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宜宾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1.读一读,书写规范字。
píng héng xīu zhù guāi qiǎo jìng jiè
jūn liè zǒu láng ài mù qīn mì
2.下面选项中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预记 喵准 摩拳擦掌 B.附庸 端庄 跃跃欲试
C.板凳 飞弛 出谋划册 D.船梢 钮扣 一针见血
3.请在下列句子的品析中,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 )
A.“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刻画了景物的动态之美。
B.“体操运动员像猴子一样在林中穿行”用比喻夸赞了运动员的动作灵巧。
C.“十秒,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时间长短的感受和人的心理关系很大。
D.“鸡耷拉着翅膀,狗吐出舌头”通过鸡和狗的对比,刻画了天气的热。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病好以后,像过去一样,天天练长跑。
B.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C.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D.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奶奶总爱回忆过去的往事。 B.读了《格林童话》这本书,很受启发。
C.北京的秋天真是个迷人的季节。 D.新年到了,她穿了一身漂亮的衣服和一顶崭新的帽子。
6.口语交际。
每天早上,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都有许多学生无视红绿灯,成群结队地闯红灯。请你制定两条文明公约,号召同学们文明出行。
文明公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诵读积累,准确填空。
(1)春天最美是___。东方一点儿一点儿___,染上___,飘着___。
(2)《示儿》作者是___朝诗人___。诗的前两句是___,___。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___的情感。
(3)明月松间照,___。
(4)___,非是藉秋风。
(5)余___读书有三到,___、___、___。
(6)“知之为知之,___,___也。”这句话出自___
(7)“人生自古谁无死?___。”这句话出自文天祥的《___》。
(8)酒入___,化作___。选自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1、根据图片,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多选)( )
A.书名 B.教师推荐 C.家长评价 D.书受人欢迎 E.书中有个男孩名叫夏刚
12、仔细阅读上图,你猜这个故事会写什么?
_____________
13、寒假里,小林打算读这本书。下面是他的阅读计划,你还有什么建议呢?
①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②完成一份阅读思维导图;
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
14、这学期,你读过哪本课外书?先把书名写下来,再评一评这本书吧。(至少两方面)
书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片段一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②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氏之子》)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②语:对……说。③敕见:奉皇帝的命令觐见。
片段二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
15、两则小古文均选自__________
16、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甚聪惠:___________ (2)孔君平诣其父:____________
(3)乃呼儿出:___________ (4)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_
17、下面句子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
B.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
C.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D.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8、二个孩子的回答分别妙在哪儿?
钟会:__________________
杨氏之子: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改变一生的闪念
①这是我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而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敢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来了。
④她本来完全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与她没有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因一念之差偷书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遇。犹豫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便急匆匆地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所预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里,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一个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地走进来,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的眼睛里泛着泪光,她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的妈妈,帮我解了围,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当时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了摇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⑧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⑤段中“正如她所预料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第⑤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这位老师的笑,这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
22、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老师的善良、高尚、富有责任心、善解人意。请你从文中找出两处相关的描写抄写在下面。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23、当女老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激动地说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的“一大堆话”中,最可能有的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习作
同学们,书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学期你一定读了很多书,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吧!注意写清自己喜欢它的原因,做到主题明确,语句通顺。题目自拟。记得字迹书写一定要美观,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衡”“筑”“慕”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B
解析:B
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所选词语均是生活中常用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是同音字和形似字。
A.有误,“预记”的“记”应为“计”;“喵准”的“喵”应为“瞄”;
B.全部正确;
C.有误,“飞弛”的“弛”应为“驰”;“出谋划册”的“册”应为“策”;
D.有误,“船梢”的“梢”应为“艄”;“钮扣”的“钮”应为“纽”。
3.D
解析:D
考查句子的理解。D项错误,“鸡耷拉着翅膀,狗吐出舌头”不是对比,是对鸡和狗的描写。
4.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掌握。
比喻,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A.该选项中的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B.“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胡须”比作“隶体‘一’字”。
C.“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比作“画页、乐章”。
D.“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细雨”比作“烟”。
5.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了修改病句。
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情色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
A 把“过去”或“往事”删除一个,属于词语重复的语病。
B 在句首加上“我”“他”等,属于成分残缺的语病。
C 正确。
D 在“和”的后面加上“戴了”,属于搭配不当的语病。
6.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
2.行人要走行人道,不乱穿马路,不跨越护栏。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口语交际的能力。
1.根据交际的对象来决定:用词得体,正确使用谦敬词; 2.根据交际的场合来决定:公共与私交场合,庄重与随意等;3.文明用语的要求是文雅,和善,谦虚。
7. 黎明 泛着鱼肚色的天空 微微的红晕 红紫红紫的彩云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忧国忧民
清泉石上流
居高声自远 尝谓 心到 眼到 口到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论语》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愁肠 相思泪
【详解】考查默写。
(1)出自清少纳言的《四季的美》,原文为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2)出自宋朝陆游《示儿》,全诗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3)出自王维《山居秋暝》,全诗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出自虞世南《蝉》,全诗为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出自朱熹《读书有三到》,意思是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6)出自《论语》,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7)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全诗为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出自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全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A
解析:11、ABCDE
12、一个男孩独自踏上去某地的列车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
13、 制定每天要读的页数。 谈读书后的感想,收获。
14、 《西游记》 神奇的想象,曲折离奇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分析】
11、本题考查从短文提取信息的能力。
图片中有书名、出版社、作者、豆瓣评分、教师推荐、家长评价。
家长评价里还有一句“我要向夏刚父亲学习”,说明书中有一个叫“夏刚”的男孩。
12、本题考查从短文提取信息以及猜测内容的能力。
图上有个带着行李箱的小男孩在站台上走着。
可以猜测小男孩可能要坐火车远行。同时春风拂面的评价中“想象会带给你一场别样的心灵旅行”。可以猜测出书中也介绍了小男孩远行后发生的事情。
13、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
阅读计划除了背景、整体框架外还可以从细节处入手。
比如:每天读几页,整理书中每个人的经历,整理有感悟的句子等。
14、本题考查课外积累和阅读。
首先应该告诉大家书名。评价可以从书的整体思路、人物、某些句子等来评价。
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内容有趣,语言生动,整本书以问题的形式给我们带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知识,帮我们打开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大门。
D
解析:
15、《世说新语·言语》
16、 同“慧” 拜访 就,于是 给……看
17、D
18、 既合理地回答了魏文帝的问题,又呼应了钟毓的回答,达了对魏文帝的尊重和敬畏。 委婉对答,既有礼貌,又机智地在姓氏上做文章,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分析】
片段一:钟毓、钟会在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后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让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兄弟俩奉命进见。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我颤颤惶惶,汗出如水浆。”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我颤颤栗栗,汗水不敢出。”
片段二: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钟氏之子》和《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引》,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1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甚聪惠:非常聪明。惠:同“慧”,智慧。
(2)孔君平诣其父: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诣:拜访。
(3)乃呼儿出: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乃:于是,就。
(4)孔指以示儿曰: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示:给……看。
1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得出答案即可。
D选项有误,孩子应声回答:“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故正确朗读节奏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体会孩子的回答妙在哪。
钟会:我害怕的发抖连汗都不敢出啦,既合理地回答了魏文帝的问题,又呼应了钟毓的回答,达了对魏文帝的尊重和敬畏。
杨氏之子: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19、一位女教师救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
20、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
21、 为了减轻小女孩的恐惧感和愧疚感。 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
22、 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 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23、“您还记得十几年前,在那个书店里,被您认作女儿领出来的那个小女孩吗?”
【解析】
19、本题考查主要内容的概括。
首先应该看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再看写每个内容的篇幅,通过比较找到主要内容。对于内容重点则要根据每个重点段内容具体概括。
文章写了一个小女孩在书店偷书被抓住了,胡乱报了一个电话号码,一位老师接到电话后冒充她的妈妈,帮助这个不相识的小女孩走出困境,改变了小女孩的命运。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第④段中“她本来完全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与她没有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因一念之差偷书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遇”可知,李老师接到电话后猜想那个女孩此时一定非常惊慌害怕;由第⑤段中“正如她所预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可知,正如她所预料的那样”指的是书店里的女孩此时正流着泪,旁边的大人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
21、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文章第⑤段第一次写老师笑是在忍受售货员责备、交了罚款后,领着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小女孩恐惧的样子,“她笑了笑”。显然这是为了安慰小女孩,以减轻小女孩的恐惧和愧疚感。
第⑧段写老师第二次笑是在小女孩大学毕业后,特意来看望老师,“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老师的笑表现了自己的欣慰之情,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
22、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
文章主要讲述一个小女孩因偷书被售货员抓住,而她又不肯让家人知道,所以就胡乱说了一个电话号码,不巧就打到“这位老师”的家里。这位女老师救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说明这位老师是个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文中很多的句子可以说明,如:第⑤段的句子“她一下子冲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里,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说明李老师像真正的妈妈那样爱护小女孩,表现出一位妈妈对女儿的爱。可以体会到了李老师的善良、高尚、有责任心以及善解人意。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你找谁?”可以知道十几年过去了,这位老师已经不认识这个女孩,当她问小女孩找谁时,小女孩可能会通过回忆当时的事情来勾起老师的记忆,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如:您还记得十几年前,在那个书店,被您认作女儿的那个小女孩吗?您还记得我吗?还记得在十几年前的书店里,被您认作女儿领出来的小女孩吗?请允许我叫您一声妈妈,谢谢您,是您的善举改变了我的一生。
24. 让我受益的一本书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茫茫的书海中,我发现一本书值得去看看的书,它就是《父与子》。
这是一本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书中一个个生动幽默的小故事都来自于作者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这对善良、淳朴、有趣的父子,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和欢笑,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父子之情,令人感动和难忘。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把我深深吸引。一天,儿子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爸爸见儿子如此喜欢这本书,便也凑到儿子身后看了起来。他们看了入了迷,爸爸背在身后的烟斗里的烟灰全撒了出来,把爸爸的衣服烫了一个大洞。
到家,儿子对爸爸说:“爸爸,我口渴了。”儿子边说边继续看书。于是爸爸拿出茶壶烧水准备泡茶。可当又听见儿子呵呵的笑声时,又忍不住和儿子一起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他们沉浸在有趣的故事中,爸爸竟把手中的茶叶直接放入了茶壶里……接着,父子俩开始洗澡,爸爸打开水龙头,开始放水,可他们又开始看起书来了,于是,父子俩便衣服也不脱就坐进了浴缸,直到妈妈回来后才开始洗澡……
《父与子》这本书全部由一幅幅有趣的小漫画组成,虽然有文字,但父与子之间每一个温馨的画面都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十分生动、幽默有趣让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些事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并从中领会到人生的哲理,让我们备受启发,父子俩永远都是那样善良、乐观。
《父与子》真是一本好书啊!你不防也读读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题目要求推荐一本书给你的同学。可以推荐一本自己读过的好书,要写清书的名字、作者等信息。重点写一下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要弄清原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令自己深受感动的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多读几遍,弄清好在哪里,为什么觉得好。注意要分段。
开头:先回忆你读过的好书,确定你要推荐的是哪一本。交代推荐的书名、作者等基本信息。
中间:抓住这本书的特点,如人物个性鲜明、语言优美生动、情节曲折离奇等来写。写清楚书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结合生活中碰到的实例,说说你的感受。
结尾: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