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源、学术体系与政治实践宋培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国边疆历史系 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 )摘要理论框架体系的内涵包括理论框架、理论体系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体系。从世界现代化时空坐标的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体系的历史起源、学术脉络、政治实践,是中国社会科学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首先是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民族民主国家形态与现代公民国民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中国学术界不仅在 世纪 年代达成了“现代化的历史共识”,而且在 世纪 年代初步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新时代中国
2、式现代化理论框架体系之所以能够大大超越欧美二战后诞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不仅有历史依据、学术体系支撑,而且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色。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体系;学术体系;历史共识;新时代实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命题,并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体系。如何从世界现代化时空坐标的角度定位中国现代化,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的历史起源、学术支撑、政治实践,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既有的政治与学术的互动生成脉络,遵循世界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开创者罗荣渠教授把现代化界定为
3、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型、大过渡的广义经典定义进行阐发,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学术工作。现代化不是地区性进程,也不是某些民族国家的进程,而是全球性进程,它起源于 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世纪开始传布于西欧、北美,并且伴随着殖民化而深入亚非拉广大地区。相对于英国这一“内源性现代化”,其他都为外源性现代化。必须先有一“现代”,然后从而化之,这是第三世界现代化也就是狭义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一、“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政治学术话语的出现“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源于“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根据 邓小平文选,邓小平早在 世纪 年代末 年代初,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政治概念。年 月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
4、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 小康之家。”年月 日,邓小平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早在 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罗荣渠教授就从世界历史角度对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开拓性研究。罗荣渠先生认为,在马克思“五种生产方式”的理论构想 年月第 卷第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简介 宋培军,男,河北沧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编审,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疆
5、域理论。基金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重点课题“唯物史观与中国边疆理论研究”;创新工程课题“民族自决权研究”。董正华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邓小平 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 邓小平文选(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邓小平路子走对了,政策不会变邓小平文选(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对“亚细亚的生产方式”的“论述不详”,但“至少暗示了在大致相同的生产力水平和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生产方式”。而“古代的即奴隶制生产方式”,与现代化“论题有关的是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四十不惑”之际,罗荣渠写作 中
6、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年),特别提到“邓小平早就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可见,罗荣渠对邓小平“中国式”的相关说法是有所了解的,尽管当时 邓小平文选 第二、三卷尚未正式出版。正是基于这一政治话语,罗荣渠先生于 年 现代化新论 之 序言关于“朦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的新概括中高度凝练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学术概念。王沪宁 政治的人生 年月 日日记指出:“读 现代化新论 一书,比较集中介绍当今世界的现代化理论,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也有分析,提出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和现代化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有独到见解。”“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的标识性概念无疑是经历了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之
7、间的繁复互动才确立起来的。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时段四重奏进程把现代化定义为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世界历史大过渡、现代社会大转型,是罗荣渠先生的首要学术贡献。他虽然突破了新中国建立后乃至改革开放新时期长期秉持的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的范围,但对政治现代化或国家治理现代化论述不多。基于此,笔者着重从这一领域出发,申论前述衰败化、半边缘化(殖民化)、革命化和现代化“四化”趋势论题。其一,衰败化。从中国历史更长时段的边疆与内地的制度关联性结构来看,边疆制度中国化是克服内地制度衰败化的重要因素。任何文明体都有边疆,华夏文明也不例外,不断上演内地与边疆循环盛衰的历史剧。中国第一
8、个王朝 夏王朝统治集团的先祖非“东夷”即“西戎”,舜东夷之人(孟子),禹兴于西羌(司马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集团华夏族起源上的多元性。比之欧洲,中国“早封建、早集权”:周初大规模“封邦建国”“分土而治”,比之西欧中世纪封建早了一两千年。周秦之间的宗法“封建”制自有特色而历时更久,“封建”结束以后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国家,较之西欧民族国家()的出现又早了千余年,而且大一统的格局一旦形成便长期延续下来,只不过,边疆民族、部族参与中原内地的滚雪球式中华民族凝聚进程,迟迟不见终结,显示了巨大的中华民族生命力与中国历史返老还童活力。学界一般认为,北魏均田制是唐朝均田制的制度渊源,不过,唐代却缺乏直接文献
9、证据,这需要从北魏与唐朝建立者共同的鲜卑血统及其潜在的制度关联角度加以资料发掘。据 魏书太祖纪 载,天兴元年()北魏对本部族国人“计口受田”。对于这一点,在中国传统“部族”?10话语下,契丹、女真、满洲所建立的辽、金、后金等北部边疆王朝或政权具有普遍性。拿恩格斯说的威尔士公社与后金“官田”情形加以比较,可以看得更为清晰。在 世纪,威尔士更为普遍的是“每个家庭有供自己耕作的五英亩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1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罗
10、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序言 第页王沪宁 政治的人生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张士尊教授提示说草原是公有的财产,所有游牧转入农耕之际,往往采取平分土地的制度,俄国农村公社就是如此。中国边疆研究所范恩实研究员提示中国唐代缺乏直接文献证据。刘精诚论北魏均田制的产生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戴卫红研究员指示线索。阿桂 钦定满洲源流考(卷),指出满洲“实则部族,而非地名”;孙喆 中国东北的边疆治理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导论 第页土地;此外,另有一块土地共同耕种,收获物实行
11、分配。”满文老档 载,天命六年()努尔哈赤谕:“海州地方拨田十万垧,辽东地方拨田二十万垧,共征田三十万垧,分给驻扎此地之兵马。至于我众百姓之田,仍在我地方耕种。尔辽东地方诸贝勒大臣及富家之田,荒芜者甚多也!该荒芜之田,亦列入我所征之三十万垧田数内。如仍不足,可至边外耕种。我今计田每丁给种粮田五垧,种棉地一垧矣。尔等不得隐匿男丁。隐则不得其田矣!嗣后以不使花子求乞,乞丐僧人,皆给以田,勤加耕作。每三丁,合种官田一垧。每二十丁以一人充兵,一人应役。不似尔国官吏差人敛财于下,贿赂于上。尔汉人参将、游击一年领取豆类及高粱、小米共五百石,麻、麦、靛等,不计其数。每月领取食米、木炭、纸张、菜蔬费十五两。我
12、已谕令废止此种杂费,秉公执法而生之也。官员出行由汗赏给买肉之银两,按实到人数给米。”可见,每 丁组成一个兵农合一的耕战单位,其基本分工是:丁耕种,丁当兵,丁服役。其中,口分粮棉田合计:()垧,官田合计:()垧,丁授田合计:垧。从耕地面积看,辽东每户耕种 多亩地,大大高于威尔士每户的 多亩。后金授田不局限于本部族百姓即国人,还包括乞丐、僧人。相比于明末中国内地“均田免粮”呼声所映衬的“普遍奴隶制”状态,中国边疆制度是内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乾隆嘉庆之际,中国重新步入历代“王朝循环”即封建专制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据 嘉庆重修一统志,当时国家在疆域、人口、主权三要素上均达到历史峰值。就哈密回民交涉
13、案件来看,缠回(维吾尔人)又被称为“回人”“回族”,民则专指汉人。而 年口内成案对口外马政的一体办理,则是自毁边疆长城之举。仅就道光朝陕甘总督杨遇春来说,边疆督抚相对于内地督抚,其改革马政之意见在兵部决策中并不占地位,就是明证。马克思把“天朝帝国”“满族王朝”与“中国”并用、互称,进而指出:“正如皇帝通常被尊为全中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官吏也都被认为对他们各自的管区维持着这种父权关系。可是,那些靠纵容私贩鸦片发了大财的官吏的贪污行为,却逐渐破坏着这一家长制权威 这个广大的国家机器的各部分间的唯一的精神联系。”“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在中国表现出了有别于印度的特殊性,“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导致“在
14、中国,英国人还没有能够行使这种权力,将来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马克思的论断明确显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启动之际半殖民地化的不同可能性。其二,半殖民地化。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英、法、俄等国来到中国周边乃至东南沿海、西北边疆地区殖民扩张,大大压缩了清朝中国的疆域空间。同治十三年()李鸿章上 筹议海防折,概括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西北陆疆”与“东南海疆”所发生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指出:“何以言之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言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
15、局。”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东亚的殖民进程,“中华帝国”的属国体系崩解,在帝国版图与中国疆域之间逐渐划定、勘定明确的边界线,边疆形态“由内地定边疆”一变而为“由边界定边疆”,边防形势也由“守在四夷(属国)”一变而为清末“守在徼外(土司)”。俄罗斯更是一再违背康雍时代第期宋培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源、学术体系与政治实践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满文老档 北京:中华书局,:嘉庆重修一统志(第 册)(原 )“新疆西域蒙古”北京:中华书局,“新疆统部”:赵珍 道光朝陕甘总督杨遇春变革马政的环境史考察 中
16、国边疆史地研究,()马克思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对华贸易(年 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李鸿章 筹议海防折 李鸿章全集(第册)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宋培军 清末民初土司的国体地位因革:从四川土司到云南土司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尼布楚条约 恰克图条约 的边界规定,接连廹签 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勘分西北界约记 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谓“中外界限”一再内缩。以边定国(现代国家),藩部(蒙古、回部、西番)变边疆,边疆建省(新疆、台湾、东三省),是近代中国边疆形塑的重要特点。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起源与发展的
17、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建立在接受该文明的诸多民族和广阔地域的基础上。“落后就要挨打”,当面对侵略必须在保护领土和维护文明秩序这两者间做出取舍之际,它宁愿舍弃部分领土也不愿在文明秩序的原则例如礼制、公使驻京问题上让步。与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美洲的封建性质不同,也与马克思所说英国殖民印度所负有的破坏与重建“双重使命”不同,中国整体上走上了半边缘化半殖民地化、边疆部分地区尤其是港澳台陷入英葡日殖民统治的道路。不同列强对中国的殖民程度不一,留下的工业基础也不同,但殖民化总体上加剧了中国内部衰败化,引发了革命化。其三,革命化。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余年的秦制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从南京临时参议院到北京临时参议院的
18、一院制政治创设则搭建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基石。五四运动后,中国进入现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打破内封建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外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内外结构。年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区分了长城内的“中国民族”与全中国的“中华民族”的不同,后者还包括蒙回藏等民族,无疑是基于中国内地 省的民族凝聚核心地位。对于国家形态从封建国家()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变迁,恩格斯晚年书信 恩格斯致弗兰茨梅林(年)有直接、明确揭示。无论是孙中山倡导的“民族的国家”,还是毛泽东在民族抗战期间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动包括手纺车竞赛在内的大生产运动并于 年初步提出“民族国家”的概念:“中国虽然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虽然是一个地广
19、人众、历史悠久而富于革命传统和优秀遗产的国家;可是,中国自从脱离奴隶制度进到封建制度以后,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就长期地陷在发展迟缓的状态中。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可以概括为“中国作为民族国家自周秦封建长期发展迟缓理论”,都要基于反封建,都是要建立中华民族的现代的民族国家。毛泽东同时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潘先林教授把这概括为长征之后毛泽东形成了“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何君安,常佳敏,柴顺比较视野下传统中国国家形态的再认识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罗荣渠史学求索北京:商务印书馆,:宋培军
20、袁世凯手批清帝辞位诏书的发现及其对清末民初国体因革的认知意义文史哲,()本报宣言 向导 发刊词(年月 日 向导 第期)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华民族”。蔡和森统一,借债,与国民党(年月 日 向导 第期)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国民族”。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年月 日 向导 第 期)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华民族”“中国民族”先后出现。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选集(第卷)北京:人
21、民出版社,:,“”,:,译为“,”。,“”,:,译为“,”。把毛泽东的“民族国家”译成 而非 ,把孙中山的“民族的国家”()理解为 ,显然没有注意到两者的内在联系,参见励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 学术月刊,()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族结合而成的国家”理论,即中国多民族国家论。无论如何,“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并提,显示了两者在毛泽东那里,中国不是决然对立、非此即彼的两极,今人的阐发不宜偏废。近代以降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自觉民族、成为命运共同体本身,也印证了中国古代华夷框架下的民族关系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殖民化关系,而是信奉生生
22、哲学、强调天下一体多元的关系模式(中原内地往往处于被迫应对的和平守势地位、边地族体纷纷入主内地中原实现中国化)。其四,现代化。新中国建立之初,背靠蒙古国和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嵌入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外结构,毛泽东、周恩来提出“援助”“还债论”,融通了国内外民族关系,打开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心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党的二十大前夕又明确指出:“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政治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
23、题,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安全现代化的主题,构成一体两面的历史存在,贯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国边疆社会,比如西藏的多夫制及其近现代变迁,无疑反映了当代西藏建设“现代家庭”的巨大进步。云南省档案局(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公布档案进一步显示,云南省委边疆委员会所面对的是两种形态的民族边疆形态。边疆民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进行土地改革和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中共云南省委团结带领各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迈进的过程中的极富探索意义的创新举措,后者的社会形态其实主要体现为马克思晚年界定的“农业公社”。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壮大包含港澳台资本主义
24、经济在内的中华民族经济,是新时代一项重大任务。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的变迁:从“中体西用”到“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理论框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需要说明其历史起源、历史过程、历史标志。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的历史起源是中体西用。把“中体西用”这一“现代化启动的东亚方式”称为“最早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见于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增订版)第十五章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10,此前 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 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称为“最早的现代化口号”?11。第二,中国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共识初步达成于 世纪 年代,早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第期宋培军:中国式现代化的
25、历史起源、学术体系与政治实践?10?11潘先林红军长征与“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理论的提出民族研究,()宋培军中国边疆治理的“主辅线现代化范式”思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周恩来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年月 日)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年 月 日)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 高举中 国 特 色社会 主 义 伟 大 旗帜奋 力 谱 写 全 面 建 设 社 会 主
26、义 现 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谈到西藏多夫制。殷俊燕,梁屹峰“和平协商”与“直接过渡”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土地改革 云南省档案局(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公布档案(四)云南日报,()宋培军 马克思“农业公社”思想放弃论之我见 史学理论研究,()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现代化理论诞生。罗荣渠 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指出中国学术界
27、早在西方现代化理论诞生之前二三十年就已经达成朦胧的共识,具体来说,就是 年月 申报月刊 为创刊周年纪念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之际。罗荣渠最初的表述是,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问题”当时已经达到一种“朦胧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认识”或者说“朦胧的中国式的现代化认识”,并且最终于 年 现代化新论 之 序言 形成了“朦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的论断。可见,作为学术标识性概念,从“中国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中国学人 年的漫漫求索、一甲子至少三代人的代际接力,才得以日益明确并最终确立起来。第三,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明确宣示,是一个崭新起点,作为历史标志赋予这一学术概念新的政治生
28、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提出的“两个结合”命题,这就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具有画龙点睛的意义。新时代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理论模式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由此成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与手段。继全面小康阶段之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的“一个中心”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者构成“一个中心、两个全面”的三位一体存在。“两个结合”正是新时代能够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题眼。战争、殖民、掠夺等与现代化的关系
29、,是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涵界定首先面临的世界历史理论问题。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关系代替华夷关系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轴。外部战争连续引发国内运动相伴相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自强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新政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断推进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航船。按照罗荣渠先生的分类,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可以分为外力强加的殖民主义形式、内外结合的自我革命形式两种类型,衰败化、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四个过程互动作用要具体分析。很显然,中国首先面临的是外力强加,而后才是内外因互动推演。从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
30、运用历史思维、保持历史耐心的理论品格出发,按照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定义,战争、殖民、掠夺等都是历史交往行为,正确看待这些历史交往行为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是现代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仅以殖民对现代化的关系考察,也需要具体分析,而不宜一概而论。从世界范围整体看,西方历史上的殖民至少可以区分为四种:古代奴隶制殖民、中世纪封建制殖民、近代资本主义殖民、现代帝国主义殖民。古典时代雅典城邦在地中海世界的殖民属于第一种。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凭借地理大发现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所开启的所谓“近代资本主义奴隶制”其实更大程度属于封建制殖民、重商主义殖民范畴,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东印度,那种农
31、业与手工业的结合是以一种特殊的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而英国人凭着自己作为当地最高地主的地位,能够破坏这种土地所有制,从而强使一部分印度自给自足的村社变成纯粹的农场。”以英国殖民北美为代表则属于资本主义殖民。按照恩格斯关于古代奴隶制是社会主义基础的大历史观,我们自然可以说四种殖民都与社会主义有关,重商主义殖民尤其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有关,但是不能说殖民是工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西、葡殖民南美与英国殖民北美之所以造成殖民对象的不同结果,与殖民母国的社会性质有很大关系,也与殖民对象的社会状况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序言 第页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
32、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罗荣渠史学求索北京:商务印书馆,:罗荣渠 史学求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董正华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克思对华贸易(年 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很大关系,尤其取决于“殖民地对于宗主国有利可图程度的高低”。马克思指出:“在亚洲式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欧洲式专制,这两种专制结合起来并不是不列颠殖民统治独有的特征,它只不过是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模仿。”“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问题并不在于英国人是否有权征服
33、印度,而在于我们是否宁愿让印度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而不愿让它被不列颠人征服。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对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理论,后来苏联学者基于列宁 帝国主义论 关于帝国主义全面反动的观点而很少谈论,今天看来需要反思这一做法是否合适,世纪的实践证明殖民主义走向消亡、资本主义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意到帝国主义殖民的新特点,又要对资本主义殖民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英国在西欧、在全世界范围内之所以率先实现以大机器工业引领的工业化、现代化,殖民作为外因很难说是最重要
34、的因素,英国的物质(生产力、科技、机器等器物层面)、制度(民族国家、股份制)、文化(现代大学教育)因素往往更是决定性的因素。现代化的内源外源是一个历史事实、历史常识问题,与哲学上的内因外因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有联系但不可混同。中国迫于外力开启“西化”之旅,近代攀援器物、制度、文化三个阶梯进行梯级探索,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过于高估中国自身的变革因素,期待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自然长成,难以解释中国何以至今未能经历典型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是走上社会主义制度,是割裂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在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形成全球性整体联系的典型表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从“中体西用”起步,离不开从“西化”甚至“全盘
35、西化”到“现代化”的话语嬗变,更离不开从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甲午战败后“走日本人的路”,经历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后“走美国人的路”,再到五四运动后“走俄国人的路”的不断试错与连续纠偏,“两个结合”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是历史的选择。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要素分析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必须明确回答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的标识性概念,有一个理论创新引领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创新而又不断提炼、萃取标识话语的过程,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直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赋予基本内涵与本质要求得以立
36、心铸魂,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确立。从党的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到党的二十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对有紧密联系、难解难分的范畴也完成旗帜道路话语与手段途径话语的分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本质要求进行要素分析,是建立中国式现代化学术体系的重要环节。是经济因素单因素分析,还是包含非经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是截然不同的社会变迁研究的理论方法。罗荣渠倡导的一元(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多线现代化研究,主张多要素、系统性分析,符合习近平第期宋培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源、学术体系与政治实践罗荣
37、渠史学求索北京:商务印书馆,:马克思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罗荣渠史学求索北京:商务印书馆,:董正华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北京:人民出版社,:都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
38、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年 月 日)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年 月 日)北京:人民出版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理论方法要求。生态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国际交往因素,被归结为八个内外因素,前四个是慢变因素,后四个是快变因素。现代化启动阶段,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具有占先性;转型阶段,经济与技术因素具有占先性;现代化后期特别是社会整合阶段,文化、生态上升为重要地位。据此,可以认为,新时代全面现代化很大程度上
39、处于全面小康之后的社会整合阶段。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必须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国情与历史基础。从基本国情看,罗荣渠先生强调指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众所周知,却又常常被人们忽视。从历史基础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础是什么呢?在罗荣渠先生看来,可以分为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王朝循环”“这种中国式的发展模式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定结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制的官僚帝国”。在笔者看来,罗荣渠先生所谓“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定结构”,并非马克思所说的拿破仑时期“半农奴式的农民变成了自由土地所有者”即“法国封建农民成为小块土地的所有者”
40、那样的“小农的生产方式”,而是“亚细亚的生产方式”,这一概念是需要理论辨析与澄清的。由此可以确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础是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及其社会、政治、文化形态。基于此,对于党的二十大界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本质要求进行要素分析,就可以看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支撑。就基本内涵而言,从人口因素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社会因素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来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生态因素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国际交往因素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就本质要求而言,从整体统
41、领来说,就是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经济因素来说,就是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政治因素来说,就是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文化因素来说,就是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从社会因素来说,就是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生态因素来说,就是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国际交往因素来说,就是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实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必须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综合统筹、重点推进。按照中共二十大总体目标主要任务设计,包括 个强国类目标(农业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
42、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以及个中国类目标(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数字中国、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其中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以及健康中国、美丽中国项则是到 年率先基本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未来五年则突出了美丽中国、平安中国两大建设,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治理,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双引擎。由此,“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政治实践,其雁形带动路径得以凸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3、,:马克思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宋培军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命题 文史哲,()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年 月 日)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年 月 日)北京:人民出版社,:,五、结论现代化既是奋斗目标,又是实现手段与建设抓手,既有闪光进程,也难掩时代局限。中国式现代化,源于“中国式的现代化”话语,又超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4、的目标设定,是新时代的全面现代化。中国学术界不仅在 世纪 年代达成了“现代化的历史共识”,而且在 世纪 年代初步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体系之所以能够大大超越欧美二战后诞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不仅有历史依据、学术支撑,而且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色。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首先是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民族民主国家形态与现代公民国民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可谓现代社会一般性、普遍性价值,也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源于中国人民讲究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共同价值观念。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比如全过
45、程人民民主,是现代民主价值的特殊性、个别性实现形式。无论是过分强调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还是过分强调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都与马克思对古代(古典古代、封建中世纪、绝对主义专制主义国家)、现代(现代人、现代家庭、现代社会、现代国家、现代生产方式)二分的大历史观背离,也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历史中国、当代中国二分的大历史观,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符。,(,):,“”,“”,:;责任编辑:肖国荣第期宋培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源、学术体系与政治实践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指出希腊人、莎士比亚都不是“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