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 0 2 2-1 1-2 3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飞行器数字化设计仿真云平台建设”(2 2 0 6 0 0 4 8 0 0 8 0 3 2 4);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面上课题“面向航空航天发展新阶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M S 2 0 2 2 1 6 6)作者简介:罗明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飞机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罗明强【摘 要】随着“中国制造2 0 2 5”的到来和日益多样化、精细化、定制化的工业需求,各大高校正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响
2、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内在需要。但受限于课程、专业、学院、高校“四层壁垒”,导致资源整合困难、跨学科组织受阻、信息交流滞后等问题。本文结合航空航天发展新阶段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了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以“飞机总体设计”教学为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一牵引、一支撑、两结合”的教学创新总体思路和四项创新人才培养举措。实现了教育教学的“三个提升”,推动形成了航空航天乃至新工科发展新阶段的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跨学科 飞机总体设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共研一架飞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探索形成中国特色、
3、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1当今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传统基于学科专业、批量式、规格化的传统人才实践培养模式很难满足当前能够引领未来工业技术发展和产业界对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面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要求,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深化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培养。这对于筑牢人才培养高地,实现大国重器自立自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打通了课程-专业-学院-学校四层壁垒,深化科教
4、协同、产教融合,构建跨课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新时代教学创新理念和举措,为新时代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一、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1.高校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概述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交叉、整合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多学科知识、认知图式和价值观在受教育者头脑中融合并内化,从而提升受教育者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过程。2严格意义上讲,“跨学科”是区别于“多学科”的,更侧重于“整合”而非“融合”,需要打破传统专业、学院的壁垒,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自上世纪9 0年代起,我国高校开展“共建、调整、合作、合并”,跨学科研究在
5、此契机下取得了一定进展。2 0 1 7年教育部等多部位联合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了大学应加快学科布局与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3但就整体而言,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并未形成清晰明了的跨学科培养理念,社会各界对跨学科人才认可度不高,并且过于强调专业对口。4另外,我国高校普遍按照“校”“院”二级管理,并按照学科进行资源分配、人事管理等,这样无形中,制约了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人才培养。2.以共研一架飞机牵引人才培养概述让学生参与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的重大科研项目对提高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5国产大飞机、嫦娥工程、火箭研制、深海探测等
6、大国重器的研究因其设计的复杂性必然需要专业上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然而我国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是本科学生,虽然在大三、大四阶83段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课题工作,但受限于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只是从事边缘事物的处理,很难真正参与项目研究,独立承担项目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营造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的教学和创新氛围,才能适应当前对多类型、跨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综上所述,面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要求,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对高校学生的创新培养。这对于筑牢人才培养高地,实现大国重器自立自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二、飞机总体
7、设计课程和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飞机总体设计”课程是面向飞机设计相关专业大三上的核心专业课,是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接触的第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课程交叉性强,涉及大学物理、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高等数学、信息技术及控制等多门类、跨学科课程。课程系统学习飞机总体设计的基本概念、流程与方法,提升学生飞机设计的全局思维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对学生知识综合应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结合新时代具备跨专业综合能力的飞机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还面临如下挑战:(1)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主动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灵魂与基础,是增加国家
8、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与基础。6在当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主动创新意识已是飞机设计工程师必备能力之一。大三年级的学生刚结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学习习惯以面向考试的被动学习为主,主动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烈。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需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其成为学生主动创新的重要驱动力。(2)如何加强学生全局系统思维能力的锻炼?现代飞机设计是一项需要多学科综合与权衡的复杂工程,其涵盖内容多、学科跨度大、涉及领域广,但就飞机总体设计课程而言,学生学时非常有限,且学习多以课程为中心、以单学科知识学习为主,总体观和全局观不强,难以支撑学生面向复杂综合工程问题的设计能力培养。(3
9、)如何利用现代信息与计算技术完善实验教学手段以支撑创新实践?创新设计实践是学好飞机总体设计这类综合性专业课的重要途径,但很多实验和实践活动存在“做不起、做不了”的难题。各学科设计分析周期过长,软、硬件不够标准化,没有完善的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也无法对学生实践和创新的多轮次迭代、权衡与设计综合提供有效支撑,无形中抬高了飞机总体设计创新实践的门槛,制约了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降低了学生学习和主动创新的积极性。三、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与举措针对当前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的教学问题,本文提出“一牵引、一支撑、两结合”的创新思路,即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10、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评价(如图1所示),实现学生主动创新能力、全局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支撑手段“三个提升”,形成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图1 教学创新理念及框架93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图2 重构教学内容架构图 1.重构教学内容:传承经典,与时俱进,案例教学(1)传承经典,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重构教学内容。针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教材在新时代飞机总体设计教学中的不足,集顾诵芬院士2 0 0 1年主编的 飞机总体设计 和DPR a y m e r博士2 0 1 8年 发 行 的 A i r c r a f tD e s i g n:A C
11、o n c e p t u a lA p-p r o a c h 等优秀教材,立足“看懂走通”、促进“学以致用”、强调“传承创新”,利用多年的计算机辅助飞机总体设计系统的研发经验,丰富数据和方法、融入先进技术发展与进展、融入教师/学生设计案例、融合动画/视频/链接等多媒体素材,围绕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走通一架飞机的初始方案设计迭代,编写教材及云教材。重构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为3个阶段、5大环节、1 9项步骤,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2)教学内容紧扣工业界进展与需求,与时俱进。将工业界真实应用和迫切需要的新技术和新概念结合学生认知能力转换后融入课堂,结合国家需求设立学生设计题目,做到“学生设
12、计的,就是国家需要的”,让学生在掌握好传统经典的基础上拉近与工业界的距离、开阔眼界。(3)多渠道案例式教学资源,让知识从抽象到具体。将教师科研成果、学生设计成果、工业界装备型号等多渠道案例融入教学(如图3所示),把繁琐枯燥的知识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场景进行讲授,提升知识理解与运用,让课程思政自然融入。2.创新教学模式: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激发学生主动创新意识(1)构建竞争性团队设计项目机制,激发学生创新潜力。参照工业界的设计竞标模式,围绕图3 多渠道案例融入教学共研一架飞机,持续1 5年探索建立竞争性团队设计模式及评价机制,使学生在竞争激励下主动学习、团结拼搏、创新实践。目前该模式,已由原来的
13、3 0 0人班级自由划分小组的单阶段评审、结果式考核的粗放式考核演变为现在的1 0 0人班级分类分班、三阶段过程评审、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精细化考核。另外通过增加组员质询环节,尽力消除“打酱油”现象,实现点对点帮扶落后小组,并联合工业部门,聚焦每学期一个军机、一个民机题目,设置各类奖项,提高竞争性。将来该模式还会吸纳更多学生参与,在原有精细化基础上形成“特色班”,并进行多学期对同一课题的多轮次迭代设计,通过3 D打印形成实物模型。(2)理论与实践结合,分阶段过程考核实现学用一体化。实践三阶段评审与理论授课有机结合,课上理论与课下实践、课上点评与课下指导协同发展,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竞争、主
14、动04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 0 2 3年第2期图4 共研一架飞机课程群联合教学体系创新氛围。第一阶段为“系统需求评审(S R R)”,主要通过分班函评+随堂抽取展示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体会权衡、迭代思想;第二阶段为“系统定义评审(S D R)”主要通过全员函评+随堂抽取展示的形式进行,践行权衡和综合设计能力;第三阶段为“概念设计评审(C o D R)”,主要是进行现场展示汇报并邀请高校教师和工业界专家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全局系统思维。(3)与飞机设计院所结合,将国家之重大需求切实融入培养环节。目前北航联合中国航空工业和中国商飞两家工业部门设计研究院进行了 飞机总体设计 教材的联合编著。与
15、包含歼-1 5、歼-2 0、C 9 1 9大型客机研制单位等多个工业部门的主机设计研究院进行课程设计和各类航空设计竞赛的 联 合 出 题。在 设 计 评 审 阶 段 受 到 了 以C 9 1 9总师吴光辉院士、歼-1 5总师孙聪院士等为主要代表的1 0多个工业部门/高校的5 0多位专家参与。还开展了以李天院士、孙聪院士、蛟龙6 0 0黄领才总师等为代表的院士/总师专题讲座。通过专题授课、合编教材、设计命题、设计评审四项主要举措,将设计研制的“真实”需求融入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4)牵引课程群联合教学,促进跨专业教学的共同提升。以共研一架飞机凝聚专业课程联合教学,实现“知识递进、总体牵引、综合应
16、用”的整合效果(如图4所示)。以“飞机总体设计”与“航空工程大型通用软件应用”为例,两门课程基础理论部分和软件实施部分内容高度重合,学生如果分别进行课程实践和大作业设计,将会耗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设计思想、协作模式和成果不能得到集成和延续,反复组队和更换项目也造成了设计成果不理想,甚至部分学生根本无法完成设计,从而出现胡编乱造的情况。课程群联合教学则能有效解决学生知识体系分散,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真正通过模式、题目、团队、进度和资源的联合,实现“学”与“用”的一体化。3.构建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手段,支撑创新实践飞机总体设计所占时间相对较短,但决定了一架飞机7 0%以上
17、的技术可行性和全寿命周期成本。总体设计过程涉及多轮次迭代、多学科权衡和多方案综合,传统设计方式迭代周期长,在有限的课时要求下,无法支撑课程创新设计实践,甚至有的学科(如隐身等)无法基于手工方式完成计算。因此要实现能设计、能分析,缩短迭代周期,保障课程创新设计模式实施落地,就需要采用数字化协同设计手段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1)打造飞机集成设计系统,创新实践从“瀑布式”到“敏捷迭代”转变。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面向学生认知水平打造数字化设计手段(如图5所示),建立涵盖总体、气动、重量、隐身等1 0余个专业的飞机设计系统,让单次设计迭代从数周到几小时转变,保障学生可开展多学科权衡、迭代与综合的创新实践
18、,逐步构建全局思维能力。图5 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打造飞机集成设计系统14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打造创新实践全过程管理手段,构建师生虚拟共同体(如图6所示)。构建飞机总体协同设计平台,创新实践的工作进展、数据模型在小组和教师之间实时共享,实现创新实践过程可视、可控、可反思、易积累,有效解决了多学科耦合问题和预研论证中出现的多方案并行问题。指导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流程和模型/数据协同,保证了多轮迭代的优化方向、论证周期和设计质量。图6 全新数字化教学手段(3)设计资源的持续化沉淀与共享,实现朋辈引领。针对设计过程中资源碎片化、难沉淀、难共享问题,构建设计资源共享
19、平台,以师生共建实现资源的持续沉淀与共享。其中包含以“赤霄”智能无人机为代表的近1 0 0 0个飞机总体概念设计方案、以某轻型战斗机为代表的教师科研成果案例和工业界包含6 0 0余个全球飞机案例和1 6 0余个发动机案例在内的超3 0 0 0个各类案例。(4)打造虚拟仿真试验,提升知识理解与运用。针对重、难点知识较为抽象、相关实物实验和实践活动“做不起、做不了”的难题,打造“空天探究与设计”系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涵盖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隐身飞机探究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学堂在线国际版登陆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探究与设计”、支持全国性大赛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设计与运用虚拟仿真实验”。4
20、.优化教学评价: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多目标、多主体评价体系(1)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不断优化各阶段评价目标(如图7所示)。将主要评价目标由“团队协作”“阶段任务完成度”等向“创新性”“严谨性与合理性”逐步倾斜,并引入“个人表现”分项,激发学生主动创新意识。(2)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如图8所示)实现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考核过程的全程化和考核结果的动态化,也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形式、不受限于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能力提升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培养图7 伴随学生认知发展的各阶段评价目标图8 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结合模式24 高
21、等工程教育研究 2 0 2 3年第2期的主线进程。四、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成果1.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7航空航天发展新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形成思政与新工科协同创新机制,因此本模式提出了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融合国家重大需求的“内外结合”的课程思政总体思路。“内”:学生通过共同设计一架飞机,奠定学生广泛、扎实的飞行器设计理论与工程实践基础,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沟
22、通、交流、领导等能力,彰显当代大学生蓬勃朝气和敢于拼搏的状态。“外”:亲近航空前辈,感悟航空报国。通过暑期实践推动课程思政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课程团队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并采访课程中出现的航空前辈,近距离聆听真人真事,实现从课堂到实践,从接受教育到主动传播的思政育人效果。2.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成果(1)通过竞争性团队设计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了学生主动创新意识。围绕一架飞机的设计,以“赤霄”团队共研一架飞机为例,团队所有成员 查 阅 的 文 献 不 计 其 数,形 成 了2 0 0余 个S T A R C CM工程文件以及2 0 0余个C A T I A外形、结构、气动等模型,累计文件总
23、量就高达数百G B。整整一个学期的总体设计,使团队成员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主动创新意识明显增强。(2)通过多轮次设计迭代,学生全局系统思维能力获得锻炼。每个设计小组都会历经多次多学科设计权衡、设计迭代与多方案优选,实现从零散知识到体系知识、局部思维到全局思维的能力锻炼。以“白夜鸟”团队共研一架飞机为例,1 0个人的小组,一共进行了3 2次集体会议,完成了7 0余次R C S分析迭代和3 0 0余次C F D仿真,经历了4次方案重大修改,最终形成了1套可行方案。(3)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突出,得到工业界高度评价。到目前为止,约4 0 0个团队完成近1 0 0 0个飞机总体概念设计方
24、案,团队竞争性设计模式覆盖学院1 0 0%学生。团队教师指导的本课程学生获得同行业内全国性竞赛国赛金奖、省部级特等奖、全国总决赛冠军等优异成绩,得到歼1 5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等工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4)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的首届团队毕业取得圆满成功。北航首届跨学院团队毕业设计共有来自4个学院的1 9名老师和2 7名学生共同设计,采用“1+N”的模式开展跨学科创新设计实践活动(已获得“2 0 2 2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代表一架以型号研制为牵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智能协同无人机,“N”代表各学院依托实验室资源建立的毕设团队,然后通过团队内合作与团队间协同的方式
25、共同完成智能协同无人机的设计工作。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团队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实现从以文档为中心的设计向以模型和数据为中心的设计转变,探索了数字化协同设计方式的可行性,向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方法和先进技术的机会。此次团队设计培养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利用个人知识和技能协作解决复杂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实现个人的能力训练和团队与个人的共同进步,检验了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3.成果推广及辐射(1)竞争性团队设计模式推广全国。2 0 1 9年,课程团队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形成的课程竞争性团队设计模式,在课程
26、团队发起组织的“联合杯”大学生先进飞行器总体设计赛中受到1 9所高校的5 1支队伍的检验,效果显著。并于2 0 2 0年发展成了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的“飞行器设计仿真赛项”,吸引了2 4个省区市1 0 9所高校的4 1 5支队伍报名参赛,将竞争性团队设计模式推广到了全国。(2)多维度系列化数字化支持手段广泛应用,提升实践能力。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推动了“空天探究与设计”系列中的“隐身飞机探究与设计”入选航空航天类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现已有超过1 1 0 0 0人注册使用,并在全国大赛中支持1 7 0多个团队完成了超过2 3 0 0 0个体系设计方案,
27、以及1 0 0多个团队的多轮次概念方案设计。(3)教材及云教材获得广泛应用和积极评价。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材支撑。在本模式探索过程中,立足“走通设计、学以致用”不断完善丰富教材内容,逐步形成了能够满足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版教材,顾诵芬院士对教材进行了主审。教材已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教育部航空航天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及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首批全国交通运输类十大优秀云教材,并在3 0多所高校及工业部门34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得到使用。(4)教学创新成果获得认可,积极开展交流示范。以本课程为核心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获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
28、点。课程团队积极开展教学交流,近年来发表相关教学论文8篇,全国性会议报告1 0余次,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五、结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总体设计”立足于培养航空航天发展新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教材和课程均得到了优化,形成了竞争性团队设计教学模式,已有多名学生在全国性飞机设计竞赛中取得国赛金奖等优异成绩。实践证明以共研一架飞机为牵引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全局思维能力、支撑学生顺利开展创新实践,提升学生创新成果在工业界的认可程度,同时也能应对当前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挑战,在促进航空航天类乃至全国新工科跨学科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参
29、考文献1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日报,2 0 2 1-0 9-2 9(1).2陈翠荣,王坤庆.小而精:普林斯顿大学办学特色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 0 0 9,3 0(4):1 0 5-1 0 9.3孙维,马永红,孙维,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 0 1 9(4):6 3-6 9.4张良.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 0 1 2(4):1 1-1 5.5张淑林,裴旭,陈伟.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 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 0 0 7(2):3 8-4 0.6
30、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 0 1 7(Z 3):1 1-1 4.7王如志,严辉.试论培养研究生主动创新意识的方法与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 0 0 6(1):4 2-4 5.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P r a c t i c eo f t h e 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I n n o v a t i v eT a l e n tT r a i n i n gM o d ew i t hC o-d e v e l o p i n ga nA i r c r a f t a s t h eL
31、e a d i n gF o r c eL u oM i n g q i a n gA b s t r a c t:W i t h t h e a r r i v a l o f“M a d e i nC h i n a 2 0 2 5”a n d 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r e f i n e m e n t,a n dc u s t o m i z a t i o no f i n d u s t r i a ln e e d s,s i g n i f i c a n tu n i v e r s i
32、t i e sa r eg r a d u a l l yf o r m i n gau n i q u e 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n a r y i n n o v a t i o n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m o d e.T h i sm o d e i sn o t o n l ya r e s p o n s e t o t h en a t i o n a l s t r a t e g i cd e v e l-o p m e n tn e e d sb u t a l s o t h e i n t e r n a l
33、n e e d t oe n h a n c e t h e 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o fu n i v e r s i t i e s.H o w e v e r,d u et ot h e f o u rb a r r i e r s,“c o u r s e s,s p e c i a l t i e s,d e p a r t m e n t s/s c h o o l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r e s o u r c e s i sc o m p
34、l e x,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a r eb l o c k e d,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e x c h a n g e i s l a g g e d.B a s e do n t h en e e d f o r p e r s o n n e l t r a i n i n g i n t h en e ws t a g eo f a e r o n a u t i c s a n da s t r o n a u t i c sd e v e l o p
35、m e n t,t h i sp a p e rp u t s f o r w a r dat r a i n i n gm o d eo f 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i n n o v a t i v ep e r s o n n e lw i t hc o-d e v e l o p i n ga na i r c r a f t a s t h e l e a d i n gf o r c e.A n dt h e ne x p l o r e sa n dp r a c t i c e s t h e t e a c h i n go f“A
36、 i r c r a f tO v e r a l lD e-s i g n”,a n dp u t s f o r w a r dt h eg e n e r a l i d e ao f t e a c h i n g i n n o v a t i o no f“O n eT r a c t i o n,O n eS u p p o r t,a n dT w oC o m b i n a t i o n s”a n df o u rm e a s u r e so f i n n o v a t i v ep e r s o n n e l t r a i n i n g.T h i s
37、p a p e rh a sr e a l i z e dt h e“T h r e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s”i ne d u c a t i o na n dt e a c h i n ga n dp r o m o t e d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a n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i n n o v a t i v e 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m o d e i nt h en e ws t a g e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e r o s p a c ea n de v e nn e we n g i-n e e r i n g.K e yw o r d s: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a i r c r a f t o v e r a l l d e s i g n;i n n o v a t i v e 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m o d e;c o-d e v e l o p i n ga na i r c r a f t(责任编辑 黄小青)44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 0 2 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