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深刻把握改革开放精神的三重逻辑_张志臣.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0878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深刻把握改革开放精神的三重逻辑_张志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时代深刻把握改革开放精神的三重逻辑_张志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时代深刻把握改革开放精神的三重逻辑_张志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1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逐步形成了兼具中国气派与时代风貌的精神品质,即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既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与文化基因,也彰显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内涵,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是对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逻辑观照。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

2、个向度剖析改革开放精神,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必然、理论需要和实践要求,对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一、改革开放精神的历史逻辑尽管精神的传承可以跨越时空,但任何一种精神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场域,改革开放精神也不例外。梳理改革开放精神的历史脉络,可将其内涵理解为: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二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三是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四是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五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精神并不是抽离于历史与时代的自发产物,它因时代呼唤而生,又对时代报之以歌。第一,改革开放精神的源头根脉。探析

3、改革开放精神的历史逻辑,就不得不论及改革开放精神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博大精深的知识积累和深刻的思想智慧,特别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社会理想和道德追求”2,其始终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融入血脉中的精神烙印。从改革开放精神的创造主体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开放精神的创造主体。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新时代深刻把握改革开放精神的三重逻辑张志臣(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摘要改革开放精神肇始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彰显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内涵,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重逻辑的辩证统一。具体体现为:改革开放精神的产生、发展展现了自身独特的历史脉络;改革开放精神坚持并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革开放精神作为伟大实践的产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拓展改革开放空间维度、延展全面深化改革时间维度的现实之需。基于改革开放精神三重逻辑的辩证关系,把握其所呈现出的人民性、实践性、首创性、发展性之基本特征及内在联系,旨在为新时代更好继承与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关键词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精神谱系;三重逻辑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

5、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23)01-0020-07作者简介张志臣(1989),男,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思想内核研究”(L22CDJ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研究”DUT22RC(3)068。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DOI:10.13945/ki.jlac.2023.01.013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古代就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等有关革新的文字记载,可以说,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涵都

6、能够从丰厚的中华文明中找到遥相辉映的印记,其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加熠熠生辉。概言之,改革开放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改革开放精神的源头根脉。第二,改革开放精神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总是历史的衍生品,精神产生发展的脉络总是与其所属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相一致。因而谈及改革开放精神的产生就要溯源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发展脉络,因为实践特征决定着产生在其基础之上的精神的特质,实践总会在某种显性或隐性的力量下为精神镀上自己的色彩。具体而言,改革开放精神的特质总是“映射”着改革开放实践的特征。一是改革开放实践的重点在“改”。“改”意味着

7、变,这需要实践主体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对于“改”的迫切性,邓小平多次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3。对于“改”的覆盖面,邓小平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4可以说,改革开放实践“改”的特点决定了改革开放精神首先表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难以在改革上突围。二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说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不仅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更是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为之奋斗的事业。这淬炼出了坚持人民至上、一

8、切为了人民和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创造主体与利益主体。无论是理论维度上的激浊扬清,还是实践维度上的因时而变,人民始终给予改革开放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而“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决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这需要人民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需要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和衷共济。三是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更是主动与世界接轨、为世界带来发展机遇的事业,这为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鲜明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世界,也使世界认识了崭新的中国,“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的过程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改革开放精神提供了基本的实践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与

9、世界的互动提供了更为丰厚的精神支撑。第三,改革开放精神的深化发展。改革开放精神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淬炼而成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意味着改革开放精神必将在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存在形式,精神的发展也总是呈现出一定的历史形态。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些重大现实问题的认识,确立了“三个代表”重

10、要思想。在改革开放精神的指引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脚步更加坚定,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获得巨大进步。可以说,改革开放精神是对这一阶段涌现出的各种精神的集中概括。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这不仅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凸显了科学发展观在人民立场上与改革开放精神的一脉相承。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使

11、改革开放精神在新时期焕发新的活力与张力,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功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改革开放精神的最新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带领全党全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1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全方位各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面对更为复杂、更为艰巨、更富有挑战性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高度重视改革开放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将这一精神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

12、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6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阐明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一是昭示并确立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方位。使改革开放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了最新展现,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开放精神的再次彰显。二是“创新”一词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创

13、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7。这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改革开放精神在新时代的全面弘扬。三是人民至上奏响新时代的最强音。人民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深沉情愫,是初心亦是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浓墨重彩地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这是新时代对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的改革开放精神的最好继承。四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8这是新时代继承与弘扬艰苦奋斗、锲而不舍

14、的改革开放精神的真实注脚。五是新时代是中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9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这正是新时代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改革开放精神的崭新呈现。二、改革开放精神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凝练表达,是充分彰显真理性与价值性的伟大理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深熔铸于改革开放精神的价值内涵之中。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5、是改革开放精神最鲜明的理论底色。第一,改革开放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所谓立场,即“为了什么人、依靠什么人的问题”。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也是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的改革开放精神的价值旨归。一是改革开放精神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目标导向。从根本上讲,人是改革开放一切活动围绕的轴心,因此改革开放精神也具有属人的特质。人民是改革开放精神的创造主体,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精神的享受主体。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为实现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点。缺少这一支点,则既无法与改革开放实践同频共振,更可能走向与人民相悖的歪路。因而,邓小平强调要将人民满意与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

16、,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此而言,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亦处处着眼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利益诉求。二是改革开放精神坚持“改革依靠人民”的根本立场。人民不仅是改革开放红利的享受者,也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剧中人”,更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缔造者。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0改革开放精神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发挥无穷力量,而人民力量的增长又能为改革开放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提供不竭动力。没有人民,就没有改革开放精神。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是人类劳

17、动创造出了精神,没有人类劳动就没有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坚持“改革依靠人民”的根本立场还体现在人民是改革开放精神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尽管改革开放精神有着历久弥新的品格与魅力,但是若不能对其进行继承与弘扬,这一精神定然无法彰显其伟大的真理价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2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因而,改革开放精神需要守护者与传播者,守护者责任在于永葆改革开放精神的核心内涵,并能及时抵御各种负面思潮的侵扰;传播者责任在于传递好改革开放精神的经典品质,使这一精神的柔性力量能被更加自觉而广泛地感召与转化。那么守护者与传播者的责任将落在谁的肩头?历史唯物主义已经给出了答案人民是继承与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的主体,因此,改革开

18、放要依靠人民,改革开放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更需要人民。第二,改革开放精神体现马克思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涵盖诸多方面,从改革开放精神内涵的角度梳理与展现其与马克思主义相耦合的基本观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精神体现了物质第一性的基本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是对物质第一性观点的必然要求,毫无疑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对这一观点的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表现在运动,“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11。也就是说,要

19、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针对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12这在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确认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改革开放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二是改革开放精神体现了实践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3。而改变世界则需要人的实践,事实上实践活动实现的主要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交换。“交换”高度凝练了改革开放实践活动的表征,亦说明纷繁复杂的实践活动将必然淬炼出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历史已经证明,若没有这样的精神,伟大事业将寸步难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

20、在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40 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14这是对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诠释。三是改革开放精神体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一方面,改革开放的目标着眼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的改革开放精神高度契合。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成果具有世界价值。当前人类命运休戚相关,马克思恩格斯也曾倡导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人类梦”,这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国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改革开

21、放精神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条件,也是追寻“人类梦”的应有之义。第三,改革开放精神贯穿马克思主义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遵循,改革开放精神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指导下形成与发展的。一是改革开放精神贯穿了辩证分析的基本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论要求在矛盾双方的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使矛盾双方在辩证运动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是一项覆盖全方位各领域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精神也同样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它能够昭示党和人民运用辩证思维纾解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廓清人们心中的思想迷雾。在改革开放精神的指引下,我们需要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生产力,但必须坚持社会主

22、义制度;既要坚持改革开放,也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要提高效率,更要保障公平。也就是说,改革开放精神的整体性特征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好。二是改革开放精神贯穿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方法。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社会各种具体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体现,任何社会的主要矛盾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需要以历史的眼光辩证处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5

23、这一重要表述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又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表达。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制定正确路线、开辟正确道路、形成正确战略,都与其适时提出和正确处理社会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精神贯穿于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3辽宁行政学院学报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方法,它源于不断深化、发展的改革实践,又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团结奋发。恩格斯曾说:“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16改革开放承载着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使命,因此,其映射出来的精神也

24、必然是经由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方法贯通而成的。三、改革开放精神的实践逻辑马克思曾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7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正是观时代格言而来,闻时代呼声而孕。改革开放精神作为伟大实践的产物,为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只有厘清改革开放精神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充分释放改革开放精神的巨大能量。归根结底,新时代要继承与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就要深刻把握其背后的实践逻辑。第一,改革开放精神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现实之需。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25、发生矛盾。”18因而若提及改革开放精神,在根源上还是要从社会基本矛盾谈起。众所周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于中国具有重大转折意义,这一伟大转折体现在诸多方面,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正是为解决这一基本矛盾而来,同时也将注定随这一矛盾的发展而深化。与此相对应,改革开放精神与改革开放实践相伴,也必将给予改革开放实践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智慧与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

26、中的创造伟力。”19因而,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与任务,无论面对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抑或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还是今天的“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社会基本矛盾始终都是时代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长期面对的课题。只要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改革开放就一刻不会停,改革开放精神将始终是时代的主旋律。第二,改革开放精神是拓展改革开放空间维度的现实之需。邓小平曾以“书本上没有的”20来展现改革开放的首创特征。改革开放之初,对于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来说,迫切需

27、要一个推广的窗口,能让我们“走出去”和“引进来”。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地,便承担起了这份特殊的历史使命。可以说,“摸着石头过河”既是改革开放的显著特征也是重要经验。改革起步于农村、扩展于城市,开放的步骤则是由沿海到沿边进而到内陆。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那么如今的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迈上了新征程;如果说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当时的“一枝独秀”,那么今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是“满园春色”;如果说经济特区的创建是当时的开放“独奏”,那么“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今天的开放“合鸣”。从形式上看,改革开放的发展呈现出从实践到认识、从基层

28、探索到顶层设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这个“螺旋式”进程中,改革开放精神始终充当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思想先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践提供了动力;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为实践树立了价值指引;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为实践奠定了精神支撑;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为实践扩容了空间。第三,改革开放精神是延展全面深化改革时间维度的现实之需。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 3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21这深刻说明改革开放并没有也不可能就此终结,还将在新时代全面深入地向前推进。改革开放精神作为实践的衍生品,也同样没有完成时,它的内涵随

29、着实践的发展将不断丰富。一是改革开放精神是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旗帜。改革开放精神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推进改革开放树起了一面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4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神旗帜,为我们在新时代履行新使命指明了奋斗道路,也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开放的坚强决心。作为一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攻坚战,我们要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决心将改革进行到底。二是改革开放精神是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精神支撑。即“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0、”22。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继承与弘扬以改革开放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意义,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要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以此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团结伟力,不畏挑战、勇往直前。三是改革开放精神是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精神动力。动力是推进改革开放伟大航船行稳致远的保证,动力不足则将停滞不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23面对许多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要继续发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改革开放精神,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筑牢思想共识,凝聚起全

31、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每一次改革开放实践的创新,其实都离不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引,离不开改革开放精神的激励。”24申言之,改革开放精神源自实践,又推动实践,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四、基于三重逻辑的辩证关系把握改革开放精神的特征“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25这一论断深刻说明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辩证关系:历史逻辑是理论逻辑的起点,理论逻辑是对历史逻辑的反映;理论逻辑在历史逻辑中产生和发展,同时也在历史逻辑中得到验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又统一于实践逻辑,实践逻辑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现实表现

32、。综上所述,只有从不同维度梳理分析改革开放精神三重逻辑的辩证关系,才能够更全面深入地展现改革开放精神的品质与魅力,把握其呈现出的人民性、实践性、首创性、发展性之基本特征和内在联系,为新时代更好继承与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第一,改革开放精神具有人民性。人民性是改革开放精神的显性标识,是其他一切特征的前提与轴心,离开人民性,改革开放的其他特征将无从谈起。如果说改革开放精神是时代的精华,那么人民性就是这一精华的精髓所在。这一精髓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改革开放精神层面的本质体现,它昭示着改革开放的主体、目的、动力、效果等均围绕人民而展开。一方面,人民是改革开放精神内涵的中心一环,

33、又与改革开放实践的主体、价值、方式等密切相关,人民性展现出了改革开放精神的深度、广度与温度,是改革开放精神立体化的表现。另一方面,人民性贯穿于改革开放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既是继承与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从这一角度来说,人民性是改革开放精神历久弥新的彰显。第二,改革开放精神具有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改革开放精神的本质特征。实践性渗透于人民性、首创性与发展性之中,人民性、首创性与发展性总是要通过实践性得以展现。一方面,从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上看,改革开放精神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奋斗姿态和只争朝夕的实干状态,这是改革开放精神最基本、最重要的内涵所在。之所以这

34、样讲,是因为无论改革开放精神如何丰富与发展,本质上都是由实践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从改革开放精神与实践相互依存的关系上看,改革开放精神深深植根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现实土壤之中,它的落脚点不在书斋,而是在火热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改革开放精神来自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今天当人们谈起改革开放精神时,总会联想起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进程,可以说,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精神的实践形态。第三,改革开放精神具有首创性。首创性是改革开放精神的首要特征,这一特征离不开人民性、实践性,且与发展性相生相伴。首创性说明改革开放精神实现了摹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5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改革开放

35、精神倡导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架、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领认识上的新飞跃,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正体现了主体认识的创造性。创造性是认识的两大特性之一,它潜在地推动着主体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对感性事物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与创新,形成全新的概念与理论等形式。改革开放精神的首创性体现着主体尊崇创新的理性自觉,是基于对客体事物反映的基础上实现的。因而只有将摹写性与创造性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改革开放精神所呈现出的首创性特征。第四,改革开放精神具有发展性。发展性是改革开放精神宝贵的理论品格,它总是为人民性、实践性与首创性镀上每一时代专属的色彩。一方面,发展性体现在与时代的契合上,面对时代

36、课题的转换与挑战,改革开放精神总是以其若水的柔性力量与时代相融,平衡着社会发展的张与弛、制度的废与立。可以说,改革开放精神具有一定的历史形态,它总能与不同的历史背景相结合,为那个时代谱写出最响亮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也体现在对其他精神的召唤上,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与特征深刻影响着改革开放时期其他精神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性体现在与世界的融合上,面对人类文明成果,改革开放精神总能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他山之石,充分显示了改革开放精神包罗万物的开放气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26,并提出“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27。新时

37、代继承与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就是要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与时代相契合、与世界相融合。参考文献:1 22 23 26 2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2 金民卿.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深厚基础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0):1-17.3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M.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0.4 20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130.5 胡锦涛文选:第 3 卷 M.北京

38、:人民出版社,2016:4.6 14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EB/OL.(2018-12-18)2022-12-09.http:/ 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2015 年 11 月 7 日)N.人民日报,2015-11-08(2).8 1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年 10 月 18 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9 21 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 3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20 年 11 月 12 日)N.人民日报,

39、2020-11-13(2).10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136.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51.12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7.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8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0.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M.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19 郭春丽.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J.红旗文稿,2022(23):41-44.24 韩振峰.改革开放铸就了伟大改革开放精神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3):21-23.2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责任编辑:何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