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路径研究_董梅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8053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路径研究_董梅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路径研究_董梅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路径研究_董梅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22 年 11 月第 40 卷 第 6 期Nov.,2022 Vol.40 No.6MEITAN HIGHER EDUCATION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路径研究董梅香,孟克摘 要:课程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学科属性,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学科支撑;思想引领、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的课程目标定位,明晰了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文化渗透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内容,构成了劳动教育开放式的课程体系;明确家庭、高校与社会的教育主体职责,有助于形成多元协同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机制,有助于构建诊断性、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关键词

2、: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学科属性;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22)06-0036-06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课程体系”1。这不仅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三全育人”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高校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劳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一定程

3、度上却被忽视,劳动教育学科定位模糊、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选择、实施机制及其考核评估等规范化建设远未达到新时代发展需要。“有教育无劳动”“有劳动无教育”现象使劳动教育课程一定程度还停留在形式化、技术化、碎片化层面,劳动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时空匹配度不高、内容关联性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美国课程论学者威尔艾斯纳(Will Eisner)指出:“一般而言,在教育理论、尤其是在课程理论中,规范性理念是其核心。”2为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彰显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本文遵循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探讨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一、明确学科属性,为课程规范化建设提

4、供学科支撑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在扬弃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一是作为德育内容的劳动教育;二是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三是作为实现育人目标重要途径的劳动活动3。劳动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和主渠道。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都是基于学科展开的。学科知识是构成课程的元素,没有学科建设的支撑,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就失去了主心骨。劳动教育涉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仅是劳动教育必修课所涵盖的通用劳动科 改革视点 doi:10.16126/ki.32-1365/g4.2022.06.006收稿日期:2022-10-

5、10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基础课程群”专项课题(重点课题)“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协同育人模式研究”(2021JDKT027);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改课题“高校图书馆同伴教育的实践与思考”(2021YBJG36)作者简介:董梅香(1978),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江苏 南京 210044);孟克(1972),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博士。36学知识,就分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的学科门类下,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学科归属。意见 和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 纲要)均强调“劳动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

6、与劳动技能学习、实践为一体,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劳动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亲身体验、进而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观念,最终形成 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 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4。由此可见,意见 和 纲要 明确了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因而我们要将其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同时,意见 和 纲要 明确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时要求,改变了以往课程地位与实际课程内容不相符、只是把劳动教育课程狭隘地作为一门劳动技术课程或者矮化为简单的劳动体验的情况,突出地强调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为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学科支撑。劳动

7、教育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手段,是“关于劳动”的教育和“通过劳动”的教育的有机统一5。相比于中小学学段,大学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终端,是学生走向职场前的最后一个学段,承担着为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大学劳动教育不仅具有一般劳动教育的共性,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突出思想性实践性专业性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因此高校要将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含专业实习实训)、创新创业课程、社会实践(含志愿服务)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结合劳动新形态,服务产业新业态,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校本课程体系;要将劳动教育课程有机

8、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与教育教学的全部环节,有效培育青年学生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实现“劳动”与“高等教育”高度交叉耦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正确定位课程目标,明晰劳动教育发展方向 课程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纲要 明确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学生培养计划,有效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在此目标下,高校应在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国家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的前提下,将课内劳动与课外劳动、校内劳动与校外劳动、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从思想认知、知识储备、实践技能等方面培养学生“重劳动”“懂劳动”“勤劳动”“会劳动”“爱劳动

9、”的优秀品质。1.强化思想引领高校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专业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以理论教学、劳动实践、文化渗透等多种形式,依据新时代背景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要培养青年学生专心致志的劳动品质、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并自觉形成自立自强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要增强青年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灾害、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将思想引领贯穿劳动教育全过程。2.注重知识储备高校要通过劳动教育课程普及通用劳动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理论知识,了解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以及劳动创

10、新的时代特征;要让学生体认劳动创造“人”、财富、美好生活及成就自我的重要价值;要让学生知悉劳动安全常识及规程;要让学生熟悉劳动合同与劳动权益,懂得劳动争议与处理方式等。总之,高校要结合不同的专业与社会需求构建专业37性、职业性以及兼具时代特征的、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体系。3.提升实践技能高校要在劳动课程理论指导下,通过有效的劳动实践形式,在教育中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理论、实践与时代相结合,努力使学生形成与个人发展、专业和社会需求相符的劳动技能与行为规范。三、完善课程内容建设,构建融合开放的课程结构体系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计需要体现育人性、实践性、综合性、特色性、时

11、代性特征,避免出现没有教育意义的简单化、工具化的劳动形式。这就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专业特色为补充,融合时代特征、社会资源,设计不同的课程形态和实施方式,构建“理论、实践与文化渗透”互融的课程体系。1.理论课程理论课程要么设置为通识必修课程,如南京大学开设的 大学生劳动教育6;要么依托现有课程体系增设劳动教育系列重要主题,如西南大学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7。同时,很多高校以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为依托,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元素合理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各类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劳动专题讲座之中。其中,独立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是高校以显

12、性方式通过课堂教学落实劳动教育任务的思想引领课程。理论课程可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教学形式来开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线上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现教育公平,是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新兴阵地。高校可以依据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以 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慕课、云课堂、翻转课堂等教育形式提高劳动教育效果。例如,SPOC 能够以其教学方式的深度互动性有效激发学生劳动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老师组织劳动教学的主导性,促进教学相长;能够以其教学时空多元灵活性,让学生把“45分钟”课堂时间和充裕的课余时间有机结合,并将学生劳动实践空间延伸到家庭、社会、企业等生活工作场所;能够以其教学模式的混合性实现

13、劳动教育线下线上同时开展与自由切换,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设置与理论课程匹配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感受真实劳动过程,提升劳动教育效果。2.实践课程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高校要通过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创设劳动实践项目、搭建劳动服务、劳动实践平台,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使劳动教育由课内拓展至课外,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味劳动,收获成长。倪志宇等依据劳动实践课程的内容,将其划分为思想成长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志愿服务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8。思想成长类课程是指通过主题党团日活动、爱家爱校卫生活动等劳动场景参与式体验课程,将价值观的引领塑造和日常劳动教育活动相结合,实现对青年学生劳动意

14、识和劳动观念的点滴渗透和持续引导;社会实践类课程是指通过“三下乡”、勤工俭学、劳动周、劳动月安排等社会实践课程(项目)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参与劳动体验、开展社会调查等,增强劳动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志愿服务类课程是指通过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以迎新活动、赛会服务、校园管理、社区服务、支教助残、公益环保等“菜单式”志愿服务项目,增强学生公益性、服务性劳动意识和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创新创业类课程是指依托创新创业项目,结合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打造劳动实践新形态,突破劳动教育时空局限,以就业实习培训、学科(技能)竞赛、毕业38设计、创新创业实训和赛事等各类专业学术活动课程,将个人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实

15、践相融合。多元的劳动实践课程,突破了以往高校劳动教育的功利性、单一性、重复机械性、浅尝辄止的体验性等局限,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帮助学生实现树德与增能的同向成长。3.文化渗透课程文化具有导向功能,高校要将劳动教育内容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利用微信公众号、文化长廊、橱窗、网站等媒体展示劳动教育作品(成果、与劳动相关的名言、故事等),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文化氛围;通过校史校训、劳动技能及成果展示会,结合雷锋纪念日、国际劳动节等激发学生积极劳动的动力,充分发挥优秀同伴、各行各业优秀劳动者在引导学生成长及劳动价值观塑造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中

16、国劳动关系学院“大国工匠面对面”特色思政课就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模式9。“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10劳模精神,也称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因而与劳动教育内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对劳动教育(含理论课堂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同时也是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四、明确教育主体职责,形成多元化的课程协同实施机制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主体更多体现在思政课教师身上,虽然教育形式多样化存在,但多方协同的实施机制尚未形成。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17、不仅是教育系统的职责,而且也是整个社会要重视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形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育人机制,推动校内外优质资源、平台无缝衔接。这就要以完善的运行机制作为支撑,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实践教育平台、学校服务与管理平台及社会实践与实习平台等多种教育载体,推动建立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会为支撑的“家校社”全员协同实施育人机制。换言之,高校要致力于将日常化的家庭劳动教育、规范化的学校劳动教育及多样化的社会劳动教育综合起来,营造专业化、协同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学校+”劳动教育生态环境,通过育人主体的共同参与,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家庭是对孩子开展劳动教

18、育的第一场所,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正确理念,引导他们形成不奢侈不浪费的消费观、树立以好逸恶劳为耻辛勤劳动为荣的劳动观,通过言传身教,教授他们日常生活技能,鼓励孩子亲身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高校作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主体,要建立健全校领导、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等部门协同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详细权责,并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确保劳动教育能够可持续推进。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劳动教育的组织机构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教务处、校督导组。其中,教务处负责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给予学时安排、学分认定,并组织相关理论研究、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

19、册;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并组织实施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各学院、团委、总务、图书馆、双创中心、实验实训管理中心等配合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的实施。社会层面首先要重视主流媒体的引导教育作用,营造劳动教育良好氛围;其次要创建多方合作模式,充分挖掘、盘活劳动教育主体资源、场所资源、设备资源和技术资源,构建互融互补的劳动教育共同体。劳动教育的开展,无论是企业见习、生产实践、实地考察、公益服务,学生要想获得符合其自身兴趣与能力特长的实践机会,都需要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39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统筹协调工作,以培养时代新人的政治站位,有效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社区、企业、

20、科研院所、图书馆、博物馆、福利院等的联系和协作,通过政策支撑、资金保障、实践平台、实践基地和课程建设,制定协同化的实施方案。通过社会大课堂,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和兴趣开展学农实践、学工实践和服务性劳动,体验劳动实践对自身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重点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工程师教师导师”角色转换、“产品课程项目”内容对接、“工厂教室实验室”场所融通11,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在取得实效的同时也将为区域经济注入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劲动力。五、构建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劳动教育课程质量 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明确要求加强劳动教育评价1

21、2。课程评价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应突出主体多元性、方法多样性以及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劳动素养等内容。在具体的评价实施过程中,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有效,达到以评促教的效果。评价主体需要形成任课教师、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社会等多主体协同交互评价局面,以降低评价过程的主观偏差,提高评价结果的公信力。所承担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课程与任课教师的评价侧重点也应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学生的自我评价要突出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增强其获得感和成就感,激发其参与劳动课程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伴互评能够有效地激发

22、群体效应;家长与社会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发挥家校社全员育人功能。评价内容应兼顾诊断性、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可以判断是否具备开展劳动教育的场所、设施设备、师资、实践基地等相关条件,以及对劳动教育内容合理性、教学实施规范性、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即学生劳动素养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可避免劳动教育陷入“唯利益”“唯分数”等功利式、任务式的价值取向,强调情境性与动态性。学生劳动素养达成情况(结果性评价)要将量化形式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可分别通过考试、调研报告、实习鉴定、项目小结、活动展示等方式记录学生在不同劳动课程中的收获与感悟,包括劳动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劳动态度及价值体认情况、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技能

23、证书数量等)、劳动成果(竞赛获奖情况以及专利授权情况等)、创新创业能力、实训实习成效及志愿服务质量等,并通过公示审核制度确保公平、可靠。高校要加强评价反馈激励和反思改进,既要将平时表现评价、学段总结评价和劳动素养监测贯穿起来,根据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结果所反馈的信息给予课程预警、课程激励,并将其作为学生评优、评奖、毕业鉴定的重要参考,有效发挥评价结果的正面激励与导向作用,也要找到课程实施与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发展为评价导向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六、总结 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课程规范化是课程建设的底线要求。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机制与评价等体系还需结合相关课程政

24、策要求、时代特征、社会需求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优化。同时,我们要总结提炼国内外成熟的40劳动教育育人范式,鼓励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学术交流与理论研究,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内涵特征出发,着力解决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长效机制构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校地协同等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另外,我们还要思索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区分与衔接,不断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提质与升级;要将劳动教育规范化建设与高校依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学科特色所进行个性化探索相结合,允许在课程具体的实施形式、实践活动形式、专业渗透方式、学分分配及评估体系构建等方面以生为本、因校制宜。劳动教育不是独立的,以上这些问题也是新

25、时代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 N.人民日报,2020-03-27(1).2 艾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 M.李雁冰,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6.3 孙振东,康晓卿.论“劳动教育”的三重含义 J.社会科学战线,2021(1):230.4 教 育 部.大 中 小 学 劳 动 教 育 指 导 纲 要(试 行)EB/OL.(2020-07-07)2022-06-15.http:/ 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 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6

26、 南京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劳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试行)EB/OL.(2021-10-12)2022-06-15.https:/ 西南大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 的通知 EB/OL.(2020-11-05)2022-06-15.http:/ 倪志宇,白金,李卫森.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体系建构 J.中国高等教育,2022(1):36-38.9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2.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6.11 严云洋,孙国红,乔斌.正心立德,劳动树

27、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劳动教育评论,2021(2):166-178.12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EB/OL.(2020-10-13)2022-06-15.http:/ on the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 Paths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DONG Meixiang,Meng KeAbstract:Curriculum is the main channel that implements the labor educat

28、ion,and it is subject to Marxist theory system which provides subject support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orients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guidance,knowledge reserve and practical skills,and classifi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29、.The content of theory course,practice course and culture permeation course is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which constitutes the open curriculum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Clarify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education subjects of family,colleges and society is helpful to form a multi-coordinated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to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system that combines diagnosis,process and result.Keywords:universities;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subject attribute;curriculum goal;curriculum system;curriculum evaluation 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