aid in the West and the diversified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government as the leadingforce,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tensive voluntary service and public par

49、ticipation in the West and the“private affairs”of elderly care and the lack of public spirit in China Further,the article suggests to learn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mutual aid elderly care in four aspects,inspire and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of rural mutual aid elderly ca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put forward somereasonable suggestionsKeywords:mutual aid elderly ca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China and the west;comparison(责任编辑:杨建肖)3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