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生态美学的当代阐释_刘裕冬.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3745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生态美学的当代阐释_刘裕冬.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生态美学的当代阐释_刘裕冬.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生态美学的当代阐释_刘裕冬.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09 总第 191 期008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恒久不变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文明是历史的,也是不断积淀的,新阶段文明形成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换句话说,就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都达到新的高度。从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开始逐步转型,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从工业文明转化为生态文明,从现代社会过渡到后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人们回顾往昔,关注到以往的发展过程带来的生态问题,由此展开了一系列讨论,生态美学由此而来。这是中国学者立足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观念,它符合当

2、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是我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新方向之一。本文重点从生态美学的新基础、新阐释、新问题三个角度阐释生态美学。一、生态美学的新基础(一)从多个视角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美学的新基础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这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也是人认识自身的关键。这个命题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也在不同的视角下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不仅包含不同文明程度下的观念之争,也涉及不同哲学流派下的学术争议。1.从历史发展角度看生态美学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农耕文明到生态文明,经历了从和谐到对抗再到和谐的往复。在农耕文明时代,自然占据主导地位,人们通过对自然的索取维持生存。工业文明时

3、代,人们的认识水平大幅提高,利用科技手段从自然中不断汲取资源,环境迅速恶化,人与自然也由此进入紧张的对抗阶段。生态文明时代,人们意识到要与自然共生共存,认识到自然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开展了对实践方式的积极改革、理论观念上的积极探索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规划等。1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生态美学的新基础首先是生态文明的到来,它是时代发展的必要阶段和必要基础。2.从哲学发展角度看生态美学从哲学发展角度来说,中国提出的生态美学理念吸收了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海德格尔的当代生态存在论以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等优秀思想成果,它以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进一步向前发

4、展。2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和自然都是独立存在的,二者互为本质的存在关系要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通过实践即生产实践与自然进行物质变化,在此过程中不断认识自然、把握自然、改造自然,同时自然可以透过自身让人进行自我发展、自我认识。3但是要注意的是,实践方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异化,使人对自然的认识也产生转变,导致人在实践过程中逐渐破坏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对我们有着启发意义,也成为生态美学发展的理论基底。中国生态美学的当代阐释文刘裕冬(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 日照276826)摘要 生态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前沿与热点,是文明转型期后人类面临自然环

5、境带来的种种危机,对未来生存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考虑和积极探索,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道路中重要的理论基石。目前,学界对生态美学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论体系,因此从新基础、新阐释、新问题三个角度阐述生态美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关键词 生态美学;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主体间性;生态整体主义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识别码:ADOI:10.16585/ki.mswx.2022.09.021美術文獻FINE ARTS LITERATURE009二、生态美学的新阐释(一)传统实践美学阐释的弊端生态美学吸收了实践美学的理论成就,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启迪性,要谈论它,前提是要对实践

6、美学有所领悟。新中国成立之后,首届美学大讨论的开展使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李泽厚从马克思早期著作 1844 年经济哲学手稿 中提出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出发,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进一步提出美根源于“自然的人为化”,自然美源于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对象上的积淀。这一命题从实践的本体论角度,把美和审美主体看作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肯定了审美的主体性,但是随着新阶段发展需求的变化,这种美学观点逐渐落后于时代,越来越多的弊端也随之显现。1.实践美学的“人化之美”并不能完全概括审美对象的“本真之美”实践美学吸收了古典美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强调人的本质力量4,人通过社会实践这种理性活动去创

7、造、定义美,给美冠上一定的社会属性,这个过程实际上凸显的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5,它把人置于审美对象之上,而不是在同一位置去谈论对象的美,因此在这种俯视之下定义的美是有偏差的,也是片面的,是“人化的美”,这种美并不能完全概括审美对象本真的美。2.实践美学阐释的美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单一性实践指的是整个人类集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用实践诠释审美活动,把美看作是实践的产物,这种解释停留在人类个体物质需要的实在层面,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单一性6,因此也必然会忽略其他层面下推论出的其他观点,如人与自然共处的有机整体概念或者是审美对象本身生存的意义等。3.实践美学并未完全解决美的主客

8、观性问题传统哲学把世界分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主体是人类,其他事物是客体,这种西方近代主体哲学体现的主客二分结构,凸显的是人的主体性。7在美的主客观性问题上,实践美学坚定地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给物体打上“人的标签”,使主体对象化、对象主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主客对立的局面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但是这个统一也只是相对的有限统一,并不是无差别的统一,它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的主客观性问题。8(二)生态美学的新观点生态美学针对实践美学显露出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新的观点,这是对实践美学的超越与批判,也提醒了人们要用更多的思考和更大的格局去审视遇到的问题。生态美学的新阐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

9、美学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固有思维生态美学首先提出要跳脱出以人为中心的固有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将生态与人的生存联系在一 起。9生态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网络,其中包含许多生命存在,每个部分通过有规律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达到平衡。回看社会发展历程,随着人们实践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是对自然的不断索取也让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变得愈来愈差。当自然灾害频发,生活受到威胁时,人们才意识到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力是人类所不能抵御的。面对自然,人并不是“决定者”,而是“被动者”。因此,我们要谈论生态美学,就要打破固有的主体性思维,打破人类中心主义。102.生态美学要求从平

10、等共生的角度去审视人对自然的审美活动面对实践美学提出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命题,生态美学从审美的生存方式这个角度对美进行了解释。11生态美并不是指人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美,也并不完全等于自然美,它涉及的范围更大,是指在包括自然以及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下生态系统所显示出来的审美意义。12人们在面对自然时要摆脱自己的功利态度和物质需要,抛弃自以为能够掌控一切的优越感和自信,站在更高的生存维度,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自然这个庞大的生命有机体,把它当作一个主体,而不是人类无限索取的源泉。这种审美关系才是真正健康的。3.生态美学提出人与自然应超越主客体对立,走向主体间性关系现代美学已经突

11、破了传统的主体性范畴,转向了主体间性,生态美学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更深一步探究,它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且自由的活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也是超过了主体、越过了客体、超越了主客体对立的局面的主体间性关系。这种主体间性是现代的产物,要求各主体必须充分独立。中国古代美学也曾提出过具有主体间性色彩的美学思想,如我们熟知的“意境”。何为2022.09 总第 191 期010意境?它指的是作品中的图像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追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就是主体间性概念。但是这当中的主体并没有充分独立,自然还是得依靠人的作用来获得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所以这种主体间性已经落后了。只有以现代的主体

12、间性为基础才能让生态美学继续发展下去,所以这也是在启示人类要切换思维,端正自我,重新认识、尊重、保护自然。三、生态美学的新问题生态美学把自然生态维度带入审美领域,它想传达给人们的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生态整体主义的世界观和人与自然都能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方法。目前,它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愿景、一种理想、一种启迪、一种可能。在发展生态美学的过程中,还有另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一)生态美学研究的范畴问题生态美学主要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但是笔者认为生态美学的研究范畴不应局限于此。我们应如何定义生态呢?生态从概念上可以分为自然、社会与精神三大层面。自然生态指人与自然,社会生态指人与他人

13、,精神生态指人与自身,生态美学的研究难道只包含自然生态吗?如果把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也纳入整体的研究中,我们又当如何定义人与生态之间的审美关系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认为对生态美学研究范畴的讨论对后续的生态美学如何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值得再进一步细细考量。(二)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做到平等的问题生态美学跳脱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固有思维,强调人与自然都是平等的,是独立的个体,只有把两者都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所产生的审美关系才是自由的。这种新的观念产物自出现起就反映了一定的时代需求,因此我们要从更高的存在观角度去谈论生态。但是笔者认为,人与自然在整个大的生态系统中都有各自的属性和任

14、务,从目前来看,只能做到相对和谐,并不能做到绝对平等,那么如何才能让二者各自为主,达到自由且平等呢?笔者认为,这是生态美学从意识层面转换到现实层面的关键问题,也关乎生态美学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还有待慢慢商榷。(三)生态美学的未来发展问题生态美学打破以往传统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审美认识的领域建立了一种新的机制。但是着眼于未来,生态美学该如何发展,是否还能发扬光大,还有很多的未知数。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由于人们对大环境愈发关注,生态美学将在今后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的理论生机,人们会着眼于当下,不断给生态美学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 2021 年 8 月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学者们就生态美学该如何发展这个问

15、题展开了跨领域、多视角、深层次的探讨。山东大学的曾繁仁教授通过对 黄帝内经中“生生之道”的阐发,总结出人们应该尊重保护自然,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美国的霍姆斯罗尔斯顿教授对当下的生态美学与伦理学问题提出了思考,他的观点不仅包括理论探讨,还结合了生态艺术作品,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双向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四、结语生态美学作为东方文化向西方传达新思想的体现,虽然已经初露头角,但还有许多待完善之处,它代表着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新兴成果,是美学求索道路上值得深入探究的新课题,也是促进中国生态理念继续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参考文献:1 霍群,刘纯.论文明史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演变

16、J.农家参谋,2019(3):249.2 陈望衡.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10.3 陈文珍.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多维审视 D/OL.长沙:湖南 师范大学,2012.http:/ 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J.学术月刊,1994(5):3-9.5 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 建立超越美学 J.社会科学战线,1994(1):48-53.6 杨春时.审美现象学视域中的美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9(3):92-97.7 杨春时.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84.8 杨春时.意识结构与审美意识 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81-85.9 曾繁仁.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 J.中国文化研究,2005(4):1-5.10 曾 繁 仁.当 代 生 态 文 明 视 野 中 的 生 态 美 学 观 J.文 学 评论,2005(4):48-55.11 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16.12 刘恒健.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1-17.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