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整理.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6278076 上传时间:2024-12-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

2、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1 “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后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2 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后世影响: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

3、固宗法秩序的功能。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1 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2 敬德保民:“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1)敬德:“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慎罚,保民”2)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l 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l 罪小不

4、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l 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l 判决过程要真慎之又慎3)保民:与政权长治久安密切相关。特色:强调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对老弱孤幼的保护。后世影响:儒家仁学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之一四、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之一,其思想对中国社会与中华文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1 复礼与正名1)复礼:恢复西周时期礼的功能,社会各阶层依名分与地位而享权力尽义务。恢复周礼中的仪文形势和应有的精神实质。2)正名:拨乱反正,使人的实际所为与名分、地位相符。中心观念就是定名分,这是孔子社会政治学说的大旨。2 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仁”(根

5、本的精神在于“爱人”与“推己及人”)1)仁与礼的关系:把“仁”这一新精神贯注在“礼”的旧形式之中,纠偏周礼中文繁礼苛的弊病。仁是礼的内在基础与灵魂,礼是仁的外在体现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2)仁的社会学内涵:“仁即是做人的道理”“人之为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道德属性”“仁是在社会中的做人道理,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人” 孔子的“爱人”与墨子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区别:孔子的“爱人”是指爱必须是有差等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由亲而疏,由近而远。而墨子的“兼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是指无差别的爱。“推己及人”是指把别人当作与我一样的人来看,以类相推,将心比心。总而言之,仁是人的处世立身之道,是

6、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基本准则。3 “以政为德”的社会管理思想:1)养民与教民:养民惠民的途径:慎用力役,取民有度教化的手段:以身作则,以道诲人2)德与行:德化比行政更具优先性,原因:l 行政,法律起到教化不足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l 德化而非刑杀是仁者的具体表现“为政以德”思想:以德为政之本,把整治给道德化了,政治之对象在社会,更广义的社会功能,目的不仅在于治人治事,而在于养人与化人,从而造就一个真正美好与和谐的社会。 五、孟子的社会思想孟子,名轲,邹人,居孔子之下的“亚圣”,提出“性善”“仁政”学说,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开展做出突出贡献。1 性善论1)人性善:人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

7、,人的基本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人的普遍善性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属性。孟子社会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人的善性是人先天所具有的,使人性所必然的,有了这一本然的善性,人类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内在根据,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臻于完善。2)人何以有恶:善根有赖于人们的持存与培养,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挂钩,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重视基本社会规范的社会化过程,重视教育手段改变社会环境。2 以“仁政”为中心的社会整合方案1)仁政与王道:解决社会危机,行仁政之王道原因:l 施仁政、行王道是平治天下的根本所在。行仁是得人之道,仁政是战胜之道。l 仁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秩序的保证。l 人民久苦

8、于虐政而期盼仁政。2)推恩与保民推恩之术:孔子的推己及人侧重于个人为人处事,孟子的推恩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与民同乐,与民同好。保民:仁政的中心思想,仁政的主要内容。保民之道在于顺民、安民、养民、教民。顺民是以民情民意为本,安民是指百姓安居乐业,教民是仁政的重要环节。3)制民之产:指的是要使人民有一定的财产。人民保持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养民惠民的措施:正经界恢复理想中的井田制;裕民生农副业生产,实现家庭经济的自给自足薄赋税主张取民有制、以劳役赋税代替实物税收形式,对往来商旅不额外征税。3 社会分工与社会变迁理论1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思想。从社会交往与社会需求的角

9、度来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揭示更高级的社会分工关系。2 “一治一乱”社会变迁理论为仁政思想找历史哲学根据,五百年为一周期,神秘主义倾向,孟子对社会思想史的一大贡献,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巨大影响。七、荀子的社会思想荀子明况,字卿,进一步发挥了孔门的社会学,儒家社会思想的集大成者。1 人性恶与人的社会化1)人性恶:荀子的全部社会思想的基础 他断言的根本理由是: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的治理互不相容。“性”是指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孟子人性善:承认人性善与强调教化之间的矛盾。荀子人性恶:人性本恶,需要社会立法规范来裁抑人性中恶的因素实现社会的善。2)化性起伪:“伪”不是“伪饰”的“伪”,而是“人为”的

10、“为”。“伪”是通过人的思虑与学习而成的,也可以认为是社会所造就的,指作为社会规范和制度的“礼仪”,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化性起伪”即将人的生物属性改造成具有“礼仪”的社会属性,这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具体方法:礼仪的学习与道德的积累;环境的影响与习俗的熏陶/因为人能化性起伪,依然肯定性恶纸人可以为善。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共同点:解决社会人伦道德的根据问题。不同点: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性善论是强调积极成就善,是哲学的立场。性恶论是消极防止恶,是社会学的立场。2 “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1)群与分:“群”是指必须过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离开群体人就不能独立自存。荀子第一个揭示人能“群”社会属性

11、的思想家,具有重大贡献。“分”是对人群进行必要的角色定位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位置。“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2)明分使群:“分”首先意味着职业的分工。理由: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个人的力量有限。“分”意味着角色的区别:l 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区分:(于孟子的“劳心”“劳力”一致但是更体现由分工而定分的关系,即确立社会角色的区别,“别”。“别”:等级的差别。荀子批评墨子的“兼爱”的学说是“慢等差”。荀子主张不同等级的人,地位不同,享受政治待遇不同,只有承认的等级合理性,才能各守本分,保证社会秩序。l 人伦关系之“定分”。“辨”即区别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实质:视上下尊卑

12、的等级关系为一种人伦关系。被当作社会正统的意识形态,表明了中国社会独有的伦理特性,社会伦理关系是永恒存在的,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偏废。后世影响:开启了此后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所谓纲常名教。社会之所以为社会,“分”乃关键所在,只有“明分”才能“使群”。但是,需要靠“义”,即社会规范来加以保证。3 “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思想1)隆礼:礼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国家等级制度上,提倡尊君,荀子的等级划分重在角色不在个人,荀子之尊君,因为君子有着重要的职务,比孟子“世禄”的主张更进步。礼:社会行为之规范、绳墨、规矩;仪文形式,指出其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文饰社会表现社会控制手段。贡献:剥除礼仪中的神灵崇拜观念,强

13、调仪式的人文与社会功能。2)重法:l 礼与法:法:广义上的“法”指治理国家的整个制度,狭义上的“法”指法令条文,法生于礼,礼是法的纲领或指导原则。以礼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此基础上加之以刑,人民就会觉得这是莫大耻辱。实行“赏”,就会觉得是莫大荣誉。法必须在教化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礼是法的基础,法是礼的补充。礼,表现为一种教化功能,化民成俗;法,是一种强制色彩。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l 治人与治法:法必依于人,即“君子”。以“治人”来行“治法”,把“法”“刑”纳入“礼治”范围内,“重法”是“礼治”的一个方面。4 “王道”理想:1)王道与霸道孟子的观点:王道与霸道相互对立关系,主王道力斥

14、霸道荀子的观点:王道与霸道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实现王道必须做到:l 内政上隆礼重法、尊贤使能、这是王道的基本特征。l 国与国关系上实行“不敌而威”,反对暴力服从的“强道”。兵是“仁义之兵”l 致力于富国裕民之道,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爱民与裕民民心向背是实现王道的关键。“富民”是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标志,王道的保证。“裕民”的关键在于发展农业,限制工商业。发展农业的主张:增加农业生产者的人数;农时不可违;减轻赋税。3)法后王法三代圣王之法。荀子认为“法先王”与“法后王”并非截然对立,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法后王”为了更好的“法先王”。他批评孟子没有将先王与后王联系起来,只是照搬先王

15、之法而没有与时代精神相适应。八、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社会思想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子极其关怀社会,最具有社会服务的思想家,批判现实社会,提出改革方案,走向儒家学术的对立面。1 “兼相爱,交相别”的社会观1)兼以易别“兼”是平等,无差别的意思。“别”是区别和差别。即以“兼相爱”来取代“交相别”。“兼相爱”:社会理想就是要求取消一切阶级、等级以及强弱、贫富等等的区别,建立视人若己,爱无差等的社会。2)交相利“利”并不是指个人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全体的利益;还有“用”的含义,是否有利即是否有用,是否有利被赋予道德标准。“交相利”是使大家相互都能得到利益。“兼相爱”与“交相利”的关系:“兼相爱”是指社会交往

16、的基本原则,“交相利”是具体实施的行动纲领。两者相辅相成。3)非攻战争的危害性:道德上不义;战争之不义表现为不利。2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改革方案1)发展生产: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第一要务。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奖励劳作,以吃苦自任,提出社会分工原则,“各从事其所能”。2)节用:崇尚节俭,提倡节用,这是实利主义的中心观念之一。即用其所当用的,而去其所不当用的,任何物质产品的消费,都必须对国家人民有直接的用处。3)节葬:节用的一个方面,节约社会财物,反对铺张浪费。4)非乐:并不是一般的反对音乐,实质是反对上层社会的奢侈淫逸。节用一说的延伸。5)人口政策:提倡非攻,间接增加人口,主张

17、早婚。3 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1)社会组织的产生:规定“义”,即要一同天下之义。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组织,“刑政”“政长”2)尚同与尚贤:“尚同”即“同于上”上同于天子,实现伤痛,从赏罚两个方面保证。“尚贤”为政的根本,提出任人唯贤原则。3)天志与明鬼:“天志”是“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思想,顺从天的意志,要人们互爱互利。“明鬼”是指鬼神是存在的,为恶不义的事,鬼神会“赏贤罚暴”贡献:平等兼爱是人类最高的理想。非攻反战学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接受的,节用、节葬、非乐具有启发意义。缺陷:平等无差别的爱在当时无法实现,以实用实利为标准,看不到礼乐文化的社会价值。九、老子 庄子的社会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

18、字聃,又称老聃。庄子 姓庄名周 重个人、轻社会、,崇尚自然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总体特色。 1 老子“自然”“无为”的社会思想 1)道法自然 以“道”为出发点 道即“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 即大道的作用不受任何外在强制力量的 影响,只是自然而已。 2)无为而无不为 道法自然体现于人类社会管理即“无为”。所谓“无为”,即一种治理社会的过程中的不干涉与不扰民,顺任自然,不对人民强加干涉。 “治大国若烹小鲜。”最能体现。无为并非什么事都不做,某一程度上强调不妄为。 3)弱用道术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即事物若发展到极点,必一变而为其反面。 贵弱是其处

19、世之道术的中心观念,由此衍生出“处下”于“不争”等。老子好以水为之比。“上善若水。”在老子眼中,水最接近于“道”,人生也应如此。处下有谦逊容物之意,如此自然可以消弭争端。不争即主张不与人争,方能“天下莫能与之争”。 2、庄子 逍遥 游世与在宥 天放的社会思想 1)对个人与社会的思考 相对老子更加突出个人,认为人应当远离社会“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品质,人应当抛弃一切“伪”即一切社会关系,保持一切自然而然的状态。 逍遥 “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最求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不以天下累己。 游世 “顺人,不失己”。实质上是游戏人间的态度。2) “在宥” “天放”的无治主义民有常

20、性,善治天下在于顺应民性。民之常性在于自生自灭、自由自在,无需人为管制。以不治为治是治理天下的最好办法。在宥 在即悠游自在,宥即宽容自得。老子之“无为”依旧是一种“为”,而庄子则试图根本上取消政治,是一种绝对的放任主义和无治主义。3、 对社会与文明的批判1) 老子 对“有为”批判 对道德与法律的批判:放弃法律与道德观念,取消人为典章与仪式。 对知识与文明的批判:寡欲2) 庄子 较老子更激烈 对文明的批判:知识是天下混乱的根源。 对仁义、礼乐的批判:社会危机由行仁义而起,要弃仁义,在宥天下。影响: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儒家既相批判,又相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思想与

21、学术的主流。其思想不仅对当时之社会,对整个人类都拥有其永恒价值。十、管子与管仲学派的社会思想管子,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大政治家。1 法、礼并重的社会控制思想1)尊君与任法尊君:君之所尊在其位与势,而不在其才与德。法:治理人们的标准,统一人们行为的规范。法治思想:立法制令不可违背自然;立法要顺乎“人情”。法令确立,要求令行禁止:赏罚必信;执法有赖法的稳定性;杜绝以私害法。进步之处:“以法治国”不仅对臣民有限制作用,而且理论上对君主也有限制作用。不同于商、韩、法家思想。2)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是指礼、义、廉、耻,或者广义上的“礼”。礼与法不同:不是政治与权力的关系,是依赖于宗法和血缘关

22、系所确立的,上下尊卑的名分等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道德准则规范。重视礼治的作用,重视以礼化民成俗,家族与社会的教育功能。3)法、礼并重不同于商鞅、韩非绝对专制主义,也不同于儒家的德礼之治。是折中于法治、礼治之间。建立法治,手段离不开礼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 顺民、富民、济民1)得人与顺民:“得人”是争得人心的拥护。管子的“顺民”与儒家的民本主义的区别:儒家民本主义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尊君仅为养民之手段而非政治目的。管子的“顺民”乃“牧民”之术,即统治方术而已。满足人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最大限度执行法令。2)富民:为政之本,首在富民原因:趋利避害乃民之常性;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民富

23、则国强,民贫则国弱。富民根本办法:重农抑商,振兴农业;消极节用。特色:主张均富,反对贫富悬殊。富民为了更好的治民。3)济民: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思想。济贫振困,匡急扶弱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 社会组织思想1)四民分居定业:“四民”是指士、农、工、商。反对四阶层人互相混杂的状况,提出“四民分居定业”,提倡各阶层人聚族而居,从事本阶层活动。2)乡治问题:治理国家的基础与前提,居民乡里组织与军队编制相结合。十一、 商鞅、韩非的社会思想 1、商鞅重耕战、尚法治的社会思想 1)重耕战的社会经济政策 法家目的富国强兵,重视国家实力。 商鞅认为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之本。采取:力耕授爵;提高价格;抑

24、制工商以发展农业。同时推行尚武,奖励军功。 重农与尚武相配合。以生产为“生力”以战争为“杀力”。 2)法治思想 名分不定,则社会混乱。“立法分明”“以吏为天下之师”“法胜民”行严刑峻法2、商鞅、韩非子的社会变迁思想:上古、中古、近古、当今经济、人口是决定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重发展:经济因素决定社会变迁;人口学说(人口与社会财物的关系)3、“计算社会”论荀子:“人性恶”但“化性起伪”韩非子:人性恶不需要改造也不能改造,“计算之心相待”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主张“以法治国”,以严刑警之,以信赏诱之。缺点:过于极端,失真。4、“法、术、势”相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 1) 法:“以法为本”,行法比行仁对人民本

25、身更有力。极端之处:完全取消道德教化作用,将道德划出政治领域。法律面前平等,要赏罚并重。 2) 术:“循名责实”根据官职来考课其政绩;阴谋与权术来与御臣与防奸。目的:实现对臣下的有效控制、维护君主之权势。 3) 势:尊君尊崇其权利与地位“势”是治理国家的前提、重要手段。君子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力。 4) 法、术、势三者的关系:法和术必须相结合;势与法、术也应结合起来。商鞅变法影响:秦之统,颇有赖于此,然秦二世而亡,其重刑苛法作用不小。韩非子主张:君主在以势立威的同时,应以术防奸。法、术、势三者有机结合,以君势为体,以法术为用,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十二、黄老无为思想主要内容:1)放任政策:废除严峻的法

26、律,主张少用刑。2)与民休息:恢复民力、达到安抚百姓之作用。3)躬修节俭:朝廷必需品节俭,达到无为而治。作用:巩固封建地位,促进经济发展。十三、贾谊的社会思想反秦道而为之,施仁术,行“先王之道”民心向背为天下治安的关键,提倡大有位的社会政治思想。1 贾谊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1)削藩与中央集权:地方权力过大,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将各诸侯国化大为小,权力分散。2)怀柔政策:“和平政策”3)移风易俗:风俗天下治安的关键。风俗的败坏无长幼尊卑之序;骄奢越制。2 贾谊社会思想主要内容1)民无不为本:为政者要尊重民意,要以百姓之意见选贤任能;要以礼仪来教化百姓,而不是用法律约束百姓。2)刑不上大夫:维护君王之

27、地位,建立新的稳固的社会秩序,礼敬大臣的实质尊君。选贤任能的实质是为百姓树立好形象。这点与现代官僚政治的根本不同之处。3)以德为教:l 阐扬文教:提倡以儒家仁义礼法治理百姓。l 成就君德:以礼乐文化教育太子,教育百姓.l 举思维、移风俗、正人心:阐扬礼乐文化,提出以德教民。礼,是社会活动基本原则。建立在等级尊卑之上的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十四、董仲舒的社会思想1 性情与王教:“性”是善的。“情”是人欲,恶的。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性:与生俱来的气质。善:得之于后天的美德。性之成为善是要通过教化的。2 春秋决狱:把儒家传统社会伦理观念运用于司法审判中。l 尊君:通过法律维护王权l 亲属相隐:

28、法制的破坏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的是世道人心的维系l 原心定罪:春秋决狱精神所在,根据犯罪动机定罪。3 天人感应与儒家对君权的限制“天人感应”将自然现象与人事联系起来,人的某种行为往往会有某种自然现象与治响应。l 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不合法革其命。l 政权受命于天,而非受命于人。l 以灾异来遣告人君,达到限制君权目的。十五、礼运的社会思想 1、大同社会 根本特征是“天下为公”。一为“选贤与能”,一为“讲信修睦”。不仅在于君主,百姓也当无自私自利之心。 墨子之“博爱”正是大同社会之基本情形。 大同社会既肯定了一家一户制对群婚制的进步,同时克服个人劳动的不良现象。 2、小康社会 根本特征是“天下为家”有

29、公私之分,有自私利己之心。即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十六、 东汉儒学的谶纬化与批判思潮 谶纬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形式,谶是用神秘隐晦的预言以决凶吉,纬是用神秘的方式解释儒家经典。 1、白虎通 尊帝王为天;力图以阴阳、五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是天人思想有革命到受命的转化。 三纲六纪 三纲:君臣、父子、夫妇 六纪:诸父、诸舅、族人、昆弟、师长、朋友 影响:三纲所含之准则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伦理准则。 2、论衡与反谶纬 论衡之宗旨:致力于肃清古今思想习俗之谬误。 1)命与天人感应 以命反对天人感应,强调天有其命,人亦有命,二者无涉。 2)名鬼神与祭祀之义 人死不能为鬼,鬼神皆虚妄。 祭祀的真正内涵为报功、修先

30、。使民德归厚。 报功为祭祀天地、山川、四时、社稷、五祀等。 修先为对祖先的祭祀,即宗庙之礼。 3)圣君贤相与兴衰治乱 乱世皆有定数与人君贤否无关。 王充的思想旨在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将自然现象与人事相联系。更多主张黄老无为的治国办法。十七、 魏晋玄学中的名教与自然之争 魏晋儒学衰落,两汉时儒学那种稳定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在魏晋时失去其作用,老庄的玄虚之学就成了人们追求自我解脱的重要途径。其融合道家与佛教思想,以挽救儒学衰落和被形式化的颓势,反对旧儒学为目的。 玄学以老子庄子周易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玄远之学”以老庄之“自然”安顿儒家的“名教”,以挽回维持儒家维系人心,稳定社会的功效。分为

31、三大阶段“正始玄学”:名教出于自然。“竹林玄学”:强调无为,强烈反儒。郭象玄学:名教与自然相调和。 自然是事情本来的样子 名教是以正名定分为主要内容的儒家礼教。 1、王弼名教出于自然1)以无为本 “无”为天地大化的本体,世间万有存在的依据,没有固定规定性。“有”依于“无”而存,无形无名之时为万物之始。“无”是本是体,“有”是没是用。 “圣人应物,应物而不累于物,圣人有情而无果”。 本无关系的讨论是其思想的核心,为其社会思想奠定了形而上的哲学基础。2) 名教出于自然 崇本却不抑末,反而举末。末为纲常名教。 名教出于自然表明:名教以自然为原则;名教合于自然,与自然不相冲突。 首先,名教必须以“自然

32、”为本。其次,以自然为本并非废弃名教。 王弼实质是重新论证了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但其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抬高了黄老,降低了儒学,有利于思想解放。但对正统儒家而言是极大背叛。2、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名教与自然相冲突1)阮籍对名教礼法的批判 受社会环境影响由崇信名教到反对明教。讽刺司马氏集团。对名教礼法,君臣之道进行批判。 2)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名教与人性之自然根本对立。驳斥“六经”的学习之风,儒家“六经”所提倡的道德规范,违背人的自然本性,压抑人的个性欲求,结果只能是将人们引向虚伪、狡诈。认为名教不与人的自然本性相符,更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将名教“兼而弃之”要全性养真,获得自

33、然人性“越名教”即抛弃名教,“任自然”即任心之自然。要言行一致,而非口是心非,阳奉阴违。3) 反名教的实质:抨击名教礼法的虚伪,崇奉自然但其实质上并未真正放弃名教。不满于现实名教的虚伪,但实际上他们极为珍视、看重名教。4) 其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特别是知识阶层自我人性意识不断觉醒的客观事实,这种要求人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重要进步意义的。 3、郭象“名教即自然”1)自生与独化 万物独化论 :“无待而独化说” 存在皆属自然。主张万事万物各自变化,各自发展,不会互相影响.凡存在皆属自然名教是存在,当然亦是自然.“无”没有本体之意,“无”中不能生“有”。世界万物“块然而自生” “独化”既无原因与

34、条件也不依赖于其他事物,不知所以然而然。 “独化”是其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2) 名教与自然足性逍遥说:第一、物性各足,无大无小。第二、理有至分,物有定性。即恪守本分,就是足性逍遥,遵守“名教”,就是符合自然。3) 内圣外王之道:圣人内外相冥,无心而顺有。(P181)4) 无为与有为:顺应自然即为“无为”,而非无所作为。当政应当鼓励在名叫范围内“自为”。 郭象之说是魏晋玄学中最为庞大的,是对整个玄学发展的总结。其一方面论证了门阀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试图消弭等级差异与社会矛盾。魏晋玄学在历史上的影响:玄学、清谈对于学术、人性的解放,摆脱两汉经学的繁琐考证,揭露当时名教礼法的虚伪,功不可没。但是,

35、这种崇尚空谈、轻视实用之风气,必然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只有用务实的精神来加以补救,才有可能改变中华民族积弱不振的处境。十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思想 1、葛洪“外儒内道”的道家社会思想 葛洪思想的特点是内道外儒,最终目的是在于按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设想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秩序。(1)发挥儒家的“礼”的社会控制功能;(2)以杀止杀,发挥“法”的社会控制威力; (3)认为神有无限的社会控制能力。 1)社会思想模式 道本儒末:“道”是万物之本源,宇宙秩序与社会规范的依据所在。“道,内以治身,外以治国”。 循道则社会和谐有序,道衰则社会不稳无序。道为本儒为末,道为源儒为流,道为体儒为用。其道是金丹到家之

36、道,非先秦老庄之道,也非汉晋民间之道。援儒入道:在社会问题处理上重视儒家作用。儒道各有所长,必相辅相成,儒道兼修。出处不二:“出”为出家修道,“处”为处世居俗。 第一、无论出家还是居家,都承认君臣关系是天地间的常道。 第二、不居庙堂也可议政,对世俗有所贡献。 第三、以修道成为社会榜样,补救行政与法律的不足。 2)儒、法、道并用的社会控制思想刑为人佐在社会政治上以接近汉儒王霸并用、儒法杂糅的儒学为正宗社会控制以礼为主,以刑为次。 认为刑不可废,乱世以重典。标榜“以仁佐刑”,实质上认为刑重于仁。 3)论神仙道教的社会控制功能上天存“司命之神”,人行善受福,为恶受惩。以夺算。(P188)以神仙道教约

37、束社会生活的实际行为,控制人的思想。这一理论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儒家天命观及积善余庆等因果报应之说,更是对墨子“天志”“明鬼”学说的发展。 4)社会变迁思想葛洪看来“重所闻,轻所见”的持古非今的复古主义存在认为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在不断进步,不是今不如昔,而是今胜于昔。3) 社会风俗的批判清简礼制的主张:虽以礼为贵,但礼只是“叙等威而表情敬”批评魏晋风教:虽清简礼制,但礼不可废。抨击当时所谓不守名教、放荡无礼的“魏晋风度” 2、本时期的佛教社会思想1)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兴盛原因:1 中国自东汉后进入分崩离析的中衰时期 2 儒学衰退,玄学大兴,而佛教哲学与玄学有会通之处 3 统治者的提倡与奖掖2)佛教

38、所引起的争论原因:1 夷夏之辩 夷夏之辩狭隘肤浅,不能使人心服。学理上也不堪反驳 2 与儒家纲常名教之争 始于汉,魏晋更激烈 反佛的代表三破论: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 二、三条集中体现了佛教与儒家家族伦理之间的冲突:失儒家孝养之道;断子嗣,有绝种之罪;与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说不容。为求生存,采取与儒调和的姿态。 与儒家君道思想关系紧张是魏晋南北朝时的突出特点。产生了沙门是否当礼敬王者的辩论,北方佛教认为当礼敬之,南方相反。 3 与现实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冲突 佛教害政之说出现。三破论之第一条体现。寺院经济的存在导致国家户籍人口减少,不利统治。3)释慧远的佛教社会思想 其思想充分体

39、现了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一、调和佛教与世俗政权的礼法名教之争,提出沙门不敬王者论。二、将佛教因果报应论与中国传统的报应理论相结合,即因果报应说。 沙门不敬王者论 慧远看来佛教之教化分在家与出家,在家当顺应世俗,尊礼教,利于王者之治。出家则与世俗再无关系,不须尊世俗之礼法。但并不意味着佛与名教的根本对立。 其结论是沙门不敬王者,僧侣之社会地位高于世俗,就可更好的发挥佛教特殊的社会功能。 与葛洪“出处不二”异曲同工,既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又有利于佛教的传播。 因果报应说 是佛教中最基本的理论。 人的一切身心活动(即佛教所谓“业”)都会引起相应后果,即报应。 有现报,生报,后报(P197),将

40、人们社会行为善恶的报应时空扩大, 这对于承受着生活苦难的民众具有强烈安慰作用。 因果报应由慧远整理形成更完整系统的理论形态,以至于成为一种基本宗教信仰而为大众所接受,对中国社会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十九、贞观统治集团的社会思想1 民如水,君如舟1)国依于民:亲民、重民、休民、养民。“君”的利益与百姓人民的利益一致。2)载舟覆舟:人民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决定力量。3)从民所欲:民众作乱是君主没有善养民众的结果,帝王人君应屈己之所欲而伸民之所欲。2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1)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不拘一格,惟才是举,是人才选拔第一原则。2)开科取士,广揽俊彦:“制举”“自举”3)重视对官吏的考核二十

41、、韩愈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1、韩愈1)辟佛与对儒家道统的宣扬辟佛理由 佛教壮大直接影响国计民生 对社会风俗有不良影响 “夷夏之辩”道统论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以儒学全面指导社会生活,建立一个儒学为主导的社会秩序。 这是韩愈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所在。韩愈的道非佛家之“道”也非道家之“道”。而是简明易行的儒家仁义之道。 儒家之谱系:尧传以舜,舜传以禹,禹传以汤,汤以之传以文、武、周公,三者传之孔子,继之传以孟轲,柯之后绝矣。2) 性三品说“德礼为先,辅以行政”的社会控制思想 以德礼为先,使先王之道深入人心,因此德礼之治关键在教化,强调教与学。 以刑政压服。人性问题上:继承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以此为

42、基础提出性情之分。“性”指仁 义 礼 智 信。“情”指喜 怒 哀 乐 爱 恶 欲。2、柳宗元1 )“假物为用”“争而不已”的社会变迁理论人性为恶,强调人的因素,重视人在社会演化,历史变迁中的客观作用。2 )封建与郡县:郡县制优于封建制;政权与君权应收归中央政府,利于国家的统一;兵权,官员任免权收归中央。3)吏为民役,惟民之极:关注重视民生。“吏为民役”官吏应为民服务,而不是役使百姓,百姓人民与官僚统治者是主人与仆人,雇用与被雇佣的关系。亮点:从社会存在价值的角度,强调君主要“系于人”,对官民关系的分析,提出“吏为民役”民本问题上“礼”与“势”的差异和矛盾。二十一、李觏的社会思想1 对立的探讨:

43、“礼本论”礼是基于人的本性的一种需求。辅之以刑政,利是治世的根本大法,一切伦理需求都归为礼。2 周礼致太平:1)节约必须解决之问题:裁减军备,强兵;裁减冗吏;富国、富民的办法也是节俭。2)开源的措施:务本抑末,“末”是商业,打击商人,劝导百姓务本;均田。3)强兵:“乡军”用军队的编制把农民组织起来,祭祀之礼与习武结合起来。3 平土均田:实行周之井田制。二十二、王安石的社会思想1 变法与法先王:法先王之意,不必拘泥于具体做法。2 熙宁新法:1)青苗法 2)保甲法 3)免役法 4)市易法3 兴学校与改科举 教之以道要求生员必须在学校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养之以道养身、养心、裁之以法

44、。取之以道官僚来源为学校、地方之荐举。任之以道德才之高下任之以官罢除以诗赋及明经诸科取士,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二十三、道学家的社会思想道学的精神在于学术已经世。在儒家看来,三代及三代之前,先王之道与先王之政相符,因而理想。但孟子之后,先王之道便没有人明白了。道学的任务:一为将先王所行之道发扬光大;一为将所悟指导现实政治实践。 如何行道?一为变法,即不停笼络百姓,一为使官僚、百姓明道,提高其觉悟。二者兼用为最佳,要让百姓看到前景,保持希望。此二法,一为霸道,一为王道,单只指其方法不同,而非包含理想的不同。 霸道面对亟需解决的问题,但不免贻害后人。而王道为万世计,但却无济于时事。 王霸之争可以概

45、括为宋人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学家要明“道”,此道实际上是古往今来、相承不变之道。因而所有道学家思想的特征便是“复古”,即以三代为理想,以先王之道来变革现实。1、 张载“复三代”1)论井田 “三代”的制度主要为:井田、封建、肉刑 三者是治天下最基本的方法,缺一不可。但其中井田最为重要 井田之利在“均平”,以养民。(P260)2)论封建 澄清吏治,择贤为君,扩大地方权力,保持地方活力。3)论宗法 好处:一是“厚风俗” 二是“保国家” 宗法制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结构修德的办法是通过扩充人心所固有之善来实现,以对待父母兄弟的态度对待天下人,乃至以视万物与我为一体。宗法制是最能生发、培养人的固有、近乎本能的善的社会组织形式。2、 程颢与程颐“尊道兴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