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文科理念下的高校雕塑人才...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_王远鹏.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9606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科理念下的高校雕塑人才...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_王远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文科理念下的高校雕塑人才...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_王远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文科理念下的高校雕塑人才...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_王远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雕塑教育 SCULPTURE EDUCATIONSculpture Education 雕塑教育70雕塑 SCULPTURE2023 年第 1 期(总 153 期)71叉中达成创新型发展。”1。新文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研究当代的社会文化变迁,在崭新的文化空间里建立起新的思想、价值和理论体系。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下,高等教育学科生态体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反映到艺术教育领域,学科交叉常态化,学术研究综合化,艺术观念多元化,艺术表达媒介化,艺术、人文与科学之间不断呈现出碰撞融合的发展态势,专业边界日渐模糊。全球化时代里纷繁的文化样态,融媒体语境中智能化、大数据带来的新的时空感知和生存方式,视觉文化

2、背景下不同学科之间的频繁互动,都推动着跨学科的理念、方法、媒介、手段渗透入各个专业领域,激发出新的思维范式和视觉表达可能。面对新文科建设这一新任务,当前最关键的就是找准方向,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及时调整。具体落实到高校雕塑人才培养的工作中,需要在教育理念、学科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方面明确定位,在充分调研、及时总结的基础上,凝聚起学科发展建设的共识。各高校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寻找新文科建设的突破点。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是,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在新的国际语境和中国国情下,对于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推进雕塑专业建设,创新新时代高

3、校雕塑人才培养模式,是服务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发挥立德树人、以美培元功能的需要;是落实国家大美育方针和新文科建设,契合学科长足发展需要;是弘扬传统文化,融汇中西学术视野,推进综合协同育人的需要;也是聚焦城市建设,传承地域文化,助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二、东北师范大学美院雕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东北师范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作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70年来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东师美术学学科源自延安鲁艺,始建于1946年。雕塑专业始建于1990年;2003年起招收硕士研

4、究生;2011年基于美院平台招收博士研究生;2014年美术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成为东三省唯一同时拥有美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学科。2021年雕塑专业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B+(第7名)。内容摘要:自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以来,学界关于新文科建设的热烈讨论不绝于耳,艺术学科内部也针对时代变局下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本文立足于新时代,面向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雕塑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雕塑教学改革经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为推动高校雕塑教育“提高度、拓宽度、延长度”的立体式内涵发展,推进中国特色文

5、科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可行的路径。关键词:新文科、雕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自我国最早的雕塑艺术教育实体国立艺术院雕塑系建立以来,我国现代高等雕塑教育已有九十余载的发展历程。但是,与雕塑创作实践高歌猛进的丰硕成果相比,对于高校雕塑教学的研究亟待加强,雕塑教学体系不够科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尚需梳理总结,雕塑人才培养易流于同质化、技术化、单一化,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健全,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雕塑事业的发展。一、新时代新使命:新文科理念下的教育命题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

6、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文科建设成为大势所趋。笔者认为,新文科建设主要立足以下方面:以强化价值引领为内在要求;以育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计划为发展目标;以承典塑新为发展原则;以跨学科建设为发展机制;以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任务。从本质上来讲,新文科建设是当代人对新科技、新媒

7、介、新业态所引发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思想和新方法的一次认知重启,是为了理解并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所进行的跨界探索与学科生态重构。“即通过科学技术与人文话题相结合的方式,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观念交流的姿态,打通专业壁垒,在融合交新文科理念下的高校雕塑人才培养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ulptur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cept of New Liberal Arts Tak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Academy

8、 of Fine Arts for Example文/王远鹏、李昕晖 by Wang Yuanpeng,Li Xinhui(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一)新文科理念下东师雕塑人才“内涵式”培养的主要原则1.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意识,厚植家国情怀新文科建设着重“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1。雕塑艺术人才的培养本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生活的。我们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求真向善的人文精神和人格的养成,奉献和担当意识的培养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发扬延安鲁艺的文化血脉,牢牢把握雕塑教育

9、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属性和学科属性。探索东师特色“养成型”思政教育模式,渗透“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教育共识,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让学生真正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义,自然会树立追求卓越的职业理想和造福人民的社会责任感。2.“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思路“新文科”建设必须打破仅立足于单一学科的培养理念,建立跨学科的通识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东北师范大学根据创新型卓越教师、学术型拔尖人才和应用型精英人才三类人才培养的特点,形成了师范专业

10、和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专业布局。雕塑专业以探索应用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实施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的应用性专业教育。同时发挥师范类大学的突出优势,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保障,在本硕博一体化的视野下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的专业路径和职业面向。3.艺术并举,道器兼修,奠定专业能力与人文科学素养多重基础专业教学团队立足新文科建设的总体布局,深挖雕塑人才成长规律,秉持东师美院“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先;艺与术并重,道与器兼修”的人才培养理念,直面如何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完善艺术人格;以“超学科”视野再塑文史哲艺科的内在融通;激发思想力、批判力和创造力,自觉

11、提升雕塑作品品质;强化时代意识和艺术价值导向,讲好中国故事等现实问题,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通过课程改革、质量督导和实践创新,践行东师特色的A-R-T-S(Artist艺术家、Researcher研究者、Teacher教师、Scholar学者)四位一体的高层次雕塑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匹配的,就是充分利用东师博雅教育的厚重积淀,兼顾为国家输出优秀教师这一立校之本,通过指向专业知识、创作技能、创作方法研究、人文知识、科学素养等多层面的各类课程,使“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4.承典塑新,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促创造东师雕塑专业紧随新时代文艺方针,在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

12、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承典”,对教师而言,既是从自身修养方面需谙熟本领域的文化艺术经典,继承和发展国内外雕塑家、教育前辈的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也是对本专业优势特色的坚守;对学生而言,我们倡导学生继承的经典,既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经典,中国不同时期美术中的经典,也有国外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塑新”,是指教师打破建立在单向度知识传授维度的教育理念和做法,注重学生理论架构和创作方法论的生成,作知识汲取的引领者、思维方式的训练者,艺术实践的点拨者,以思想创造和思维更新带动艺术表达的创新。另一方面,汲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问题、理论和方法,倒逼艺术学科对基础问题的重新认识,努力

13、在科技赋能时代和交叉学科的环境中完成雕塑专业的自我转型。这些牵涉不同学科领域的问题,既从观念层面决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跨度、深度和活力,也直接影响到他们艺术创作的内容、形式和语言。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始终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二)新文科理念下东师雕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举措1.确立产出导向,对位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东师“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为指引,秉持“为繁荣美术事业服务”的办学方向,面向国家需求,传承中西方雕塑艺术传统。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高远的理想,开放的文化视野和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熟练掌握雕塑专业殷晓峰 宣誓墙 2020年 黑色花岗岩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雕塑教育

14、 SCULPTURE EDUCATIONSculpture Education 雕塑教育70雕塑 SCULPTURE2023 年第 1 期(总 153 期)71叉中达成创新型发展。”1。新文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研究当代的社会文化变迁,在崭新的文化空间里建立起新的思想、价值和理论体系。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下,高等教育学科生态体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反映到艺术教育领域,学科交叉常态化,学术研究综合化,艺术观念多元化,艺术表达媒介化,艺术、人文与科学之间不断呈现出碰撞融合的发展态势,专业边界日渐模糊。全球化时代里纷繁的文化样态,融媒体语境中智能化、大数据带来的新的时空感知和生存方式,视觉文化背景下不

15、同学科之间的频繁互动,都推动着跨学科的理念、方法、媒介、手段渗透入各个专业领域,激发出新的思维范式和视觉表达可能。面对新文科建设这一新任务,当前最关键的就是找准方向,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及时调整。具体落实到高校雕塑人才培养的工作中,需要在教育理念、学科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方面明确定位,在充分调研、及时总结的基础上,凝聚起学科发展建设的共识。各高校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寻找新文科建设的突破点。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是,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在新的国际语境和中国国情下,对于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推进雕塑专业建设,创新新时代高校雕塑人

16、才培养模式,是服务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发挥立德树人、以美培元功能的需要;是落实国家大美育方针和新文科建设,契合学科长足发展需要;是弘扬传统文化,融汇中西学术视野,推进综合协同育人的需要;也是聚焦城市建设,传承地域文化,助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二、东北师范大学美院雕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东北师范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作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70年来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东师美术学学科源自延安鲁艺,始建于1946年。雕塑专业始建于1990年;2003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2

17、011年基于美院平台招收博士研究生;2014年美术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成为东三省唯一同时拥有美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学科。2021年雕塑专业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B+(第7名)。内容摘要:自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以来,学界关于新文科建设的热烈讨论不绝于耳,艺术学科内部也针对时代变局下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本文立足于新时代,面向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雕塑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雕塑教学改革经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为推动高校雕塑教育“提高度、拓宽度、延长度”的立体式内涵发展,推进中国特色文科教育的

18、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可行的路径。关键词:新文科、雕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自我国最早的雕塑艺术教育实体国立艺术院雕塑系建立以来,我国现代高等雕塑教育已有九十余载的发展历程。但是,与雕塑创作实践高歌猛进的丰硕成果相比,对于高校雕塑教学的研究亟待加强,雕塑教学体系不够科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尚需梳理总结,雕塑人才培养易流于同质化、技术化、单一化,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健全,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雕塑事业的发展。一、新时代新使命:新文科理念下的教育命题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

19、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文科建设成为大势所趋。笔者认为,新文科建设主要立足以下方面:以强化价值引领为内在要求;以育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计划为发展目标;以承典塑新为发展原则;以跨学科建设为发展机制;以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任务。从本质上来讲,新文科建设是当代人对新科技、新媒介、新业

20、态所引发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思想和新方法的一次认知重启,是为了理解并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所进行的跨界探索与学科生态重构。“即通过科学技术与人文话题相结合的方式,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观念交流的姿态,打通专业壁垒,在融合交新文科理念下的高校雕塑人才培养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ulptur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cept of New Liberal Arts Tak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Academy of

21、Fine Arts for Example文/王远鹏、李昕晖 by Wang Yuanpeng,Li Xinhui(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一)新文科理念下东师雕塑人才“内涵式”培养的主要原则1.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意识,厚植家国情怀新文科建设着重“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1。雕塑艺术人才的培养本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生活的。我们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求真向善的人文精神和人格的养成,奉献和担当意识的培养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发扬延安鲁艺的文化血脉,牢牢把握雕塑教育的意识形

22、态属性、文化属性和学科属性。探索东师特色“养成型”思政教育模式,渗透“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教育共识,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让学生真正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义,自然会树立追求卓越的职业理想和造福人民的社会责任感。2.“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思路“新文科”建设必须打破仅立足于单一学科的培养理念,建立跨学科的通识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东北师范大学根据创新型卓越教师、学术型拔尖人才和应用型精英人才三类人才培养的特点,形成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

23、专业协调发展、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专业布局。雕塑专业以探索应用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实施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的应用性专业教育。同时发挥师范类大学的突出优势,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保障,在本硕博一体化的视野下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的专业路径和职业面向。3.艺术并举,道器兼修,奠定专业能力与人文科学素养多重基础专业教学团队立足新文科建设的总体布局,深挖雕塑人才成长规律,秉持东师美院“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先;艺与术并重,道与器兼修”的人才培养理念,直面如何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完善艺术人格;以“超学科”视野再塑文史哲艺科的内在融通;激发思想力、批判力和创造力,自觉提升雕塑

24、作品品质;强化时代意识和艺术价值导向,讲好中国故事等现实问题,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通过课程改革、质量督导和实践创新,践行东师特色的A-R-T-S(Artist艺术家、Researcher研究者、Teacher教师、Scholar学者)四位一体的高层次雕塑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匹配的,就是充分利用东师博雅教育的厚重积淀,兼顾为国家输出优秀教师这一立校之本,通过指向专业知识、创作技能、创作方法研究、人文知识、科学素养等多层面的各类课程,使“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4.承典塑新,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促创造东师雕塑专业紧随新时代文艺方针,在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的教学改

25、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承典”,对教师而言,既是从自身修养方面需谙熟本领域的文化艺术经典,继承和发展国内外雕塑家、教育前辈的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也是对本专业优势特色的坚守;对学生而言,我们倡导学生继承的经典,既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经典,中国不同时期美术中的经典,也有国外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塑新”,是指教师打破建立在单向度知识传授维度的教育理念和做法,注重学生理论架构和创作方法论的生成,作知识汲取的引领者、思维方式的训练者,艺术实践的点拨者,以思想创造和思维更新带动艺术表达的创新。另一方面,汲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问题、理论和方法,倒逼艺术学科对基础问题的重新认识,努力在科技赋

26、能时代和交叉学科的环境中完成雕塑专业的自我转型。这些牵涉不同学科领域的问题,既从观念层面决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跨度、深度和活力,也直接影响到他们艺术创作的内容、形式和语言。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始终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二)新文科理念下东师雕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举措1.确立产出导向,对位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东师“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为指引,秉持“为繁荣美术事业服务”的办学方向,面向国家需求,传承中西方雕塑艺术传统。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高远的理想,开放的文化视野和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熟练掌握雕塑专业殷晓峰 宣誓墙 2020年 黑色花岗岩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雕塑教育 SCU

27、LPTURE EDUCATIONSculpture Education 雕塑教育72雕塑 SCULPTURE2023 年第 1 期(总 153 期)73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具备运用多样化的媒介和材料独立完成雕塑创作,以及开展系统的基础理论和雕塑创作方法论研究的能力,并能够契合城市文化空间打造的需求,发挥东师新具象雕塑和主题性雕塑创作之所长,参与大型公共艺术和主题性雕塑等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将创新精神、人文思考和跨界融合意识自觉融入艺术实践当中的高素质雕塑创作人才。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文史哲艺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下,近年来专业团队针对不同培养层次完成

28、了全过程、宽领域的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经过数轮调整。2020年调整后施行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应用与创研”相结合的雕塑人才培养体系。依托综合类大学教育优势和文史哲艺学科融通的平台,以文化人、以史正人、以哲育人、以美培元,兼顾学生“博雅”与“专精”综合素养的养成。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以CTCL范式理论为指导,以文化学习为统领,加强学习文化(Culture)、技术(Technology)、内容(Content)及学习者(Learner)之间的契合度,引导学生初步构建起横向的“世界观”,纵向的“历史观”和内省的“个人观”,培养跨文化、跨学科、跨维度研究的自主学习意识,在理论学习和雕塑实践中将各个学

29、科从知识背景、思维方法等方面相互贯通。以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资源,推进课堂变革。依据课程目标达成度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学习方式,分阶段推进线上、线下以及艺术创作实践类金课建设。注重“虚实融合”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开发与应用,增设数字雕塑等多门课程。深化问题引领的教学方式改革。全面引入Critique,将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针对各门课程形成专题研讨、探究式教学和创造反思三维并举的模式。实现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向“问题与方法”迁移。将“课程改革、专业实践、理论研究”三个环节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践行“1+3+1”教学模式锻造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

30、出发点是教师。本专业持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打造国家级教学团队,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三位一体的团队职能。学科带头人殷晓峰、专业负责人李 峰带领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了雕塑名家的教学引领作用。实施基础教学、工作室培养、导师负责制“1+3+1”教学模式:一年级为雕塑基础教学,二至四年级为工作室制教学,五年级为导师负责制指导雕塑创作和论文写作。实行学科方向负责人制(PI制),落实“具象工作室”和“材料工作室”教研创一体化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发挥导师各自所长,工作室教师交叉授课、集体汇看。具象工作室教学系统梳理具象雕塑创作方法论,在创研方面注重凝练东北地域雕塑的造型传统和

31、艺术特色,传承鲁美雕塑品格,聚焦历史和现实生活,探索中西方具象雕塑语言的融合与转化;材料工作室以当代文化和艺术为思考出发点,以思想和观念的创造性为驱动力,探索不同媒介的雕塑表达。将中外雕塑艺术精粹透过时间、空间和风格等不同脉络融入课程,生成不同阶段的学术问题和学习任务,使两个工作室的学生在认识上具有前沿性和开放性,在表现上各具特色。4.建构课程、展赛、项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与实验教学力度,实施艺术实践创新举措。通过符合雕塑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设置、高水平专业展赛及公共艺术项目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课程方面,对标金课水准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打磨超大人体泥塑

32、超大肖像泥塑主题性雕塑创作公共雕塑创作数字雕塑创作等具有东师特色的实践类课程;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实验教学中心、数字雕刻打印实验室和多个实践基地丰富学生创作体验;在艺术实践方面强化成果产出导向,对标高水平专业美展,将实践成果与学位资格论文、评奖评优直接挂钩;设立专项创研奖学金、奖教金,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创作;在项目方面,提倡学生参与导师课题,倡导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培育高级别教学、教改项目,加强“金课”和高水平教材建设,促进科教融合。5.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跨学科、国际化平台统整国际资源,完善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全员参与人才培养,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

33、相互衔接,学校与行业企业、国(境)内外大学和机构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和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新文科建设发展目标中的核心目标是“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2除了在长春雕塑文化建设的第一现场历练学生之外,专业近年来先后聘任韩国、波兰、白俄罗斯等国艺术家授课。聘任国内外知名学者、艺术家为“东师学者”讲座教授;东师文学、历史学、哲学等领域专家任校内兼职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杂志社等院校机构的知名专家任校外兼职博导,通过国内外跨学科师资的教学联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此外,进一步扩大师生国际交流规模,规划和开展高水平学术活动,形成良性的学术导向和氛围,打造常态化

34、、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东师U-G-S2.0和U-G-E优势,探讨高校雕塑教学与城市雕塑建设、与基础美术教育结合的机制,为政府、企业、相关城市雕塑单位、高校和中小学校、美术馆等多方的共赢建立渠道。6.建立卓越的质量文化体系,完善持续改进机制在质量文化打造方面,本专业不断完善学生学习激发机制与发展支持体系;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教考分离和结课汇看制度,加强常态化、全过程监督;夯实第三方评价体系,建立更完善的内外部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持续追踪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机制,全方位掌握反馈信息;完善专业评估和预警机制;形成招生与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建立常态化毕业生培

35、养质量跟踪调查和内外部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持续追踪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机制。构建了组织管理、制度保障、资源配给、技术支持、监控反馈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树立了清正、严肃、向上的教风和学风。7.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和辐射效应,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自创立之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始终紧密围绕国家文艺方针,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美术铸魂育人功能,塑造时代“红色艺术”精品。革命历史题材一直是专业师生创研的重要主题,团队教师创作了关东魂八女投江等大量诠释民族大义,弘扬抗联精神的优秀作品。2020年,师生共同完成的吉林省杨靖宇干部学院(中组部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民族英雄杨靖宇雕塑公园”项目,

36、现已成为红色美术的经典案例之一。2021年,团队教师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主题雕塑旗帜的设计。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培训基地贡献红色美术的价值。挖掘地域自然资源,推动东北地区冰雪文化建设。长春地处冰雪运动传统地区,也是冰雪文化建设的重镇。专业师生先后深度参与了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第七届全国大众冰雪季、中国文促会冰雪文化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冰雪新韵”线上作品邀请展等活动,通过多方协同促进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活化,为推动冰雪产业多业态的共生共享,为中国“冰雪+文化”模式的探索搭建平台。聚焦城市景观艺术,助力长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殷晓峰教授为代表的专业师生作为长春雕塑文化建设

37、的亲历者,参与了历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雕塑作品展的学术和创作活动,在长春“雕塑城”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以专业教师为创作主体的东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研究中心承接多项长春市重点城市建设项目,为打造城市形象提供学术支持。继圆满完成长春地铁1号线项目之后,2号线公共艺术项目获评多项大奖,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艺术典范。此外,近三年,师生共同完成了长春南溪湿地公共艺术品设计、净月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友好北沟雕塑”、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雕塑艺术品设计以及哈尔滨市轨道交通2号、3号线公共艺术品设计等多个项目。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更深切地体悟到了雕塑人的社会责任。专业整合校政、校地合作资源

38、,推动了教研成果的转化,建立了艺术创作与城市建设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结语归根结底,新文科建设指向人的成长,赓续了传统文科所恪守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文科八大学科门类中,“文史哲促人修身铸魂、经管法助力治国理政、教育学培元育才、艺术学美人化人。”3其实,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人才培养,早已辐射到文史哲艺教等不同学科的多门课程。同时,在艺术与科技紧密交融的现实下,我们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也在探索“艺术+人文+科技”的协同创新范式,架建多个学科门类融合发展的桥梁。应该注意的是,在着眼中国教育的明天,怀揣美好愿景的同时,仍需明确艺术学科的本质和核心,尊重雕塑专业自身的特性,也需正视本校

39、学科基础、教师施教能力、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更需明确的价值指引、厚实的学理支撑和不懈的实践探索,以寻求宏观战略诉求与微观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未来已来,我们愿意在新文科建设的契机下,共研高校雕塑教育的现实问题和破解之策,发挥东师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中国学派建设,“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4。注释:1 周星,李国聪.新文科建设问题的新思考兼论艺术学科的新文科建设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1):65.23 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EB/OL.中国教育网.(2020-11-03).https:/ 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全面

40、推进新文科建设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01):8.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视觉文化视域下的当代艺术课程建设”成果(项目编号:220503924181201);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时代高校雕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JKH20221142SK)。王远鹏 摩登时代 2018年 不锈钢板锻造电镀烤漆长春地铁2号线兴隆堡站公共艺术作品 获评“中国十大最美地铁站”王远鹏路在脚下综合材料 2018雕塑教育 SCULPTURE EDUCATIONSculpture Education 雕塑教育72雕塑 SCULPTURE2023 年第 1 期(总

41、 153 期)73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具备运用多样化的媒介和材料独立完成雕塑创作,以及开展系统的基础理论和雕塑创作方法论研究的能力,并能够契合城市文化空间打造的需求,发挥东师新具象雕塑和主题性雕塑创作之所长,参与大型公共艺术和主题性雕塑等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将创新精神、人文思考和跨界融合意识自觉融入艺术实践当中的高素质雕塑创作人才。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文史哲艺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下,近年来专业团队针对不同培养层次完成了全过程、宽领域的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经过数轮调整。2020年调整后施行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应用与创研”相结合的雕塑人才培养体

42、系。依托综合类大学教育优势和文史哲艺学科融通的平台,以文化人、以史正人、以哲育人、以美培元,兼顾学生“博雅”与“专精”综合素养的养成。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以CTCL范式理论为指导,以文化学习为统领,加强学习文化(Culture)、技术(Technology)、内容(Content)及学习者(Learner)之间的契合度,引导学生初步构建起横向的“世界观”,纵向的“历史观”和内省的“个人观”,培养跨文化、跨学科、跨维度研究的自主学习意识,在理论学习和雕塑实践中将各个学科从知识背景、思维方法等方面相互贯通。以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资源,推进课堂变革。依据课程目标达成度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学习方

43、式,分阶段推进线上、线下以及艺术创作实践类金课建设。注重“虚实融合”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开发与应用,增设数字雕塑等多门课程。深化问题引领的教学方式改革。全面引入Critique,将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针对各门课程形成专题研讨、探究式教学和创造反思三维并举的模式。实现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向“问题与方法”迁移。将“课程改革、专业实践、理论研究”三个环节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践行“1+3+1”教学模式锻造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出发点是教师。本专业持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打造国家级教学团队,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三位一体的团队职能。学科带头人殷晓峰、专

44、业负责人李潟峰带领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了雕塑名家的教学引领作用。实施基础教学、工作室培养、导师负责制“1+3+1”教学模式:一年级为雕塑基础教学,二至四年级为工作室制教学,五年级为导师负责制指导雕塑创作和论文写作。实行学科方向负责人制(PI制),落实“具象工作室”和“材料工作室”教研创一体化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发挥导师各自所长,工作室教师交叉授课、集体汇看。具象工作室教学系统梳理具象雕塑创作方法论,在创研方面注重凝练东北地域雕塑的造型传统和艺术特色,传承鲁美雕塑品格,聚焦历史和现实生活,探索中西方具象雕塑语言的融合与转化;材料工作室以当代文化和艺术为思考出发点,以思想和观

45、念的创造性为驱动力,探索不同媒介的雕塑表达。将中外雕塑艺术精粹透过时间、空间和风格等不同脉络融入课程,生成不同阶段的学术问题和学习任务,使两个工作室的学生在认识上具有前沿性和开放性,在表现上各具特色。4.建构课程、展赛、项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与实验教学力度,实施艺术实践创新举措。通过符合雕塑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设置、高水平专业展赛及公共艺术项目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课程方面,对标金课水准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打磨超大人体泥塑超大肖像泥塑主题性雕塑创作公共雕塑创作数字雕塑创作等具有东师特色的实践类课程;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实验教学中心、

46、数字雕刻打印实验室和多个实践基地丰富学生创作体验;在艺术实践方面强化成果产出导向,对标高水平专业美展,将实践成果与学位资格论文、评奖评优直接挂钩;设立专项创研奖学金、奖教金,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创作;在项目方面,提倡学生参与导师课题,倡导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培育高级别教学、教改项目,加强“金课”和高水平教材建设,促进科教融合。5.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跨学科、国际化平台统整国际资源,完善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全员参与人才培养,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互衔接,学校与行业企业、国(境)内外大学和机构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和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新文科建设发展目标中的核心目标是

47、“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2除了在长春雕塑文化建设的第一现场历练学生之外,专业近年来先后聘任韩国、波兰、白俄罗斯等国艺术家授课。聘任国内外知名学者、艺术家为“东师学者”讲座教授;东师文学、历史学、哲学等领域专家任校内兼职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杂志社等院校机构的知名专家任校外兼职博导,通过国内外跨学科师资的教学联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此外,进一步扩大师生国际交流规模,规划和开展高水平学术活动,形成良性的学术导向和氛围,打造常态化、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东师U-G-S2.0和U-G-E优势,探讨高校雕塑教学与城市雕塑建设、与基础美术教育结合的机制,为政府、

48、企业、相关城市雕塑单位、高校和中小学校、美术馆等多方的共赢建立渠道。6.建立卓越的质量文化体系,完善持续改进机制在质量文化打造方面,本专业不断完善学生学习激发机制与发展支持体系;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教考分离和结课汇看制度,加强常态化、全过程监督;夯实第三方评价体系,建立更完善的内外部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持续追踪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机制,全方位掌握反馈信息;完善专业评估和预警机制;形成招生与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建立常态化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和内外部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持续追踪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机制。构建了组织管理、制度保障、资源配给、技术支持、监控反馈五位一

49、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树立了清正、严肃、向上的教风和学风。7.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和辐射效应,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自创立之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始终紧密围绕国家文艺方针,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美术铸魂育人功能,塑造时代“红色艺术”精品。革命历史题材一直是专业师生创研的重要主题,团队教师创作了关东魂八女投江等大量诠释民族大义,弘扬抗联精神的优秀作品。2020年,师生共同完成的吉林省杨靖宇干部学院(中组部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民族英雄杨靖宇雕塑公园”项目,现已成为红色美术的经典案例之一。2021年,团队教师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主题雕塑旗帜的设计。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和

50、党性教育培训基地贡献红色美术的价值。挖掘地域自然资源,推动东北地区冰雪文化建设。长春地处冰雪运动传统地区,也是冰雪文化建设的重镇。专业师生先后深度参与了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第七届全国大众冰雪季、中国文促会冰雪文化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冰雪新韵”线上作品邀请展等活动,通过多方协同促进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活化,为推动冰雪产业多业态的共生共享,为中国“冰雪+文化”模式的探索搭建平台。聚焦城市景观艺术,助力长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殷晓峰教授为代表的专业师生作为长春雕塑文化建设的亲历者,参与了历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雕塑作品展的学术和创作活动,在长春“雕塑城”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以专业教师为创作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