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思想史的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特点:1、从形式上看,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历史在中国思想中最长。2、从内容上看,中国思想文化以伦理政治为核心,侧重社会人生问题的研究,而且很少光顾自然。3、从流变性上看,中国思想文化史重传统(道统)而不重思想的性质。发展阶段:1、 先秦思想:中国思想的起源与夏商周三代的发展,诸子百家的兴起。2、 两汉儒学3、 魏晋玄学4、 南北朝、隋唐佛学5、宋明理学与心学6、明清启蒙思潮与近代化思潮礼的构成要素1、 礼法:是指行礼的章法,程式。礼法是礼的外在形态,具有强烈的规定性,是礼的运作依据,也是判定礼与非礼的标准。2、 礼仪:是礼的内核,礼法的制定是以人文精神作为依据的,礼
2、的设定都有很强的道德指向,如:“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在礼仪的具体环节下,也无不体现礼仪。3、 礼器:指行礼的器物,使用何种礼器行礼,以及礼器如何配合使用,都传达了礼义的信息。4、 等差:是古代礼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礼与俗的主要区别之一,不同身份的人,行不同等级的礼。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1、 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2、 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3、 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4、 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形态5、 是古代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三礼是战国秦汉时期所著的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总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
3、的影响最为深远。周礼偏重于政治制度,主要介绍周代官制;仪礼偏重于行为规范,主要阐述礼仪制度;礼记偏重于理论阐释,主要阐明礼的作用与意义。三礼是有关古代礼制的百科全书,它们是以周代礼制为蓝本,其内容实际覆盖了整个古代礼制。礼的内容从内容形式看,古代礼制内容繁杂,春秋至汉代的一些懂礼的专家着手对古礼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把古礼(狭义的)划分为五大类,称为“五礼”。吉礼:天神、人鬼等凶礼:丧礼、荒礼、吊礼、恤礼等军礼:大师之礼、大均之礼等宾礼:朝礼、相见礼嘉礼:饮食之礼、婚冠之礼等五礼是古代礼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具体应用的规范和准则,它的外延扩展到古代的社会政治制度中,诸如宗法、世袭、分封等,影响极大。
4、孔子的思想体系1、 主要思想是礼、仁中庸2、 政治范畴:以德为政,反对任意苛政与刑杀,主张用礼(周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认为这是立国立身的基础。实践的方法是克己复礼、正名。3、 伦理范畴: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的实践方法是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4、 哲学范畴:中庸。这是协调仁和礼的方法,强调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方法上都不偏不倚,调和不同的倾向,恰到好处。但这不等于折中主义,做法是和而不同。5、 在教育方面: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办私学。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在教育目的上成人或成君。教育内容一六经为主
5、。6、 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孟子的思想体系1、 性善学说:是全部思想的基础。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而人性之所以都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四心”。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2、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精华所在。 名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御也”。 民心决定论:认为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向背,民心归服饰统一天下的决定性要素。3、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基本精神: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与爱心(恻隐之心),主要体现在养民与教民上。养民:一是制民之产。(有恒产者有恒心),解决土地、粮食
6、、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 的是土地问题。二是使民以时。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反对滥捕滥伐,“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三是取民有利。主张薄赋轻敛。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养民是解决人民的经济问题,教民是解决人民的教育问题。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使人民“明人伦”。措施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法先王: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者便能施行与天下。4、 王道:是孟子提出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通过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的运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荀子的思想体系1、 “天人之分
7、”说:“天人之分”与“天人相分”。认为人具有同天、地同等重要性,天、地、人有不同的职分。“制天命而用之”而非认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并不是要人们征服自然界,实现人定胜天,而是让人们认识和掌握天命,从而在天命面前可以有所作为。2、 礼的学说:荀子礼论篇从礼的起源谈起:人的欲望求满足欲望无限量的求取争夺乱先王制礼义治乱,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人欲与物相持而长,礼之所起也。 3、 人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批评孟子“人之学者,其性善”的观点,说孟子“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进而提出性、伪之分。荀子针对孟子所说人之恶是因为失丧本性善所致。4、 荀子言治:既然人性是恶
8、的,荀子就提出了以礼与刑来治理。以礼就是要正名分,名份分则礼义隆。荀子以“禁暴除害”为目的的战争观:荀子特别强调学习和实践对于人的改造:5、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兼爱是墨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是其社会理论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基本核心思想。与儒家仁爱说不同,它立足于功利目的,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兼相爱,而且爱无差等,爱无厚薄,对亲人和他人应该一样的爱,相互没有区别。兼爱思想的内涵:平等博爱,无差等的爱,以人格平等为前提;有原则、有目的的爱,而不是乱爱;是互利互助的爱,人类完整普遍的爱。性善论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认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因为人生来具有四心: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
9、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开端,并提出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孝悌、忠义、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是最高准则。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性恶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性恶论包括三个环节:(1)荀子把人性规定为先天的自然性,即“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他强调“性伪之分”是“明于天之分”的观点在人性学说方面的应用(2)荀子
10、认为人性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协调,强调人性与封建道德规范的对立,否认封建道德为人心先天所固有,是荀子性恶论的特色。(3)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即通从为努力转化所谓“恶”的人性,获得所谓“善”的品质,使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并不意味着不能为善,相反,性恶正式人为善的原因,荀子强调后天人为的努力。“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
11、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道是老子一书的核心范畴。在道家思想中,“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关于道的内涵: 道是世界的本原。 “道”是作用于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客观规律。 “道”是一种神秘的境界。伟大、渊深,玄妙,朦胧恍惚。 稷下学宫私学的繁荣也与统治阶级的扶持和资助有关。齐国稷下学宫可为代表,它属“官办”,但专为延聘私家学派来此讲学而设,历桓、威、宣、湣、襄五代君王
12、,达150年之久。田齐所创设的学宫,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同时出现的,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它建立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学宫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诸家之学,最多时达数百千人,邹衍、淳于髡、鲁仲连等都曾游于其中,荀子还三为祭酒(主持),今还有孟子碰到髡,不死也要昏的传说。功能体现在:1.各派私学收徒授业的基地。2.学术研究辩难的中心。3.齐国统治集团的咨询机构。孙子兵法战略战术思想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指导战争的一条重要原则。2、 兵贵胜,不贵久基本的作战指导思想之一。3、 致人而不致于人立于主动的基本要求。4、
13、出奇制胜兵家作战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5、 避实击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6、 识众寡之用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7、 因敌制胜,因地制宜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发展原则。军事哲学思想1、 战争指导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2、 战争矛盾运动的辩证规律。3、 能动的争取战争主动权。4、 辩证的认识战争情况5、 根据敌对双方的条件预测战争的胜负。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墨子提出10大伦理主张“兼爱”爱人如爱己,爱别国如爱本国,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非攻”反对战争,主张和平相处;“尚贤”唯才是用,唯贤是用,反对任人唯亲;“尚同”崇尚国家统一;“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
14、丧;“节用”反对奢侈生活,提倡俭朴节约;“天志”认为天有意志,君王违背天意就会受到惩罚;“明鬼”认为鬼神能够赏罚分明;“非乐”反对沉溺于声色之中;“非命”反对宿命论,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兼爱”是一种不合实际的空想,墨子把“兼爱”称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成为“仁”。孔子,墨子的区别:孔子站在维护周礼的立场上批判显示,其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墨子则站在弱者、寒着、贫贱者、愚者的立场上批判现实。-其主张“爱无等差”(“爱无等差“爱有等差”是儒、墨两家的重大问题之一)“爱无厚薄”。“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原则在国与国关系
15、上的运用。墨子“非攻”思想有两点值得肯定:(1)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揭露了战争的危害(2)墨子区分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了“伐”与“诛”,他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尖锐抨击大国攻伐小国的大国。“尚贤中心内容:墨子主张实行贤人政治,由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国家就能富强,人口就能蕃庶,社会就能安定。“尚贤事(使)能”是治国的根本措施。墨子提出“众贤”“进贤”“使能”作为实行贤人政治的三个基本环节。“众贤”就是使社会上的贤良之士增多。“进贤”即任用贤良之士。“使能”即依据能力慎重的使用贤良之士。他用“古之圣人”反对“禁止王公大人”就是用“尚贤”思想职责当时的现实,指责宗法制的“亲亲”
16、用人原则和当时政治中的现象。尚贤主张突破贵族世袭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反映了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尚同”是“尚贤”思想的发展,进一步对论国家起源和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尚同,则认为国家的职责在于统一全国思想,要求百姓逐级与上级长官保持一致,最后上同于天子,以天子是非为是非,表现出专制主义的倾向。这种学说倾向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有其积极意义。“天志”思想-墨子以“天志”衡量统治者的刑法政令,也即以“兼爱”学说衡量是非,墨子思想中的“天”,还有赏善罚恶的威力,如果顺从天的意志,实行“兼相爱,交相利”原则的,就必然得到奖赏,而违反天的意志,
17、即“别相恶,交相贼”就必然遭到惩罚。他还认为“天志”是衡量“王公大人”和“万民”的规矩,他的“天”是小生产者的幻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他只是想利用“天”的观念为他的主张服务,是他的学说易于为人所接受。“非命”墨子主张“天志”但又主张“非命”,他认为强调命的危害性很大,如果相信天命的学说并用以指导行动,则天下大乱,他揭露了“命”并非是“天”产生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这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打击,这里包含了无神论思想的闪光。在论证“非命”的过程中,墨子提出鉴别言论是非真伪必须有一个标准。他提出了检验真理的三条标准:(1)推究来历,看言论与历史经验是否一致。(2)检查言论的实际效用,依照理论指定行
18、罚教令加以实行,看他的社会效果如何。(3)考察实际情形,看言论与百姓耳目见闻是否一致。“三表法”-即标准,其缺点:(1)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有忽视理性认识的倾向。(2)把真理问题叫做“是非利害之弊”混淆了是非与厉害的区别。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1、 核心:“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2、 朴素的辩证法: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对立的双方,即对立统一。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老子认为转化是循环的,不懂得对立转化有条件。3、 道家价值观:注重天道、自然,轻视人事。追求出世,独善其身,知其
19、不可为而安之若命。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是雅利安人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四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不同种姓在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均不平等,在宗教和社会生活方面也有严格区分。婆罗门掌握神权、精神贵族,刹帝利掌握政权、军事贵族,吠舍被统治阶级,首陀罗无任何权利。古代印度法律坚决维护这一制度,对印度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为了反对当时已经僵化的象数之学和制造出无数假孝廉、假道学的名教,思想家们从庄子、周易、老子中汲取营养,开创了玄学一派。是魏晋玄学的根本依据,三玄指的是庄子、老子、周易三书的合称。三玄里面的核心,就是老子的道德
20、经。道德经的核心就是自然无为,自然是强调尊重事物的本性,无为是强调不要以人的意志去干扰事物发展的方向,应该因势利导地去做。所以无为不等于无所作为,而是要积极地引导,是无为而无不为。魏晋三玄之学已与先秦的老子、庄子、周易不同,主要表现在:先秦的易学属于儒家系统,魏晋玄学则以老庄解易,是儒道结合的产物。王弼的周易注和周易略例就是以老庄解易的典型代表作。先秦的老子、庄子是反对儒家礼教的,而魏晋玄学家所解释的老子、庄子,除嵇康、阮籍之外,一般是调和儒道,或主张儒道合一的。例如:王弼用老子的思想解释论语,认为名教(儒家礼教)是自然的表现,郭象则认为名教即是自然,在他的学说中,儒家与道家是合二而一的。老子
21、、庄子,在哲学上原皆主张“有生于无”之说;魏晋玄学所解释的老子、庄子,讲“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或万物的自生独化。韩非子主张政治学说的三要素 韩非在“性恶论”思想基础上,继承和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殃的“法 ”,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体,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法”:指法令。商鞅主张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所缺赏,凡犯法违令的人无所逃罚。 “术”:指人主操纵臣下的手段,特别指不露声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 “势”:指权势,和慎到主张要把政府的权势尽量扩大而且集中在人主手里,使他成为恐怖的对象,好镇压臣下。 韩非在三人思想的基础上
22、,提出自己的主张,主张君主治理天下要厉行法治和掌握“术”和“势” 阴阳说本义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阴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 阳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阴阳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什么是思想和思想史思想,一般也称“观念”,其活动的结果,属于认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
23、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思想也是关系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法的重要体现。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一般也称“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想法;念头:他早就有进大学深造的思想。进行思维活动:昨天下午,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停止思想了。 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思想史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确切而言,它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 (a、完整的过程;b、系统的内容;)元典时代德国的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一文中认为公元前
24、500年前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世界的几大文明同时进入理性思维时期,出现了专门的知识圣贤。他们所创制的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后各自民族的文化走向。这时形成的核心精神,在后来的几千年里不断复兴。那时的先哲们都创作出了包蕴该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又称元典时代。中国历史上的元典时代,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此一时期创制的元典及元典精神,对其后东亚文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核 中国上古时代盛行占和筮两种预测吉凶的方法。阴阳说与五行说的结合,始于春秋。平民圣人: 墨子孟子把“养浩然之气”作为道德修养的目标。性善学说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鲁迅说:“其文则汪
25、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或能先也”。是指庄子。新语、新书一书,开了两汉时期政论的先河。 南朝各代统治者都信佛教,其中以梁武帝萧衍最为突出。中国文化道家主干说的提出者陈鼓应。荀子“天德”中最重要的是诚。法家主张的”法“来源于 孔子思想体系中涉及的方法论的是中庸稷下学宫的所在地 齐国都城(今临淄)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时间 西汉末年战国时“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阴阳说与五行学说结合起来解释王朝更替的代表人邹衍。以儒法两家为代表从具体思想内容阐发儒法一统及现代意义论述墨家思想及现代意义墨子的政治主张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他的主要思想、业绩体现在墨子一书中
26、。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现代意义:1、 墨家“兼家”思想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有力补充。儒家思想因其极力维护等级森严的宗法体制,对于大一统的封建政权可谓是“天籁之声”,从而自秦汉时期迅速奠定了学术正统地位。但正是因为宗法制,使儒家提倡的“仁爱”有由内而外的扩散属性,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下意识中,总是由已及人,内外有别,首先是爱自己的家人,再推及亲属、师长、同学等人际圈子。而随着三纲五常伦理灌输的
27、进一步强化,使中国社会日渐成为人情社会,普通老百姓往往只注重身边的人际圈子,“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能够“忧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毕竟只是少数精英知识分子。在儒家的这种伦理思想下,当时墨家提出“兼爱”思想甚至被斥为“无君无父”的异端邪说。中国几千年的“熟人社会”,凡事讲人情,讲圈子,没有熟人就很难办成事,对于建设现代法治社会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墨家提倡“兼爱”,即施予周围人的爱是人人平等的,这对于打破中国人几千年只重人情,轻慢他人的潜意识,对于建立凡事按规矩办的法治思维,减少人们的办事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是对儒家提倡“仁爱”,以德治国的有力补充。2、
28、 墨家“非攻”思想对于中国和平崛起有重要的外交价值。当前中国一直是想和平崛起,也在国际上不懈地宣传着自己的和平“属性”,但从结果看显然是收效甚微,西方社会对中国一直是心存疑虑,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何以造成如此的外交窘境,对话语境的偏差或许是原因之一。西方社会重哲学思辨而中国社会重思想灌输,导致了双方对话时语境“频道”的不一致。墨家思想重于逻辑思辨,特别是其“非攻”思想系统阐述了弱者一方的守备策略和军事上不攻击邻国的主张,这在现在仍不失为一种战略选择。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文明,偏向于保守的自给自足,并不具备多少对外领土扩张的主观能动性,汉民族历来是在与周边“蛮夷”入侵作斗争而不是主动进攻
29、邻邦。在外交领域,运用墨家的“非攻”思想可以更加清晰地界定自己的国际形象,不失为回击西方“中国威胁论”的有力武器。3、 墨家的科学探索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遗失之精神。重礼乐清谈而轻视体力劳动,使科学实验几乎不见容于中国古代的上层社会。即使是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可以说主要还是长期生产的经验发现,而缺乏现代意义上的长期系统探索。缺少创新的思想土壤,即使有了“四大发明”,产生的也是“外国用火药造子弹,中国用火药做爆竹;外国用罗盘航海,中国用罗盘看风水”的可悲局面。造就现代文明的物理学、化学、力学、工程学等系统的科学自然不可能出现在近代中国,这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最大差距所在。忽视科学探索与创
30、造,不能完善地保护创造热情与知识产权,仍然是现在中国社会的软胁所在。重拾墨家思想中的科学探索精神,是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这或许是墨家思想的最大价值。在墨子的经济思想中有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下面仅选择其中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较明显的指导意义的部分加以论述。 (一) “兼爱”、“非攻”的现实意义 “兼爱”、“非攻”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到国际交往,小到人与人之间。“兼爱”、“非攻”的原则运用到国际交往中,就是要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如今,倡导和平、反对武力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国际问题的共识。各个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该被平等地视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正如墨子所提倡
31、的“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30。 把“兼爱”、“非攻”的思想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则正如墨子所提出的“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兼爱”的思想与当今的“博爱”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要求平等地看待关爱其他人,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宽容,这对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是颇有益处的。 (二) 追求平等的“非命”论的现实意义 “非命”思想可以看作当时乃至现在的经济发
32、展的精神动力。他第一次把人的主体性以系统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认为决定自身命运的是人而不是天,人们只要通过努力,都能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这体现了墨家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人生哲学。 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经济建设有赖于人的努力,如果没有人的主动创造,就不会有经济的发展。墨子的“非命”论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抨击,能够激发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 (三)“节用”消费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节用”的消费思想对我国当今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都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首先,它有利于遏制消费的两极化,在满足多数人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其次,墨子“节用”消费思想主要针对的是社会上层,要求统治者“节于民,诲于民”,以身作则,教育民众,这一思想对于警示当今社会存在的铺张浪费、公款吃喝的现象具有积极意义。再次,“节用”思想对遏制当前浪费资源的现象也有积极意义。如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供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广泛,使得一些人产生过度乐观的情绪,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注重节约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这对尚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的经济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总之,墨家思想虽没有像儒家文化那样成为影响我国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但其经济思想中的精髓不论对当时还是当今的社会都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