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第一章 概 述11.1项目概况11.2编制依据、工作范围、目的和作用31.3结论与建议4第二章 项目提出背景及建设必要性52.1项目提出背景5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6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确定9第四章 建设场址及建设条件144.1 建设场址144.2 建设条件144.3 建设供应条件174.4 场址条件评价18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195.1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195.3教学楼建筑平面设计205.4建筑体态和立面设计225.5结构设计225.6装饰工程225.5公用配套设施设计23第六章 节能与节水266.1 节能266.2 节水27第七章 环境保护287.1 场地环境现状287.2 施
2、工期环境影响评估287.3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297.4 环境影响总体评价29第八章 劳动安全与防护318.1 危害因素分析318.2 危害因素的防范318.3 安全生产管理328.4 环境卫生管理措施32第九章 项目组织管理和进度计划349.1 项目组织实施349.2 项目进度计划35第十章 项目招投标3610.1 项目招标目的3610.2 招标原则及招投标方案36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011.1 投资估算4011.2 资金筹措42第十二章 社会效益分析44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4513.1 结论4513.2 建议45第一章 概 述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北京市*中学教学楼建设
3、工程1.1.2项目性质新建1.1.3项目拟建地点北京市*村南1.1.4建设单位 北京市*人民政府1.1.5*中学概况*现有两所初级中学,即*中学和*中学。*中学现位于*村西南,建校于1958年7月。学校占地面积23483.7平方米(约合35.23亩);总建筑面积5499平方米,其中教学辅助用房2870平方米,办公用房606平方米,生活服务用房1737平方米,其他用房286平方米;学校操场占地11000平方米,拥有200米环形操场。*中学现有24个教学班,953名学生,教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学校现接收*镇12个行政村中的8个村初中学生就学,服务半径约5公里。*中学现有校舍用房中仅有
4、初二、初三年级学生教学用房为2层简易楼房(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其余教学用房和辅助用房约4000平方米均为50年代建造的平房,使用年限已50多年,房屋老化现象严重,多次出现房顶漏雨、墙体裂缝、地基下沉等险情,已属于危房范围。学校师生长期在如此危险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其潜在的危害后果将非常严重。随着北京市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根据北京市*生源情况和镇教育发展规划,至2007年,*镇将撤销*中学,合并到*中学。届时*中学将增至30个教学班(每班40人),学生1120人,成为*唯一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服务范围将覆盖全镇12个行政村,42平方公里。1.1.6建设内容及规模*中学教学楼建设工
5、程建设面积约5013平方米(其具体功能分配见建设方案章节),以及保证该楼投入使用所必需的室外地面、道路、绿化、各种管线等配套设施。二期建设内容: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中除一期外的其他部分,如实验室、图书设施等,办公用房及生活用房中的不足部分,共计约3958平方米 。本次可研仅对教学楼工程进行论述。1.1.7工程进度计划根据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总建设周期初步为18个月。项目建设工期计划自2006年9月动工,2007年7月主体工程完工,2007年8月全部工程竣工验收。1.1.8总投资及资金筹措经测算,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603.7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1323.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5;工程建设
6、其他费211.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3.2;预备费69.0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3。本项目资金来源拟通过市政府投资和*镇政府自筹解决。其中,申请市政府投资800万元,其余资金由*镇政府自筹解决。1.1.9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名 称单位数据学校占地面积m223483.7 总建筑面积(包含所有)m210866其中原有m21895本次新建教学楼m25013二期拟建m23958教学楼建筑层高5道路面积m23510绿化面积m21000总投资万元1603.7建筑安装费万元1323.5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211.1预备费万元69.061.2编制依据、工作范围、目的和作用1.2.1编制依
7、据1. 2005年北京统计年鉴;2. 北京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3.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4. 北*有限公司土地面积测绘技术报告书*中学校舍改造项目地类面积划分;5.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镇政府建设*中学教学楼项目的复函;6. 北京市发改委关于*中学教学楼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7.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分局建设项目用地选址意见;8. 北京市*区环境保护局关于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查的批复;9. *域总体规划;10. 有关国家法规及建设规范;11. 委托方提供的其他资料。1.2.2工作范围对社会和市场进行调查,对需求进行预测,对未来市场进行预测以及选址
8、情况、建筑总图方案部署,功能要求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治理方案、投资估算以及社会效益评价等进行研究。1.2.3目的和作用通过对项目建设必要性,市场分析,建设规模,投资估算,效益评价等主要内容进行科学,完整,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业主进行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和审批单位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1.3结论与建议1.3.1结论本项目的建设基本上缓解了*中学教学用房短缺、教学办公环境差的局面。这对改善本地区初中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中学教学楼工程的建设,将会改善原来落后的教学条件,将会使在校生不再受危房安全问题的困扰,能够为他们
9、提供一个宽敞明亮、优美的教学环境。同时本项目的建设会改变目前该地区的周边环境,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因此,*中学教学楼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1.3.2建议建议项目承办单位尽快完善办理各项批复手续,并抓紧时间进一步完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第二章 项目提出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1项目提出背景2.1.1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要求全面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提出,首都中小学结构调整布局的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促使义务教育进一步均衡优质发展。实施新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到2008年全市小学和初中办学条件主要项目要达到新颁标准。北京市中小学结构布局的基本原则为:1、坚持适度
10、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根据地理环境、区域功能、人口变化等因素,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设置中小学校,适度压缩学校数量,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2、坚持高标准,保证质量,适应首都基础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按照新的办学条件标准,逐步撤并或改造布局不合理、占地面积不达标的学校。3、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撤并、新建、资源重组、强弱联合等形式,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距,为所有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4、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优先发展高标准、高质量九年义务教育。2.1.2贯彻首都教育2010年发展纲要、促进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1、的需要从整个首都基础教育体系看,初中相对薄弱已成为突出问题:初中整体办学水平有待提高,且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引发的教育选择和教育公平等问题早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初中教育是衔接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其教育质量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提出,要按照促进均衡发展的原则,在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重点扶持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办学困难学校。首都中小学要结合布局调整,执行新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大力加强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初中学校建设,彻底改变基础薄弱校和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到2008年全市小
12、学和初中办学条件主要项目上达到新颁标准,小学和初中的办学困难学校全部消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督导室于2005年10月14日下发了关于实施初中建设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每一所初中学校,为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初中教育是各级政府必须落实的法律责任。初中教育是教育对象步入青春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教育质量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依据新颁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全市初中学校在三年内基本完成办学条件达标任务,实现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地处*区西南部,经济落后制约了*教育事
13、业的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又反过来制约*镇的经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贯彻首都教育2010年发展纲要、促进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困难学校的经济支持是势在必行。因此,应尽快建设*中学教学楼,以满足当地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1.3*镇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北京市2010年教育发展纲要,到2010年小学和独立设置的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分别调整到1400所和350所;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一个乡镇一所初中、一所中心小学附设1-3所完小的学校布局。*现有两所中学,即*中学和*中学,截至2006年,*中学只有180名学生,且学习条件简陋。为贯彻北京市2010年教育纲要精神,以及
14、从教育资源优化角度出发,至2007年,*镇将撤销*中学,合并到*中学。届时*中学将会增至30个教学班,学生1120名,服务半径将覆盖全镇12个行政村,42平方公里。合并后将成为*唯一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现有教学设施安全条件差,隐患多*中学现有校舍中除两幢二层的简易楼房用于教学外,其他校舍建筑全部为50年代建造的简易平房,建造年代久远,且校园布局设计极不合理,学生学习、生活、运动以及其他设备用房相互交叉,功能分区不明确。学校现在的初一8个班和全体教师的办公用房、学生宿舍及其他辅助用房,仍然是简陋的平房,冬冷夏热。夏天潮湿季节,学生宿舍的被子、褥子都是湿漉漉的;冬
15、天即使学校采取了供暖措施,也难以抵挡严寒。学校现有厕所均为室外旱厕,卫生状况差,全体师生学习、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这些老式平房因建造年代久远,且50多年来未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正式维修,因此每年雨季,屋顶就开始漏雨,学校因为资金原因,只能小修小补,漏了再补、补了再漏,已是屡见不鲜。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屋顶为老式木质结构,柁、檩为杨木,近年来已多次出现屋顶椽木折断险情,部分房屋甚至出现墙体裂缝、地基下沉情况。安全问题已成为全校师生担忧的首要问题。*中学和*中学合并后,将有更多的学生在此学习和生活,因此为了能满足学校正常的教学,消除*中学现有安全隐患,建设一座崭新的、标准的、安全舒适的教学楼是非常必要的。2
16、.2.2现状条件达不到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2005年12月1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下发了京教策20058号关于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文件。该标准对北京市中小学校规模、用地与建筑设施,教学、办公及生活设备,教师和工作人员,学校教育辅助中心设置几个部分做了详细的规范说明。新标准具有三个特征:一、新标准透露出优质均衡的设计理念,本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思路;其二、新标准不仅仅着眼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办学都具有指导意
17、义;其三、明确提出校园建设要生态和谐,要“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将人工设施、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山林、绿化带环绕中的远郊区学校建设应与自然协调,创建有利于学生观察和体验自然的教育环境,形成校园文化特色”。该称标准明确自2006年3月1日起,所有北京市中小学新建、扩建项目,必须严格依照新颁布办学标准执行,并要求在未来三年内,完成对未达标的中小学校,并根据此标准进行验收评估。*中学现有学生953名,24个教学班。2007年与*中学合并后,学生人数将达到1120人,18个教学班。*中学现有的校舍标准与北京市新颁布的标准,在用地面积和教学建筑指标方面均达不到标准的规定
18、,主要差异见表2-1(按独立设置的初中学校计算):表21 主要指标差异分析表序号项目名称*中学现有规模标准规定备注1用地面积()23483.7189002教学用房建筑面积()28703728普通教室及合班教室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学现实状况是教学用房面积远未达到标准。且新标准规定校区规划应功能齐全,布局设计宜按教学、体育运动、生活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以达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整体协调。综上所述,尽快对*中学教学楼进行建设是必要的。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确定*中学现有24个教学班,953名学生,教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学校现接收*镇12个行政村中的8个村初中学生就学,目前的服务半径
19、约5公里。根据*生源情况和镇教育发展规划,2007年*镇将撤已有的*中学(在校生180名),合并到*中学,届时*中学的在校生人数达1133名。根据*镇人民政府提供有关的数据,*镇2006-2007学年各小学校在校生预测如下:*镇2006-2007学年各校预计学生数单位学生总数班级总数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人数班数人数班数人数班数人数班数人数班数人数班数*小学7552412849631003121415651545*小学29312472452502572422522*小学28212462452392552522452*小学1827221251271301452331小学合计1512
20、5524392118216826392951128410*中学75120224623262958*中学1976742422812中学合计948262988274837610说明:2006年小学入学243人;2007年小学入学200人;2008年小学入学161人;2009年小学入学172人;2010年小学入学168人。根据*镇人民政府提供上表所列小学生的数据,可预测未来几年*镇初中生人数的情况如下:*镇2005年9月2017年7月初中在校生人数班级数统计学年度初中在校生人数 初一初二初三合计班数05.906.727437647011203006.907.72982743769482607.908
21、.72842982748562408.909.72952842988772409.910.72632952848422410.911.72162632957742211.912.72112162636902012.913.72432112166701813.914.72002432116541814.915.71612002436041815.916.71721612005331816.917.716817216150118说明: 2005年9月2006年7月*中学在校生953人,24个班。*中学在校生167人,6个班。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校生的人数大的趋势是逐年递减的,2007年2010年期间
22、,为初中在校生的高峰期,按照标准原则上每班不超过40人,平均班级数在24个班,之后将会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到2013年达到18个班,并基本维持该规模。结合该校未来实际人数,本项目按照18个教学班的规模设计。虽然现在与标准规定的办学规模有一定的差距,本着实事求是、适度规模及未来生源发展的实际状况的原则,在2007年至2012年间,可以合理安排调剂普通教室与专用教室的划分,高峰期内能够满足*镇在校初中生的实际需要,同时根据未来几年内的生源情况,在未来也能够符合标准规定的建设规模要求。北京市教委、发改委、财政局、人事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委员会、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于2005年12月
23、1日联合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新出台的(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学校规模、用地与建筑设施,教学、办公及生活设备,教师和工作人员,学校教育辅助中心设置几个部分做了详细的规范说明。本标准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是本市各级政府规划、设置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的重要依据。标准规定的各项办学条件标准是本市举办普通中小学校应当执行的基本标准,改建和扩建学校参照标准执行。按照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规定:18个教学班的建设规模要求校地指标及教学建筑指标如下:(1)独立设置的初中校地面积(中心城以外地区)18900m2(2)教学建筑指标。独立设置的初中(18个班)教学及其辅助用房建筑设施(k=
24、0.55)如下1专用教室数(个)182专用教室总面积(m2)21443普通教室数(个)204普通教室总面积(m2)14405多功能教室面积(m2)1446校舍总使用面积(m2)59697校舍总建筑面积(m2)10855目前*中学占地面积23483.7平方米(约合35.23亩),总建筑面积5499平方米,其中教学辅助用房2870平方米,办公用房606平方米,生活服务用房1737平方米,其他用房286平方米。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分配表如下表。序号用途建筑面积(平方米)结构形式1教学用房24732教学辅助用房9223办公用房8504生活及管理用房1254合计5499其中一号楼 教学办公780二层砖混
25、二号楼 教学办公1115二层砖混平房三 教学368单层砖混平房四 教学420单层砖混平房五 办公410单层砖木平房六 教辅410单层砖木平房七 生活管理230单层砖木平房八 办公230单层砖木平房九 教辅260单层砖木平房十 生活管理210单层砖木平房十一 教辅252单层砖混平房十二 生活54单层砖木平房十三 生活190单层砖木平房十四 生活管理180单层砖木平房十五 生活管理290单层砖木平房十六 生活45单层砖木平房十七 生活55单层砖木目前该校校舍面积与标准规定的校舍总建筑面积(参照独立设置的中心城外初中校的使用面积5969平方米,K0.55时即建筑面积为10855平方米)最少相差584
26、2平方米。由于*镇镇政府财力有限,完全按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及北京市初中办学条件标准细则进行,显然不切合实际。因此根据*中学已有教学基础设施现状,本次新建教学楼拟建规模为建筑面积5013平方米,教学楼总共有普通教室20间,专用教室4间以及部分教学辅助用房。建成后学校的总建筑面积为10512平方米。 项目建成后,结合学校的现状用房,功能用房基本能达到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但因学校的现状用房有相当部分是危旧房,学校考虑拟在教学楼完成后,再建部分教学及辅助用房中除一期外的其他部分,如实验室等教学用房及生活用房中的不足部分,共计约3958平方米(详见二期建设工程面积分配表)。加上保留原有二层南
27、、北楼1895平方米。届时学校能够安全使用的用房总建筑面积为10866平方米,完全能满足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要求。二期建设工程面积分配表序号项目间数使用面积建筑面积备注一、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21203855 1实验室56001091 2仪器药品室3150273 3实验员室34582 4标本陈列室172131 5实验演示教室196175 6美术教室1120218 7美术教具室12444 8音乐教室1120218 9乐器室15091 10劳动技术教室2240436 11劳动技术辅助用房15091 12图书馆学生阅览室1108196 13图书馆教师阅览室14276 14视听阅览室144262 1
28、5图书馆书库1115209 16心理咨询室72131 17校史陈列室172131 保留二、办公用房5961084 1会议接待室160109 保留2社团活动室5498 保留3教师办公室188342 保留4行政办公室80145 保留5广播室5091 保留6学生办公室2444 保留7卫生保健室4073 保留8总务仓库及修缮60109 保留9传达值班室4073 三、生活服务用房503915 1食堂(教师)60109 2厕所4073 3其他403 733 保留合计32195853 第四章 建设场址及建设条件4.1 建设场址4.1.1建设场址本项目位于*村,*中学位于*镇中心地带,北临*镇中心幼儿园、南临
29、镇中心路,西侧为*村居民用地,东侧为*村居民区。*中学规划用地总面积为2.65公顷(折26500平方米),其中校舍用地面积1.6公顷(折合16000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0.7公顷(折合7000平方米),代征道路用地面积0.35公顷(折合3500平方米)。该地块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地势平坦,无不良地质状况,无环境污染。且交通便利,适合本项目建设。4.1.2目前场地使用现状以及土地权属根据*域总体规划,本项目拟在原校址建设,*中学原有用地规划为教育科研用地,符合土地使用及规划规定的要求。*中学教学楼工程拟在原校内建设,无需另行征地。4.2 建设条件4.2.1地形地貌条件北京市区西、北及东北方向三
30、面环山,山区东、南及东南部为平原区(北京平原)。第四纪以来由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山区不断抬升,平原强烈下降并接受巨厚河流沉积物。第四纪沉积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大,自西部山麓向东部平原,第四纪地层岩相逐渐变化:西部各大河流冲洪积扇顶部地层以厚层砂土和卵、砾石地层为主;向东过渡为粘性土、粉土与砂土、卵砾石土层,在东部及北郊区,以厚层粘性土、粉土为主。4.2.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条件工程地质:北京市区西、北及东北方向三面环山,山区东、南及东南部为平原区(北京平原)。第四纪以来由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山区不断抬升,平原强烈下降并接受巨厚河流沉积物。第四纪沉积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大,自西部山麓向东部平原
31、,第四纪地层岩相逐渐变化:西部各大河流冲洪积扇顶部地层以厚层砂土和卵、砾石地层为主;向东过渡为粘性土、粉土与砂土、卵砾石土层,在东部及北郊区,以厚层粘性土、粉土为主。由于该项目工程地质勘探报告结果尚未出来,待结果出来后,确定可靠的场地地基基础方案。水文地质:没有影响场地稳定的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也不存在形成此类灾害的条件。气象条件:北京市属典型暖温带,半湿润干旱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112,7月份平均气温2526,1月份平均气温约-4-5;据北京气象局近30年统计数据,年平均最低气温为-9.4,年极端最低温度-27
32、.4;年均最高温度为30.8,年极端最高温度为40.6。北京为季风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以北和西北风为主,夏季多偏南风,年最大风速约为22米/秒,7月份最大风速14米/秒,1月份最大风速20米/妙。北京地区降水量般在550毫米-660毫米之间,年降水量80集中在汛期(6-9月份)夏季降水量可达400-4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58。北京地区日照时数约2700小时/年,年总辐射量为5350兆焦耳/平方米.年,北京地区年平均地面蒸发量为843.8毫米。北京地区季节性冻土标准深度为0.8米。4.2.3 交通条件拟建项目周边交通四通八达。*镇地处*平原区中心地带,*公路贯穿中心区南北,北连*,
33、南接*。*路属区级主干路,由镇域西部通过,东北部有*路区级干路经过,东西向通过*路连接*公路,北至*,南达*、*镇,全镇的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有*路客运直达*城关地区。*中学位于*镇中心地带,其服务半径、交通环境符合标准规定的设置条件,但学校现有门前约300米长、5米宽的水泥路,因该路面已经严重破损,同时该路与主要交通干道*路相连接,是全校师生必经之路,本次项目建设应予以修建。4.2.4市政条件1、给水工程本项目所在地区现状为依靠自备井供水,学校用水由*村水塔供给,但是地下水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污染。根据*新城规划,未来生活用水将全部引用*组团城市供水管网,*镇中心区水源引自*自来水公司城关给水管
34、网,管网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市政给水与消防给水相结合的方式。严禁自备水源与市政管网直接相通,形成水资源统一管理,在辖区达到自来水入户,保证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规划根据*镇中心区发展目标,结合道路建设,沿道路建成高标准配水管网,规划管径大于150mm,因此本项目近期仍然采用*村水塔供给,需敷设DN150 mm给水管约180米左右,远期将会接入市政管网。2排水工程*镇地势西高东低,西北部各村雨水汇入周口店河,西南及东部村庄雨水排入大石河内。雨水、生活污水排放绝大部分是自然排放,*镇地下水位较浅,地表水很容易渗漏到地下水内,造成地下水污染,因此必须对排入水域内的各种水体严格控制,不达标的水不得排入
35、河道内。本项目需在学校内新敷设雨水管道约300米,未来可直接排入河道。生活污水分两部分,一部分经处理后直接排入河道,一部分通过自建中水设施处理后,达到使用标准后重复利用,节约能源。依据新城规划,将来生活污水将排放至中心区东南部污水厂,占地面积0.6ha,学校需敷设污水管道200米,未来排入*污水处理厂。3、供电工程*镇位于*区南部,电源拟从*变电站引入学校原配电室,本项目西侧20米有*中学自备电线杆与配电室连接,380伏电源距本项目约100米。用电可满足本项目需要。4、供热工程*镇辖区现状没有形成统一集中供热,行政单位均各自修建锅炉房分散供热,本项目采用*镇自建锅炉房(2吨)供暖形式解决,需敷
36、设供暖主管180米左右。依据*镇域总体规划,规划中心区和工业区及仓储区分别设集中锅炉房,实行集中供热,集中供热设施优先供应二、三类民用住宅与公共建筑,供热热源采用无污染或污染少的清洁能源,*镇规划在居住区新建1座集中锅炉房,占地0.8公顷,届时本项目将优先享受集中供热规划成果。 5、天然气*镇现状工业以煤为主要燃料,居民、公建基本上使用罐装石油液化气,辖区有石油液化气换瓶站两处,目前*镇无天然气管道,本项目为教学楼建设工程,未建设食堂等附属建筑,因此,目前仍然采用罐装液化石油气满足原食堂需要。依据*镇域总体规划,未来规划天然气由*中压调压站供应,燃气主管线将随着*公路的改造,同时敷设,接至中心
37、区、工业和仓储区,为提高可靠性,中压干管成环状布置,规划区内设置调压箱,天然气经中压管网到调压箱,调至用户所需压力进入户内管线。6、电讯目前*镇有一个电信所,位于*中心区,现状交换机容量为3000门,可满足本项目通讯需要。依据*镇域总体规划,到2020年*镇市话程控交换机容量将达到2万门,通信管道网的建设将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步,以管道的形式沿城市道路的西侧北侧埋地敷设。将来*镇将建立一个具有综合化、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的现代通信网,最终实现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合一”。 根据前述项目建设条件中水、电、气、热供给条件分析,本项目所需的水、电、气、热的用量是完全可以保证的。4.2.
38、5其他配套本项目周边配套设施齐全,距离*区中心约有15分钟车程,医院、超市及粮食、蔬菜配送中心齐全,完全能够满足本项目的需要。4.2.6 施工条件本地建筑材料充足,且有较好的施工队伍和施工机械设备条件。项目地址上的附着物经过拆迁后,场址具备施工条件。4.3 建设供应条件本项目建设规模较小,能源、资源消耗主要为建设材料消耗及水、暖、电、气的消耗,本项目将严格按北京市有关规定,尽量采用高科技、节能环保新产品。主要情况如下:1、建筑材料根据设计规范和本教学楼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所需主要原材料估算为:钢材: 45吨水泥: 255吨2、物料供应方式本项目工程所需原材料,将按照“就近原则”尽量采用本地区优
39、质原材料,本项目所需设备,也将尽量采用国内优质产品。本项目物料及设备供应不存在问题。4.4 场址条件评价本项目建设场地交通方便、地势平坦、空气清新、排水通畅、环境舒适、公用设施比较完善并远离污染源,学校周边没有公共娱乐场所、医院传染病房及农贸市场等,校址设置符合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其他市政条件将会在*镇域总体规划中逐步完善,符合项目选址和建设需要,场地适宜学校建设。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5.1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1) 本项目为初级中学,根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规定,参照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校园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应当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将人工设施、自然环境有机
40、结合起来,符合*镇镇域总体规划的要求,符合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学校建设应与自然协调,创建有利于学生观察和体验自然的教育环境,形成校园文化特色。(2)校区规划应功能齐全,布局设计宜按教学、体育运动、生活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以达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整体协调。有关建筑用地、体育活动用地及绿化用地等,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3)校区规划设计应当适应和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学习、工作、交往,确保师生安全为宗旨,最大限度地提供较为宽裕的活动空间。(4)学校设施的规划设计应当考虑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的需要,为促进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创造条件。5.2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布局(1)*中学校
41、址占地面积约23483.7平方米,地形为一不规则的长方形,地块长约242米,最宽处约97米。依据*中学原有校址建筑情况,项目整体规划设计布局按照体育运动、教学、生活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以达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整体协调。(2)本次拟建的教学楼布置在学校南北向的中部,距离校门前道路较远,可较大地减少道路噪音等的影响及干扰,同时,以教学楼为中心,到运动、生活区均较便捷。各个功能区域独立设置协调,互不干扰。(3)学校主入口仍然设在原南侧出入口,将来从学校外围,远远就能看见一座崭新的、标准化的教学楼,非常醒目。(4)项目绿化可考虑设置在建筑物群落之间,操场边缘及其他空地,与自然资源相联系,可设置特色的
42、园林组团,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使学生、老师能够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工作、生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5.3教学楼建筑平面设计本项目位于*村南,拟在*中学原址建设,教学楼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设计规范、建筑规范、环保规范、安全规范等标准。同时应特别考虑到在紧急意外情况出现时师生避险、疏散的需要。根据*中学现有规模及未来生源情况,按照最新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结合*中学(初中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用房总建筑面积为5013平方米,其中一至四层每层建筑面积约1076平方米,五层建筑面积约709平方米。教学楼东西长59.4米,南北宽17.9米,教学楼主入口设于南立面中部。各层平面功能设置基本如下:首层:设置普通教室、体育器材室、政教处、副校长室、办公室、图书阅览室、教务处、打印室、值班室、卫生室、准备室、化学实验室和饮水间等辅助用房。二层:设置普通教室、办公室、党政办、会计室、校长室、接待室、工会办、团委、宿舍等专业用房。三层:设置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准备室、办公室和饮水间等辅助用房。四层:设置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